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源头话陵川 郭长敏

雪儿

<h3>  淇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自然河、文化河。千百年来,以其历史悠久、长流不息、甘甜清纯而著称。滋养了淇河流域数千百万人民。</h3><h3>但是,淇河到底发源于山西省的什么地方,那里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h3><h3>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2011年11月12日,在一个晴好和暖的日子里,淇河文化爱好者一行四人,于上午9时,怀着近乎朝圣般的心情,踏上了淇河探源二百里征程。</h3><h3>经过8天艰苦的探访,6次徒步考察,并结合有关史料,初步确定淇河的三个主要源头就在山西省陵川县。</h3> <h3></h3><h3>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晋豫交界,太行山脉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起伏贯穿全县,沁水盆地的东南边缘的西部,因而形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天然地形。全县总面积1680.73平方公里,人口仅25万余人。鹤壁与陵川相距虽仅百公里左右,但两地海拔却相差很大。鹤壁海拔仅100米左右,但陵川县绝大部分海拔都在1200-1600米之间,最高海拔1791.9米。此地海拔虽高,但由于地形独特,加上植被完好,因而降水较为充沛,年均值在700-1000毫米之间,居山西省首位。该县东北部六泉乡一带年均降水更多,达1100毫米左右。淇河的三个主要源头就集中在这一地区。置身此处,但见峰岭相连,一座座山峰如斧劈刀削,拔地参天,举首仰望,犹如泰山压顶而来;但见沟壑纵横交错,山谷幽静深邃,神秘莫测;一条条冰清玉洁的小溪,如鸣响着的环佩,又如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童,瞪着明亮清纯的眼睛,欢笑着,蹦跳着,从千沟万壑间跃出;一处处涌泉,从山根或洼地中涌出,形成一串串拖着长尾巴的气泡,到水面又形成一圈圈细密翻滚着的波纹;一汪汪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水潭,如九天撒落在人间的明镜,它们折射着、晃动着太阳那浅黄色的光线,飘动着虽在初冬却仍绿意葱茏的细发一样的水草或弯弓一样的藤蔓,倒映着白杨树伟岸的身姿或垂柳婀娜迷人的身影;一幅幅从悬崖间飞身下泻雪也似的瀑布,或纤细如线,或粗大如柱,或宽似帘幕,它们初如九天银河直挂崖壁,继而在空中又变成了千万条雨柱,变成了朦朦胧胧的雾霭,伴随着震天彻地的轰鸣,如喷珠撒玉般洒将下来。还有那随山势蜿蜒的公路,如龙游蛇行,时而铺在谷底,时而挂在山间,时而又跃身峰顶,行在其间,仰看绝壁千仞,怪石耸天,俯视崖谷深邃,泉水长流,前望山横路阻,后视欲退无门,真是既险且美,令人且惊且喜;还有那飘在谷底、山间、崖顶的薄雾,无论远观抑或近视,犹如飘飘仙境,若断若续,的确是一种只能心悟而不能言传的至美境界;还有那在背阴处到处可见的尺把长、二尺多长的冰锥,在阳光下寒光闪闪,和着近旁潺潺的流水和天上洁白的云朵,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一切,活脱脱就是一幅幅构思精巧、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它们是大自然用独具的慧眼,靠罕有的巧手,将它们精雕细琢而成后赐予人类的瑰宝。</h3> <h3>在这醉人的山、水、雾之间,给我们又一深刻印象的是这里极好的植被。虽是冬季,但我们行及之处,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杂草、灌木、乔木。尤其惹人眼目的是,这里到处是一片一片多成纯林状态如绿云样的油松,给冬日的山区平添了无限生机。据介绍,陵川县森林面积达127万亩,人均5亩多;林木蓄积量达到150多万立方米,人均6立方米还多;国土绿化率达到60.3%,森林覆盖率为46.6%,居山西省第一。淇河源头陵川县六泉乡的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7%,居该县之首。</h3><h3></h3><h3>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陵川人民在植树造林和保护环境等方面都付出了数十年的艰辛努力。</h3> <h3>建国前,每年的清明节和3月12日前后,陵川的机关、学校、商界,都要组织群众在河边路旁、房前屋后栽植各种树木。建国以后,陵川县委提出了“家有树,不愁富”的口号,并制定了“谁栽树谁得利,谁栽树归谁有”的政策。1959年初,陵川县委又发出了“植树造林,让境内荒山披上绿装”的号召并切实付诸行动。当时,山西省籍著名作家赵树理正在陵川体验生活。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认为陵川山多坡广,要绿化全境,根本办不到。1965年,赵树理再次来到陵川。陵川县委书记邢德勇特意安排他到棋子山第一山林场看一看。看到陵川人民当年栽种的油松如今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满山披绿,赵树理同志被陵川人民的实干精神深深感动,欣然赋诗一首:“栉风沐雨种油松,日计无多岁计丰。莫道眼前犹似昨,重游过客识英雄。”今天,我们鹤壁人能喝到清澈甘甜的淇河水,我们的母亲河在华北大多数河流干枯断流的情况下仍有汨汨清流,不正是得益于陵川人民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吗?</h3><h3><br></h3> <h3>陵川气候特别凉爽,年平均气温仅为7-9℃,炎炎夏日,陵川东部山区气温最高只有26℃。