五周年祭,再读我给父亲回忆录写的《序》🌲

冰山雪莲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上图为心泉好友摄影作品 致谢)</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年又一年 对菊思双亲</h3></font></h3> <p> </p><p>  </p><p> 我的父亲1923年1月24日,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做过跑交通、送情报和锄奸等党的地下工作。入伍后,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和杭州等战役。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集团军转战云南,在滇西南中缅边境的镇康、永德、耿马县负责剿匪征粮工作,1951年底转业后进入公安队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尽磨难,1975年冤屈平反,离休后经组织异地安置回山东淄博休养。2014年1月9日病逝,享年九十一岁。</p><p><br></p> <p>  </p><p> 1952年,中共镇康县委首届常委在办公地点合影。前排左一为父亲,时任政法党组书记兼公安局长。</p> <p>  执行任务归来,左上为父亲</p><p><br></p><p>这个溶洞通向缅甸,父亲回忆录中提到当年境外土匪经常从这里入境偷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母亲与姨妈的戒装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1949年3月,未满十六岁的母亲与姨妈投笔从戎,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p> <p>  </p><p> 今天,是父亲辞世五周年祭。父亲慈爱如山,我拿什么感恩您!女儿谨用制作美篇的方式,不宜华丽词藻,不引古典名诗,只读当年为父亲回忆录写的《序》。娓娓道来,再与父亲、母亲心灵对话……。</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追忆父亲</b></p><p> </p><p> </p><p> </p><p> 父亲辞世五个月啦,享年九十一周岁。为纪念自己坎坷的一生,父亲从近八十岁开始至八十五岁,写就完成了近二十万字的回忆录。回忆录由《我的童年》、《我的战争年代(部分)回顾》和《我与老伴坎坷沧桑的半个世纪》组成,我且称之为: 爸的三部曲。</p><p> 大姐嘱我为父亲的回忆录写序。自诩悟性不算差,也够了解父亲的经历,本以为可以很快、很平静地完成这个任务。可真正动笔时却感到很难,想说的话太多,不知从何处开始。</p><p> 因家庭缘故,儿时遭遇磨难,我虽爱落泪,也还算得上是些许坚强之人,但却是噙着泪水一遍遍地整理和编辑着父亲的回忆录。父亲在耄耋之年,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对父母的眷恋,对童年的追忆,对手足的惦念,对战争年代的回眸,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对人生的思考……。</p><p> 整理编辑先后耗时两个月,与父母亲心灵对话贯穿整个过程。六十多天里,日日心绪难平,泪遮双目,数度哽咽,以至无法下笔。随着知晓父母的更多经历,悲伤、不舍、心痛的折磨,令人难以自拔,以至于感觉自己有了心脏病的所有症状……。关于父亲的往事记忆: 童年家徒四壁,少年接受爱国启蒙,十六投身革命,二十三参军,二十五随军南下,二十七滇西南剿匪,二十八任公安局长,二十九转业从事公安,三十喜结良缘,三十一初为人父,三十六蒙受冤屈,五十二平反昭雪,五十四执意回家……,一幕幕清晰地展现在眼前。</p><p> 这是一部真实记录父亲人生之路,充分反映父亲为人做事风格,具有很好传承作用,文笔朴实、贴近生活,且格调乐观向上的佳作。有些地方还采用了云南方言,既亲切,又不失诙谐。父亲一生历经坎坷,饱经磨难,但从未背叛自己的信仰,刚正不阿,永不服输,霸气倔强,直到赢得晚年幸福,看到四世同堂。</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年时期的父亲、母亲</h3></font></h3> <p>  如果说母爱似水柔情,父爱则如山深沉博大,似来自地核中心的岩浆喷发,具有巨大的能量冲击。我,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父亲会有一天离我们而去,感觉大山轰然坍塌,家的力量、家的牵挂、家的现实,顷刻荡然无存。2004年2月24日母亲辞世,十年后,父亲又再离去,意味着我们这个家庭一个时代的终结……。</p><p> 父亲,我想告诉您,在女儿心目中,您是这样的:</p><p><b> </b></p><p><b> </b></p><p><b></b></p><p><b></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聪明能干的父亲</b></p><p> </p><p><br></p><p>——虽为贫苦农民家庭的儿子,仅上过两年小学和在革命队伍里补习过文化,却聪慧过人。