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写过的诗歌十八首《缅怀总理》

知足知不足

<h3>你还记得十里长街送总理吗?</h3><h3>你还记得那个年轻时帅气,</h3><h3>年老后风度翩翩的总理吗?</h3><h3><br></h3> <h3> 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一丝不苟。令人感佩的是,周总理在诗歌创作这种看似平常的小事上,也表现出十分严谨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h3><h3> 周恩来创作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白话诗,很多都是思想深刻、隽永深醇的上品作品,像著名的律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那是1919年3月,19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这是在他回国前夕,书赠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张鸿诰等人的。此诗高唱“大江”之歌,出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表达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求学的豪情壮志,脍炙人口、流颂千古。</h3><h3> 但周总理并不因此就放松了对自己诗歌的要求,相反他的创作态度愈发认真,以至于达到严苛的程度。1958年10月底,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归国和纪念不久前因飞机失事而罹难的郑振铎、蔡树藩等人,周恩来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欢迎和悼念”的诗:粉身碎骨英雄气,百炼千锤斗士风。走石飞沙留侠迹,上天入地建奇功。</h3><h3> 这首诗既有对志愿军英勇精神的歌颂,也有对罹难烈士的深切悼念。抗美援朝战争,周恩来是协助毛泽东指挥的主要领导者,亲自参与指挥了全过程,深知志愿军指战员的艰辛与贡献。郑振铎这位杰出的学者、作家,在周恩来心中也有一定位置,每当别人问起他的年龄,他总是说:“我与老舍、郑振铎、王统照同庚”。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部属郑振铎是了解和熟悉的,他对同机遇难的蔡树藩也是熟知的。随后,周恩来致函陈毅:陈毅同志学长:送上诗一首并序,请予指正。如可用,望付人民日报发表,如不行,请付之一笑……</h3><h3> 这封不长的信件,他在信的抬头处称陈毅为“学长”,并“请予指正”,可以看出周恩来的谦虚。周恩来还特别指出“如不行,请付之一笑,……”,不难想象他对待发表自己作品的谨慎。陈毅在这封信上批示:“人民日报:总理的诗即发表。陈毅10·31”。《人民日报》非常重视,准备在第二天的副刊上发表。可当天,周恩来直接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先不发表了”。</h3><h3> 周恩来在1958年11月17日写给邓颖超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了这首诗的情况:“有一夜激于志愿军的感人战绩,又临郑振铎、蔡树藩等遇难烈士大会前夕,思潮起伏,不能成寐,因成歪诗一首,送给陈总校正,仍感不能成诗,遂以告废。”从中可以看出,周恩来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如果不满意,宁可“告废”也不发表。</h3><h3>周恩来写过的十八首诗歌</h3><h3>  周恩来文学功底深厚,热爱写作,早年有感而发,写过一些诗歌,后来应该是忙于国家事务处理,很少再写诗,现存资料保留了他写过的18首诗。2018年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作为总理故乡的一名普通艺术爱好者,将总理的诗歌以小楷书写并一一展示,以餮读者,希望广大读者喜爱。</h3><h3>在1914年10月《敬业》杂志创刊号上,16岁的周恩来发表了春日偶成两首诗。</h3> <h3>《春日偶成》之一</h3><h3>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h3><h3>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h3> <h3>《春日偶成》之二</h3><h3>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h3><h3>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h3> <h3>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 1922年,觉悟社的社友黄爱被湖南军阀赵恒惕迫害,周恩来无比悲愤,提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壮丽新诗:</h3><h3></h3><h3>《生别死离》</h3><h3>壮烈的死,荀且的生。</h3><h3>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h3><h3>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h3><h3>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h3><h3>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h3><h3>没有耕耘,哪来收获?</h3><h3>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h3><h3>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h3><h3>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h3><h3>坐着谈,何如起来行?