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房易拆 名人难忘

笑对人生

<h3>二,与此同时,村子里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和风采人物如;有生丑净旦的秦腔艺人李连兴,有冯联剧团中样板戏导演薛智祥,主演有薛英、李玉玲和王西民,还有车钳铆焊的十二能人薛玉科,村办企业的开路先锋薛礼泉,创办预制花栏带头人李群志,制作栏杆木模型的木工李永德,引进喷泉雕塑入村的李平福,仿古水泥亭子带头人李亚学………</h3><h3>.</h3><h3>三,他们在不同时期运用自己独特而精湛的技艺,或服务于广大村民,或对村民们所起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脱贫治富的推动力。</h3><h3>.</h3><h3>四,万事开头难,比如长安县首例社办企业沣河水泥厂,比如张铁民市长上任后大抓市容治理,美化环境,绿化西安,冯联人紧跟形势,一人带头百人看样,霎时间水泥花栏杆在短短的三五个月内佈遍了西安市的大街小巷,各事企业单位开车前来要货,产品供不应求.....</h3><h3>.</h3><h3>五,几年后,花栏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虽然被历史淘汰了,但冯联人却因此而香了一口。并且,还促生了几十个“跑外的“(当时流行的两句顺口溜——下了王寺坡,外交比驴多。就是周边村民对冯联跑外交人士的笑侃),他们相继又搞起了水泥亭子、假山喷泉、古建亭台楼阁等等.....</h3><h3>.</h3><h3>六,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解决了分地到户后大量富余劳力的就业急需,后起之秀不少,活路经常不断,名声越传越远。</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 <h3>李世英,祖籍于原来的长安县纪杨公社冯联大队,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著名中医大夫。出于敬仰,人们对他直呼其名者甚少,外村或外地患者来此寻医就诊时,常常尊称他为李老先生或老先生。</h3><h3>.</h3><h3>老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受书香门弟的迁移默化与薰陶教养,自幼就勤学好问,青少年求学时期便刻苦攻读药理,并能将长篇“汤头歌”背诵得滚瓜烂熟,日渐熟练的他,开始协父诊病开方、划价取药。</h3><h3>.</h3><h3>老先生年轻时医术手艺学成后,正值二十岁出头的青春妙龄期,聪慧机灵,才貌双全。但却被地方军扬虎城部下征兵选才时因有人举荐而赏识相中,于是他只得放弃殷实的家业,开始了漫漫岁月途中的从戌随军行医生涯。</h3><h3>.</h3><h3>1936年冬,张杨二将合谋兵谏,逼蒋抗日。驰名中外的“西安双十二事变”结束后,东北军将帅张学良被蒋扣押软禁; 千古功臣的民族英雄杨虎诚也不幸遇难。</h3><h3>时年30多岁的老先生,趁部队收编改组之机,放弃了部队的优厚待遇和特殊津贴,毅然决然返回故乡,开始以更加精湛的医术服务于本乡本土的父老乡亲。</h3><h3><br></h3><h3>老先生虽医术超群名镇十里八乡,对待患者却始终如一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平时如谁有个伤风感冒头疼脑热的小病,他从不推违,尤其是有个别贫困患者看病取药时,他自己则主动提出免费拒收。</h3><h3>.</h3><h3>而遇疑难杂证在大医院都不于接收的病号,他都能手到病除,因为他有祖传的秘方和他潜心研制治成功,能治脓肿疮疡的“吊海舟”; 又有恶疮久不收口长肉生皮的“生肌散”,对乳腺炎、脊髓炎、口腔溃疡、各类皮肤顽疾,他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h3><h3>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西药十分短缺,西医人才更是廖廖无几,因而外地和本地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一年四季天天都有。</h3><h3>.</h3><h3>老先生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为人处事真善美,治病救人有良方”。村民们曾多次为他敲锣打鼓鸣炮披红挂匾,外地患者们也常送来各种锦旗、赠言挂镜和食品水菓纪念品等等,或表示衷心感激,或答谢救命之恩。