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 那味!

石润居

<h3>文字原创:石润居</h3><h3>图片来自:网 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那年 · 那味!</b></h1><h3><br></h3><h3>如果要问在我们国家什么节日最热闹、最隆重?我想绝大部分国人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春节。一个春节前后的二十多亿人次在城乡之间往返与奔波,一台央视春晚勾起多少人的美好回忆与期盼,一顿除夕的团圆饭带给多少家庭的欢声与笑语。这些对外国友人来说是无法想象和理解的。</h3><h3><br></h3><h3>虽然我们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百姓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照理说过年更有意思才对。其实不然,我总觉得现在过年的"年味"似乎没有过去浓厚和有趣。不是吗?!特别是孩子们,过去盼过年,盼的是有新衣穿,有好东西吃;现在过年,感觉跟日常没什么太大区别。好吃好穿平时也有,好玩好乐平常也可。 这倒是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那特别有味道的过大年。</h3> <h3>我的家乡虽然地处江南,属于山区小县城,交通不便,至今铁路还正在建设中呢,是江南乡下的乡下,素有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不过按现在的说法和理念,我的家乡可是风景秀丽,旅游胜地。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和大集体产生时期,物质极度匮乏,大部分家庭在温饱线上挣扎,人们哪有什么心思看风景。一家子平时省吃俭用,父母除了供孩子们上学,就是为了过个好年。</h3><h3><br></h3><h3>在我们家乡,那时过年是一件特别隆重的事。自生产队秋季收割晚稻和播种小麦后,一年的冬闲时光到来,大人们就开始着手过年的事了。母亲首先想着为一家人手工制做新衣和打毛衣,父亲想到干点苦力活挣零用钱。</h3> <h3>我们常说,衣食父母。解决温饱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有了温,食就是天了。为此,从农历腊月中下旬起,家家户户也就真正忙着准备年货。</h3> <h3>最"吉祥"的年货要数家家户户做年糕(当地叫水浸糕)、打糍粑(当地叫麻糍)。将浸泡饱满的糯米蒸熟,再将热气腾腾熟糯米倒入石臼中,用石硾进行反反复复的捣揉、上上下下的捶打和摔拍,杆面杖再将一团热烫而细糯的糍粑推压开,成方饼状,最后切成方块,地道的麻糍也就大功告成。在石臼中抓一块即将"出炉"的又糯又烫的糍团,蘸点糖入口,那个味道至今还难忘。</h3><h3><br></h3><h3>年糕的制作与糍粑相差无几,只是用材不同,是选用粳米(黏性比糯米低些)碾成粉蒸熟捣揉制作。这与福建一带制作年糕用糯米与大米按一定比例合成不太相同,所以吃起来味道也完全不一样,家乡的年糕更"筋道",存放时间也更长久。</h3> <h3>家乡的年糕大都是制成三十公分长、直径三四公分左右圆柱形或条形;糍粑一般是制成半公分至一公分厚、二三十公分左右见方。放在室内阴凉透彻,然后用立春之前的冬季井水将这两样食物浸泡于大缸内。这样就可以吃到来年夏天而不会变质。炒水浸糕和锅煎带馅的麻糍是当地一道美味又耐饥的主食。这也寓意着年年高和团团圆圆。</h3> <h3>除夕前的三五天,做馒头和馒头干是一家人准备过年的大事。馒头的质量和品相好差是主人待客的门面和面子,所以做馒头的面粉一定是用头面。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就会又白又圆又大。出笼时再在中间点上筷子尾大小的红点,寓意着鸿运当头。这可是正月里用来招待客人的主食。</h3><h3><br></h3><h3>次些偏黄的面粉加上红糖或芝麻、陈皮粉等用来做馒头干(类似一种发糕),家境确实差的就用糖精代替红糖来增甜。