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依旧 往事悠悠

静思敏行

<h3>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退休离开市政府大院己五年了。2018年隆冬,因参加一个会议,又来到久别的市政府大院。这天天气阴冷,没有一絲阳光,但映入眼帘的依旧是粉饰一新的一群仿古建筑,一排排硕大的梧桐树、挺拔的水杉和花团锦簇的苗圃给人以亲切感。许多政府部门虽在前几年迁至河西,但它仍是市委市政府和人大、政协以及党委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我曾经在这里工作22年,对这里的一切还算比较熟悉。星移斗转,物是人非,睹物思情,颇多感慨。</h3> <h3>  市政府牌坊式的大门面貌依旧,但门口多挂了几块招牌,原来只有人大和政府两块招牌,如今将市委、政协、纪委和监察委的招牌也挂上了,全方位的展示权力机关所在地,增加了其透明度。</h3> <h3>市政协的大门古色古香,它始终掩映在绿荫丛中,不露山显水,沉着端庄。这间资政堂原是武庙,也是大院内最大也是不多的木结构大型建筑。</h3> <h3>进入正门,道路两侧的树木虽己枯黄萧瑟,但迎面蓬松的大雪松依然傲然挺立。雪松后面正中是大礼堂,西边是会议室,市里的许多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平时会议多,会议室内始终灯光明亮。东边是接待外宾的场所,平时使用率并不高。</h3> <h3>这是市委大楼,过去是民国考试院名人所居,是砖木结构的小楼,以后重新建造,建筑的规模和面积比十多年前大了许多。而一些重要人物在这座楼的浮沉,更使人沉思。</h3> <h3>市府办公厅大楼与市委大楼建筑风格相似,它与鸡鸣寺一街相隔,从画面上看,府寺相邻,和谐共处,已经共同走过几十年了。</h3> <h3>市人大常委会背靠城墙,前望市府,从立法和重大决策方面,给政府决策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h3> <h3>武庙的两侧,东边是机关工委,西边是市政府办公厅(研究室),我在研究室工作了十年,对这座小楼情有独钟。</h3> <h3>这间房屋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已是面目全非,而过去是一座破旧的小木楼,但那种工作环境虽艰苦却不乏淳朴优雅,也值得留恋的。</h3> <h3>大院西边是一组大屋顶的四层楼,分别是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等部门办公场所。过去在大院盖楼都不允许高过四层,故大部分建筑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h3> <h3>大院后面几座楼己改变了过去的初衷,有的高达七八层,有的建筑风格与大院整体不协调,这主要是部门多了,房屋不够用所致,在设计和建设中没有从大院的整体形象和文物保护来考虑。我在这座大楼法制办工作了十二年。如今法制办与司法局合二为一了。现在这幢楼是政法委、综治办所在地。</h3> <h3>这里曾是工交部、农工部办公场所,现在是社事委和市委研究室办公的地方。</h3> <h3>这条走廊在大院里不多见了,它的存在可以使人们追溯大院的历史文化,可以印证一些历史故事。</h3> <h3>这座临街的小楼还保留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它现在成了办公厅的文件收发站。</h3> <h3>大院里的花园四季如春,始终有绿荫的草地,盛开的花卉。大院北面紧靠台城,绿网如织的爬墙虎给墙体和房屋增添了不少生机。</h3> <h3>机关食堂几经改造,硬件设施今非昔比,现在又增加了第二食堂。</h3> <h3>顺坡而上是过去的统计局和农委一部分办公地点,现在也不知哪个部门在这小山坡上落户了。</h3> <p class="ql-block">这座楼是正宗的民国时期的建筑,敦实厚重,曾经是民国时期政府档案馆,如今成了机关车队调度室。</p> <p class="ql-block">珍珠河从大院穿流,两侧的杨柳在夏日迎风飘拂,别有情趣。</p> <h3>原来市委宣传部在这里办公,以后又变成行政管理局,可现在又回归宣传部。</h3> <h3>这里曾经是体改委的办公地。想当初,八九十年代,改革浪潮涌,体改委内热气腾腾。如今体改委完成了历史使命,其职能已分散到有关部门了。</h3> <p>一般来说,机关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很少有人会经常到原机关转转,这可能一方面不愿打扰在职的工作人员,一方面是有人走茶凉的规律。一个人的工作变化,也随之观念和生活带来新变化,大都喜欢在新的环境去适应新的生活,但曾经长时间在工作的地方,总是有抹不去的记忆和眷恋。</p>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