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的微笑”——穿越时空的仰望

平衡木

<h3>  &nbsp;"高棉的微笑",一个千年的微笑,也是永恒的微笑,它源自高棉王国的吴哥时期。</h3><h3> 古老而神秘的高棉王国,在它最辉煌、鼎盛的吴哥王朝(9-15世纪)先后有25位国王,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吴哥是这个王国的都城(吴哥一词源于梵语,意为"都市")。历代国王300余年的大兴土木,留下了吴哥城、吴哥窟、女王宫等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它们规模宏大,成为千年信仰的胜地;寺塔中史诗般的雕刻,是世界雕刻艺术的精品;更有绽放了近千年的"高棉的微笑",历经风风雨雨的冲刷,仍具无限魅力。两个半小时的飞行,穿越了十个世纪的时空,我们来仰望这片悠久的神奇......</h3> <h3>吴哥城是当时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都城,有五道城门,除了东南西北方向各开有一座城门外,在东门以北还有一座门。</h3> <h3>这是南城门。</h3><h3>城门都是塔形结构,每个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尊佛像。道路从塔身下穿过。</h3> <h3>城墙外的护城河。</h3> <h3>  架在护城河上的桥。每座桥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一排54个石雕的半身像,一边代表神灵,一边代表恶魔,他们手上拉着眼镜蛇化身的巨蛇王,象征双方进行的角力争斗。</h3><h3><br /></h3> <h3>吴哥城除东南西北门之外的第五座门——凯旋门,也叫胜利之门。</h3> <h3>巴戎寺</h3> <h3>巴戎寺是吴哥城最出名的佛塔,始建于12世纪末期,历时37年建成。它是一组49座小宝塔围绕中央塔尖的建筑群,位于城内中心位置。塔群犹如拔地而起连绵耸立的高山,48座山峰众星捧月般簇拥在顶峰周围。</h3> <h3>这是巴戎寺的西面。</h3> <h3>巴戎寺的东面。</h3> <h3>  巴戎寺最大的特点是大大小小49座佛塔,每座塔的四面都雕刻有巨大的佛象--"四面佛",分别代表了"慈、悲、喜、舍&quot;四种无量之心。</h3><h3><br /></h3> <h3>  据说塔上的佛像是以当时国王的微笑面容为蓝本而雕刻的,他始终以微笑俯视着臣民。这也是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的由来。49座塔,外加四座城门,共54尊佛216张笑脸。让我们走进吴哥,面对一张张永恒淡定的"高棉微笑",在世俗浮燥中寻求一份纯净与安静..... </h3> <h3>这张笑脸被誉为所有微笑中最具魅力的.....</h3> <h3>寺内的雕刻表现神话和宗教故事,精美绝伦。</h3> <h3>巴本宫</h3> <h3>巴本宫也可称为"巴方寺和空中宫殿",建于11世纪晚期。为供奉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神(主宰毁灭的神),是一所神圣的国庙。</h3> <h3>巴本宫建在一个巨大的方形石头基座上。底层有10多间内室。</h3> <h3>踏着陡峭的步梯登攀,共有三层,第二、三层间有宽阔的平台,平台四周矗立双排柱子的廊道,可绕平台眺望远处。</h3> <h3>仰望高高尖顶上的木制门框,难以置信这是当时国王与蛇精美女的幽会之地。传说每个晚上,国王在最高层的房间里,必须单独与化身美女的蛇王相会,否则会引起社稷不稳。</h3><h3>尖塔下有祭祀台,一对外国青年男女正在虔诚的祭拜祈祷。</h3><h3><br /></h3> <h3>密密森林中的又一座残破的宫殿。</h3> <h3>十二生肖塔—-古代法院</h3> <h3>在巴本宫对面广场东侧的密林中,有一排残破的红土建筑。这是吴哥城中有名的十二生肖塔,和中国的十二生肖有点类似。据说这是高棉古代的法院。<br /></h3> <h3>但高棉古代法院的判案就很奇葩了:当法官无法判断谁是罪犯时,就会把嫌疑人按照各自的生肖关在相应的塔内,然后在塔内放入眼镜蛇、蜈蚣等动物,关1-2天、3-4天不等。这个过程中,谁先死了,谁就是罪犯 ;都死了都是罪犯,反之都不是。</h3><h3>但不管如何,这些遗迹代表了古代高棉所创造的一段文明的进程。</h3> <h3>建筑群上的生肖标志已不复存在,没有办法区分它们各自的生肖属相了。</h3> <h3>塔普伦神庙</h3> <h3>1186年,当时的国王修建了这座佛教寺庙,以祭祀他的母亲,而且还配有高僧、祭司和舞女。</h3><h3><br /></h3> <h3>塔普伦神庙800多年的历史,昔日风釆已荡然无存,一片坍塌破败景象。而这种沧桑的古迹奇观成为好莱坞电影《古墓丽影》的外景拍摄地。</h3> <h3>该寺最大特点就是千年大树盘根错节如蟒蛇缠绕佛塔,骑上了围墙,占领了长廊,探进了门窗,掀开了石阶,包裹了庙门,已完全被丛林吞没。自然的力量真是无可抵挡。