您的老首长、老战友董伯伯九十四岁时回忆起那个烽火年月,仍旧滔滔不绝地夸您作战英勇果敢,战绩辉煌。您原来的同事孙阿姨对我说:“你爸爸当年破案可厉害了,省城昆明的单位都开着吉普车来接他去协助破案。”姐姐下乡插队的公社,恰是您当年剿匪的边境地区,村干部和众乡亲没忘了您,淳朴的村民们翻山越岭,有的甚至是夜里举着火把来探望您的女儿,这是当地百姓对您的莫大褒奖。您为捍卫国家边疆安宁、巩固党的地方新生政权尽到了一名老兵的义务和职责。</p><p> 您做事严谨,注重细节,逻辑思维特强,年过八旬还洋洋洒洒撰写了近二十万字的回忆录,且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情感丰富,每件事情的日期都准确到年月日。有两篇文章还分别登载于《山东老干部》月刊和《朱台镇报》。晚年,又通过自学,掌握了古瓷器的鉴别,并因积极宣传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和主动捐献文物,上过报纸、电视,是临淄古城小有名气的鉴定人和收藏者,收藏的两件古董入选淄博市十佳藏品。个人事迹被列入“百度•人物”。</p><p> 在整理您生前物品时,除熟悉的军刀、军用饭盒、纪念章、老照片、剿匪时的公务信函和锦旗外,我们又惊讶地发现了数件颇有收藏价值的物品。文革中您被监督改造时写的检查材料,字迹出奇地潦草凌乱,可想您当时心绪的低落与怨恨。不忍目睹,不忍收藏,我全部将其撕成碎片……。至于那些已屯了几十年的名牌老酒,在您走后二十天即来临的这个春节,全被儿孙们在您和母亲的老宅里喝个精光,微醉中,任由泪水肆意滑落,可我分明是笑着的……。爸呀,您让女儿震惊,让我自愧。</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奶奶和四个儿子、儿媳及孙辈们的合影(父母亲缺席)</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3年 山东淄博)</h3></font></h3> <h3>外公外婆与六个子女及侄儿们的合影 外公怀里抱着的是母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4年 云南昆明)</h3> <p><b>  重情善感的父亲</b></p><p> </p><p> </p><p><br></p><p>——随军南下,行军打仗,剿匪征粮,侦察破案,期间结婚生子,蒙受冤屈,从1947年至1964年,十七年啊!您没能回过一次山东老家,没能再见老母亲一面。1964年我奶奶去世,噩耗传来,您带着十岁的大姐日夜兼程数千公里奔丧。令人心碎的是奶奶直到临终前也没能见到日思夜想的三儿子,还有那只见过照片的三儿媳和四个可爱的孙女,这对奶奶和您来说,无疑太残酷了。每当奶奶收到您的汇款,老人家都是迈着一双小脚执意亲自去邮局取钱,回到村东头便坐在路边,面朝西南方哭喊着她的孩儿和孙女们……。爸呀,女儿要替奶奶怨您啊!</p><p> 我知道,这是您隐藏在心底的一个痛,虽然从未说出来。不是不想家,不是不恋家,儿时您常拿着奶奶的照片(爷爷一生未留下一张影像资料)给我们讲述家里的故事,我们就此知道爷爷是个脾气好的老实人,奶奶性格倔强,在家里很强势。您坦诚自己的性格脾气随极了我的奶奶。</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母亲和大女儿 (1959年 云南临沧)</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和三个女儿(1961年 云南临沧)</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母亲和大女儿、二女儿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62年 云南临沧)</h3> <h3>  在您生前一直锁着的书桌抽屉里,我翻到您的一本日记。1959年11月17日那天的日记第三段:“我的母亲啊,十三年没见一面了,我多想和您说说话,我打仗在前线,我走到哪里都要把您的心带上,如今不知您是如何在想念我!”第四段:“我的女儿是多么可爱!可惜你们要害我上西天,你们敌我不分……。悲伤,我不知如何是好!回家,回家……!”还有很多,很多……。我真的不忍在此一一重现。这是您在被冤屈的艰难日子里的悲愤心情流露,当时,您曾想过用回山东老家来避开这场政治动乱。看了您的日记,女儿心如刀搅。爸呀,不敢想象,在那个疯狂年代,您是怎样挺过来的,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已是万幸。</h3><h3> 1977年,我们举家动迀山东老家时,整整两大解放牌卡车的搬家物品,其中有您为侄儿、侄女们定制的樟木箱子和小凳子,就连扫帚、簸箕您也带了一大堆。两卡车物品的托运包装箱,全是您一根一根木条、一颗一颗铁钉打制完成,当时的场景我印象极深,至今回想起来,心仍很痛、很痛,恨自己不是男儿身。父亲,为了回老家,为弥补缺失的亲情,您已尽心尽责。</h3><h3> 对在我们家十年的老保姆赵奶奶,您和母亲念念不忘,还委托云南的同事帮忙照看,并随时通过书信了解老人的生活、身体情况。给奶奶寄钱时,您都要求四个女儿也每人一份。我从昆明到临沧探望赵奶奶,奶奶屋里的物品全是我儿时的记忆,从脸盆到桌子、凳子都那么熟悉和亲切。奶奶信奉佛教,我们全家人的合影照被摆放在屋子中央最显眼的位置,奶奶说:“我每天都为你们全家人诵经祈福。”