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师父的家园——杜武《寻找书法家园》漫读

张继强

<h3>  慢慢地展开,一遍过后,我需要摒弃近期形成拼速浏览的习气,用耕作一畦田园的情愫,体验新书《寻找书法家园》里四季的界线,四季的更迭、四季里轮回的自然。在庄稼反季,阅读电子化,文化被炸烤,书写险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漆刷门面的时候,《寻找书法家园》在语言与思考地驰骋俯仰间,带来了浓烈书卷气。全书以诗书酒感性的自我和理性的宏阔书法史互为经纬,编织出的书家氛围意像,让阅读犹如生活在书家的生活中,一阵又一阵春风拂面、墨香扑鼻。</h3> <h3> 全书27万3千字234页,提及了古今中外200多位诗书美学大家、引用按注了220多处(句段)书法理论篇章、引用诠释了210多首(句)诗词,涉及250多本(件)书和碑帖。在这些海量的书法大家园的信息当中,作者用51件条幅、斗方、扇面等精彩作品作为自我诗性装点。整本书纵横收放自如、布局新颖大气,翻阅亲近轻松,极易上手。</h3> <h3> 在论述线条于书法的自然生命节律时,书中描述“犹如一棵茂盛的树,树的生命力使树上的每一枝芽都带有生命的冲力,一旦某一树枝被砍下,虽然没有改变其为树枝的的外在特性,但它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树木,不知树的纹理;不树人,无以知人的命理;书中以树木生长的自然道理言表书法中最抽象的线条规律,言出轻松,其实是作者数十年如一日以书树人的真情实感。</h3> <h3> “感悟万物按照固有的节律在生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就是家园,书家步入书法的世界,步入诗性精神世界,就是步入了这样的家园”“书法家之间相比,最终是在比彼此的文化涵养”“正是博大的文化土壤滋养了书法”“飘飘欲仙,就是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徘徊,诗家追求这种境界,书家理当视若真宝”…书中诸多的结论短语,提供了丰富准确感悟,一字一句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作者在书法宽阔无边的长流中那年复一年地淘金取萃的身影,以及有所收获后一起分享的迫切愿望。这种胸怀也可能正是一个真正书家所具备的浪漫格调罢。</h3> <h3>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苍山脚下洱海边,让很多追风逐俗的人们梦寐以栖。这无非是要寻求一个夙常生活的诗意家园。作者生于斯长于斯,苍山洱海自然田园里滋养的恬淡性情可能与生俱来,再加之数十年地学书、教书、寻书,并乐此不疲轮回探索,尤如达摩面壁似的“禅定”思考,故《寻找书法家园》表达出来很多看似个人家园情怀;但事实上书中的家园虽有着苍山洱海熏染的背景,却已经超脱了地域格局束缚,站到了更加广阔的高度寻找书法本真家园。</h3> <h3>  我自知不晓书亦不善书,可还有幸拜到杜武师父门下。这便是师父的豁达宽宏。师父书中一直崇“道”,为师亦可能遵“自然之道”:既然我要拜师,师父就收之;但师父门下至今也就有三个弟子,这也许又是师父可破又不可破的自然之道。总之初读《寻找书法家园》一书,粗浅识“道”,其中“首”便是作品里诗书酒的感性自我,“走”便是作品纵述以及书法发展的客观线条。自我融入浩渺万物却不失自我,得到精神的自由便是求“道”过程。</h3> <h3>“书法是一个立体交叉的艺术。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洞察历史,关照现实,感悟人生,书之法,法之于道,以诗载之,以人生之悟而诉之”将师父之作置于案头,当是鞭策自己勤谨攻书,即便不能勤谨攻书,也要勤于读书,即便不能勤于读书,也要勤于思考。如此,属于每个书者与非书者的家园才不会失守,到达家园的那一刻,四季才会回到明朗隽妙的原初。</h3> <h3>元月12日下午两点半,《寻找书法家园》诚邀诸友见面,并观看作者书法近作展。地点:古城大理市博物馆(杜文秀帅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