</h3><h3>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h3><h3>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h3><h3>永别的感人。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h3><h3>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h3><h3>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h3><h3>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h3><h3>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h3><h3>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h3><h3>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h3> <h3>《无题》</h3><h3>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h3><h3>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h3> <h3>1924年2月1日,周恩来又写了一首诗:</h3><h3>《赤光的宣言》</h3><h3>革命的赤光,从北俄腾起,惊醒了,</h3><h3>冬虫般蛰伏的被压迫阶级,震动了,</h3><h3>春蚕般茧缚的世界殖民地,封建余孽,</h3><h3>国际的强盗,更被他照的原形毕露。</h3><h3>夜已阑,天将晓,赤色之光,</h3><h3>早在东方闪动了。</h3><h3>休忘记,远的土耳其,近的印度。</h3><h3>是呵!要寻求,自由,独立,</h3><h3>原只有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h3><h3>起,起,起,我们的朋友!</h3> <h3>  《为刘志丹陵题诗》</h3><h3> 上下五千年,一 英雄万万千;</h3><h3> 人民的英雄, 要数刘志丹!</h3> <h3>《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三</h3><h3>同侪争疾走,居独著先鞭。</h3><h3>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h3><h3>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h3><h3>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h3> <h3>《欢迎和悼念》</h3><h3>粉身碎骨英雄气,百炼千锤斗士风。</h3><h3>走石飞沙留侠迹,上天入地建奇功。</h3> <h3>《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h3><h3>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h3><h3>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h3><h3>樱花杨柳,那个可爱?</h3><h3>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h3> <h3>《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h3><h3>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h3><h3>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h3> <h3>《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二</h3><h3>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h3><h3>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h3><h3>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h3><h3>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h3> <h3>《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h3><h3>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h3><h3>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h3> <h3>《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一</h3><h3>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h3><h3>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蛰下酒话当年。</h3><h3>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h3><h3>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h3> <h3>《四次游圆山公园》</h3><h3>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h3><h3>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h3><h3>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h3><h3>灯火熄,游人渐渐稀,</h3><h3>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h3><h3>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h3><h3>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h3> <h3>  “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以“伍豪”为笔名写了《死人的享福》发表于1920年1月20日出版的《觉悟》杂志创刊号上。