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转山转水转佛塔——梅里雪山外转山记

宁静`~

<h3>2015年藏历羊年,9月11日我们一行六人从昆明出发至迪庆德钦而后辗转到藏族村落永久村。以此为起点360°顺时针绕梅里雪山转行了一周,翻越了数座高差1500—2000米的大山,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途经云南、西藏两省,德钦、察隅、左贡三县。历时8天,完成了梅里雪山外转山。</h3><h3>如里说1991 年的梅里雪山山难让梅里雪山走进了大家的视野,那么2003年的羊年转山则让卡瓦格博转山成为了国内一条热门户外徒步路线。梅里外转也称梅里大环,是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藏民转经朝圣的经典路线。</h3><h3>有人问,这么虐的路线,藏民们转山是为了他们的信仰!你们为什么来转山?我们虽然不是虔诚的信教徒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雪山的敬仰和对神灵的敬畏,还有对陌生文化的好奇,对美丽原始风光的执着向往!这些因素产生的强大动力让我们想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坚持完成此次转山。身体力行的坚持就是我们的信仰!</h3> <h3>到德钦第一件事就是采买一周左右的吃食补给。因为山里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搞定。在德钦的农贸市场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象白菜一样堆在地上售卖的野生松茸和雪莲花……</h3> <h3>外转山的起点,云岭乡永久村。一个山脚下的藏族小村落。</h3> <h3>这个就是我们此次转山的向导——达瓦。52岁的达瓦外转山的次数达惊人的61次。他长着一副典型的藏族人轮廓分明的面孔,用藏式普通话和我们说话时有点像老外的腔调,有点小幽默~</h3><h3>达瓦家的骡子是村里最多的,政府还给他们每户藏民家补贴了一头牦牛,外加自家还有一辆小微,四世同堂的他家在村里也算是殷实小康的“大户”人家了。</h3> <h3>我在支信塘行转山前的一个重要仪式“取钥匙”。转山的每一个人都会来这里取进山的“钥匙”,取到了钥匙卡瓦格博才会帮助你消除途中的障碍,护佑你安全的转山。每个人把额头手掌贴在石头上,也许就是连通和卡瓦格博的心灵感应,虔诚的在心里祈求他保佑自己一路平安!这块石头不知被多少虔诚的额头和双手触碰过啊!</h3> <h3>在曲珠寺请了酥油灯供奉在卡瓦博格的神像前。</h3> <h3>9月13日早八点十五分从永久村出发,正式开始梅里雪山外转山。也从现在起手机再无信号。</h3><h3><br></h3> <h3>每个人都带了两个背包,帐篷、睡袋、衣物、各种物资补给塞得满满当当的,负重均超过了二十公斤,考虑各种因素后我们还是请了马,负责坨六个大背包及火腿、蔬菜、柴米油盐。</h3> <h3>一直顺着盘山土路在原始森林里攀升~</h3> <h3><br></h3><h3>我和队友小资生活<br></h3> <h3>经过成片的玛尼堆</h3> <h3>在这条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活佛朝圣路上,藏地转经者们手杵青杖,身背简单的行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h3> <h3>来自昌都的年轻夫妇</h3> <h3>第一天的长途跋涉,还是需要适应。</h3> <h3>今天用了约九个小时爬升近1200米后到达多克拉垭口的最后一个营地,海拔3800。好饿~</h3> <h3>周围已经雾气蒸腾,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河水哗啦啦的,清澈但冰凉彻骨。</h3><h3>扎西和白马赶紧“埋锅做饭”。今天的晚餐是用火腿和各种蔬菜做成的杂锅菜,还有米饭,青稞面,酥油茶,在大山里算是很奢侈的了!我胃口不错,甩了一大碗后,钻进帐篷想好好休息一下,怎知半夜却遭遇了今生的第一次高反!头痛恶心胸口象压了块大石头喘不上气,难受。吃了随身带的红景天高原安和携氧片一大把药后沉沉睡去。明天我们还要翻越海拔4474米的多克拉垭口。</h3> <h3>9月14日第二天一出营地就开始不断的升海拔😓……</h3><h3>我和队友娟子</h3> <h3>反身回望来时的路, 已成一条细线。