</h3><h3><br></h3><h3><br></h3><h3><br></h3><h3>六十年代的公社化时期,政策首次在农村试行合作医疗,老先生的儿子李义民被调到公社卫生院,而老先生也被从家中传到新建的“冯联大队保健站”。</h3><h3>.</h3><h3>当时他的会武会敏会省三个孙子正在上学,所以他就和他的侄孙李乃善以及师徒弟子李引辈、李付诚、李宗民等坐诊行医,政策也规定他们都是无工资制而只能在小队记工分。</h3><h3>.</h3><h3>当时的西安、咸阳等外地外村患者是要自费掏腰包的,因为有对这些人看病的收入维持着进药经费,所以冯联大队社员群众们,看病是不花分文的。</h3> <h3>老先生一生知书达理,胸怀袒荡。来回去保健站坐诊的路上,不但爱撫摸婴幼逗惹小孩,又爱与村上成年人说笑图高兴、还爱与老年人聊天话家常。</h3><h3>.</h3><h3>他虽然是位性格外向的乐观之人,但年过七旬后,因坐诊看病要操心,人来客往要应酬,终因繁忙的工作而积痨成疾、医治无效,寿终正寝、驾鹤仙游、去了天国。(公元1909年3月18日--1979年12月5日,享年71岁)至此,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完了自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h3><h3>“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老先生谢世后,他的师徒弟子们以及子子孙孙们,继承了他的事业,打着他的招牌,运用他的秘方和绝招,牢记他的耐心叮嘱与热心教导,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诊疗所、医疗站、卫生院,开始了中西医相结合的新式诊疗法,在精心施医、治病救人的行业上,继续服务于各位村民和周边群众。</h3><h3>♥笑对人生根椐随访笔录行文整理♥</h3> <h3>薛施忠,王寺镇纪扬乡冯党村(三组)人,生于1919年1月9日,谢世于1994年10月25日,享年75岁。</h3><h3>一,薛老师傅是冯党村房木匠中的佼佼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木泥两行技术精湛。由于他天资聪颖技艺超群,曾带领徒弟们大胆更新,将传统的直腿屋架改为八字型斜腿拉筋屋架,俗语称为【登挂子房】,既轻巧省材又结实耐用,这一精研专利后来越传越远,十里八村的匠工们纷纷引进此法,崇拜效仿。</h3><h3>二,1977年,受老支书李希孔委任,工程由老党员李公明总负责。戏楼是和大队办公楼连在一起,戏楼地下窒又有演员休息大厅,周围一圈又有多间演员化妆室、更衣室、配电室和保管室,北上踏步可登舞台,南上踏步一楼是名目繁多的大隊干部办公室,门卫室、广播室、代销店、医疗站、还有杂七杂八的物资库房等等,走上二楼,还有开间大型会议室。这一宠大的工程设计是由老匠工薛施忠独自绘图,搞的总体设计。</h3><h3>三,而叫我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承担戏楼正面的美术图案设计和制作及彩绘工作,东西两边圆窗之上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大字是老校长李香亭手迹,圆窗雕刻了外套萬不断,圆窗下又有软体萬不断图案,左右两边大图案四角是开花结果的开口笑石榴并用直线相连成型,图案中还加了双菱和双环,听起来很复杂但呈现在偌大的戏楼正面还是比较美观大方又寓意深远的。而横额上的五个大字【农业学大寨】的意思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是由村中的书法名人薛智俊提笔直接写在工字钢油漆上,不到两年就脱落了。以后翻新戏楼彩绘时,被画匠浩利改画成了古建五色图案。</h3><h3>四,此项工程由本大队一伙子能工巧匠,七拼八凑足足有二十多人,断断续续历时了三个多月,终于建成了一座很像一回事的冯联大戏楼和大队办公楼。</h3><h3>五,戏楼的三个屋架大梁和屋面上的马尾松椽,是我们几个年轻人,在老匠工薛施忠带领下,骑着二八大驴,在各村处寨返复挑选,人工运回的,这样如此精心的选料和施工,只为大戏楼长长久久永立天下。如果说钟楼是千年古都的历史名片,那么大戏楼就是冯党村由贫变富的村书。</h3><h3>六,可惜,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变迁,虽然巍然屹立在村子中央的冯党村大戏楼,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被夷为平地而荡然无存了,但老匠工和他率领的一帮子能工巧匠们的业迹功不可抹,并将载入史册,代代相传。</h3><h3>——责编*♥笑对人生</h3><h3><br></h3> <h3>付应歧,王寺镇冯党村(一组)人,出生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初三,谢世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初十,享年高寿八十有四。