</h3><h3>《死人的享福》</h3><h3>西北风呼呼响,冬天到了。</h3><h3>出门雇辆人力车,车夫身上穿件棉袍。</h3><h3>我穿着嫌冷,他穿着却嫌累赘;</h3><h3>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我感谢他爱我,</h3><h3>他感谢我助他方便。</h3><h3>共同生活?活人的劳动!死人的享福!</h3> <h3>在日本留学两年期间,周恩来共创作了四首诗,均刊登在觉悟社机关刊《觉悟》创刊号上:</h3><h3>《 雨后岚山》之一</h3><h3>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h3><h3>万绿中拥出一丛樱,</h3><h3>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h3><h3>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h3><h3>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h3><h3>粉饰的东西,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h3><h3>美观……的制人学说,登高远看,青山渺渺,</h3><h3>被遮掩的白云如带,十数电光,</h3><h3>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h3><h3>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h3><h3>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h3><h3>从此以后“将何所恃”?</h3> <h3>《 雨后岚山》之二</h3><h3>雨中二次游岚山,</h3><h3>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h3><h3>到尽处突见一山高,</h3><h3>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h3><h3>潇潇雨,雾濛浓;</h3><h3>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h3><h3>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h3><h3>——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h3><h3>真愈觉姣妍。</h3> <h3> 后来,周恩来在狱中给李愚如写过一首诗,张炜之前已经发博文《周恩来狱中写给女性的一首诗》叙述:</h3><h3>《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h3> <h3>三个月没见你,进步的这般快了。</h3><h3>前些日子念强来说,你要往英,</h3><h3>我以为不过说说。</h3><h3>过几天丹文又来说。</h3><h3>你要往法,我也以为不过说说。</h3><h3>那知不几天,你来别我;</h3><h3>当面告诉我,你能去了。你竟去了。</h3><h3>述弟来信告诉我,说你给他去的信道:</h3><h3>“……况且我是个人,可以作工自给的;</h3><h3>无论如何,总不至饿死他乡!</h3><h3>你要知道:幸福是要自己去找;</h3><h3>株守相等,是没有得到一日的。……”</h3><h3>你别时也同我说: “……买四等票,</h3><h3>坐三等舱。…………勤工俭学去;</h3><h3>念一年书后,工读自助。</h3><h3>……研究实用理化;</h3><h3>本我的兴趣,辟我们女子的生计独立、精神</h3><h3>独立的自由径路;</h3><h3>保我们女子的人权天赋。……”</h3><h3>念你的精神,你的决心,你的勇敢;</h3><h3>兴勃勃的向上,全凭你的奋斗壮胆。</h3><h3>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h3><h3>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h3><h3>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h3><h3>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h3><h3>造你的成绩灿烂。</h3> <h3>磨练你的才干;保你的天真烂漫。<br></h3><h3>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h3><h3>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h3><h3>推翻旧伦理,全凭你这心头一念。</h3><h3>过南京,见着述弟;</h3><h3>想象中下关车站,黄浦江畔,</h3><h3>一刹那的别离难。</h3><h3>同在世界上,说什么分散。</h3><h3>何况情意绵绵,“藕断丝不断。”</h3><h3>两月后,新大陆又见了述弟的足迹。</h3><h3>大西洋的波澜,流不断你们的书翰;</h3><h3>两个无线电杆,矗立在东西两岸,气通霄汉。</h3><h3>三月后,马赛海岸,</h3><h3>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h3><h3>行行珍重!你竟去了。你能去了。</h3><h3>三个月没见你,进步的这般快了。