</h3> <h3>用了两个小时抬升600米后,看到了垭口下巨大的“之”字型山路。多克拉垭口上的蓝天白云就在我眼前,但依然是那么可望不可及,气喘、腿酸,无限循环……</h3><h3>“在那高高的生死界山顶,白骨骷髅堆成了小山包。有缘者能见到真佛面,无缘者只能见到阴森白骨。”在这首传唱的藏族歌谣中,生死界山就是指多克拉垭口。藏民对这个垭口充满敬畏。</h3><h3>到达多克拉垭口前有个叫“生死离别坡”的地方。此刻我宁愿选择相信,在我们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之外还存在另一个世界,那里有我们逝去的亲人,即使无法相见,却能感知对方,虽然不得不分离,但只要感知存在就已经足够了。</h3> <h3>海拔越高,人的体力消耗越大,离垭口越近,风就越急越冷,经幡猎猎,垭口了快到了。</h3> <h3>海拔4474米的多克拉垭口是云南和西藏的分界线。越过垭口就到西藏地界了。</h3> <h3>刚跨过垭口突觉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哀嚎的风刮在脸上如刀在割一般,达瓦催促我们赶紧下山。原来靠西藏这面的山是背阴面,如果变天会极其阴冷,曾经有个转山驴友就因翻越垭口体力不及在山的这面休息,哪知被人发现时已成为了一具没有温度的尸体。</h3> <h3>翻过垭口在你眼前的是被称做“118”道拐的盘山碎石路,坡度陡峭,道路曲折。当我飞速下完陡坡到平缓处时膝盖旧伤复发!我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疼得钻心,无奈我只能停下疗伤。稍好后忍痛继续前行……我想卡瓦格博已经看见了我的坚持!</h3> <h3>蜿蜒的路上,转山老人坚定的背影给了我鼓舞给我了前行的力量。</h3> <h3>行进了约一个小时后到达俗咱塘这个小卖部补给点,这里是个牧场地势平缓。达瓦很健谈,他不会错过每一个和补给站藏民聊天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吃了路餐补充能量,下午还有四个小时的路程呢。</h3> <h3>队友洋洋</h3> <h3>随后到今晚营地的路程都是在原始森林里沿着溪流缓降行进。</h3> <h3>雪山上的冰雪融化汇积成了淡蓝色的溪流。</h3> <h3>笔直苍翠的参天古树,粉蓝色的涓涓溪流,厚实的苔藓,走在里面甚是舒心,甚至让我忘了伤痛。</h3> <h3>六字真言</h3> <h3>我们用双脚一步步丈量着原始森林里无穷无尽的小路。</h3> <h3>淳朴的转山人,每每相遇时都不忘相互说一声“扎西德勒”,我们都成为了彼此眼中的一道风景。<br></h3> <h3>路上相见的都是有缘人。</h3> <h3>历时八个半小时后,下午时分我们到达了今晚的营地——作阿江德。</h3><h3>今天我走得相当艰辛,很累却睡不着。高强度的连续野外长线徒步的确是很考验人,考验你的身体,考验你的勇气、你的耐力、毅力及适应力……</h3><h3>我是个适应力比较差的人,但我都在全力以赴,必须的~</h3> <h3>这是转山的第三天,向导告知我们,今天的路程有十多个小时,要翻过幸康拉垭口赶到阿丙村。我的状态不是太好,手脚开始浮肿,肿涨得发疼 ,但我最担心的还是膝盖。队友萱萱把她的膏药给了我,左右脚和腿都各贴了三片……😓</h3><h3>即便是这样我却从未想到过要退缩……</h3> <h3>沿路上都是松萝。松萝是附生于云杉和冷杉的藤类植物,因为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所以在高海拔而且潮湿的林中才能见到。可这里遍山都是,我们有多幸运,能独享这样的纯净盛宴~</h3> <h3>山路骑手,说到这段路不得不提。这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这些勇敢的小伙子驾驭着这种被他们装饰得花里胡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一路放着震天响的重金属乐在山路上呼啸而过。其实这段路上有好多地方都是连两辆摩托迎面相遇时都无法顺利通过的,而路的另一边绝对是万丈深渊,即便是这样也没能阻止这些年轻无畏的摩托车手们的风驰电掣。</h3><h3>哈!我体验了一把这种疯狂,急刹、急转、然后失重……心脏跳到了嗓子眼处,一张嘴随时可能掉出来……这算是我转山路上最惊险的一段旅程!