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宜中老三届部分学生(聂震宁、黄晓峰、卢亚东、吴金保、覃任贤、侯生贵、高湘勇、黄玉松、侯淦泉、邓启森)合影于一九六八年,他们都是六九二四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h3> <p class="ql-block"> 六九二四诗篇 </p><p class="ql-block"> ——写给插队紀念日</p><p class="ql-block"> 黄晓峰</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二月四日那天,宜中老三届学生的身份在变。由一大帮停课文革的初中生,变成分插洛东德胜龙头的知识青年。只因为当年,偌大的中国已放不下平静的课桌,我们初中老三届学生,只能随波逐流又涉险湾。六九二四,我们人生的拐点,它开启我们生活的艰苦磨炼;六九二四,我们入世的起跑线,我们从零开始,步履蹒跚。于是,我们还一知半解的头脑,要去接受大老粗的指点;我们本应翻书弄笔的双手,要去开荒挖土锄地种田。于是,学校的课堂上,少了好学的学子去攻读钻研;生产队喧嚣的出工人群,多了壮丁村姑去挖土挑担。每天,我们荷锄晚归,没有在望的袅袅炊烟;每晚,我们挑灯看字,挑不来可人的暖暖光环;我们的青春也有花开呀,也不敢在穷乡僻壤扎根露脸。说是什么插队知识青年,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能让犁耙锄铲刀镰,在手上玩得更好更转。古老的稼穑劳作,在农民手上辗转了几千年,又在我们当中重复了一遍遍。苦困的劳作,苦闷的生活,蹉跎了一代知青的华年,一个又一个的苦痛,拖累了共和国的发展向前。痛则不通,穷则思变,于是,才有七七年的恢复高考,才有知青大返城的回变,才有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气象万千。我们中间才有了学士博士出现,才有了市民厂长经理局长专家老板,在老同学聚会时的见面欢谈。从上山下乡到返城进厂开店,从商海谋生到下岗创业赚钱,商场工厂公司集团学校医院,处处都勤奋着我们知青一代的骨干。人生一晃,就到了百味杂陈的晚年,我们苦尽甘来,风光有限。我们大感慨小自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共和国的主席总理,也有着我们感同身受的体验。我们大激扬小展望:</p><p class="ql-block">请看看吧,我们的六九二四诗篇,它是宜中老三届学子一生的名片,是宜中插队知青永久的眷念。 </p><p class="ql-block"> 写发于二0一九年</p><p class="ql-block"><br></p> <h3>插队知青代表合影中有原宜中老三届学生聂匡宇、黄晓峰、唐绍庆、黄作干、薛新华、卢一莺、黄秀玲等。</h3> <h3>宜中63级——66届同学合影于2013年。</h3> <h3>宜中64级——67届同学合影于2018年</h3> <h3>宜中65级——68届同学合影于2018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