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氏家族(楚宝堂)溯源

原上草

<h3>一、印姓的由来</h3><h3>话说公元前1046年,距今3000多年,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王后建立周朝。由此开创了姬姓一统天下。</h3> <h3>240年后,(公元前806年,距今2800多年),姬姓周宣王封他的同父异母小弟姬友于郑,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是诸侯国。</h3><h3>传至郑穆公,有子姬睔(音滚),字子印。</h3><h3>郑国的位置在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中心在今天新郑县。</h3> <h3>按周朝的典章制度,天子(周武王)的嫡长子长孙可以继承姬姓,其余到了公孙以下必须改姓。郑国只是诸侯国,子印的父亲不是王而是公(郑穆公),子印是公子,子印的儿子称公孙,到了子印的孙子必须也只好改姓,姓什么呢?当时的规矩是以祖父的字为姓,于是孙子们都姓印,其中一人取名印段。</h3><h3>印氏从出现到现在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当然子印还有其他孙子也姓印,但是公认的印段为得姓始祖),所以,不管怎么说,印姓源于郑姬。</h3> <h3>印段,字子石,郑国卿大夫,也是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贤人。</h3><h3>史书记载:公元前546年6月,郑简公率领众臣在垂陇设宴款待晋国赵孟一行,子展、伯有、子西、子产等七子从君(即郑七穆),印段位列其中。在席间赋诗祝酒时,印段赋了《诗·唐风》里的《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h3><h3>这就是称印段为“保家贤士"的故事。</h3> <h3>“印”字三千年的演变。从"爪",从卪。會意字,手所持之卪也。</h3> <h3>郑国建立670年后(公元前375年),被新崛起的韩国所灭,王室成员四处逃散,属于郑国公族的印氏逃到陕西,在陕西的冯翊一带(今大荔县)繁衍滋长。一说印段之子印癸在冯翊为官,然后以冯翊为中心,陆续向全国各地播迁。所以,印氏郡望冯翊。<br></h3> <h3>二、楚宝堂的源头:</h3><h3> (资料源于楚宝堂《印氏家乘》)</h3><h3>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h3> <p class="ql-block">印氏族谱(楚宝堂)记载即起于靖康之变,宋高宗南渡。</p><p class="ql-block">2007年,为续谱,我们寻访到江都印永贵家,寻得民国八年(1919年)版《印氏家乘(楚宝堂)》十卷,保存完好,内中记载遍及大江南北。</p> <h3>楚宝堂始祖(南渡始祖)斐公,字成章,号锦文。</h3><h3>生于宋元丰元年(1078),殁于宋乾道七年(1171)。</h3><h3>初以明经登大宋宣和壬寅(1122年)进士,历任两淮漕运后官至资善大夫户部尚书,因靖康之变,金虏乱华,遂扈高宗驾南迁,世居徽州休宁县太平乡。</h3> <h3>二世祖三谟公(旁系),字丕显,号洪溪。</h3><h3>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殁于宋淳熙十三年</h3><h3>(1186)。与父同榜登宣和壬寅进士(1122年),官拜御史大夫兼大理寺少卿。</h3> <h3>二世祖三才公(直系),字公侯。</h3><h3>生于宋政和元年(1111),殁于庆元二年(1196)。登绍兴巳未科举人,官至福州府判。</h3> <h3>三世祖尧臣、舜臣、汤臣三兄弟,均为三谟公之后(旁系)。</h3><h3>谱载:尧臣生一子应昇,宦迁祖建为闽浙之祖;舜臣生二子(应雷、应飞),应雷为嘉兴余姚之祖(实际在常熟),应飞迁镇江为徒阳之祖;</h3><h3>汤臣生一子应熊,为山西江右(江西)之祖。</h3><h3>值得一提的是:应雷和应飞都是南宋进士,而且都是南宋抗元名将,史书上有记载。应雷之墓在常熟印家山。</h3> <h3>三世祖禹臣(直系),字泰武。生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殁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登乾道癸己科举人官至荆州府判。晚年慕维扬风景之胜而居之。</h3> <h3>四世祖应文,字元美,号嘉学。生于绍兴廿七年(1157),殁于宝庆三年(1227)。</h3> <h3>五世祖瑞珠,字武成,郡庠生(秀才)。</h3><h3>生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殁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h3><h3>六世祖 炼,生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殁于元至十一年。</h3> <h3>七世祖 義中 ,懋迁泰兴。“懋”通“贸",做生意的意思。此时已进入元朝社会,外族人统治。</h3> <h3>八世祖 定,字成武,生于1297年,(距今720年),为定居泰兴之祖。</h3> <p class="ql-block">吾族旧居泰兴印庄村。清乾隆四十六(1781)年谱载:递传而分之于五洲、万寿等处,又传而分之于徒邑之细民、德兴、还原、太平等洲(今扬中县)。</p><p class="ql-block">靖江、泰兴沿江印氏族人,基本上是因江滩涨坍从扬中移过来的。</p><p class="ql-block">清朝同光年间,又有不少人移居武进(今奔牛地区)、金坛、江阴东乡寿兴沙(今张家港)等地。</p><p class="ql-block">另有零散族人居住在南通张芝山镇、江阴石庄、后梅、江都中闸还粮洲、邗江红桥、镇江高桥荷花池、宜兴和浙江长兴等地。</p><p class="ql-block">延令印氏,江左之望族也。</p> <p class="ql-block">我族祠堂在泰兴焦荡村周家小庄也叫祠堂头。