形状成半椭圆长条形,蒸好出笼再将其切成片状。生起大的炭火盆,将馒头干片放置在特制烘盘上慢慢烘焙至酥黄。成品的馒头干放在小口缸内密封保存,可以大半年不会变质。这既是招待客人和小孩的"珍贵"零食,有时也是大人外出打临工或上山砍柴的干粮呢。</h3> <h3>杀年猪是过年前最有口福的一件事。小孩子们为能沾到新鲜的肉和油,那是最高兴愉悦的。刚出锅的热猪血直接蘸点酱油入口,那也是最美的味觉记忆。母亲第一时间将刚取下还温热的猪肝切片下锅爆炒,再准备一瓶啤酒或一碗老酒,专供免费杀猪的屠夫享用。</h3><h3><br></h3><h3>有时闻到香味的幼童跑过去,站在桌旁仰头傻傻地盯着美味直流口水。屠夫被盯得实在不好意思了,用筷子送一小片到其小嘴里,乐着嚼着才走开。屠夫走时,主人家会送一小块肉和一付小肠等给他,算是还了礼。母亲都会送一碗猪血给左邻右舍品尝,时常听父母念叨什么时间谁家送来过什么好吃的,这时再送点回去,也算是礼尚往来吧。</h3><h3><br></h3><h3>杀年猪时,父母最愁的就是猪"合格"与否问题。杀下来半边的肉是国家统一收购,达不到收购重量会被拒收,所以屠夫在开刀前先毛估年猪够不够格。如果不够重量,一开刀那就惨了,肉只能家里自己吃,但来年的猪苗可就没钱买了;"不合格"开不了刀,也会犯难,过年就没有油和肉可用。有几个年份由于猪的营养不良而"皮包骨头",养了一年的猪,毛重长不到二百斤,让父母左右为难。</h3><h3><br></h3><h3>处在那个年代的"人为猪"亦或"猪为人",是一道难过而必过的年关,也是"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的真实写照!</h3><h3><br></h3><h3>半边净肉卖的钱,扣除买猪苗,也就所剩无几。留下来半边猪肉,大部分都是用来腌制,作为来年整年的肉用。板油炸成猪油,存放在专用陶瓷瓶内,冷凝成白色膏状,也是翌年一家子的用油。少部分的肉,才用于过年招待。其它如猪头、脖子肉等少油的部位,就是整个春节一家可享用的美味之肉了。</h3> <h3>除夕前一天一般家里还会做饼筒(一种大春卷)。这比其他地方春卷要长要大一倍以上,里面的"内容"也会丰富许多。包好的春卷再用油将皮煎至微黄,吃起来外酥里嫩。这既是春节期间家人的主食兼配菜,也是寓意着团圆和迎春。</h3> <h3>大年三十是家里除了喜事之外,最重要的节日。此时年货基本准备就绪,一早便开始大搞卫生,整理杂物。大门的左右两侧和门楣贴上对联,有条件的还挂起灯笼。晚饭前到祖宗的坟前或家里摆上食物进行祭祖仪式。待到连续三声鞭炮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足以温暖每个人心。</h3><h3><br></h3><h3>记得我们一家子都不会喝酒,此时此刻也会开上一瓶啤酒或倒点温热的老酒。全家人一瓶啤酒或喝上一口老酒,就足以个个满脸通红,所有一年的辛劳在难得的笑容里而无影无踪。饭后,孩子们就等着父母和奶奶发压岁钱,那是最开心的时刻。睡前母亲给每个人发新衣服,试穿是否合体。一般都会按大一号来量做,孩子们撸起袖子、卷着裤脚也会高兴得不得了。</h3><h3><br></h3><h3>但有几年,母亲考虑小的弟弟做新衣裳,一长个衣服穿不了,太浪费,于是就把我穿不了的半旧衣裳改吧改吧当作弟弟的新年新衣。为此,弟弟闹情绪不开心,还生母亲"偏心"的气呢。</h3> <h3>鞭炮声、欢笑声会把大家早早的从睡梦中催醒,新的一年——正月初一到了。这一天不能扫地,不用搞卫生,不用洗衣服,也不用管农事,也是一年里父母唯一的休闲日。</h3><h3><br></h3><h3>母亲会在边吃早饭边交待孩子们:"今日弗乱讲,弗的人打架!人碰着要打招呼、要讲好话……"</h3><h3><br></h3><h3>这一天,也是不能走亲访友的,一家人大多选择到县城或到附近山上一座西姑禅寺游览。如到寺庙,母亲会烧个香,嘴里念念有词地祈祷全家平安、五谷丰登之类。也会拉着孩子向佛祈求,跟着她重复着"保佑自己聪明伶俐和学业有成"之类祷语!</h3><h3><br></h3><h3>西姑禅寺位于山顶而建,是俯瞰县城全景、登高而望远的好地方。一直以来,每年的大年初一,这里的人气和香火都是旺旺的。</h3> <h3></h3><h3>最温馨记忆是一家人正月初一,穿着新衣服,到县城唯一的一家国营照像馆拍团圆照。照像时,父母并排坐着,像我大点的就站大人左右,太小的弟弟父母抱着。