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风远去 缱绻在彩虹之国南非(上)

杏林木子

<h3>  &nbsp;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来到远隔万里的彩虹之国。此时的南非正值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春意萌动、绿树葳蕤,繁花似锦。<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于南非我们并不陌生,这是一个风光旖旎的迷人地方。它拥有八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突兀在悬崖峭壁的好望角,在大西洋浊浪排空的咆哮中更显历久弥坚。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的草莽荒原中与非洲五霸近距离的邂逅,回味《动物世界》中的精彩桥段,在体验野性柔情的同时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搭乘360°旋转缆车登上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迹桌山,俯瞰云雾飘渺的桌湾和海天一色的大西洋。驰骋在"坠入凡间的天路″花园大道欣赏沿途美丽的人文自然景观,波光潋滟的摩梭湾,白帆点点、棕榈婆娑、银沙眩目,让人领略印度洋的另般海韵风情。徜徉在云遮雾绕的齐齐卡马海岸国家公园,在森林、木屋、涧水、栈道、吊桥中穿梭寻景探幽。静谧和空灵、诗画般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又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度。多肤色的人种、多语言的文化、多层次的生活,构成一个真正的南非。 在这里你体味欧式时尚奢华生活的同时会触碰到南非那狂野不羁的自然气息,原始与现代、蛮荒与文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巧妙地融合演绎。</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存在三个首都的国家。100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存在四个国家 : 开普共和国(首都开普敦),纳塔尔共和国(首都德班),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比勒陀利亚),奥兰治共和国(首都布隆方丹)。1910年英国将这四个国家组成南非联邦,在确定首都时四国互不相让,经过平衡决定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司法首都布隆方丹,立法首都开普敦, 德班负责贸易 进出口 ,结局四方皆大欢喜,这种体制和模式一直沿袭至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还是一个令人迷惘的梦幻之地。谈及南非的社会生态,造访过的人都会感到疑惑和不解,这里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对比,让你对这个国家充满了未知和好奇。 这里有着世界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在坎普斯湾却有着世界顶级富豪区,凋敝潦倒的贫困与奢靡极欲的富有相悖,鲜明的反差给人带来感觉和视觉的冲击。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黄金和钻石的储存和产量均占世界第一,是G20成员国中唯一的非洲国家,金砖五国成员之一;但它却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南非社会治安的混乱已成为外界评价南非的诟病,资源的充裕与社会的扰紊,制度与无序在这里碰撞。</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00万,其中80%为黑人。 它东西南三面被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北部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在国内还有一个国中国莱索托。</h3><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未知的事物总是让人充满幻想和希冀。行陌心随,心动不如行动,今年秋天我们开启了翘盼已久的南非之行,让心灵随着我们的脚步去丈量这块多情的土地。</h3> <h3>  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 从秋天来到春天</h3> <h3> 到达约翰内斯堡机场开启了用脚步丈量南非的行程。</h3> <h1><b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越海角之城 领略开普敦的万种风情</b><br></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乘机从西安到北京后转机直飞约翰内斯堡,再转机前往开普敦。