</h3><h3> 您比母亲年长整十岁,您宠爱母亲五十一载,以至母亲始终不会做饭,儿时我们还会妒忌母亲被您娇惯。在母亲患脑梗到过世的七年间,您照顾得无微不致,从服药到饮食及康复训练您都要亲力亲为,伉俪情深令人动容。母亲临终时,您失声恸哭,我伤心欲绝,竟情不自禁迎上前,张开双臂将您拥抱。爸呀,八十岁的您伏在女儿肩头,悲伤得浑身颤抖像个无助的孩子。这是我曾经驰骋疆场、骁勇善战、令一方土匪闻风丧胆的父亲啊,女儿流血的心又被刀刀凌迟!</h3><h3> 记忆中,您的三次流泪让我刻骨铭心:冤屈平反昭雪、大伯病危、母亲过世。爸呀,您坚强不屈的背后,恰是重情善感,女儿读懂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姐妹 (1964年 云南临沧)</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母亲和四个女儿(1965年 云南临沧)</h3> <p><b>  严厉慈爱的父亲</b></p><p> </p><p><br></p><p>——您对女儿的管教是出了名的严厉,甚至是苛刻的。自小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正直、本份、善良,做事要动脑筋,生活要节俭。我们犯错时,您总是先发制人,责骂、挨打后,还要让我们说出错误何在,这让女儿们不敢再犯。</p><p> 寒暑假,您令俩姐姐去生产队义务劳动,帮社员挑粪,为在南汀河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送茶水。二姐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大姐挑担,一头是水桶,一头是只大茶壶,二姐则提着五、六只您用线拴成一串的塘瓷口缸;您让我和二姐为在家门口架电线的工人师傅送开水,在收过的稻田里,为生产队拾捡那些遗落在稻草上的谷粒,一天下来我们的手被勒得好痛。一次,您端出一小半碗水泡米饭,我知道这是从我泡着待洗的饭锅里滤出来的,我知趣地吃了这些生水泡的锅底饭。</p><p> 您带我和妹妹去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家中探访,进到四面透风撒气的茅草棚里,目睹老乡屋内的全部家当——火塘加蓑衣,我很震惊。返回的路上,我一句:“如像他们一样活着,我就去上吊死了。”的感叹,招来您狠狠地一顿责骂。那年,我小学未毕业。</p><p> 打会写字起,您就规定我和俩个姐姐每天写日记。当得知您到昆明治病将要回家时,我拼死补日记,曾用:“今天我吃了三顿饭:早饭、午饭、晚饭。”这样的日记进行“抗议”。大姐十岁时,您鼓励她向《中国少年报》投稿。正是得益于您当年的“魔鬼”训练,女儿先后有数十篇的小文章被报纸、杂志和省电台采用。</p><p> 在您的严格管教下,我们姐妹在学校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受到老师的交口称赞。记得我读小学低年级时,学校还特地请您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过教子有方的经验交流。爸呀,您教育孩子总是这么严厉,且令行禁止,据您一生的为人处事和一贯对我们的教诲,归纳起来,我们的家规即是:诚实正直做人,踏实用脑做事,善良节俭生活。</p><p> 过于严厉的家教,让我们儿时乖顺得让老师和大人们格外怜爱,工作后自律本份得老实巴交,对此女儿们绝无怨言。</p><p> 而您对孩子们的慈爱,则深沉不显露,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方面,都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儿时,您舍得花钱为我们征订《小朋友》、《中国少年报》、《知识就是力量》、《大众电影》和《人民文学》等报刊,出差回来给我们买漂亮衣服,每月会发给我和俩个姐姐一笔在当时不算少的固定零花钱。打我记事起,在经济方面我们姐妹从没有过缺失。我明白,您是在尽力弥补因家庭灾难带给我们的牵连。</p><p> 回山东后,妈妈和我们饮食不习惯,您就四处找着赶集,回来时自行车把手和后座上全是我们喜欢的食材。夏天,您到榆树林里采摘野生蘑菇,加上辣椒给我们炒出一盘香喷喷的山珍,还动手腌制各种云南咸菜。回老家的第一个春节,为购买定量供应的猪肉,连着几天,您顶着风雪,天不亮就骑自行车到镇上排队,这是从您的回忆录中我们才知道的情节。当年,我们好不懂事,不能为您分担一点点……。</p><p> 一次,您从集市上拎回一大袋生姜,明显大大超出我们家的使用量,原是天寒地冻,您见一位大爷守摊不易,就全买了。</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姐妹 (1968年 云南临沧)</h3></font></h3> <h3>  晚年,您对外孙们的疼爱更胜一筹。1984年到昆明,当提起三岁的大外孙,您想念、牵挂到红了眼眶。您到处购买新鲜猪肝,亲自卤制成美味肝条给孙儿吃,您说孩子需要营养。外孙们去看望姥爷和姥姥,是您和母亲最开心的时候。</h3><h3> 我生孩子,您和母亲远赴昆明照料,因体弱不思饮食,您给我烹制红烧魚,变着花样调节口味,不顾坊间所谓“坐月子”戒律,买来西瓜和咸菜给我开胃,您还仔细洗净咸菜上的辣椒。