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26年冬,黄安共产党员吴焕先、吴先筹等在箭厂河一带利用红枪会形式建立三支农民武装。</h3><h3> 1927年4月,黄安县委成立1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麻城县委将保卫麻城200余人的敢死队编为农民自卫军。</h3><h3> 11月,黄麻起义,14日攻克黄安城,黄麻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鄂东军,黄安自卫军为第一路,麻城自卫军为第二路,共300余人;潘忠汝为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吴光浩、刘光烈为副总指挥,吴光浩兼第二路司令;戴克敏为鄂东军党代表兼第一路党代表,刘文蔚为第二路党代表。</h3><h3> 12月6日,敌第12军攻占黄安,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牺牲,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重伤牺牲。8日麻城失陷,刘文蔚、邓天文等被捕就义。</h3><h3> 鄂东军转移木兰山,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黄埔4期生)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吴光浩、戴克敏、汪奠川、曹学楷、戴季英等组成党委会。下辖3个队,每队20余人。</h3><h3> 1928年7月,第7军在柴山堡的尹家嘴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军长兼师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全师120余人,分为4个大队(对外称91、92、93、94团),1大队大队长晏仲平、党代表王树声;2大队廖荣坤、江竹青(徐帅回忆为江竹溪——77页);3大队徐其虚、吴先筹;4大队程昭续、江子英。</h3><h3> 12月,中央巡视员曹壮父到鄂豫边传达“六大”决议。</h3><h3> 1929年5月,红11军军长兼31师师长吴光浩率10人枪到商南,途经罗田滕家堡遭敌袭击牺牲。5月30日,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县委和红31师师委召开联席会议,产生新鄂东北特委,徐朋人任书记,曹学楷、徐宝珊等任委员。</h3><h3> 5月6日,商南起义,9日在斑竹园成立红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漆德伟后任副师长),下辖97团,团长肖方;98团,团长郑延青(一说廖业祺)。全师100余人枪。</h3><h3> 5月间(徐帅回忆6月上旬——72页),徐向前与何玉琳(后任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红四人物志》中无此人)、桂步蟾同行,来到鄂豫边区,徐向前任红31师副司令(吴光浩牺牲无司令,对外没有宣布。据徐帅回忆——74-76页),时31师300余人,为4个队,每队不足一营:1队队长晏仲平、党代表王树声;2队廖荣坤、江竹溪(后为桂步蟾);3队倪志亮、吴先筹;4大队林柱中、江子英;徐向前到后不久成立5队,队长吴心信,党代表郑行瑞。</h3><h3> 粉碎3次会剿:1929年6月底,粉碎“罗李会剿”; 8月,敌发动“鄂豫会剿”,红31师内线作战不利,转移麻城北,于八字门楼与红32师会合,出击光山、新集,乘敌西调,红32师杀回商南地区,红31师向南出击,恢复鄂豫边区。</h3><h3> 10月,(“徐夏会剿”)信阳徐源泉部48师和湖北境内夏斗寅部13师,向鄂豫边会剿,铁子岗伏击战,敌退京汉线,此战2队党代表桂步蟾牺牲(徐帅腿部负伤,认为此战没打好——84页)。红31师三路出击,在长岭岗、柿子树店、姚家集、河口镇消灭、击溃4个民团,黄陂六指店敌正规部队一个连投诚。红31师发展到700余人。</h3><h3> 1929年8月-10月杀“二徐一戴”事件(商南特区区委书记徐子清、红32师党代表徐其虚、戴抗若)。</h3><h3> 9月,中央决定黄安、麻城、黄陂、罗田、黄冈、商城、光山、罗山8县为鄂豫边特区。11月20日,在光山南胡子石召开鄂豫边区“一大”,选徐朋人、徐向前、王平章等9人为特委委员,徐朋人为书记。