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锡】烟雨太湖 诗意鼋头渚

风雨兼程

<h3>太湖与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巢湖并称为中国五大淡水湖,排名第三位,它位于江苏、浙江交界的地方,是两省的界湖,沿湖被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和浙江的湖州所围,自古就有一湖跨三州之说,苏州居东称为东吴,常州被称为中吴,湖州被称为西吴。</h3> <h3>翻开地图,当我们的视线聚焦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时,就会发现太湖的体量是如此之大,但是奇怪的是偌大一个太湖竟然几乎全部都归属于江苏,太湖南岸的浙江竟然被排除在外。</h3><h3>历史上,太湖一带曾经是你来我往,战火纷飞的战场,就说春秋战国时期,江浙一带吴国和越国,就曾经在太湖上展开过激战,先是吴国灭了越国,然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最终又被楚国所灭。</h3><h3>苏南的苏锡常地区和浙北的杭嘉湖地区同属吴语区,从文化上来讲它们原本是一个整体,行政划分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它们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但是,太湖的行政归属真正发生巨大变化,始自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为剿匪需要将浙江的太湖区划入苏南统一管理,10年后,又并入江苏的吴县,至此太湖的就彻底隶属江苏了,曾经因太湖而得名的浙江湖州,如今终因失去太湖而有点儿名不符实了!</h3> <h3>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面积2427.8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如今整个太湖主要被苏州和无锡两市所瓜分,占了百分之九十多,常州也不甘寂寞,伸出一条大长腿过来分上了一杯羹,可怜的无锡被常州这条大长腿分成了两半。</h3> <h3>人人都说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一碧万顷,从古至今,太湖水造就了江浙水乡,哺育了历代苏浙千百万老百姓,如今,当我们赶赴太湖的烟雨时,就像赶赴一场前世未了却的约定。</h3> <h3>鼋头渚风景区是一个著名的近代园林,始建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以来,无锡涌现了一大批吸收西洋文化的私家园林,鼋头渚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始建于1918年,由清末举人无锡商会会长杨翰西建造,当时他巧妙利用真山真水建园,把这私家园林建的三分人意七分自然,这里也是欣赏太湖水的绝佳处。</h3><h3>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游鼋头渚,鼋头渚的风光浑然天成,山清水秀,是整个太湖风景的精华之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h3> <h3>鼋头渚有充山隐秀、包孕吴越、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万浪卷雪、十里芳径、长春花漪、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h3> <h3>鼋头渚:横卧无锡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她独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着青岛海滨的气概;向北望太湖又有着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在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辅之以别具匠心的人工点缀,使之成为观赏太湖最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诗人郭沫若畅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评价。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人。</h3><h3>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此拼图,第二张近有美女拍婚纱照,远景像不像浮出水面的乌龟,小山是龟头,大山为龟背,再看看第三张照片近景,是不是更像些!</h3> <h3>充山隐秀:以树木花草,自然野景取胜,古树名木众多,处处鸟语花香,是太湖观赏植物园的主要所在地,景区内有醉芳楼、杏花楼、挹秀桥、花菖蒲园、聂耳纪念馆等景点。</h3> <h3>太湖佳绝处:此牌坊根据郭沫若诗句并集其手迹制额,牌坊左侧廊亭供游客休息之处,内有碑刻书郭沫若颂鼋头渚之诗文,右侧有砖彻拱门,正反面有砖刻“利涉”、“问津”:因旧时到鼋头渚别无通途,游客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处停泊下客故称“利涉”,而游客因不了解景区状况,就得打探问讯,故称“问津”。</h3><h3>直至1934年荣德生60大寿,他利用寿礼架起了375米的长桥,即宝界桥,桥下六十孔,象征60大寿,这座桥沟通了梅园、蠡园与鼋头渚之间的道路,方便了游客的旅行。</h3> <h3>牌坊后面照壁遮住了院景,有欲扬先抑之效,正面图饰为凤穿牡丹,后背临水而筑《涵万轩》水榭,轩内悬挂乾隆皇帝手书《湖山罨画》匾额,两侧各有一花瓶状门洞形成景观,也方便游客入榭赏景。</h3> <h3>给她一个近景,还你一个美丽!