两次转机三段航程,20个小时连续飞行,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从秋天来到春天,长途跋涉、昼夜颠倒、时差错位让人身心疲惫。 但一出机场阵阵湿润的海风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和煦的阳光暖意融融 ,一路上的舟车劳顿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普敦是南非的第二大城市,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南部最早的登陆点,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与约翰内斯堡相比它多了几分温馨和安宁,与比勒陀利亚相比多了几分底蕴和亮点,与德班相比多了几分浪漫和含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普敦是一座充满诱惑的城市,它以大西洋为伴,拥印度洋入怀,依水而建又因海而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动力。 1652年它作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供应站在这里设港建城,并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商人、海盗、探险家;他们带着期盼,怀揣梦想,纷至沓来,云集这里;使这里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淘金者的天堂。随着发展开普敦逐渐成为欧亚海上交通的枢纽和商埠,为南非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开普敦是南非的根。</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普敦是大西洋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前拥碧波万顷的桌湾,背枕云雾缭绕的桌山,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山环水绕,海湾接踵相连。开普敦的美山水只是其一,更吸引人的是那些座落在大街小巷的欧式建筑。&nbsp; 开普敦有300多年的历史,虽多次易主,但从未经历战争的洗劫。加之上苍对它的厚爱,这里没有地震,没有台风,没有火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使得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都完好的保存下来。荷兰的洒脱、英国的华丽、德国的严谨、法国的浪漫,这些体现欧洲各个国家文化精髓的建筑,使开普敦成为欧洲风貌的一个缩影。斑驳的墙体,历史的痕迹,隽永的回忆,让人驻足痴望。</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普敦是一个包容并蓄,相融共生的城市。桌山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开普敦是一个包含整个世界的城市″,这正是开普敦的真实写照。开普敦是一个移民城市,它以海洋般的搏大胸襟延揽来自世界多国不同种族的人。他们带来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逐渐形成开普敦独有的多姿多彩的城市风格和多元文化的内涵。原始野性粗犷的茅草屋与现代文明儒雅的欧式庭院,时尚充满情调的爵士音乐与原生态土著部落中的原始歌舞,看似风格相异却彼此理解,相互包容,构成了和谐共生的元素。在这里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在各自的殿堂祈祷冥想,找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归宿,它的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种族和文化的界限,世界各地的杂风异俗在这里都可以留存。</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开普城内我们主要游览了马来区,绿点球场,圣乔治大教堂和卓山。</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南非是一个色彩奇妙的地方,同一片土地迥异的肤色和文化能碰撞出太多记忆中的往事,被称为世界十大好色之地的开普敦马来区就是最具代表的地方。位于信号山下的马来区,最早居住的人大多是18世纪由东印度公司从马来亚等地被贩卖到南非的劳工。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除白人外其他人种的住宅是不允许放置门牌号,于是聪颖的马来人极富创意的将自己房屋的外墙涂抹上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如今种族隔离制度已废除,但那斑斓的各色房屋却留了下来。