徐向前、戴克敏、曹学楷起草并经党代会通过《军事问题决议案》,总结了红军7条游击战术原则和游击队的“8会”。</h3><h3> 1930年1月,中央巡视员郭树勋(述申)到达商城,准备开会解决(商城县委和红32师)戴抗若案和红军游击路线问题。16日,发生中央巡视员郭树勋、商城县委书记孔文彬、红32师师长刘英、党代表吴荆赤被迫出走事件。后鄂豫边区特委派王平章去商城解决问题。</h3><h3> 1929年11月,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六安的独山和霍山的西镇等地区农民起义(六霍起义),1930年1月20日,县委集中游击队在流波疃会议成立红33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张明),下辖106团,团长冯小田、党代表余爱民;107团,团长徐育三、党代表孙能武。全师共200余人。至4月初步形成皖西根据地。</h3><h3> 1930年2月,中央决定将湖北的黄安、麻城、黄陂、罗田、黄冈,河南的商城、光山、固始、潢川、息县、罗山,安徽的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等地划为鄂豫皖边特区。4月,在黄安北部箭厂河成立鄂豫皖边特委,特委由郭述申、何玉琳、王平章、徐朋人等9人组成,郭述申为书记。</h3><h3> 会后成立红1军,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h3><h3> 红31师改编为红1军第1师,师长徐向前兼,政委戴克敏(后李荣桂),下辖5个大队,共800余人。随即向京汉线南段出击。</h3><h3> 红32、33师在皖西,红1军军部在许继慎率领下东进商南,在南溪与红32师会合,将红32师改编为红1军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下辖97、98、101、102团,共600余人。另成立红1军独立旅,旅长廖业祺。</h3><h3> 5月,军部到皖西与红33师会合。23日,将红33师改编为红1军第3师,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副师长肖方,下辖106、107团,共300余人。又组建独立1、2师,独1师师长徐百川,政委王文生,共400余人;独2师师长兼政委王晓亭,共200余人。</h3><h3> 至此,鄂豫皖边区红军统一整编完毕,全军共2100余人。此前,鄂豫皖3支红军虽然统一为红11军序列番号,但实际没有统一指挥,从此,鄂豫皖3支红军部队统一了指挥。</h3> <h3>红2、3师改编后,在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指挥下,前后收复流波疃、麻埠,并于6月中旬打下霍山县城。六安敌新5旅反扑,遭红军痛击,歼敌700余人,缴获机枪、迫击炮各一。</h3><h3> 6月下旬,中央军委巡视员、黄埔3期生朱瑞,到达霍山,召开红1军前委和六安中心县委联席会议,传达中央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8月上旬,朱瑞和长江局军委特派员聂洪钧到鄂东北,传达李立三盲动主义路线(《许继慎传》117、127页)。</h3><h3> 7月初,军部率2、3师在英山城北围点打援,全歼原唐生智部韩杰旅1千余人,并攻占英山县城。两战后,红2、3师部队得到发展,战斗力提高,红2师达到1200余人枪,红3师达到400余人枪。许继慎率红2、3师皖西共歼敌3千(徐帅回忆录110页)。</h3><h3> 同时,红1师在徐向前率领下,出击京汉路。6月中旬,袭占杨家寨车站,歼 敌20军两个连。红1师由800人扩编为1200余人。</h3><h3> 杨平口伏击战:26日,敌20军独立旅1团,第2混成旅4团企图报复,29日,红1师诱敌至杨平口,打敌伏击,歼敌4团大部千余人。此战仅半日,是红1师组建以来第一个大胜仗,红1师第2次扩编,共1500余人。战后集结河口黄柴畈休整。</h3><h3> 花园战斗:7月29日,红1师袭击京汉路花园镇,全歼敌钱大钧教导师第5团,共1500余人,击毙副团长,活捉团长,缴获重机枪8挺,迫击炮5门,枪支800余支。花园战斗是以小代价取得大胜利的战例,红1师武器装备获得显著改善,全师在小河溪进行第3次扩编,编为两个步兵团,一个机炮混成团,共3千余人。</h3><h3> 8月上旬,红1师袭占云梦县城。</h3><h3> 四姑墩战斗(七里坪西、夏店东之四姑墩,在商城二道河西南还有一地名叫四顾墩——红四战史114页):21日,敌戴民权部新25师146、147、148团向京汉路东进犯,红1师转移四姑墩。