</h3><h3>这座长春桥1936年建,位于涵万轩和绛雪轩的一泓水池中,桥的前后筑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桥呈拱形,仿佛颐和园中的玉带桥,湖堤上引种日本野生大山樱,已有60多年历史。每年4月,花开如云,淡红粉白相间,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娆,称“长春樱花”。初冬季节毕竟不是赏樱花的时候,但桥洞映日成浑圆形的景象倒是依然壮观。</h3> <h3>横云山庄:占地利之精华,拥太湖之浩淼,享山水之佳绝,得天地之灵气,是无锡人杨翰西的私家花园和别墅,始建于1918年,占地60余亩,至今百年有余。曾一度成为蒋介石的私家园林,后逐渐成为无锡第一胜景,美誉全中国,名传全世界。</h3><h3>横云山庄背山面水,牌楼背面题“具区胜境”匾额。</h3> <h3>七桅罛船(霞客号)为太湖水域仅存的一艘数百年古帆船,船长27米,宽5米有余,有13仓,7杆帆桅,顺风六级鼓帆,可达每小时20公里,采用百年柏木打造,船型为南宋岳家军水师战船改建。</h3><h3>相传明万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即坐此类船只自鼋头渚“具区胜境”古码头出行,壮游中华,现此船为省级保护文物。</h3> <h3>徐霞客 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用双脚丈量人生,历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他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h3><h3>徐霞客铜像高3.6米,用铜4吨多,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设计,太湖是400年前徐霞客壮游中华的首游处,而鼋头渚享有太湖第一名胜美誉,所以选择“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作为中国第一尊徐霞客铜像的所在地。</h3> <h3>“包孕吴越”是鼋头渚公园的著名景点之一,在公园临湖绝壁悬崖上刻有“横云”和“包孕吴越”6个字,系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书写,“横云”意谓此处山石横空出世,如云幻化;“包孕吴越”寓意浩瀚的太湖像母亲一样孕育着太湖民众。</h3><h3>古时候江渐一带即为吴越,也是太湖沿岸地区,“包孕吴越”赞美了此处尽纳吴越风光和历史风云,将这吴越古战场化作了江浙儿女的博大胸怀。</h3> <h3>明高忠宪公濯足处:高忠宪公,历史上就是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和顾宪成等有识之士重建东林书院,开坛讲学,讽议朝政。在讲学之余,高攀龙便常常来到鼋头渚,踏浪歌吟,濯足戏水,无锡人朱松黯,在此处挥毫写下"明高忠宪公濯足处"表达了他对高攀龙高风亮节的怀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视天下人为己任的东林精神。</h3> <h3>鼋渚灯塔,临湖危立。1920年,无锡绅士华题蓉壁居南乡,一次舟行夜归,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湖心,险遭覆舟葬身鱼腹之祸。于是在此立竿悬灯导航,保航行安全。1924年,锡湖轮船公司通船,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资建一座灯塔以示祝贺。1982年,进行了彻底翻新,重檐琉璃顶,底部和中心进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从原来的12.6米加高为13.1米,改变了原似“铁钉”船的形象,既能导航又点缀了景色。饰以粉红色、紫酱色,显得更为雅致。</h3> <h3>鼋渚灯塔旁,有高 2 米余的景名刻石,以黄石之古拙衬托书法之遒劲雅致。主石正面镌刻“鼋头渚”三个大字,系光绪年间由无锡举人秦敦世手书。该石背面的“鼋渚春涛”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所写。春天的无锡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而鸣,犹如万马奔腾,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h3> <h3>鹿顶迎晖:鹿顶山,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东,山高96米,天阁是鹿顶山的主建筑,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高24米,八角三层四重檐,黄琉璃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一望,一幅神奇而绝纱的太湖美景图画尽入眼帘。人们赞叹湖山风景建设者独具慧眼,在群山环立的溪湖之交,选择这个八方入画的山峰,建高阁于山之巅。望太湖,湖光缥缈;望蠡湖,溪水涟漪;东南西北望,都是湖,尽是水,七十二峰错落其间,可以把万顷太湖、十里蠡湖、七十二峰瞧个够,看个透,它标志着太湖风景区建设的崭新面貌。</h3> <h3>中日樱花有谊林:由日本‘’中国温灸疗法普及会‘’会长板本敬四郎和三重县支部部长谷川清倡议,计五万余人捐资而建。1988年在鹿顶山下植樱150余株,建花岗岩友谊亭,立碑撰文,石亭至太湖别墅处建800米长的樱花道,组成赏樱区。</h3> <h3>现为王昆仑故居及生平事迹展示馆的七十二峰山馆,是其父于1927年前后所建的《太湖别墅》的主要建筑,故居内有邓颖超的题字悬于堂中。</h3> <h3>万方楼:叠石筑成,顶如3只方亭屹立于崖旁,它与七十二峰山馆同为王昆仑父亲所建,时值日本帝国者侵略中国东北,亿万同胞生灵涂炭,取意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命名此楼,饱含着王老先生忧国忧民之情。