</h3> <h3>四十三年前的今天,</h3><h3>一位叫做周恩来的老人离开了我们,</h3><h3>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h3><h3>他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h3><h3>这位老人,人们称呼他“周总理”。</h3><h3>每每提起周恩来</h3><h3>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那些曾学过的课文</h3><h3>《十里长街送总理》《难忘的泼水节》</h3><h3>《飞机遇险的时候》《一夜的工作》</h3><h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深秋的早晨》……</h3> <h3>后来<br></h3><h3>忘记了很多人</h3><h3>忘记了很多事</h3><h3>但是那些课文</h3><h3>却似乎融进了一生的记忆里</h3><h3>值此缅怀之际,</h3><h3>我们精选了一些珍贵照片,</h3><h3>再现总理的绝世风采。</h3><h3>此刻,追忆那段不凡岁,</h3><h3>深切缅怀!</h3><h3>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1912年,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h3> <h3>周恩来:书法不过一技,立品才是第一关頭</h3><h3>油画家徐唯辛绘制的周恩来像</h3><h3>今天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3周年纪念日。周恩来精神的伟大,体现在其卓越的政绩之中,同时周恩来是一位品格崇高、情操雅洁的伟人,一生光明磊落,自然造就其纯粹圣洁的书品,格调高雅,清逸可人。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军事与书理相通,从周恩来遣兴驱墨,笔至情生,尺幅间便有千里阵云之势,可见其军事、革命上的功勋卓著。</h3><h3>周恩来无意于成为书法家,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都以把字练好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得力工具和陶冶情操的手段</h3> <h3>一、1918年之前,书法初长成</h3><h3>《周氏家训》记载,周家男童“五岁入家塾,习颜体”,意思是说周家的男孩子到了五岁就要送到家塾馆读书,学写颜体毛笔字。</h3><h3>童年周恩来 </h3><h3>周家人为什么要写颜体字呢?颜真卿是唐朝人,做人做官皆刚正不阿,楷书更是如其人般浩然正气,端庄、雄伟,行书也遒劲恢弘。作为官宦世家的周家便以颜真卿为榜样,因此尚在周家塾馆时,周恩来除了背诵经典外,已经能写一手娟秀的颜体字。</h3> <h3>周恩来6岁,随生母、嗣母一起来到清江浦外婆家,生活三年多。周恩来来到万家塾馆读书,当时的先生是落第秀才,只教些《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经典,周恩来早已熟悉这些,他提出想去他外公万启匍的书房读其它书,征得先生同意后,他在外公书房里读了大量诗书史文。万启匍曾经官至清五品,家里有许多篆书和行书的书法作品,他的祖上也留下大量碑帖,这给少年周恩来的书法风格增添了几分厚重。</h3> <h3>颜真卿《勤礼碑》 </h3><h3>1908年,因为家庭缘故,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返回淮安驸马巷,经八婶母杨氏奔走,周恩来前往龚家塾馆读书,师从革命党人龚荫荪,周恩来读到许多进步书籍的同时,龚先生也对周恩来严格要求,在颜体的基础上,要求少年周恩来练习魏碑,以增加他书法上的阳刚之气,最终周恩来形成了他颜体加魏碑的书风</h3> <h3>1998年3月,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周恩来南开中学毕业留学日本之前的52篇作文手迹出版。书写格式承袭传统自右而左的竖式,字体多为小楷或行楷,笔力虬劲,少年周恩来的书风和中老年完全不同,他明显得益于颜真卿的笔法和神韵,也有王羲之风格的秀丽,夹杂着明清考举专用的馆阁体的规整,还显有朴实、庄重的魏隶笔意。</h3><h3><br></h3><h3></h3> <h3>《周恩来楷书字帖》选字源于青少年周恩来就读天津南天学校时的作文手迹</h3><h3>从1913年,周恩来为沈阳同学郭思宁题写“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待”的那时的15岁起,周恩来不断临池古碑古帖,偏爱行楷。到1916年,18岁的周恩来参加南开中学全校800多名学生作文会考比赛,他的作文《诚能动物论》,经南开中学创办人严修亲自选定为全校第一名,周恩来所在班获得班级第一名,因此南开中学《第十次毕业同学录》对他有这样的评语“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h3><h3>1917年,周恩来再次为郭思宁题“志在四方”和“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两件作品不难发现,周恩来的书法已初具风格,取法二王,兼及颜楷,点画很丰富,行笔到位。之后的六十多年,周恩来的行书自“隶变”出,用笔越来越浑厚老成。</h3><h3>1917年,周恩来再次为郭思宁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时。</h3> <h3>二、1919年之后,书风成形</h3><h3>1920年6月,周恩来编写了天津各界代表在反动警察厅被拘期间同反动当局斗争的《警厅拘留记》,全篇竖幅写成,每行20余字,共三万六千字,字字独立,气脉融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当时曾在《新民意报》上连载,这份手稿出书后,几经辗转,最后落到书商手中,解放后有关部门在北京琉璃厂效贤阁书铺发现并购回。那时的书法,已经显示出一个青年将深厚的毛笔书写功力和激昂的革命情绪融为一体。