22日敌进至四姑墩,红1师反击,歼敌一个营。敌复以两个团反扑,适逢军部率红2、3师由皖西赶到,向敌迂回,配合红1师歼敌一个团大部。敌向西溃逃,红军3个师会师四姑墩,23日追至京汉路附近,敌14旅分三路反扑,红1军乘胜将进占小河溪之一个团大部歼灭,其他两路之敌不战而退。共缴枪400余支,迫击炮3门,机枪3挺。此战“歼敌一个团,溃敌两个团”(徐帅回忆录110页)。</h3><h3> 6-8月,红1军克霍山、英山、罗田、云梦、花园等城镇,共歼敌7千余人。</h3><h3> 9月中旬,红1军袭击广水车站,红1师由袭击变成恶攻,红2师配合不力,徐部一最好的营长高汉初牺牲,徐向前气得和许继慎大吵(徐帅回忆录112页)。22日,红1军进攻信阳,攻占车站,敌援兵至,红军撤离。广水、信阳两战未达目的。</h3><h3> 10月6日,红2、3师袭占光山,歼敌新25师补充营。</h3><h3> 中旬,红1军在光山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军长许继慎受到批评,落选前委委员。徐向前免兼1师师长,政治部主任由政委曹大骏兼,原政治部主任熊受暄改任前委秘书长。光山会议后,红1军进行混编,第1师由3个团合编为第1、3团,1师师长刘英,政委李荣桂;第2、3师合编为第2师,辖第4、6团,2师师长孙永康,政委王培吾。原2师师长漆德伟送中央另行分配(30年秋到中央苏区,参加1-3次反“围剿”,31年9月高兴圩战斗牺牲。《红四人物志》776页)。 军属独立旅、独1师合编为第3师,师长肖方。全军3个师,一个随营干部学校,共6千余人,迫击炮13门,机枪10余挺,冲锋枪60余支。徐向前说:“许继慎一直主张部队早日混编,做了不少动员工作,我们也赞成,把3个师捏成一块,他有很大功劳”,但是,“对1师拆得太厉害”、“撤2师师长漆德伟,没有多少道理”、“决定枪毙他(漆海峰——2师参谋长。《红四人物志》中无此人资料)也是过火的”(回忆录115-116页)</h3><h3> 1930年6、7月驻阳新根据地的原蕲、黄、广革命武装,和赣西北部分武装,改编为红军第8军4、5纵队,是为红15军前身。10月16日,在黄梅考田镇成立红15军,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第1师师长黄刚,4纵队改编为1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5纵队改编为3团,团长黄刚(兼),政委陈西。全军共2千余人。攻黄梅、张家磅不克,伤亡消耗甚大,11月转移到鄂豫皖商城南之牛食畈,12月西进黄、麻,后与红1军合编为红4军,蕲、黄、广三县也划归鄂豫皖边区。</h3> <h3>第一次反“围剿”:</h3><h3> 11月15日,敌吉鸿昌部30师、戴民权部新25师向光、罗地区进剿;张相印部31师向黄麻进剿,郭汝栋部26师到达蕲水、蕲春,夏斗寅部13师分驻黄陂、黄冈、麻城一线。</h3><h3> 11月上旬,红1军由罗山南下,当时未查明敌人“围剿”企图,南下意图打通与红15军联系。11月11日,攻击黄陂北姚家集敌13师75团,不克,3团政委江竹青牺牲;13日攻黄安敌26师第2混成旅,又不克,遂向麻城转移。</h3><h3> 24日,攻克谢店,全歼敌13师补充1团一个营。30日,攻击新洲,歼敌第2混成旅(欠一个团),缴获大批军用物资,12月1日东移但店。姚家集、黄安、谢店、新洲4战打乱敌“围剿”计划。</h3><h3> 11月28日,中央派来鄂豫皖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的曾中生到达,七里坪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反“围剿”。</h3><h3> 12月上旬,敌以8个师、3个旅共10万兵力,开始第一次“围剿”。9日,44师132旅占黄安;12日,131旅占河口镇。</h3><h3> 此时红1军尚在皖西,蔡申熙率红15军从商南赶到黄麻地区,16日,红15军突击河口镇,歼敌一部后主动撤出,南线之敌遭此打击不敢冒进。12月下旬,豫南之敌30、31师进犯七里坪,红15军阻击两天后退出,东移外线。1931年1月4日,红15军袭击麻城北福田河,缴获军用物资一部,北上商南。</h3><h3> 12月14日,在皖西的红1军攻克金家寨,歼敌46师一个营和民团1千余人。16日,占麻埠、独山、叶家集。18日,在苏家埠、韩摆渡歼敌46师两个营,并包围六安城,此战红1师师长刘英负伤,副军长徐向前代理师长,鉴于攻城不利,遂撤围南下威逼霍山。