</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沿街而行,一座座朴实无华的二、三层小楼有序而鳞次栉比,每座房屋颜色独特,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都有,仿佛上帝在这里打翻了调色板,强烈的色泽对比如同梦幻中的糖果屋,宛如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让人享用了一场色彩盛宴。这里充满了浓郁的伊斯兰韵味,高耸的清真寺,穿着长袍的马来老人,空中飘散的香料味沁人心脾,还有那宣礼塔定时的诵经声,折射出穆斯林的真实生活。繁华落尽此处独美,在充满欧式色彩的开普敦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这里从来没有人会问你时间,因为从1806年开始,信号山每天正午都会整点鸣炮报时,炮声代替钟声已成为当地人确定时间的方法。</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绿点球场是为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而重建的多功能球场,可容纳近7万人,因地处开普敦绿点区而得名, 本届世界杯的两场半决赛在此举办。绿点球场是世界上设施最先进的体育场,它有着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可伸缩玻璃屋顶,穹顶的第一层采用16mm厚的玻璃面板,保护观众免受风雨侵袭。下层的板材采用梭织聚氯乙烯布,可减少球场内部的噪音。在景观照明中采用白光LED技术,以高品质的同质光带有效地勾勒出轻柔的曲线,描绘出夜幕中绿点球场波浪起伏的轮廓。华灯初上,此时的绿点球场犹如一个在基座上浮动的玫瑰色大碗,飘逸动感十足。</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开普市中心有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这就是颇有名气的"政府大道"。道路两旁有着许多著名的地标建筑物,南非议会大厦,总统府,国家博物馆等,闻名遐迩的圣乔治大教堂也在其中。圣乔治大教堂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奠基的基督教堂,是近百年来非洲唯一允许黑人参加礼拜的教堂,被誉称为"人民的教堂"。1986年9月7日,图图就是在这里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大主教,1989年9月13日,图图率领3万多南非民众从这里出发,进行声势浩大的反种族主义大游行,游行队伍一路高呼"我们是彩虹民族″,从此由图图所创造的"彩虹民族″一词就成为南非各种族大融合的代名词。</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黑人总统曼德拉1994年在第一次国会讲演中提到:"我们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都与这个美丽的国家紧密相连,就像比勒陀利亚著名的紫葳花与紫葳树紧密相连,这个彩虹国家要充满和平", 从此多种族,多民族的南非就有了彩虹之国的美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开普敦是大西洋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前拥碧波万顷的桌湾背枕云雾缭绕的桌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开普敦街心公园</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帝在这里打翻的调色板 强烈的色泽对比如同梦幻中的糖果屋</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圣乔治大教堂</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綠点球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雾隐桌山 在云卷云舒中探寻上帝的餐桌</b></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桌山,开普敦的地标,海拔1087米素有"上帝的餐桌"之誉称。它气宇轩昂矗立在开普敦城的中心,为这座美丽的滨城增色无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其诺大的山顶如刀削般的异常平坦,远远望去像一张长方形的巨大桌面,桌山因此得名。&nbsp; 桌山是一组群山的总称,靠近大西洋一侧是狮头峰和信号山,而靠近开普敦南侧的是更加险峻的魔鬼峰,它们就像桌山伸出的两只坚实的臂膀将开普敦紧紧拥抱。</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时光为凭,岁月为证。在开普敦无论你在何方桌山都如影随行, 它像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端坐在大西洋上,守望着开普敦400多年的峥嵘岁月和亘古不变的精彩。</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桌山最著名的景观就是桌山云海,这是由开普敦独特的自然地貌而形成。