奇峰异景,秀水处处,以及遍布全县各地的1300多处国家、省、市、县级历史文物古迹,使陵川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陵川县借助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古代文化资源,大做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文章,使陵川逐渐成为一个避暑旅游、怡情益智的好地方。目前,棋子山(据称,古老的淇水即发源于此)围棋文化风景区、王莽岭云海日出风景区、锡崖沟挂壁公路风景区、昆山万仙溶洞风景区、西溪道教文化风景区、佛子山太行峡谷风景区、陵辉公路灵泉瀑布风景区已逐渐成为旅游热点。</h3><h3>陵川还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富饶之地。</h3> <h3>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朝重臣箕子不愿作周的臣民,曾沿淇河而上,隐居在陵川县棋子山,利用当地特有的黑白两色石子演绎围棋。西周初,陵川为晋国封邑,后在一段时间内被赤狄陵子寿胡占据。此后,陵川先后归属韩、赵、秦。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陵川县。当时分置陵川县的原因,按《泽州图记》所载,是“以户口滋息,山川修阻”之故。其得名,传说因后赵主石勒陵墓建于此,故取“陵”字;此地西部平川较多,故取“川”字。至今,陵川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h3> <h3>陵川人自古爱好诗书礼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北周郭诞任“并州牧”(太原的地方长官),“阐化以礼,士夫仰其高风,训俗以仁,百姓歌其盛德。茕独荷泽,豪强畏威。”北宋都贶,官至朝请大夫、鸿胪寺少卿,哲宗皇帝常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从宋代崔有孚首中状元之后,宋、金、元三代陵川共有七人状元及第。我国自隋代开创科举制至清代1905年止,前后1300多年共出状元749名,而陵川县独占7人。金代武明甫叔侄三人在20年间连中状元,分掌国家财政、司法、户部、谏议等大权,时为天下美谈。金代郝天挺乃教书育人的鸿儒大师,开创了陵川“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世风。士大夫元格慕名将儿子元好问送至他的门下,六年而学业成,下山后即名震京师,成为金、元之际文学巨匠。郝天挺之孙郝经,勤奋苦读,修身养德,成为博古通今、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并以其文才武略,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掌管的统一政权。他的《续后汉书》、《陵川文集》等著作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被收入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建国后被列为“国学基本丛书”。</h3><h3><br></h3> <h3>近现代的陵川更是人才辈出。原山西省省长、省委书记卫恒,自幼勤奋好学,抗战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深受全省人民爱戴。作家韩文洲,只上过两年小学,但“家虽贫,学不辍”,被列入《世界华人名人传略》,其作品被译为英日文发行海内外。羊倌宁华堂,在实践中摸索出母羊产双羔等一整套成功经验,并出版四部专著,被聘为山西农学院名誉教授,专家称他创造了世界养羊史上的奇迹。</h3> <h3>陵川地下资源种类繁多,据此他们如今仍从事着历史悠久的煤铁生产和具有可观前景的大理石、花岗岩、铝土矿的开采和生产。陵川的地表物产也十分丰富,树种除北方常见者外,还有北方罕见的紫荆、红豆衫、丁香、银杏、红枫、四季梅等;经济树种有核桃、苹果等上百个品种;灌木及野草品种繁多,漫山遍野;药材有200多种,陵川因此成为山西省药材的主要产地,其中党参是陵川的著名特产。现在,陵川境内盛产的木耳、苹果、党参、土豆、核桃、山楂、花椒及黄牛、山羊、蚕茧等已初具产业基地规模,并有了一定的加工能力,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h3> <h3>现在,勤劳智慧的陵川人民在注重对传统农业和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及采矿业的规模建设和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想方设法做到发展和保护并重。为此,陵川县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强力推出生态旅游、风光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品牌,努力做大旅游业这块蛋糕,他们写在县城灯箱上的宣传语就是:“下决心寻找陵川在这个星球上的最佳位置。”我们祝愿陵川人民治穷致富、开放发展的好梦早圆。我们也拿闪烁在陵川县城灯箱上另两句宣传语“艰苦的环境是一种积累,也是改变自己的一种机遇”和“以陵川之魂,护陵川之身,慎身做陵川人的责任和气度”与陵川人民共勉,愿通过两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让联结两地人民的友谊纽带———淇河,能够永远长流不息、甘纯如泉!(郭长敏编辑整理)</h3> <h3>作者郭长敏</h3> <h3>编辑、摄影雪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