</h3><h3> 东西香火岭战役:12月29日,敌46师分三路进犯麻埠,中路138旅两个团由苏家埠进独山镇,右路136旅271团由韩摆渡进石婆店,左路137旅及警2旅一个团由霍山进诸佛庵。30日,红1军以1、3、4团迎击中路之敌于东香火岭,全歼一个团,另一团被围同兴寺,旋即被歼。右路敌271团进至西香火岭,红2师急调4团迎敌,活捉团长,追至石婆店,与6团夹击,全歼该团。左路之敌进至麻埠,于军直属队形成对峙,军部鉴于同兴寺之敌被歼,急调1团返回麻埠,将敌击溃。此战歼灭3个团,击溃3个团,歼敌3千余人,缴枪1700余支、迫击炮数门、电台1部。</h3><h3> 红1军皖西作战时期将红3师大部编入1、2师,3师余部编为7团。</h3><h3> 1931年1月14日,红1军商城二道河西南四顾墩的叶家墩子战斗,歼敌30师一个团,缴获山炮2门、枪400余支。(此四顾墩与七里坪西、夏店东之四姑墩是否同一地方?应该不是。)</h3><h3> 战后,红1军转移商南,与红15军在长竹园会合,开往麻城福田河,合编为红军第4军,中央派来的旷继勋、余笃三分任军长、政委,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红1师与红15军1团合编为第10师,师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副师长刘英,下辖28、29、30团。红2师与红15军3团合编为第11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下辖31、32、33团。留在皖西的红3师7团改为军属独立团。</h3><h3> 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5千余人,缴枪3千支。</h3><h3> 磨角楼围点打援:1931年1月26日,红4军10师两个团围攻麻城北磨角楼敌13师一个营,意图是围点打援,敌调73、74、76团及补充1团增援,在骑骡铺遭红军阻击,激战3天,击溃援军,磨角楼之敌大部被歼。此战是鄂豫皖红军第一次有计划的使用围点打援战术,歼敌千余,缴枪千余。徐帅认为,此战战果不理想,打了个平手(徐帅回忆录131页)。</h3><h3> 2月10日,攻克光山南部新集,此后新集成为鄂豫皖根据地政治中心。</h3><h3> 2月下旬,红11师进逼京汉路信阳南段。3月1日,33团夜袭李家寨车站,击毙敌新12师1旅旅长侯镇华,缴获大批军用物资;5日,袭占柳林车站并再度攻占李家寨车站,全歼敌新82师一个营,击溃敌新12师两个团。</h3><h3> 双桥镇大捷:3月,敌赵观涛部6师及31师91旅、20路军63旅与敌岳维峻部34师,南北夹击广水红1军。8日,敌34师师长岳维峻率3个团(徐帅说100旅和101旅各2个团——133页)“进剿”双桥镇,北面之敌在信阳徘徊,南面之敌31师在广水以北。红1军决定集中5个团(徐帅说6个团:28、29、30、31、33团及罗山独立团——133页)奔袭双桥镇,32团在三里城监视北面之敌。9日,红1军发起攻击,30、31团突破双桥镇西北和东北,29团迂回双桥镇西南,午后军部投入预备队28、33团,一举突进镇内,全歼该敌,活捉师长岳维峻,歼敌5千余人,缴获枪支2千余支,迫击炮10门,山炮4门。</h3><h3> 1931年1月到3月,红1军由改编时的1万2千人壮大到1万5千人。</h3><h3> 4月,张国焘、陈昌浩到达鄂豫皖。</h3> <h3>31年1月到3月,红1军由改编时的1万2千人壮大到1万5千人。</h3><h3> 4月,张国焘、陈昌浩到达鄂豫皖。</h3><h3> 反第二次“围剿”:</h3><h3> 3月中旬,敌部署第二次“围剿”,以22路总指挥兼30师师长吉鸿昌任总指挥,兵力达10多个师,13万人。计划第一步合击新集、七里坪;第二步转向皖西。</h3><h3> 独山战斗:红1军决定集中主力打击皖西之敌,4月25日,10、11师各一个团攻击独山,12师在麻埠外围打援,经4小时激战,全歼独山守敌一个团,歼敌2千余人,缴枪1200余支。恢复皖西根据地。</h3><h3> 4月24日到30日,敌30、31师占领新集、七里坪,并向潢川、商城集结,准备会同光山之53师、麻城之13师合击金家寨、麻埠。红4军主力迅速西进,5月9日到达新集北浒湾,阻击一夜,敌困守泼陂河。我地武乘胜攻下光山许多地主围寨。此战歼敌近千人。</h3><h3> 5月28日,围攻黄安、宋埠间敌据点桃花店(《鄂豫皖根据地史》作桃花镇——199页),歼敌44师一个营大部。黄安敌263团2个营、264团1个营增援,于十里铺中伏,大部被歼。此战歼敌近4个营。</h3><h3> 东线独山战斗,西线浒湾战斗,南线桃花店战斗,同时又在根据地内开展游击战,鄂豫皖反第二次“围剿”胜利结束。