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女红军故事

女红军纪念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胡玉梅</h3> <h3>在美丽的赤水河畔,有一座千年古镇,名为土城,这里有一座目前为止全国第一间唯一一间以讲述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性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馆内系统收录了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并在全国是唯一一处将这4113位女红军名字刻进英雄墙,也是唯一一处展出731位女红军故事的纪念馆。</h3> <h3>每天,给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着女红军们的故事,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我就是这间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转眼之间,考入女红军纪念馆已经半年有余,作为一名讲解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客人讲解女红军的事迹,闲暇时,阅读与女红军相关的书籍,或者是背诵新撰写的讲解词。</h3> <h3>有一个地方,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广场“半条被子”雕塑旁的角落,这里是我背书了解女红军故事的地方,六棵香樟树从我入馆以来就青翠至今,树上的雀鸟每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它们也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陪伴我走过了女红军纪念馆的春天、夏天、秋天,和我一道步入寒冬时节。</h3><h3>但是,于我而言,土城的冬天并不寒冷,因为有着众多的女红军故事为伴,有女红军精神为“食粮”,反而倍感亲切和温暖。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则讲述女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发生的动人故事,那就是“半条被子”的故事。</h3> <h3>1934年11月,长征中的红军,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罗霄山脉,来到湘粤赣边界的汝城县沙洲村。</h3><h3>红军到来时,不少村民都躲了起来。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为裹了小脚,又背着刚1岁的儿子,没有来得及走远。</h3><h3>留在村里的人很快就发现,这次来的部队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白军不同。红军打扫卫生、清扫街道,看见有的家门口有柴火就动手帮户主劈柴火,看见有的院子里水桶没有水了就帮户主去挑水。不少红军战士疲乏了,也不进村民家门,就在街头、场院里和衣而睡,天上下起雨雪,战士们就挤在屋檐下躲避。</h3> <h3>时已入冬,寒风凛冽。善良的徐解秀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她就让三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h3><h3>让女红军进屋来,徐解秀赶紧为女红军们做了晚饭,为她们烧水洗脸洗脚,为她们生起炭火取暖。</h3><h3>但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一张木架床,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女主人就和三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这一张床上,而男主人就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h3> <h3>三位女红军在徐解秀家里住了几天,同吃同劳动同睡一铺,还帮着徐解秀带孩子、烧火煮饭,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h3><h3>几天后的清晨,女红军们离开了,出门的时候,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三位女红军见说服不了徐解秀,就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村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推来搡去,争执不下。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你们,到时候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h3> <h3>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h3><h3>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与百姓间的亲密情感,也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h3><h3>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但是“半条被子”的故事更让我们懂得了勤俭节约,热爱生活。我,作为女红军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每当细细研读女红军故事时,总有一种责任油然而生,那就是将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女红军故事,向世人讲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