与颜真卿《祭侄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是抒情达志,青年周恩来激情刚烈的内心情感跃然纸上。</h3> <h3>《警厅拘留记》封皮</h3><h3>这一时期的书法,像《警厅拘留记》一样,逐渐大气起来,似乎减少了字形本身线条组合的因素,并不计较一笔一画的完整,进入了以情行笔的大开大合的状态。</h3> <h3>为林卓午题词(1940年5月9日)</h3><h3>《致严修》、《为皖南事变题》、《为林卓午题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手书碑文》成为这一时期代表作,特点是常以点代画,提按分明,中心端稳,留白讲究,线条凝练,笔断意连,很有趣味。</h3> <h3>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1941年1月17日)<br></h3><h3>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风格基本成型,单从一部周恩来的书法笔迹史,便能看出其所经历的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风云变幻。</h3> <h3>周恩来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h3><h3>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手书碑文 真相</h3><h3>周恩来写字十分认真。1951年春天,周恩来因长期负荷工作,过度劳累,开始感冒发烧。毛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休养三个月,政务院总理一职由董必武同志代理。</h3><h3>周恩来来到大连秘密休养,住在大连稖垂岛黑石礁的一栋两层楼的小院内。起初,医生建议周恩来每天只在院内散散步,以缓解和放松他体力和精力的过度消耗,但周恩来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还没有写,便吩咐卫士乔金旺买来文房四宝,尤其是至少买来50张纸,每天练习一次。短短150字的纪念碑碑文,周恩来整整写了41遍。</h3> <h3>为纪念抗战两周年给《新华日报》题词(1939年7月7日)</h3><h3>为王缁尘题词</h3> <h3>三、1956年以后,书法成熟期</h3><h3>1956年以后,周恩来的书法逐渐打破正局,在字形上有了较大改变,渐生倾斜,单字的动势倍增,线条张力进一步加大。1956年,周恩来《为&lt;中国建设&gt;创刊五周年》的题词已经显示出倾斜之形,1957年周恩来《为天津青年报题》和《致于蓝同志》显得更加倾斜,之后基本上是奇正相生,到了1975年,周恩来总理写的最后一封信《致公摹万·那拉底·蓬巴攀》仍然延续这一特色,倚斜取势。</h3> <h3>为《天津青年报》题词 部分(1957年5月2日)</h3><h3>向毛主席致敬的风格,彰显爱民情怀 </h3><h3>无独有偶,毛泽东的书法字体倚斜取势现象非常明显,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几十年的革命友谊,使其互相影响并不奇怪。</h3> <h3>为《天津青年报》题词 部分(1957年5月2日)<br></h3><h3>向毛主席致敬的风格,彰显爱民情怀 </h3><h3>无独有偶,毛泽东的书法字体倚斜取势现象非常明显,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几十年的革命友谊,使其互相影响并不奇怪。</h3> <h3>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代毛泽东主席为外国朋友祝寿拟写的题词手稿:</h3><h3> 为“世界知识…</h3> <h3>为纪念抗战两周年给《新华日报》题词(1939年7月7日)</h3><h3>友祝寿拟写的题词手稿:<br></h3><h3> 为“世界知识”题词:闻鸡起舞</h3> <h3>周恩来书法的风格发展之路,基本上实现了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夫归平正”的书学三境界。尤其是他汇通古今,博采众碑所长,不仅注重以笔书写,更重视以心效拟,所以才能够在忙于政务之外的十分有限的时间里取得他人难以企及的书法成就。与此同时,军事与书理相通,康有为曾经说,书道犹兵也,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更是把书、兵二理的密切关系说得分外透彻,这也能解释在书法上颇有成就的周恩来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军事谋略家。 <br></h3><h3> </h3><h3>周恩来的书法风格,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h3><h3>1、施墨浓重,筋骨十足,线条分量感强,笔致丰润。这和周恩来自幼习书,受益于颜楷,魏碑有关。</h3><h3>2、提按鲜明,多逆入、涩行、紧收,尤其是晚期的书法当中,富于变化,老辣生涩,抑扬顿挫酣畅明快。这和周恩来“书道犹兵”的经历有关,一部周恩来的书法史,正是一部共和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发展历程的缩影。</h3><h3>3、虚实相生,不少作品断笔处很多,但笔断意连,浓墨重笔与合理断笔有机结合,看似形散,实则神聚,如“中”、“国”等字的处理便是如此,充实而不呆滞,精彩绝伦。周恩来是一位构筑墨块的高手,各种尺幅的处理,涉及斗方、横批、中堂、立轴等,总是在正文大局的处理上巧妙设计,就连一个不起眼的标点也自然生动。这正是周恩来人品上真诚、严谨、平和、朴实的真实体现。</h3> <h3>为广播事业创建二十五周年题词(1965年11月15日)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周恩来总理书学之成就,诚在于其伟大的人品和革命胸襟,方可有此等成就。值周恩来总理逝世42周年之际,让我们静心观之,从这篇文章和图片再次感受他迷人书法艺术之外的人格魅力,以其字写其人,书法也仅仅是对其本人一个微小的体现,但仅此一点,已放耀后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