当大西洋的寒流和印度洋的暖流在此交汇水气升腾,被桌山挡住凝结为翻腾的云团,像一层厚厚的丝绒桌布将桌山覆盖,此时的桌山云海茫茫。日升风吹云散,漫山轻纱薄绡的岚雾仿如绣满蕾丝边的白纱巾随风摇曳缓缓飘下,迷离的桌山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副仙气缭绕的自然山水画,美到逆天。</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豋桌山最便捷省力的方法就是坐缆车。但能否坐上缆车很大程度要靠运气,桌山的缆车很任性刮风下雨起雾都不能运行,全年真正运行的时间只有100多天。建于1929年的索道1997年全面翻新后向游人开放,索道长1220米全程没有一座支撑柱,在这里乘坐缆车垂直上下,既惊险又兴奋更是非凡体验。缆车是360°旋转全景缆车,每次可载65人,从缆车站到山顶六分钟,缆车正好旋转一周,这就保证了游客无论在缆车何处都能全方位欣赏到开普敦的全貌。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地方拥有这种缆车,除桌山外还有瑞士的铁力士山和美国加州的棕榈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桌山顶部长1500米宽200米,视野宽阔但并非一展平坦;亿万年的风雨侵蚀致使岩石严重分化成一片片形态各异的石林。有的像婀娜多姿的美女亭亭玉立,有的像那戳破青天的利剑遒劲有力,有的更像那展翅翱翔的雄鹰凌空欲飞,大自然的天然浑成使一座座岩石在这里幻化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像,行进其中仿佛有种在月球上漫步的感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沿着山顶的观光小道前行,漂浮不定的云雾让人进入梦幻般的意境。人在山上走,景在云中游,一路上看到不少岩兔在岩石间跑来跑去,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顽皮蹲在岩石上摆POC让人欣赏拍照,山上各种鸟类和动物有150种之多。植被也很丰富,种类多达1470种,其中不少还是濒临绝种的珍稀物种。</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桌湾和大西洋间有一个小岛这就是罗本岛。这个面积仅有13平方公里的小岛充满了故事。很多年前它曾是麻风病人的收容所,1960年后成为关押政治犯的秘密监狱,曼德拉27年的铁窗生涯中有18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现在这里成为国家博物馆並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面对大西洋海水的恣意,对视着风云变幻下的罗本岛,不禁让人思绪万千,唏嘘良多。</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桌山向远眺望有12座山峰逶迤连绵叠峦起伏,这就是著名的12门徒峰,据传当年耶稣的12门徒到此传教被这里的秀美景致所吸引,于是变成12座山峰耸立那里。开普敦似乎和耶稣很有缘分,从上帝的餐桌到十二门徒峰构成《圣经》中的一个完美的经典故事《最后的晚餐》。</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巅心境豁然开朗, 清风拂面给人带来一阵阵舒适的爽感。天是那样蓝,云是那样低,似乎伸手便可触摸到天空中流动的云朵。此时的开普敦和桌湾如同扇贝般地在你视野前徐徐铺开一览无遗,银色的沙滩、湛蓝的海水、绿色的丛林、参差错落的楼宇和忙碌的维多利亚港湾,整个城市和海洋浑然一体,交替上演着这奇观之巅的视觉盛宴。在柔渺的烟煴间熠熠生辉,让你难以分辨何处是天,何处是海。</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是在GOLD黄金非洲餐厅享用的晚餐,这是一家以现代非洲风情为主题的特色餐厅,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诸多的非洲元素。品尝来自非洲各国的特色菜肴和风味食品,身着传统服饰的待应生给人带来视觉的新奇,而充满激情的原生态歌舞更是把晚餐的氛围推向高潮。</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非洲歌舞是非洲艺术的灵魂,以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性而著称。&nbsp; 伴随着激昂雄浑的阵阵鼓声和高亢的音乐声,一群肤色黧黑的土著健硕小伙和体态丰满的姑娘载歌载舞拉开了演出的序幕。在表演中他们将非洲元素和舞蹈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抖肩、甩胯、扭臀、大幅度的旋转跳跃,动作粗旷刚劲有力,情感炽热质朴纯真,给人一种奔放不羁的感觉,他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把人带入到非洲那迷人的莽野,那充满泥土气息的部落,同时也向世人诠释了非洲民族独有的风情和内心世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非洲歌舞,似乎生来就具有感染力。他们宛如天籁的歌声和舒展流畅的舞姿有着一种神灵般的附体,让你的内心充满一种冥冥的感知和驱动。