</h3><h3> 1931年5月12日,张国焘在新集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决定,撤销鄂豫皖边特委,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委员除中央指定的张国焘、陈昌浩、曾中生、舒传贤等8人,又补正式委员郭述申、周纯全、高敬亭3人,张国焘任书记。红4军军长仍为旷继勋,原鄂豫皖特委书记曾中生任军政委,陈定侯任政治部主任,10师师长刘英,政委康荣生;11师师长周维炯,政委余笃三;12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13师(军警卫师)师长徐向前,政委陈奇;各师下辖3各团,全军12各团,2万余人。彭杨军政学校校长蔡申熙。</h3><h3> 南下之争:</h3><h3> 6月28日,分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曾中生、余笃三、许继慎再次提出红军主力南下,张国焘为执行中央给予的援助中央苏区反围剿的任务才表示同意。</h3><h3> 7月1日,成立政治保卫局,周纯全任局长。</h3><h3> 7月上旬,军委商城西南余家集会议,10、11师各2个团和12师1个团南下,其余部队留鄂豫边和皖西。但出击方向发生分歧,张国焘提出攻英山,出潜山、太湖,进逼安庆,曾中生等认为打下英山后,出蕲春、黄梅、广济,激烈争论后,张国焘按个人意见做决定。</h3><h3> 7月中旬,徐向前调任红4军军长,曾中生任政委。旷继勋调任13师师长。(徐帅回忆录144页。对许继慎、曹大骏、旷继勋之间关系的评价——145页)</h3><h3> 8月1日,红11师31、33团在12师1个团配合下,攻克英山,歼敌57师一个团,共1800余人(地武300),俘团长张汉全。</h3><h3> 红4军领导徐向前、曾中生详细研究敌我态势后,决定改变东进计划,留12师在英山掩护后方,军部率10、11师4个团南下,并报告分局。</h3><h3> 8月3日,到达蕲春县境。8日,攻占蕲水。19日,奔袭蕲春北漕河镇敌新8旅,歼敌1600余人,缴枪1200余支、炮14门,活捉旅长王光宗。乘胜进占广济城。</h3><h3> 20日,曾中生、徐向前向中央详细报告南下理由。</h3><h3>27日,分局去信指责曾、徐违令,严令回师。</h3><h3> 30日,敌10军4个团进占洗马畈,红4军集中主力突入镇内,歼敌3个团大部,余敌突围,被包围在叶家湾。一个月来,红4军以5个团兵力,连克英山、蕲水、罗田、广济,歼敌7个团,生俘5千余人,缴获枪支4千、迫击炮28门、机枪26挺、电台1部和大批军用物资。</h3><h3> 9月1日,红4军接到分局27日来信,撤围叶家湾。</h3><h3>鸡鸣河会议:4日,红4军移驻鸡鸣河,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讨论分局来信。大部认为南下胜利,应开展蕲、黄、广地区。12师政治部主任吴焕先认为,应执行命令。会议派军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返回面陈一切。</h3><h3>13日,红4军到达麻埠,陈昌浩到军部,宣布撤销曾中生职务,由他接任政委。</h3><h3> 10月上旬,泼陂河会议,斗争曾中生。</h3><h3> 白雀园“肃反”:11师师长周维炯、12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副师长肖方、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等大批高级干部被害。11月20日,陈昌浩说“肃清”2千5-6百人。从1931年8月直到1932年7月反第四次“围剿”,“肃反”一直没停。虽然1933年6月的木门会议决定停止“肃反”,但33年6-7月还有余笃三、旷继勋在四川通江洪口场相继被害,35年还有曾中生被害事件发生。(徐帅对曾中生、旷继勋、许继慎、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等人的评价,可参见回忆录145-146页)</h3><h3> 10月3日,仁和集之战,歼敌12师2个团,缴枪千余。</h3><h3> 10月间,在麻埠组建红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原12师师部改编为红25军73师师部,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下辖217团(原11师31团)、218团(原10师28团)、219团(原12师34团)。