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北京路

高山松柏

<h3>  久在异地,很想念银川,想念极了。去年入秋后,我又从外地回到了银川。下了火车,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凉风拂面,没有难奈的酷热,也没有令人烦恼的雾霾。到了银川,感到舒适、心安、洒脱,来了就不想离开。每天早晚,在人民广场、北京路边遛弯散步,看着高低错落、疏密得当的建筑,宽阔平坦的街道,感到十分惬意。不像许多大城市那样,楼挨楼,人挤人,仿佛进入了水泥森林和人海之中,很难寻得一个开阔清闲的去处,总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仰感。<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路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很宽。“盲道”用不同颜色的道砖铺设,人车各行其道,交通井然有序。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宽的地方足有一、二百米,空间极大,绿树成荫,鲜花绽放。路被大片的绿色“簇拥”着、护卫着。走着走着,一条鹅卵石铺就的人行小道嵌入幽深的绿林之中。曲径通幽之处,隐藏着盆景式的微缩小景,几把石櫈,几尊雕塑,可以坐下来小憩,也可与同伴谈天侃地,或者静静地打打太极……</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h3> <h3>  北京路展现了银川的日新月异,也使人浮想联翩,回忆起银川以前的模样。多年前,银川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和新市区。老城是银川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新市区集中了几所大中专院校和几家大的工厂企业;新城区在银川的中间地带,除了火车站,所说的“新城”,其实无城可言,就是一条三千多米的破旧街道。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大都是脏乱差的城乡接合部。现在的人民广场一带,坑坑洼洼的马路也不畅通,到处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和大量的临时建筑。那时候,银川的三个区界限分明,给人的印象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城中有村,“农村包围着城市”。从新市区到老城,一过新城,必须要经过现在的黄河路,一来一回至少要大半天时间。</h3><h3> </h3> <h3>  随着银川的不断发展,一条连接三个区的主干道北京路应运而生。双向八车道的50里长街,横贯东西,从贺兰山下直达黄河岸边。确立了新银川交通的主轴,成为银川的新地标。拉开了新银川建设的序幕。北京路两侧迅速矗立起了很多标志性建筑,许多大的机关、饭店、大型企业驻扎在北京路两侧,展现了银川的新面貌、新形象,改变了新银川的城市布局。</h3><h3> 以北京路为主轴,城市不断北扩南移,迅速崛起。纵贯东西的上海路、贺兰山路,大连路,宝湖路、六盘山路,连通南北的亲水大街、宁安大街、正源街、万寿路、通达街、满城街等等,构成了银川新的城市交通路网。与此同时,北边的阅海商务区、阅海万家住宅区、大阅城、市民中心、花博园、揽山、阅海等商业、住宅及旅游区形成了银川的新亮点;中部的三馆两中心、森林公园、紫金花商务中心、万达购物广场以及众多的居民住宅区拔地而起;亲水街向南,正源街以西的广阔区域内,住宅、教育、医疗、康养、商业、娱乐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日趋成熟,完善了城市功能。银川人记忆中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地带成为新银川快速发展的的标志,构成了新银川最具活力的区域。</h3> <h3>北京路的东、西、南、北,构建了新银川的水系。典农河像一条银色丝带,自南向北穿城而过,与北边的陈家湖、西湖、阅海相连,可直达沙湖,与古老的唐徕渠“并水齐流”,使银川更富有灵气。东边的北塔湖,呜翠湖,南边的宝湖、关湖,鹤泉湖等等,使“湖在城中”名至实归,再现了塞上江南的湖光山色。据电视新闻报道:银川还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湿地率达10.65%,湿地保护率78%以上,湿地面积5.31万公顷,自然湿地沼泽200余个,湿地公园100多个。银川北京路的建成,带动了银川交通、商业、文化、住宅、旅游及经济发展,扩大了城市规模,提升了城市品位,也极大地方便了银川百姓的出行和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