伴随着鼓点的节拍,我们情不自禁的舞动起自己的腰身融入到他们的行列中。</h3> <h3>桌山开普敦的地标素有"上帝的餐桌"之誉称</h3> <h3>在开普敦无论你在何方桌山都如影随行</h3> <h3>桌山云海</h3> <h3>铜版桌山全景模型图</h3> <h3>  360°旋转全景缆车正缓缓驶向桌山顶</h3> <h3>  在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迹标志牌前留个影</h3> <h3>面对大西洋的恣意眺望风云变幻下的罗本岛</h3> <h3>桌山的顶部是一片片形态各异的石林</h3> <h3>G0LD黄金非洲餐厅</h3> <h1>&nbsp;&nbsp;&nbsp; &nbsp; <b>让人永远着迷的地方一一好望角</b></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望角是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坐落在开普半岛好望角自然保护区,距离开普敦市50km。开普顿因好望角而建,它以风姿绰约的自然景观成为开普敦、南非乃至非洲的一张靓丽名片。</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大陆西海岸向南航行,当行驶到此处时狂风呼啸、在浪与流的冲击下海水翻滚扑向船队,船被推到一个无名的岬角,这才幸免灭顶之灾,事后此处就被称为"风暴角″。 时至1497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受命探索直达印度的航路,绕过此角并于1498年到达印度,1499年满载着金银珠宝和丝绸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喜出望外,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角可以带来美好的愿景,好望角由此得名。 从此世界航海图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坐标,成为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连接欧亚大陆间的重要海上节点,并开启了以后几个世纪间欧洲列强的崛起、扩张,掠夺,殖民的历史篇章。</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望角之所以险象环生是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它处于南半球强烈的西风带,滔天大浪常年不断。更令人畏惧的是"杀人浪″,这种海浪犹如一道高耸20多米的悬崖扑面而来,冲击破坏力极强,如若与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更加恶劣。整个海面如同沸水般地涡漩翻腾,航行到此的船只很难逃避厄运,因此这里就成为全球最危险的航段,它不知搅碎了多少航海人的心,成为无数水手心中的梦魇之处。 1500年,一代航海枭雄迪亚士再度经过好望角时遇难葬身于此, 最终还是魂归故地, 但他那种航海人征服自然的胆识和魄力却值得后人永远敬仰。</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长期以来,好望角一直被认为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直到1966年法国记者约斯在其《南非史》中首次提出: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是位于好望角东南147km处的厄加勒斯角,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好望角。囿于几百年间形成的传统观念,加之好望角超高的知名度和气场,好望角仍是游客到南非旅游的必到之处。正像人们所言,到南非不到开普敦等于没有到过南非,到开普敦没有去好望角等于没有到过开普敦。相形之下实至名归的厄加勒斯角,却被人们选择性的忽略依旧门庭冷落。</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乘车离开喧闹的开普敦一路向南来到好望角自然保护区。建于1939年的好望角自然保护区占地7500多公顷,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原生态自然保护区,这里没有任何人工雕琢和修葺,一切保持着400年前葡萄牙人登陆时的原貌, 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是珍稀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拥有世界最古老的灌木丛等1500多种植物;1836年6月3日,达尔文曾来到这里考察植物资源及物种进化情况。春天的自然保护区一片鹅黄嫩绿,南非国花帝王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这里随处可见羚羊、斑马、鸵鸟,它们随意地在自己的领地上悠然闲庭信步。 狒狒更像这里的主人,旁若无人地挡在道路间向游客讨要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的灵性和动物的野性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和张扬。