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顾偃开与顾廷烨这对父子就像天生有仇,一见面就吵架,一言不合父亲就开打,而且是下狠手的打。</h3><h3><br></h3><h3>顾偃开从来不听顾廷烨的辩驳,顾廷烨被千春楼追债,即使他为自己辩解,顾偃开依旧认为是顾廷烨去喝的花酒;顾廷煜跑来说顾廷烨养了一个外室,顾偃开当即就让人打顾廷烨;顾廷烨一言不发要去科考,小秦氏本来要留着他,顾偃开却不由分说把顾廷烨赶走。</h3><h3><br></h3><h3>在他们父子相处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父亲,一个只会苛责顾廷烨的父亲;我们也看到一个被打习惯的儿子,一旦和父亲起冲突就自动跪在地上等着挨打。</h3><h3><br></h3><h3>后来父子俩的矛盾因小秦氏和常嬷嬷的话再度升级:不管顾廷烨如何努力,顾偃开一直用旧眼光看待顾廷烨,认为顾廷烨就是一个只会花天酒地的登徒浪子;而顾廷烨则认为是父亲顾偃开逼死了自己的母亲,父亲一直以来都不爱自己。</h3> <h3>但背地里,顾偃开却在偷偷关心着儿子,得知儿子未中榜,在顾廷烨抱怨父亲不管他时,父亲早已跑去问主考官他落榜的原因,听到主考官赞儿子文章写的好时,他也会开心。</h3><h3><br></h3><h3>只是得知儿子落榜皆因妄议朝政,且被皇帝圈定为五十岁后才准再次参与考试,这等于仕途无望,回到家后,又是把儿子一顿狠揍。父子矛盾再次升级。</h3><h3><br></h3><h3>其实细究之下,顾偃开还是爱这个他认为逆子的儿子的,他一生气就说:“将来还有哪家闺秀愿意许配与你?”“你这样是自毁前程。”可见,顾偃开对儿顾廷烨还是抱有希望的,所谓爱之深才责之切;如若对儿子全不在乎,又何必被气得肝火大动呢?</h3><h3><br></h3><h3>再者说,顾偃开是武将出身,而顾廷烨那一身武艺,剧中尽管没交代,但也该猜得出,这是得父亲真传的。</h3><h3><br></h3><h3>而顾廷烨也是深爱父亲的,他曾对好友顾长柏说:他做的所有努力,只为了父亲能注意到他。而他在父亲病重之时,发疯般地去请郎中、请太医,在继母与大哥不准他看父亲时,他也一直呆在偏房等父亲消息,那份紧张与害怕不是装的。</h3> <h3>明明是父子情深,却偏偏如若仇人,顾家父子的相处方式,与现实中的父子何其相似。</h3><h3><br></h3><h3>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导致孩子们的行为出现了偏差,等父亲发现时,儿子已到叛逆期,再加以管教便是不易。</h3><h3><br></h3><h3>特别是像顾偃开这种武将出身的直男,做事简单粗暴,对儿子是恨铁不成钢,偏儿子又只会顶撞不会顺从,往往激发他更大的怒气,他对儿子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怒骂+棍棒。</h3><h3><br></h3><h3>偏生儿子又倔强,习惯了挨打便时时等着挨打,从不会承认自己错了。这使我想起小学时的一个男同学,顽劣任性、不爱学习,常遭父亲暴打,最重的一次被父亲吊在树上打,可他依然死性不改,我行我素。</h3><h3><br></h3><h3>其实,当一个孩子被打多了,就变得皮实,他便不惧怕父亲的打了,那么父亲的棍棒教育便不再起任何作用,教育便失去了意义。</h3> <h3>在亲缘关系中,父子关系最为微妙,与父女、母女、母子关系全然不同,母亲的细腻温柔以及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都让其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更为融洽,而且母亲在孩子面前没有这么强势。</h3><h3><br></h3><h3>要知道,因为父亲的伟岸与担当,儿子对父亲有种崇拜与敬仰;而父亲的威权与严厉,又使得儿子对父亲产生畏惧心理;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儿子与父亲的冲突便是这种矛盾的结果。一旦儿子对父亲这种复杂的心理消失,当他不再崇拜父亲、不再惧怕父亲,父亲很难担起教育儿子的责任。</h3><h3><br></h3><h3>父子之间,看似两代人,但父子之间在秉性上往往有惊人的一致性,父亲若看到的只是孩子的缺点,那么孩子也看不到父亲的优点。</h3><h3><br></h3><h3>父亲不知道,儿子的榜样教育来自父亲,父亲身上所呈现的力量感对儿子而言更具吸引力,父亲的一言一行对儿子的影响较之母亲深,所以儿子更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同。<br></h3><h3><br></h3><h3>父亲希望儿子能延续自己、延续家族的荣耀,可以说,儿子是父亲的骄傲与希望,但由于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过大,希望儿子处处优秀,导致他对儿子的不满意也在加大,因为儿子的不成熟导致其在做事情方面思虑不周全,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儿子达不成父亲的愿望,会更加招致父亲的不满。</h3><h3><br></h3><h3>作为儿子则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与鼓励,一旦他的愿望在父亲处得不到回报,那么他就容易破罐破摔,因为他认为无论怎么做父亲都不会满意,他便不愿再做这些徒劳无功的事情。有时候,儿子还会不自觉地产生心理暗示,认为父亲既如此看我,我不如做成父亲眼中的我。</h3><h3><br></h3><h3>加之中国传统父亲的尊严问题,使得父亲也不愿与儿子多沟通,缺乏交流沟通的父子俩便越走越远。而中国父亲的含蓄心理,使得他即使心中爱儿子也不愿对儿子说,儿子对父亲的爱也不会表达出来。而由于父亲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的缺席,一旦父亲对儿子过于严厉,儿子便会认为父亲不爱他。如此一来,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便愈加紧张。<br></h3><h3><br></h3> <h3>其实要解决父子之间的矛盾很简单,父亲若能放下身段,倾听儿子的想法,走进儿子的内心,与儿子平等的交流,给儿子建议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儿子服从自已,或许可以缓和与儿子的紧张关系。</h3><h3><br></h3><h3>有时一瓶酒,一句话都可加深父子之情。当父亲与儿子的相处,是一个男人与另一个男人的相处,是两个秉性相同的男人一起喝酒、一起谈心、惺惺相惜,那么两人之间便会建立更为紧密的亲缘关系。如若父子俩能如朋友般做到无话不谈,那这种亲缘关系则几乎牢不可破了。</h3><h3><br></h3><h3>当然,生活在宋代的顾偃开是不会放下父亲的尊严与儿子好好相处的,但生活在当代的父亲们是可以做到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