</h3><h3>一,他功底很深,技艺高超,全套男婚女嫁用的家具都会制作并很有特色,而且家具油漆出来的效果,在三桥街的农贸市场上闪闪发光,价格总是高人一筹。同时,本村不少的乡友每年都有在他处提前交钱预订家具的。</h3><h3>二,他先后给我们村培养了十几名后继之人。我也是他的一个徒弟娃,下面回忆一下那些年的点滴往事,便可让大家对他的生平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了解。</h3><h3>三,在那艰苦的岁月中,在那缺粮少钱的日子里,我开始挖空心思地思索着怎样可以多挣钱,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天,机会终于找上门来,东村的木匠应歧叔来到我家。对我父亲说: “我想叫咱娃给我画几对箱子呢,你看行不?白天在队上挣工分,可以晚上来,咱油漆房的哦灯泡亮地很!”</h3><h3>四,画箱子时,我发现有运田、瑞全丶康民,拴虎四个老同学正在那里学木匠。上一届学艺的博訓、永德、全柱也常去言传指导,我因此而与他们有了谈心的机会,同时也因手艺人的诸多好处而受到了强烈的吸引。</h3><h3>五,画完箱子后,师付问我:“你很辛苦,画的也很好,你看叫叔给你开多钱呀!”我坚定地回答:“不要一分钱,我想跟你学手!”他却淡淡一笑:“学手是个苦差亊,你能吃苦吗?”我也笑着激他:“能吃苦、没麻达!不信你试试!</h3><h3>六,“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听人说我师傅是十里八乡赫赫有名的敬着鲁班像的木匠高手,那时,别无出路的我,学木匠手艺的主意己经下定,其他人是无法动摇我的“宏图大志”的!</h3><h3>七,师付理解了我,答应了我,接收了我,容纳了我。我开始在散发着淡淡木味清香和浓浓友谊之情的木工棚里,与先到一步的学手艺同学们同甘共苦互相帮助、大胆摸索虚心领教了;再加上师付的耐心指教和师哥师弟的热情欢迎,使我产生了极大的欣慰,我犹如孤身奋战的斗士,遇到了拔刀相助的侠客;又像一个在荒郊夜色中四顾茫然的独行者,望见了远方的一缕炊烟。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成才的决心不言而喻。</h3><h3>八,那是1970年冬天,时年20岁的我,断断续续在晚上或雨雪天,吃苦耐劳专心学艺,掌握了各种家具的制做、油漆、出售和去秦镇购买木料的全过程。同时,还从有高尚品格的师傅身上,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待人接物,怎样讨价还价,怎样买卖交易………</h3><h3>九,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急速讯猛,家具的更新换代淘汰了箱子匣子和板柜銀柜,开始制作大立柜、写字台和三斗桌。继而来之的是南方新颖大方的组合柜运到了西安市场,很快又击败了大立柜的老调无味,弹簧沙发也将硬腿子靠背木椅对比得大失姿色。紧接着,廉价的省外贫困山区木工带着机械化闯进了村子,他们不作日工,只干包干,白昼不停夜间加班,作活速度很快质量也不蛮错,而且粗茶淡饭不贪嫌好侍候。村里的师徒弟子们,只得另谋出路去发财致富了。</h3><h3>十,但是,机灵善变多才多艺的老师傅,率先又在村北公路旁办起了私营企业【冯联木器厂】,身为总经理和老掌柜的他,又聘用了外地多名廉价木工娃,专作老人寿枋,远销十里八村各处和附近村子里的前来求购者。</h3><h3>十一,“名师出高徒,高徒能出名”。手艺的学成,大大地缓解了徒弟们家中当时那十分紧张的经济危机,走出了少吃没喝的可怜困境。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有时难得的一口水,便可救活一个饥渴难耐的行路者。</h3><h3>十二,2014年10月10日,师傅终因年迈体不支而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安祥的,问心无愧的走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了。</h3><h3>“往事烙在心坎上,师傅恩情实难忘”。行笔至此,我衷心地祝愿我们八十四岁高令的老师傅,身在九泉之下放心安息静养,魂在天堂宮殿尽享荣华富贵!</h3><h3>——文*笑对人生修稿于2018-5-20</h3><h3><br></h3> <h3>薛成普,男,1954年2月出生于长安冯党村。</h3><h3>1973年—1979年,在大队预制厂建厂、上班;</h3><h3>1980年—1982年,给大队建综合厂;</h3><h3>1983年,在西安市中山门做花园工程;</h3><h3>1984年—1986年,带领多名合伙人在西安市多地承建园林工程;</h3><h3>1987年,成立长安古建工程队,任法人。