</h3><h3> 我从昆明回家,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干休所大门口,总能见到您伫立的身影,任何人都劝不住您的这份守望。同一地点,走时,我会被您不舍的眼神瞬间击溃,渐行渐远中,割心的感受令人窒息,您的形象在女儿记忆中永远无法抹掉……。爸呀,您的良苦用心,您的教诲,您的慈爱,女儿终生受用。</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母亲和四个女儿及四个外孙</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97年 山东淄博)</h3></font></h3> <p><b>  幽默浪漫的父亲</b></p><p> </p><p><br></p><p>——您娶了名门闺秀的母亲,看似是一桩不对称的姻缘,其实生活中,您比母亲更加懂生活、会生活。顺境,逆境,您一样地追寻着快乐,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中缅边境剿匪时,您用相机记录下了许多边境少数民族的风情图片,主题突出,人物形象生动,构图完整,令人叫绝,堪称极其难得的珍贵史料。那么紧张残酷的战斗间隙,您竟还有闲情逸致发现美的存在和历史瞬间,并有意识地用镜头一一捕捉下来。</p><p> 1959年10月12日那天的日记,您是这样写的:“今天从南涧出发一直到弥渡坝雨才停。今年弥渡的棉花、稻谷长得特别好,真是棉粮双丰收!棉花高者齐胸,矮者也过膝,一束束絮花裂嘴欢笑,真引人可爱也!”好生动的语言。</p><p> 在距离您被下放的农场驻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亚热带雨林区,记忆里一条清澈的溪流顺山谷延伸而下,谷底气侯温润,灌木茂密,藤蔓缠绕,探出灌木层的雨林参天蔽日。小溪汇入河流的地方,河道险峻,两岸刀削似的悬崖,斑斓的橙、白、暗红色相间其中,湍急的河水撞击着崖壁,随着一波波白色浪花绽开,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响彻山谷。半山腰上经常还会看到少数民族老乡敲着锣,大声吆喝着,他们是在围捕野生猴子。您把这里称为“花果山”,我十岁左右时,寒暑假里是您常带我们去游玩的生态自然公园。</p><p> 您把我和妹妹抱到藤子上坐着,我俩一边荡悠,一边放声唱起《我是公社小社员》、《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等儿歌,清脆的童音萦绕山谷,清幽明净,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在溪流入河口,您指挥我们拾柴火,用河滩上的石头架三角灶,铝锅舀上溪水,放入现捉的鱼儿,摆出您烤制的馒头片加咸菜,好一顿风趣、有情调的野餐。您不止一次感叹:“如果能把这地方搬运到昆明就好了。”好浪漫,好有想象力的父亲。</p><p> 我上初中时的一个傍晚,临沧城里的有线广播播了我的一篇稿子,那可是遍及整个城区的高音喇叭啊,颇为得意的我急忙赶回家。刚进门,您脸上的喜悦表情让我松了一口气。没想到您却明知故问:“刚才广播里好像播了一个名叫什么晓华的稿子?”好啊,您装,我也装:“对,黄晓华,我的同学,男的。”我没说谎,我们班真有叫这个名字的同学,想要您的一句表扬真难。爸呀,您的幽默浪漫已深嵌在女儿的生命中。</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与曾外孙女(2010年 山东淄博)</h3></font></h3> <p class="ql-block">  父亲,您好聪明、智慧、慈爱,女儿们敬畏您,敬佩您。您的一生,尽管政治生涯短暂,经历坎坷,却满是故事,满是传奇,您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您辞世后,女儿又重新读懂了您。如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倘若上天再给我们父女一个月,那怕十天,甚至三天时间,您的“东、临、华、冰”四个女儿会做得更好、更好……。</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14日,“父亲节”前一天,父亲辞世的第五个月,妹妹晓冰在街上竟被淄博市电视台“父亲节”专题节目组采访,她追忆了父亲的教诲、父亲的慈爱,采访被选中播出。苍天有眼,上帝眷顾,让女儿能用这种方式纪念我们骄傲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感恩父亲、母亲赋予我们姐妹四人以生命,并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成人。</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父亲,您是山,山不会倒,您永远活在女儿们的心里。我们相约,来世还做父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 晓华</p><p class="ql-block"> 二O一四年六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感恩父亲、母亲!女儿祈祷,天上人间一切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