</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汽车在灌木丛中穿行,下坡后就是路的尽头,这是一片怪石嶙峋的海滩,上面佇立着三块连在一起的褐色标牌,上面分别用英文和阿非加文写道:好望角非洲的最西南端,东经18度28分26秒,南纬34度21分25秒。这就是令人梦萦魂牵的好望角,当这个曾在我心中那么遥远,那么神秘,又那么向望的久盼之地近在咫尺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荒漫的海滩上没有任何建筑和装饰,只有一块极为普通的标牌,显得格外平静自然朴实。谁能相信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景点。</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站在海边,我们感受到大西洋的威猛,风声涛声组成的奏鸣曲在耳边不时回响。劲风狂飚海借风势翻卷起了层层巨浪,排山倒海般冲上礁石冲向岩崖,浪花飞溅发出雷霆万钧般的轰鸣。海风的蒼劲,惊涛骇浪的震撼,悬崖峭壁的伟岸,让我们在这世界最危险的海域欣赏到最为壮观的海景,思古幽情,不由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绝佳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望角自然保护区除了好望角,还有位于好望角东侧海拔249米的开普角,它的顶端有一座建于1849年的白色圆形灯塔, 1860年开始起用,因地势太高经常被雾笼罩在1919年就停止使用变成旅游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倒使它物超所值。这里是观赏好望角和大西洋的最佳位置,站在灯塔向下俯视,好望角历历在目,巨大的山岬形似猛虎一爪前刺浸入海中,揽风搅海扼守两洋交汇的要冲,任凭狂风巨浪的洗礼,稳若磐石笑傲大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阳刚锐武。凭栏远眺海水、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在雾靄中呈现出水天一色的缥缈仙境。塔顶还有一个三米多高的方向坐标牌,上面清楚地标明这里距世界十大著名城市的方位及距离,这里到北京的距离是12933公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望角是好运之角,也是爱情和浪漫之角,是人类记忆中永恒的海岸。在吴哥窟挖个树洞埋下自己的秘笈,在好望角向亲爱的人说句动听的情话,在圣托里尼的一抹蓝中定下终身之盟,这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聆听大海的涛声,坐拥绝顶的巨浪,我在不停地寻找最佳的角度拍摄下这震人心魄的美丽瞬间。</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大海》中写道:"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将要带走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之涯,海之角!难忘的好望角,这个走过一次便让人永远着迷的地方。</h3> <h3>俯瞰两洋交汇处的好望角</h3> <h3>在好望角标志牌前留下美好的回忆</h3> <h3>登上开普角潇洒走一回</h3> <h3>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h3> <h3>让人永远着迷的好望角</h3> <h1>  <b>漫游西蒙&nbsp;&nbsp; 初识萌萌哒的非洲企鹅</b></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蒙镇位于开普半岛福尔斯湾,是一个背山面海的玲珑小镇,最早由荷兰人建造并以开普敦总督西蒙的名字命名。这里是南非的重要海军基地,整个小镇就像一座花园,繁花似锦、草木扶疏,空气中弥漫着馥郁芳香,街道房屋都充满了浓浓的荷式风格,简约典雅而别致,红瓦白墙的栋栋小楼在绿树红花的环抱掩映下显得格外娴雅静逸。</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蒙镇最吸引人的当属著名的博德斯海滩,这个海滩也被称为企鹅滩。1982年当地居民在海滩上偶尔发现一对企鹅,于是自发地将其保护起来精心照料。时光荏苒,经过了30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在这里的企鹅数量已超过数千只,成为南非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企鹅滩约四千多平方米,沙滩、岩石和岸边的灌木丛是企鹅筑巢和栖息的理想地。当地政府为了保护企鹅在这里修建了《巨砾公园》,并在柔软的沙滩上用木板搭建起一条高一米,长约200米的观光栈道以方便游客近距离地观赏。沿着栈道前行,成群的企鹅出现在你的视野,它们有的在海水中冲浪、觅食、嬉戏,有的慵懒地在岩石上享受着阳光,最吸睛的还是那些步履蹒跚摇晃行走的企鹅。它们身着燕尾服,挺着白白的肚皮、气态高冷、悠哉闲哉的在沙滩踱步俨然貌似一个小绅士,憨态可掬的呆萌雅趣使游客忍俊不禁地发出开心的笑声。