(上世纪60年代被拆毁)</p> <h3>民国八年版谱载:自十九世用荣字起,依次取名字派为: 荣 廷 恒 继 世 宏 德 永 兴 邦,不得紊乱。</h3> <p class="ql-block">2008年,地处扬州泰州交界处高港区印氏族人,依据1951年版《印氏族谱》,续修了《印氏族谱》(高港卷)。</p> <p class="ql-block">2019年重阳节,扬中地区的本家族人依据民国八年版《印氏家乘》,续修的《印氏族谱》(扬中卷)。续修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长达100年,工作难度之大,超乎想象。祝贺《印氏族谱》(扬中卷)成功发行!</p><p class="ql-block">我们也期待《印氏族谱》常州卷(含金壇)和靖江卷丶泰兴卷的问世。</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交通、通信条件下,经过本家族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做得到。</p> <p class="ql-block">楚宝堂堂号最大可能出自《楚书》名句“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p><p class="ql-block">在泰兴焦荡朱港《印氏族谱》记载中,楚宝堂分三个支派:</p><p class="ql-block">沿江是楚宝堂是维扬支派,</p><p class="ql-block">焦荡是楚宝堂是延令支派,</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支金陵武州支派(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维扬支派十世祖是志太和志源,</p><p class="ql-block">延令支派十世祖是志方,</p><p class="ql-block">武州支派十世祖是志高和志英,</p><p class="ql-block">而志太、志方、志源、志高、志英为兄弟五人。(焦荡朱港与印庄村毗邻而居),同时也说明,在十世祖之前即有楚宝堂堂号。</p><p class="ql-block">印氏,在泰兴是大姓,三十年前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为11251人,主要集中在焦荡、南沙和曲霞镇。堂号有:冯翊堂、集义堂、保家堂、树德堂等,楚宝堂只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修谱的意义与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修谱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国有史、州县有方志、繁盛兴旺的家族必有宗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p><p class="ql-block">宗谱的内容一般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记载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年表(宗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婚配等。</p><p class="ql-block"> 二、修谱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一)寻根、知源。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辈叫什么。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翻开家谱,尊卑长幼一目了然,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二)教化、育人。</p><p class="ql-block">一个有文化的家族,应当有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抱负与担当,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抑或从医从教,有建树的在家谱上留下一笔,对后人的激励和教化作用是无形的。</p><p class="ql-block">(三)血肉联情。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时代里,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要走出家门、国门,这是今后子代裔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宗族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往来,无论相距多远,只要叙到族谱,谈起來就亲切。</p> <p class="ql-block">适时修谱,承前启后。一是上对得起祖先,二是下对得起后代,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家谱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失传;后人不能因为我们的失误而找不到根,我们要把祖先的创业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也要把族谱一代一代的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各位印氏族人,如果你和你家的辈份也按"继世宏德永兴邦"顺序,请与我联系。泰州高港印宏禧(原上草) </p><p class="ql-block">电话 : 13515152201 </p><p class="ql-block"> 2019年元月7日作,2022年6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