</h3> <h3>认真的刻经人</h3> <h3>卢阿森拉 ,转经路上一个特殊的垭口,挂满了密集的彩色和白色经幡,彩色的是祈福经幡 ,白色的是祭奠亡灵的经幡。到处都摆放着手串,衣物,糌粑,酥油灯,不停的有转山人在这里虔诚磕拜……</h3><h3>我和扎西拿出一路辛苦背来的经幡挂了起来,任它们在这里被风一遍遍的诵读……</h3> <h3>辛康拉垭口。和卡瓦格博留个影。</h3> <h3>一家子在垭口处遥看云雾中的卡瓦格博。</h3> <h3>连续十几公里碎石陡坡,这条坡被转山驴友调侃的称为“变态坡”。海拔下降了1200米后,队友们历时九个多小时 终于到达阿炳村。</h3> <h3>吃下这碗青稞凉面后我丢失的三魂就立马归位了。老板娘的秘制调料我至今念念不忘,红红的番茄汁,蒜末,小葱末,和新鲜小米辣碎调制而成,超级爽口!😋</h3> <h3>满头带着蜜蜡,绿松石,珊瑚,藏银头饰的转山者。</h3> <h3>我们把带去的糖果送给了阿炳村这些可爱的藏族小孩子,没想到的是她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非常有礼貌 ,好喜欢她们。</h3> <h3>这才是原生态。</h3> <h3>9月16日,从阿炳村到察瓦龙。</h3> <h3>途中路过怒江边有名的塌方区,这就是传说中美丽又致命的“大流沙”!灰白色的沙砾瀑布高约三千五百米,宽一千米 ,直插江底。一有风吹草动沙砾滚石就飞落而下,是丙察察线上最著名的死亡路线,也是外转的必经之路。从流沙底下通过时不能有太大的动静,看清没有飞沙滚石后迅速通过,如果正好遇到塌方只能自求多福了😣</h3> <h3>察瓦龙是一个交通枢纽,可以通往云南的丙中洛和西藏的察隅、左贡、昌都,也是外转经路上的一个最大补给站。有住宿,有饭馆 ,有热水澡堂,有手机信号!</h3><h3>我们这群“脏娃娃”终于在这里洗上了外转路上第一个澡,洗了满是汗渍的衣服,和失去联系好几天的家人朋友报了平安!</h3> <h3>猪牛满街跑,察瓦龙的特色之一。</h3> <h3>推开澡堂的木门,就能看到无敌山景,下面的怒江尽收眼底。</h3> <h3>一起泡吧一起喝啤酒,没想到我人生的第一支锅庄舞是在察瓦龙学会的。😛</h3> <h3>9月17日从察瓦龙赶往来德桥。</h3><h3><br></h3> <h3>柔柔弱弱只是表象。😜😄</h3> <h3>途中拜访了传说中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庙宇。是的,也许只有你走入了那道门,才能看到在门外永远看不到的东西……</h3> <h3>祖国的壮丽山河</h3> <h3>路边向我们行礼的藏族小孩。</h3> <h3>玉曲河上的来德桥。</h3> <h3>欢呼的小伙伴们</h3> <h3>干了这碗酥油茶!</h3> <h3>转山人刚拾到野生松茸。好大个!</h3> <h3>对于都是吃货的我们,这样的“饕餮”必须留下。😂</h3> <h3>逛街的牦牛与驻守的特警,画风很特别。</h3> <h3>这小小的来德桥,除了有山有水有桥有松茸,有香香的酥油茶、青稞面,有牦牛有特警,还有小伙伴们的开心甜蜜的笑容和自己浮肿的脸……难忘来德桥。</h3> <h3>这就是我们今晚要住的大山中的“超级别墅”,它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明天我们就要冲击此次外转最高海拔的说拉垭口了,4815米的海拔我从未涉及过,既紧张又兴奋,吃住行我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了现在的都适应,还好状态不错。如果膝盖不痛不严重高反的话一定能翻过去,加油加油加油!</h3> <h3>经过休整,我几乎是满血复活👻!在这里我偶遇到这位近八旬的转山老人,再次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h3> <h3>9月18日外转第六天。昨晚陆续续来了好些转山者,一下就把“超级别墅”塞得满满的。清早大家出发了,今天的任务是从来德村抬升海拔1200米到4200的梅求补功再翻越海拔4814米的说拉垭口之后下到扎西牧场。出门后一头扎进密林,陡急的盘山路似乎没有尽头!自从梅里外转我们后经常遭遇几个小时的一直上坡,随后又是无休无止的下坡,貌似已经习惯了。但此刻还是无可避免的气喘吁吁,汗珠顺着背脊不停滚落,衣服再次湿了干,干了又湿,两条腿极致的酸爽……</h3> <h3>梅求补功海拔4200米,是转经路和茶马古道的唯一交汇点。这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卡瓦博格的背面。