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冬至---佛光笼罩,苍茫大地</h3> <h3>说北京城不能不说中轴线,说北京城中轴线不能不说景山,这里是老北京城中轴线的制高点和基点。<br></h3> <h3>景山公园位于老北京城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后苑。相传明代初期皇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称煤山。明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时,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南海的泥土,以及元大都南城墙的泥土堆积在这里,形成一座土山,称万岁山,清朝顺治年间改名景山,有绮望楼、万春亭、寿皇殿、观德殿、护国忠义庙等古迹,1928年辟为公园。这是从景山脚下看绮望楼和山顶的万春亭。<br></h3> <h3>明代崇祯皇帝殉难处-罪槐。崇祯十七年夏历三月十八日晚,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眼看大势已去、大难来临,跑到景山东边这颗歪脖子槐树下自缢殉国。崇祯皇帝也算勤政,为什么到了自缢殉国的地步?最后一夜的大明皇宫究竟发生了什么?崇祯的血书遗诏写的又是什么?亡国之君又是如何被安葬的?</h3> <h3>民国十九年(1931)故宫博物院在老槐树旁立“眀思宗殉國處”石碑,书法家沈尹默书。1955年景山寿皇殿筹建北京市少年宫时被截为两块,当作井盖用,1990年修复后立回原处。<br></h3> <h3>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之碑,民国三十三年(1944)为明思宗去世300周年而立。文革期间,石碑被拦腰断为两截改做公园内石桌,2004年5月,即夏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复立于原处。<br></h3> <h3>万春亭西侧里“景山”石刻,满汉两种文字落款“天子之宝”。<br></h3> <h3>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京华揽胜第一处”石刻,立在万春亭东侧。<br></h3> <h3>万春亭下是老北京中轴线标志。老北京城的中轴线是老北京的脊梁,长7.8公里,串起老北京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老北京城的整体布局也因中轴线而重点突出、主次分明。<br></h3> <h3>万春亭占尽了地利,这是从中轴线标志往北看寿皇殿及中轴线北段,远处就是中轴线的终点钟鼓楼。<br></h3> <h3>景山主峰高45.7米,是京城内的最高点,三重檐的万春亭就坐落在景山主峰最高处。站在万春亭,古都北京的壮丽辉煌、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美不胜收。</h3> <h3>景山自西向东有五方佛亭,当年里面各供奉一尊佛,东西对称分布,万春亭居中,规格也最高。<br></h3> <h3>当年康熙皇帝登上景山时由衷赞叹,留下“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的诗句。<br></h3> <h3>五方佛亭之观妙亭。<br></h3> <h3>五方佛亭之辑芳亭。<br></h3> <h3>五方佛亭之周赏亭。<br></h3> <h3>五方佛亭之富览亭。<br></h3> <h3>斑驳的树影落在红墙之上。<br></h3> <h3>寿皇殿城砖门。<br></h3> <h3>皇殿前的三座牌坊,三门四柱九楼,规格高,精美辉煌。每座牌坊都有两块匾额,当年为乾隆皇帝所题。<br></h3> <h3>寿皇殿脊兽为上九下七,这是北京众多古建筑中的孤例。<br></h3> <h3>殿匾额是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理论上东边应该是满文,西边是汉字,即“满左汉右”,而这块匾满汉文字正好相反,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br></h3> <h3>寿皇殿是北京中轴线上仅次于故宫的第二大建筑群,为清代皇帝驾崩之后举行追悼仪式和供奉先皇神像之所。<br></h3> <h3>明代寿皇殿建于万历年间,在今偏东位置,规模较现在为小,清乾隆皇帝重建寿皇殿,中峰正午,砖城戟门,明堂九室,一仿太庙而约之。<br></h3> <h3>下面来欣赏几幅寿皇殿院落的美图。<br></h3> <h3>寿皇殿的飞檐翘角。<br></h3> <h3>从雍正三年至雍正十三年,整整十年,十四阿哥允祯被囚禁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本该最荣耀的十年,十年幽禁比起守灵景陵的三年应该更加的孤独与寂寞。来到寿皇殿,昔日的北京市少年宫已腾退恢复为寿皇殿原貌,并向游人开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