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说起麻线鼓,如今的大多数人都已经不知为何物,只一些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家还能说出个究竟,但旧时以麻线鼓捻麻绳的传统工艺可以说已经失传。</b></h1><h1><b>这是清代民国时期家家户户农村妇女在家捻麻绳都要用到的一种工具,材质多为陶与石器,是当时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以至于形态万千各不相同,其器身多融入民情风俗和吉祥文饰图案,以线造型,线面结合,富有雕塑感,质朴方峭而又圆畅流美。</b></h1><h1><b>而麻线鼓的尺寸大小恰好能玩之于掌,除了捻麻线的用途,观赏价值也很高。香插底座、烛台座、茶道壶承、茶宠、茶杯底座、文房镇纸、禅底座……搭配起来都极为古朴完美,还有稀少涂红漆的以示吉祥,麻线鼓的图案品类繁多,有瑞兽,有花草,有仙禽,有佛教题材的人物和咒语,也有道教神仙等……时光流逝,农家捻麻绳的人少了,麻线鼓自然也成了闲置。在过去,它们大多成了不起眼的杂物,被人家扔在角落或置放在窗沿上几十年,被岁月遗忘蒙上一层灰土。</b></h1><h1><b>如今麻线鼓历经时光的打磨和洗礼,逾显古韵雅致。它低调古朴,内敛不张扬。过去农家的常用物品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追忆乡愁的收藏品。每件麻线鼓的图案都很具有传统的代表性,寓意吉祥,所以赠送友人是一件很具有风格的宝贝。</b></h1><h1><b>【麻线鼓】又称“绩麻砣”、“麻坨”。是古代妇女绩麻用的工具。将经过浸泡的苎麻剥下麻皮,用麻刀刮掉硬质木皮(刮青),获得生麻。将生麻再泡在水里脱胶变软,晒干后,要将麻皮一丝丝分细。准备分细,准备捻麻线、织纱的过程即为绩麻。在将麻皮分细的时候,需要用工具将麻皮压住,这个压麻皮的工具就是麻砣。麻砣的重量,要刚好可以方便地抽出麻丝。我国很早就有绩麻的记载,《诗·陈风·东门之粉》:“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国语·鲁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使用麻砣的历史可能还要早。麻砣一般用木、石、陶、瓷制作,有扇形、鼓形、方形等多种。常用浮雕、圆雕、文字、绘画装饰,如花草、龙凤、蹲狮、麋鹿、猿猴等表示民俗、吉祥的图案。目前因资料缺乏,陶瓷麻砣始于何时还难以考证。相传,麻线娘娘是金代原平下班政村畅氏女,还说名叫虹仙,因逃婚端坐麻线坨上飞升成仙于五峰山。金代时即被敕封为“金天圣母”,明代时又被敕封为“龙宫圣母”,到了清代,成为神仙的麻线娘娘因义救康熙皇帝,而被敕封为“五峰圣母”。</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