最感人的是那成双成对的企鹅伴侣,在海滩的灌木丛中相依相偎 ,喁喁细语,情愫暗生。企鹅堪称动物界忠贞爱情的典范,一夫一妻一旦成双终身厮守,从不移情别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南非的企鹅也叫斑点环企鹅,黑足企鹅,主要生活在非洲西南部沿海,由于数量稀少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濒危的动物之一。它一般高60cm,体重约在3至5公斤,相比我们熟悉的南极帝企鹅可谓小巫见大巫。别看它小巧,可叫起来声音响亮却不怎么悦耳,给人一种驴叫的感觉,因此也被称为公驴企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离开企鹅滩,我们来到著名的海角厨房吃午餐。这家餐厅在南非颇有名气,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生前常到此光顾。这里的龙虾特别有名,当烹饪好的大龙虾放置在我们面前时香味四溢扑鼻而来,龙虾油亮绯红色泽鲜艳,加上焦脆的薯条鲜嫩的鳕雪块,再挤上可口的柠檬汁,远望端看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丰盛的珍馐美馔吸引着我们的视觉和味蕾,让人难以抵抗这舌尖的诱惑,我们大快朵颐啖尝了一顿正宗的西式龙虾餐。</h3> <h3>  西蒙镇最吸引人的当属著名的企鹅滩。</h3> <h3>身着燕尾服憨态可掬的企鹅俨然貌似一个小绅士</h3> <h3>海角厨房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就餐</h3> <h3>舌尖上的美食吸引着人们的味蕾</h3> <h1>&nbsp;&nbsp; <b>  走进豪特湾&nbsp;&nbsp; 寻觅海豹的自由王国</b></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豪特湾是开普半岛西侧大西洋的一个著名海湾,两面环山,一面朝海。宁静的港湾停泊着许多游船和渔船,林立的桅杆、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和青黛的远山构成一副唯真唯美的油画。豪特湾也是著名的港口,史努克梭子鱼工业中心与龙虾船队的总部就设在这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豹岛是位于豪特湾外的一片大型礁石群,岛离码头有十多公里的距离,出于对海豹栖息地的保护,游客不能上岸只能乘船绕岛远处观看。游船驶出码头20多分钟后来到湾口,一出湾口海风骤起,我们乘坐的游船像一叶扁舟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被推上浪尖,一会儿被抛入低谷,坐山车似的剧烈摇晃让游客惊叫不已。船绕过湾口的哨兵山海面逐渐宽阔起来,这时前方出现大片的黑色漂浮物,原以为这是海带类的海上浮生植物,随着船的靠近才发现这是一大片数不胜数的海豹,黑黢黢地聚集在一起,有着卧伏在礁石上休憩,有的在海水中遨游、猎食,时而潜入水中,时而跃出海面溅起层层浪花,古铜色的躯体在阳光下黑釉发亮,仿佛我们的到来并没打扰他们舒坦安逸的生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海豹是一种智商较高的动物,别看它们在陆地上动作笨拙声如猪吼,但在水中却似蛟龙身手敏捷,游速每小时高达30公里,潜水也是高手,每隔30分钟才换气一次。南非的海豹叫开普敦软毛海豹,是非洲独有的品种,生活在南非及纳米比亚的海岸线上,寿命约20年,现在岛上的海豹数量约5000多只。</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船靠岸时惊喜不断,网上盛传的南非F4载歌载舞的迎接我们。你不得不佩服非洲人舞蹈音乐天赋,他们这种随意既兴的表演也能让我们激动一番。你若想和他们合影,只需花几个兰特放在他们手中的帽子里,他们就会高兴的摆出各种姿势与你合影留念。 港口码头就像个地摊嘉年华,从华丽的彩绘鸵鸟蛋到造型别具一格的非洲面具,从黑檀木雕刻到精致的饰品手袋琳琅满目。</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湾对面有一座巍峨的山峰,像一道屏风屹立在海岸边,远远望去依稀看到一条细线般的公路从山腰穿过,消失在海岸的一端,这就是查普曼公路,它以险峻奇美的景致成为世界著名的景观车道。</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一条绝佳天路,一侧是直插苍穹的垂直山体,另一侧是濒临大西洋的悬崖,9公里的公路竟有114个弯道,有的弯道转角居然超过180°,路况极其复杂,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没有超高的技术是很难胜任。驱车沿着悬崖间的蜿蜒道路缓缓前行,势若惊龙、景色宜人,耳边不时传来海浪拍崖的阵阵涛声,波光粼粼的豪特湾若隐若现令人目不暇接,车行景移随意一拍就是观景大片。 难怪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自驾游者如此迷恋这个地方纷纷到此打卡。也难怪宝马、奔驰等一些世界顶级品牌的豪车广告片都在这里取景拍摄。这条公路是1915年至1922年期间修建的,最初的修建者是一批战争时期的俘虏,就是他们凭着简陋的工具 硬是在这花岗岩峭壁上,一锹一镐开凿出今天依然惊人绝世的掛壁天路。