承建陕西省复肥厂园林工程;同年承建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岸风景区工程;</h3><h3>1990年,承建咸阳机场维修厂园林工程;</h3><h3>1991年,承建咸阳机场油库古建园林工程;</h3><h3>1992年—1995年 承建甘肃省庆阳市东湖公园古建园林整体工程;</h3><h3>1995年—2003年 承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周祖陵一期二期三期古建工程;甘肃省环县烈士陵园古建园林工程;陕西省华山玉泉院二道门古建工程;甘肃省庆阳市国税局家属院园林工程;</h3><h3>2003年—2006年 承建山西省寿阳县方山森林公园上寺、下寺整体古建工程;陕西省洛川县国家地质公园古建园林工程;</h3><h3>2008年—2013年 承建甘肃省环县东老爷山景区整体古建工程;甘肃省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工程;</h3><h3>2014年至今,承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周祖陵帝系王风牌楼工程;甘肃省正宁县黄帝文化中心一期二期古建工程。</h3><h3>注:其父薛士龍在杨虎城将军部队任连长,参加过双十二事变(捉蒋),后任国民党114师三营营长时在四川带部队起义,解放西藏任解放军某师运输大队长。本人自幼习武,谨听父亲教诲,一生遵守忠孝礼仪中华传统美德。2013年任本村五组组长,期间给村上修街道道路,给村上捐赠锣鼓等物品,又给冯党小学多次捐赠过物品。</h3><h3>——汉唐遗风于2018-2-6整编</h3><h3>下附他的代表工程参考资料图片共六张</h3> <h3>薛升其,王寺镇冯党村(三组)人,生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生勤劳辛苦、积极上进的他,暮年却不幸身患癌症,经尽力抢救却医治无效,于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日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享年六十八岁。</h3><h3>*</h3><h3>改革开放后,他就及时与他人合伙购买了队上的大拖拉机搞运输。当张铁民市长抓綠化西安美化环境时他又趁机开办了花栏杆厂子搞起了水泥预制。</h3><h3>*</h3><h3>1986年政策进一步开放后,他又搭帮结伙的搞起了园林古建,并在工商局登记造册,成立了【长安园林古建工程队】。</h3><h3>*</h3><h3>以后,又根椐工队技术力量和人力设备的不断扩大,逐换照改名为【长安园林古建工程公司】,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工程质量优良而活路越干越多、工程越包越大,这一干,就是二十几年长期不改行当。</h3><h3>*</h3><h3>期间,也曾有活路断档的季节,他就到处打听工程信息,出门跑外联系业务。西至宝鸡,东到潼关,在八百里秦川关中道的不少事企业单位中,都洒下了他的足迹。</h3><h3>*</h3><h3>初出茅楼经验不足时先干些不太挣钱的零星小活,如修亭子,修假山,按喷泉,以后又干了几个小公园,还在南五台为佛家修过大殿和厢房,而干的时间最长的单位,就要数【八年熬战】的秦阿房宫了。</h3><h3>*</h3><h3>阿房宫按违建被政府叫停拆除后,又在镐京墓园搞了不少园林仿古建筑,后又和西安古建公司挂上了钩,各求所需,互利共蠃。</h3><h3>*</h3><h3>综上所述,他虽不能与王寺镇一带的古建名人薛成普相比,但在咱冯党村的小天地中,也算得上一位搞这个行当时间最长的古建名人了。</h3><h3>——修稿于2018--5--20日</h3><h3>下附部份长期施工工程样品参考图片</h3> <h1>(上集暂完)</h1><h1>题示:</h1><h3>♥.♥♥♥♥♥♥♥</h3><h1>各位父老乡亲们,假若村志书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如期出版,而您却想见见村子里那些能人志士的音容笑貌(包括己故的和健在的)以及感人杰作,那也只有在我的《美篇》或《为知》上隔三差五地浏览我的关于《村志》的七八篇作品了,我会想办法保存下去并公开发表的,大家要啥找啥或要啥发啥吧!这样也挺好的。不然,对不起期盼己久的乡党们,对不起我自已为《村志》工作所付出的那些个日日夜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