面对圣洁的卡瓦格博,我们唯有默默的注视……所有的艰辛都化成了力量。</h3> <h3>海拔5295米的说拉赞归面布山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柏树上凶暴的红脸厉神”。这山的基岩是紫红色砂岩,并有着层层叠叠的节理。</h3> <h3>来时听说,垭口的西藏一侧经常是风雪交加,可一旦翻过山顶钻过经幡阵到了云南一侧,立马就是另外一个天地,好神奇 ……</h3><h3>终于快到垭口了,寒风刺骨,锋利如刃,四千八的海拔让我的脚像灌了铅似的,步履越来越重,我除了听到呜呜的风声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声和嘣嘣的心跳声……<br></h3> <h3>垭口处的经幡似要蔓延到天际,它在风中不停的吟诵着。</h3> <h3>翻过垭口就回到了云南,眼前骤然呈现出180°群山全景……</h3><h3>一切辛苦皆值得!</h3> <h3>都说“身体和灵魂要有一个在路上”,而此时,身体与灵魂它俩都在路上!</h3> <h3>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大山可以让你看到什么是广阔的胸怀,它能教会你什么是包容,什么是渺小,什么是畏惧,什么是力量,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感恩。</h3> <h3>各色小花几乎撒满整个垭口下的山坡,这猝不及防的美色将我瞬间俘获!</h3> <h3>这些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花朵有着令人惊叹的娇贵和典雅气质,它们迎着风不卑不亢的兀自开放……</h3> <h3>这里有植物基因库之称。</h3> <h3>在风中摇曳的狼毒花</h3> <h3>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我们的骡马,我们的向导达瓦,爱拍照的扎西,腼腆帅气的白马,我们的小伙伴们,这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的相伴🙏。有时候望着自己的双脚会突生感慨,感慨它带我走的这一程又一程~</h3> <h3></h3><h3>九月的扎西牧场已经非常冷。但它却给我留下了无数温暖的记忆。身披厚“毛毯”的牦牛,温暖的牦牛奶,温暖的炊烟,温暖的火塘,温暖的青稞面汤和温暖的容颜。</h3> <h3>淳朴</h3> <h3>9月20日第八天。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在几个小时里连续下降2300米的海拔,一路沿着梅里水往复跨越24座木桥后到达外转终点梅里石。从高山草甸到灌木林、阔叶林再到干热河谷,春夏秋冬就浓缩在几个小时里统统体验了一遍。</h3> <h3>途中看到顽强生长在石缝中的多肉。</h3> <h3>在路上采到野生当归。</h3> <h3>山路蜿蜒,数着木桥数在两山之间跨越。</h3> <h3>干热河谷地带。手机在这里终于重新有了信号。当你真正告别了现代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你才可以看清楚许多东西 ,包括你自己及你脚下的路。</h3> <h3>磕长头,只在电视书报上见过,当我亲眼见到这位藏族小伙儿三步一磕的行进在转山路上时,我还是深深的被震撼了。信仰能让人变得如此强大!</h3> <h3>在梅里石见到了来接我们的达瓦的儿子,他给我们每个人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合掌说“扎西德勒”时我才真正回过神来,梅里外转山圆满结束了!扎西德勒🙏</h3> <h3>澜沧江边的214国道,至此梅里外转山圆满完成!我们将从这里坐车到飞来寺,继续梅里内转徒步。<br></h3><h3>大地广博而美丽,它在等着你双眼的触摸;路永远在你脚下,它在等着你跨出去的步伐去丈量……</h3> <h3>“转山转水转佛塔”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感谢大家不介意我用这种方式粗糙的记录下了我们梅里外转途中的点滴,也感谢小伙伴们,那年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的相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