</h3> <h3>走进豪特湾寻觅海豹的自由王国</h3> <h3>  林立的桅杆湛蓝的天空青黛的远山构成一副唯真唯美的油画</h3> <h3>在礁石上休憩的海豹享受着日光浴</h3> <h3>世界著名的观景车道查普曼公路。</h3> <h1>&nbsp;<b>  在醇香中 品味康斯坦夏葡萄酒庄园的浪漫风情</b></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康斯坦夏是我们开普之行的最后一个景点。</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普敦地区是世界六大葡萄酒产地之一,湿润的海洋气候,适宜的土壤结构,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开普葡萄生长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能与欧洲相媲美的葡萄酒产地,被称为非洲的波尔多。</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655年荷兰人在开普种下第一株葡萄秧,开启了南非葡萄种植的历史。但葡萄种植和酿造并非荷兰人的强项, 1688年法国人来到开普敦,带来先进的葡萄种植和娴熟的酿酒技术,使南非葡萄酒的品质得以长足的提升。</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康斯坦夏葡萄酒庄园位于开普南半岛康斯坦夏谷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705年开始生产优质红酒,其生产的红酒曾在18世纪风靡欧洲,成为皇家名人追捧的极品酒,深受拿破仑、法国菲利普国王的亲睐。在英国作家狄更斯和奥斯丁的小说中经常被提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进庄园一条笔直的橡树大道两侧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初春的葡萄树绿芽初绽一派生机。 路的尽头是曼纳尔大宅, 这是一座外形类似教堂的二层荷式建筑,灰顶白墙墨绿门窗,格调简洁清新,原为开普敦总督的私宅,后毁于一场大火经重建后仍保持原有的风貌。1848年其后人将它改为博物馆。蕴含着乡村情调的庄园建筑和田园风情,让人恍若置身于中世纪的欧洲乡村,回归自然,回归宁静。</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庄园我们还参观了建于1791年的克雷特酒窖和酿酒车间,了解葡萄酒的酿造全过程,进行了一次葡萄酒文化的全新学习。穿过一段迷宫似的长廊,我们来到酒窖,尺寸硕大的橡木桶盛满了窖藏多年的葡萄酒,一垛垛按年份有序的编排着,整个酒窖弥漫着浓郁葡萄酒的芳香。在酿酒车间我们了解了酿酒的全程,葡萄收获后经过打磨、榨汁、发酵、蒸馏、陈年、装瓶等一系列过程,最终酿造出醇香的葡萄酒。历史悠久的酒窖和作坊印证了南非葡萄酒发展的历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品酒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鉴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普的葡萄酒与传统的葡萄酒有所不同,它既有旧世界葡萄酒的优雅与高贵,又有新世界葡萄酒的浓郁与果香,是葡萄酒中的上乘。</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品酒室里五种葡萄酒二白三红一字排开,从白到红,从酸到甜,依序而来。品酒要掌握四要素:一看二闻三品四咽,在观察过酒的颜色并仔细分辨出果香的气味后,这时品酒人要小呡一口,用舌尖上的味蕾分辨出酒的纯度,在咽下的瞬间略甜带酸的葡萄酒从口中流暢溢过,柔和细腻在唇齿间回荡,给人一种极度舒适的享受,让人痴迷,意犹未尽。但对于酒力不胜的我不敢贪杯,只能浅尝辄止。</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普敦葡萄酒孕育着它的芳华,将天地间的厚爱,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精华都浓缩在酒中,成为流淌在南非人骨子里氤氲不去的思乡情怀。春天的开普万物复苏,人们举家来到景色怡人的葡萄酒庄园踏青,在绿草茵茵的原野,沐浴着和煦阳光,欣尝着满园春色,品尝香醇的葡萄美酒,放纵自己,远离生活中的苟且,享受着人世间的亲情与浪漫。觥筹交错、小酌几杯、酒至半酣露出微醺,在惬意中品味自然,品味美酒,品味生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远方如诗,美酒如歌。"当白帆渐渐消失在海岸线处,葡萄酒便成为一场天涯海角的牵挂。″</h3> <h3>笔直的橡树大道是庄园一景</h3> <h3>康斯坦夏庄园的主体建筑曼纳尔大宅</h3> <h3>建于1791年的克雷特酒窖 一垛垛按年份编排的窖藏葡萄酒</h3> <h3>葡萄树绿芽初绽充满一派生机</h3> <h3>  五种葡萄酒二白三红一字排开</h3> <h3>在惬意中品味自然 品味美酒 品味生活 享受人世间的亲情与浪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