多角度聚灯光照得特别扎眼,身后背景是一大幅风景布,有的左右两边还放几块白色的补光板,眼前是木制框的相机和三角架。照相师傅用一块大黑红布把头蒙住,在小方盒后面不停的指挥,谁的额头低点,谁的头稍往左点。捣鼓半天,反复数次,又伸出头来叮咛不能再动、不能再眨眼,才郑重地其事地按下快门。总之,那时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被这样"框住"照像。</h3><h3><br></h3><h3>这些黑白的团圆照,有些压在老房子玻璃台板下的,早已损坏,没了踪影;有些至今还挂在老屋的方正的木制相框里。</h3><h3><br></h3><h3>我每次回老家总会盯着正方形相框里珍贵的黑白照,看上老半天,找寻童年,回味乡愁!这个正方形的框,似乎越框越紧,框走了时光,框走了父亲,但永远框住了乡愁,也框住了游子的心!</h3> <h3>走亲戚,会从正月初二正式拉开序幕。这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间和孩子们到外公外婆家拜年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是先到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开始,然后再到姑姑家或姨妈家。那时走亲戚全靠两条腿,七大姑八大姨相互走下来,要花十天半个月时间呢。</h3><h3><br></h3><h3>走亲戚拜年,大都是父亲和孩子们去的,母亲要在家里"坐镇"待客。到亲戚家,还得提上纸包的一二斤白糖和桂园或荔枝干,上面贴上红纸条作为礼物,长辈们会给晚辈几毛或一二块压岁钱。外公外婆走得早,我从小没见过,所以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最喜欢到四个姑姑家拜年了,感觉热闹和自在。当时父亲和他的姐妹有个约定俗成,除了给我奶奶拜年可以提上糖和桂圆外,其它互相之间均免礼。</h3><h3><br></h3><h3>走亲戚从我家开始,再按远近或顺道来划定好路线和时间。大大小小一二十人的队伍在各家之间行走,路途遥远的晚上就住下来。大姑和二姑家最远,一趟要走上大半天。为了走最近的路,有的要渡河,有的要翻山越岭,太小的弟弟或表弟表妹大人还要背着行走,一路上有说有笑。至今我的耳旁似乎还能听到冬日阳光下、山野间传来的爽朗笑声。途中也时不时会碰到走亲戚拜年的村民,或面熟或生疏。</h3> <h3>亲戚之间拜年,除了相互了解一年来的各自家庭情况,增加亲情,最主要就是享受一年中最"豪华"的一餐盛宴。首先招待客人的是"茶"。这个茶可不是什么绿茶或红茶之类的茶叶之茶。那时人们肚子里都缺油水,也没有这个闲情逸致和条件,平时渴了,连开水也还没有,基本上是拿瓜瓢舀水缸里的水解渴。这里的"茶"是用桂圆干褪果壳后,与水在锅里煮透,盛到碗里后再加上两调羹白糖,其汤色倒像红茶泡出来的差不多。在那个年代,吃桂圆茶(当地喝东西与吃东西都叫"吃")是有个讲究的,客人只能渴"茶汤",绝不可吃桂圆肉。</h3><h3><br></h3><h3>客人用过"茶"后,主人会把桂圆肉统一收集用水清洗好后,盛放着以便招待下一波客人再用呢。为此,小孩子出门走亲戚,大人会再三交待,否则会尴尬和失礼的。不过,现在条件好了,这"茶引子"是要吃掉的,留着桂圆肉,主人也会倒掉。</h3> <h3>喝了主人的"茶"后,紧接着招待客人的是吃"点心"。这点心不是现在我们常吃的糕点糖果之类东西,也不是一小碗什么精致的营养食物,而是一大碗满满的"浇头面"。碗口平面下是米面,也就是用大米做的细面(当地叫米面,粗细介于粉干和米粉之间);浇在米面上的是炒煮好的各种配料,一般都有肉丝、蛋皮丝、冬笋丝、黄花菜、豆干条和胡萝卜、芹菜等多种食材。如秋天山色似的一碗碗多色五彩"点心"在八仙桌上有序排开,再请客人入座享用,以示主人的热情好客。</h3><h3><br></h3><h3>现在你如果是城里人到下乡谁家吃上这么一碗,吃得慢了,米面会越来越胀,你感觉会越吃越多,那一定会吃得你"焦头烂额"不可!</h3> <h3></h3><h3>寓意着生活甜如蜜的"茶"和亲情绵长、健康长寿的"点心"之后,招待客人的正餐也就开始了。标配的是八仙桌上吃"八大碗"。这是那个年代家里除婚宴以外的最高规格宴请了,这也最能考验和展示家庭主妇的厨艺水平。