</h3> <h3>古寺与丛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开。这给当地文物保护出了难题,强行分开必然会寺毁树亡,而坐视不管,长久下去古寺也难保。如今只有保持原貌。</h3> <h3>茶胶寺—一座中国援建修复的寺庙。</h3> <h3>周萨神庙,建于12世纪初的印度教寺庙。中国政府无偿援助1000万元,并由中国工作队负责修复。</h3> <h3>女王宫</h3><h3>女王宫又称女人的城堡,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于世,是吴哥古迹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之一。据猜测它是由当时的女性修建和雕刻的。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另有部分建筑供奉毗湿露神。</h3> <h3>女王宫的大门。据发掘的碑铭记载,女王宫建于公元968–1001年,建筑中大量使用红色砂岩,颜色极为艳丽。</h3> <h3>女王宫建筑最为著名的是其精致的砂岩楣石和山形墙以及精美的浮雕。</h3> <h3>山形墙跨于四方形的门框之上。楣石横跨两根门柱之间,一些是支撑上面的结构,一些则纯粹为了装饰。</h3> <h3>女王宫的墙壁、各道拱门的立柱、门楣等处表面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h3> <h3>浮雕内容的取材多源于印度古代史诗中的神话故事,用精湛的雕刻技法惟妙惟肖地刻画表现了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h3> <h3>  最佳拍摄时间在上午9–10、下午4–5点两个时间段,因为这时的太阳光线会使红色的砂岩获得最佳效果。</h3> <h3>吴哥窟</h3> <h3>  吴哥窟,又称小吴哥、吴哥寺,是整个吴哥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该寺建造于公元1112–1201年,其建筑宏伟壮观,精巧细致。</h3><h3> 这是通往吴哥窟的西参道。</h3><h3> </h3><h3><br /></h3> <h3>整个吴哥窟长1500米,宽1300米,由一条宽达190米的护城河围绕。</h3> <h3>从西参道进入后,经过一段600米长的石板道,到达吴哥窟的正门。其它还有东南北三个方向也各有门进入。</h3><h3>这是石道两旁的绿色广场。</h3> <h3>矗立石板道两旁的藏书阁。</h3> <h3>  这是吴哥窟的正面—-西门。吴哥窟一共有五座佛塔,四座小塔围绕着中央的主塔,由于所处的的高度和视角,这里只看到三座。</h3><h3> 正是吴哥窟这个形象被放在柬埔寨国旗的正中位置,可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中的神圣地位。</h3> <h3>柬埔寨国旗</h3> <h3>吴哥窟是建在三层台基上,每层台基都是四周有石雕的回廊。这是第一层回廊的外墙。</h3> <h3>  吴哥窟最受瞩目的是建在第三层台基上的主殿,呈正方形。主殿是神庙的最高层,有四座小佛塔分布在四角,围绕着中央的主塔。主塔离庭院地面有65米,象征着神话中的圣山。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徒都相信,中间这个神圣之地就是宇宙的中心。</h3><h3> 主殿在吴哥窟的中心,被重重石砌回廊团团环绕。</h3> <h3>通向主塔的台阶被称为"天堂阶梯",几乎与地面垂直,攀登时必须手脚并用,信徒以此感受天堂之路的艰辛,以示无限虔诚之心。</h3> <h3>早几年攀登主殿的阶梯是没有扶手的(照片中左边颜色较黑的部分是阶梯),一对法国老年夫妇来此旅游,由于不小心,女的滚下台阶而身亡。第二年,她的丈夫又重回这里,捐款修建了带扶手的双向木板阶梯。</h3> <h3>各层回廊及建筑。</h3> <h3>当时国王举巨大财力建造吴哥窟,供奉礼拜印度毗湿露神,同时也是为自己建造陵庙,他的遗体安放其中,透过礼拜毗斯露神使他象征性的得到永生。</h3><h3> 这是毗斯露的石雕神像,重达40吨,双腿曾被锯断,因为太沉而幸免被盗走。</h3> <h3>每层台基四周的回廊上布满了精美的石雕,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中的神话故事。</h3> <h3>图中左边两位仙女一黑一白,导游介绍,她们分别代表是非洲和欧洲的。</h3> <h3>一个虔诚的外国游客。</h3> <h3>导游解说并示范,把手机放在地面,与天花板上的"十"字垂直,手机指南针会显示非常精准的"东南西北"方位。我们也俗套地留影纪念。</h3> <h3>短短的五日游,刷新了我对柬埔寨的认识:没想到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如此强盛!没想到高棉王国当初的建筑雕刻艺术如此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