</h3><h3>1935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曾在此召开《万方楼会议》形成万方楼决议。</h3> <h3>广福寺:建成于1925年,寺名含“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于幽谷绿树丛中,有深山古寺之风。寺前古朴山门,三拱圈,两旁立钟鼓楼,中有砖刻“广福寺”,尉天池书。头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刚、弥勒佛。中间天井,两厢供观音、地藏。大殿塑释迦牟尼、迦叶、阿傩,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颇具惠山泥人风格。殿上“大圆满觉”匾为赵朴初所书。</h3><h3>广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绝岩间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命名。峭壁顶端,就是广福寺。</h3> <h3>万浪桥:在广福寺东山坡下,沿湖有一处天然水湾,芦苇丛生,有渔舟停泊其间。山坡上岩壁悬崖,松柏成林。三十年代,围以曲堤,中建拱桥,淡泊宁静。每当东南风大作,卷起万千巨浪,涛声如吼,从远处滚滚而来,拍打湖堤,水溅珠飞,恰如漫天雪花纷扬,因而得“万浪桥”之名,又称“万浪卷雪”。</h3> <h3>霞绮亭:霞绮危立,倚山面水,惊涛拍岸,气象万千,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拾阶而下,滩涂涎水,螺壳遍布,亲水嬉戏,其乐融融。</h3> <h3>震泽神鼋:选用青铜制作,“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虎爪,高1.3米,长1.7米,重700公斤,传说,谁能将硬币投于鼋头,便能鸿运当头交好运。</h3> <h3>客路青山外</h3> <h3>行舟绿水前</h3> <h3>潮平两岸阔(此图片选自网络)</h3> <h3>风正一帆悬</h3> <h3>如果说此拼图的第一张让我们想到“姜太公钓鱼”,那么配上小船的第二张图那便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了。</h3> <h3>水上风光:远远望去,湖中央有一座仙岛,渡船过桥,便是太虚幻境,觅一艘木舟上岛,撑船的老者披蓑戴笠,脸上的皱纹如同犁开湖水的浪花,坐在船上,欲觉身轻,低头望水,尘间沾染的浮躁归于沉静,此时此景你我还敢妄言惯看秋月春风么!</h3> <h3>(点击可观看视频)但见烟雾迷茫,浩渺的太湖看不到尽头,青山无言地隐去,凉风吹过,湖中漫起一圈一圈的螺纹,绿色的水藻漫在岸边,静穆的绿、沉淀的绿、流动的绿,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绿色的芬芳。</h3> <h3>太湖仙岛:原称三山岛,是太湖风景胜区的一组著名岛屿,总面积12公顷,目前为全国唯一的水上道院。太湖仙岛以孤见奇,以小取胜,一步一景,一景一典故;太湖仙岛林木葱茏,山径深邃,景观旖旎,文徵明诗碑中的《太湖》诗云: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h3> <h3>仙岛牌坊是仙岛的标志性建筑,三门五楼式样,牌坊高九米,宽六米,顶上盖的是红色琉璃瓦,下有八尊麒麟围护。牌坊正面“太湖仙岛”四个金色大字是明代才子文征明的字迹,背面刻着的是“蓬莱仙境”的四个篆书大字,牌坊及后边的汉白玉浮雕影壁“玉帝巡天回銮图”。</h3> <h3>去仙岛要过会仙桥,桥上有两副对联“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来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亦凡桥”,看来,穿过此桥,也许可以寻得一生的去处!</h3> <h3>天都仙府的主体建筑占地1320平方米,主楼三层五重檐,歇山顶,高22米,内设文昌、关帝、妈祖殿宇,两侧有六十花甲元辰廊。</h3> <h3>老子像: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而造,面朝东,寓“紫气东来”之意。</h3> <h3>灵霄宫:上张图中远处最高的建筑就是灵霄宫,七层四角,高38米,内供奉着中国道教最高的“玉皇大帝”神像。</h3> <h3>月老祠</h3> <h3>摘星亭:天宫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为摘星亭。</h3> <h3>大觉湾:景区汇集了我国主要石窟艺术的精华,被称为“仙窟荟萃”之地。千手千眼佛像的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关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释迦牟尼卧佛描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听他临终前的教诲。</h3> <h3>银河落九天</h3> <h3>天街:购物的天堂,难道神仙也买东西?不得而知!</h3> <h3>回望鼋头渚:游完仙岛,乘返程游轮,回望仙岛,但见岛上的楼阁与古塔烟云笼罩,恍如蓬莱仙境,会仙桥横在龟头与龟身之间,长廊里流转着淡淡的回风,眺望远方,只有一种颜色,叫苍茫。</h3> <h3>再次返回鼋头渚牌楼,提示此次游览结束,牌楼背面“山辉川媚”正是鼋头渚景区景色的概括总结!</h3> <h3>我只是太湖无数行者中的一个,无须谁记得我是否来过,又是否走了。只是,太湖的烟雨,让我忆起了前世丢失的梦,而今生,却还在梦里穿行,上述所记,一孔之见,就让她封存在岁月深处,聊以自慰吧!</h3> <h3>蓝色摩崖石刻“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记住了鼋头渚,“充满温情和水”的无锡,让人流连忘返!</h3> <h3><b><i><font color="#b04fbb">谢谢观看,欢迎转发!</font></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