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兰缘 ——泰山石

陆丕承

<h3>               我之兰缘              <br>    我生来就和兰花就有缘。  <br>    祖父爱兰花,从小我就记得,他的书斋墙上挂着一幅兰花图,紫砂茶壶上印着兰花,窗台上放着兰花。他给我五姑妈起名叫若兰,给婶母起名叫爱兰,给我母亲起名叫友兰。  <br>    我是看着那幅兰花图长大的,寥寥数笔,把几株兰草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常常痴痴地盯着它看,一看就是半天,不知为什么就是不想离开。  <br>    当我进学校读书时,看它的机会就少了,后来,我到南京读书,一天二哥来信说,那幅兰花图被乡下红卫兵们当作四旧烧掉了,我心的疼啊,祖父说它是出于名家之手!毕业后我留在南京工作,娶妻生子,似乎渐渐地把那幅兰花图忘了,但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真实的兰花结缘了,而且是终生之缘分。      <br>    上世纪八十零年,我将妻子女儿从家乡调来南京大厂,解决了小家庭十年分居之苦。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我代替妻子去买菜,在九村农贸市场的边沿,看到一个农民在卖野生兰草,几根兰草扎成一小把,摊在地上,每把售价两元。仔细看那兰草,大概刚挖来不久,的确很新鲜,每把都打了花苞。我立刻从口袋掏出四枚大洋买了两把,一到家就把它栽到盆里。一个星期后,花苞们都绽放了,黄黄的,微笑着,满室清香,博得妻子和两个小女儿一片欢呼,一家人天天围着它,欣赏它,赞口不绝。从那一天起,我和兰花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成为一天不见想得慌的至交,密友和知音。  <br>    渐渐地我蒔兰成瘾,一发不可收。从野生的到养殖的,从春兰到蕙兰再到奇种,最多时养了数十盆兰花,从室内到阳台,再到院子,有荷瓣,梅瓣,水仙瓣,素心瓣……., 琳琅满目。价格也从几元,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养花水平从菜鸟级逐渐成长为熟练级。心态也日趋稳定,由狂热到淡定,后来能做到,少养一点,精细一点,但爱兰之心却永恒。 <br>     我对兰花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的,先是爱它外在的色、香、姿。  孔子曾经叹气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身为凡人,好色其实是本性,是孔子叹气的对象。兰花的颜色有素心的,彩心的和复色的三种。后两种色彩鲜艳,其中我独喜欢素心的,尤其是嫩绿素心兰花,极其淡雅高贵,红楼梦中薛宝钗有一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家中客厅花架上如有一盆素心兰,登时满室生辉。  兰花之香是王者之香,非一般凡花可比。它是一种幽香,淡香,清香,和那些芳香扑鼻的花儿相比,它无比高贵,无比雅致。  至于它的风姿,那更是非平常之花可比:花茎细而高,花萼微微翘,花叶俊美流动,亭亭玉立,千姿百态,使人如逢天上仙女,见而望俗。  后来,我更爱兰花的内在品质,兰花,它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它与世无争,幽居于深山老林,独处古木之下,清溪之旁,人迹罕至的地方。不争夺阳光,雨露,更不争什么名次。兰花如美人(这里的美人也包括男性),一切高雅之人,无分男女,都可以用气质如兰四个字来赞美他(她),每当我发现一个美丽贤淑聪慧的女人,她如果同时还喜欢诗词,酷爱书法,我一定会想起兰花。美人都爱兰花,屈原被放逐时,在汨罗江一边漫步一边吟唱: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当时的衣服上就佩戴着兰花。每当我读到离骚中的此句时,常常潸然而泪下。  <br>    与兰为友,是一种情分和缘分。友情是需要互动的,我为它创造了一切可能做到的,兰花所需要的独特的生长环境,日照,温度,湿度,为它通风,浇水,施肥,翻盆。特别是每年梅雨季节,连日阴雨,闷热无风,兰叶纹丝不动,盆土不干,兰花很容易烂根,我给它装上吊扇,日夜呵护。如果忘记开风扇了,哪怕是半夜也要起来为它按下开关。  兰花呢,它给我的回报远远超过我。我生性好读书,好品茗,还爱诗词歌赋。每当我读累了看累了的时候,我会放下书或笔,把目光投向花架,远远地看看它,兰花似乎感觉到了,在微风中点头,招手,向我致意。  最美妙的时光莫过于开花季节了,看着它一天天抽箭,一天天打苞,一天天绽放,那种愉悦难以用言语表达。当第一个花骨朵完全打开时,远远地淡淡地一缕幽香送到你鼻尖,不,送到你心中时,那种舒坦如入仙境。 <br>     兰花在不开花时,也我以不开花的乐趣,夏日晚上,抱一壶好茶,躺在阳台的竹椅上,赏月光下的兰姿,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似动非动,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她啊,活脱脱地就是一个淡妆美女!  <br>    有一次,朦胧中我渐生睡意,似乎看见兰花又开了,淡淡的幽香袭来,一个声音在耳边问,“我香何如?”  我口齿不清地答道:  “此生有友如卿,夫复何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