</h3><h3><br></h3><h3>"八大碗"起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八仙过海大战龙王之后,在回神仙居的路上,只见邻村皤滩鼓乐喧天、张灯结彩,遂降祥云去凑热闹,原来是村中首富吴员外嫁女,八仙当时兴起,一人做了一道好菜以示庆贺。每道菜名均与八位神仙名字对应,从此,百姓家的婚宴和春节宴请最重要客人,都会上八仙的八样拿手菜,并尊称八大碗。</h3> <h3>标准的"八大碗"分别是:采荷莲子(莲子甜汤),洞宾大鱼(红烧大鲤鱼或草鱼或鲢鱼),钟离翻碗肉(倒扣红烧大块五花肉),国舅泡鲞(发酵面粉中间放一小块咸带鱼油炸至金黄,再用水和佐料煮至柔绵),铁拐敲肉(瘦肉切片后,散上地瓜粉,再用木槌慢慢敲成肉片,入锅里加水和佐料煮熟),仙姑肉皮泡(猪肉皮炸成酥脆,再放水里泡开,切条状入锅加佐料煮熟),国老豆腐(卤水豆腐切成大块扁平状煎煮),湘子海参(海参发开后切条,加冬笋丝、蛋皮丝和香菇切条,煮熟后勾芡)。八大碗的上菜顺序也有个讲究,第一道上桌的肯定是采荷莲子,最后一道一般是湘子海参。</h3><h3><br></h3><h3>吃上这"八大碗"似乎每个人都享受一回神仙日子,物质短缺年代怎么能忘得了这样的豪吃呢?!走完这个亲戚,过完这个正月,如要再饱这样的口福又是一年的期盼。</h3><h3><br></h3><h3>条件确实不具备的家庭,也有用其它食材替代标准八大碗的。不过这么一桌大鱼大肉且带有仙意的"盛宴",这条大鱼或是整只鸡鸭是不能动筷子的。此鱼或鸡鸭可要在主人家正月的桌子上,至少摆上十天半个月呢。主人虽会客气地叫大家吃,客人都绝不入"雷池"半筷。有时小孩子忘了大人交待,准备伸筷到此鱼此鸡时,父亲的筷子马上就打过来了。那时,大部分家里准备年货时,生产队只分给的一二尾鱼或年货就准备了一二只鸡鸭,如一餐吃掉,再来客人就无法再上"八大碗"咯,也意味着对客人的待慢。</h3><h3><br></h3><h3>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现如今生活的理念和方式已发生根本改变,许多当地百姓的过年已跟其他地方逐渐趋同。过年的吃,早已不是什么期盼,就连年夜饭许多家庭都订到酒店,正月里互相之间拜年请客也都选择在饭店,平常吃上一餐简单的家宴都变得非常难得。节假日或长假里,许多人都选择到外地或出国旅游,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八大碗"现如今在当地农村虽还能找寻和品尝得到,但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特别是年轻一代也不大会做。</h3><h3><br></h3><h3>从现在人的养生角度,认为"八大碗"已不够科学合理。无论如何,它留给我的是永远的美味记忆,永恒的美丽故事,永生的美好向往!</h3> <h3>如果那个年代盼过年是为了饱口福,饱肚子,那如今盼过年又为了什么呢?也许每个人都有所期盼,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和情会依旧!</h3><h3><br></h3><h3>什么是文化?这有许多种解释和表述。但我觉得,我的一位老领导的解释最精辟最简单明了,那就是"讲究"!讲究了就是文化。我们对过年的这种"讲究",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特有的"春节现象"和"过年文化"吧!</h3><h3><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hu1g0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2019,我们再启航!云海载情思!</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5qx1p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来自深海大洋的100张绝"色"照!(2018掠影)</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