74、75师也在筹建。</h3><h3>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4军和红25军。红4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辖10、11、12师(原13师改编,原12师2个团分别编入10、11师)。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10师师长倪志亮、政委甘元景;11师师长王树声、政委甘济时;12师师长陈赓、政委刘杞。兵力共3万。</h3><h3>4次战役:</h3><h3> 黄安战役:11月10日,总部以11、12师,10师30团及黄安独立团,共8个团兵力,攻击黄安,并吸打援敌。12月20日,援敌在嶂山被红军歼灭过半,此战徐向前右肩负伤。12月22日,“陈昌浩坐上飞机到黄安上空扔炸弹”(徐帅回忆录175页)。当夜10时,红军发起总攻,攻占黄安,歼敌69师(2旅:206、207,4团),活捉师长赵冠英,共歼敌1万5千余,缴枪7千、迫击炮10门、电台1部。此战历时43天,是方面军首次攻克敌整师守备的据点。</h3><h3> 商潢战役:1932年1月19日,红11师围攻北亚港敌12师1个团,敌援被击退。22日,敌2、12师共3个团分别由潢川、傅流店出动,南北对进,再次增援北亚港,被击退,红军进占北亚港,切断2、12师联系。敌2师收缩豆腐店、江家集一线,企图向商城58师靠拢。红73、12师进逼豆腐店,敌逃回潢川。红军控制商潢公路,孤立商城敌58师。2月7日,潢川敌共3个师1个旅19个团增援商城。8日,红12师在豆腐店阻击敌2、76师,红73师迂回,敌溃。另一路敌12师及33旅亦动摇,红军乘胜追击,歼敌4千,蒋介石嫡系2师遭歼灭性打击,豆腐店红军以10个团溃敌19个团。战后商城敌58师弃城逃麻城,红军不战而克,缴获野炮2门。</h3><h3> 苏家埠战役:3月18日,方面军留12师在商、潢地区,率10、11师东进皖西,在独山与红73师会合。21日,73师围攻青山店;22日,10师与苏家埠出援青山店之敌2个团遭遇,击溃并围苏家埠;11师进逼六安城;23日,六安敌岳盛瑄以137旅和警2旅各一个团反扑,遭红10、11师夹击,围敌137旅274团于韩摆渡,余敌窜苏家埠。由于苏家埠、青山店城高壕深,总部决定围点打援。31日,岳盛瑄亲率163旅、警2旅和137旅1个团出援,敌突破马家庵、平头岗阵地,总部投入预备队29团,歼敌137旅1个团,警2旅1个团窜入韩摆渡,与敌274团陷入包围。南面霍山援敌警1旅被红73师击溃,岳盛瑄率163旅逃六安,青山店敌突围,一部被歼,一部窜入苏家埠。4月下旬,敌7师代师长厉式鼎以7师5个团、55师4个团、57师2个团、12师2个团、警1旅,共15个团2万人,从合肥增援。“张国焘不想打了。陈昌浩支持我的意见”,“这一仗,的确是硬着头皮干的”(徐帅回忆录184页)。5月1日,红218团诱敌陡拔河。时逢大雨,河水猛涨,2日红73师出击,歼敌19旅大部,并突入敌纵深,打烂敌指挥机构,活捉厉式鼎。红10、11师截断敌退路,将敌包围于陡拔河。敌援无望,守敌于5月8日全部缴械。此战歼敌3万余,缴枪1万5千余、机枪250挺、山炮4门、迫击炮40门、电台5部。这是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空前的大胜利,其间,红25军的75、74师由六安、霍邱、赤城、霍山等县独立团为基础先后成立。</h3><h3> 潢光战役:6月初,总部率10、11、73师和少共国际团(方面军教导团)回师商城。6月12日,红10师歼椿树店、槐树店之敌新20师1个团大部,进逼光山,红12、73师包围双柳树、仁和集。13日,红12师攻击双柳树,敌向北突围,于傅流店南薛店被全歼,击毙旅长。敌76师参谋长李亚光率驻潢川76、75师各1个团南进至璞塔集,企图南援,红11师发起攻击,歼敌2个团及民团千余,活捉李亚光。双柳树、璞塔集之地被歼,仁和集之敌多次突围未成,16日拂晓,向西打开缺口突围,旋即被少共国际团封闭,红73师218、219团追歼逃敌,活捉旅长李万林。此战歼敌近万,缴枪7千余支。收复商城西、潢、光南地区。</h3><h3> 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4次战役共歼敌40个团、6万余人,主力红军发展到两军6师,还组建4个独立师(徐帅说4个独立团——187页)和1个少共国际团,共4万5千余人,地武20万余人(徐帅回忆录187页)。敌第三次“围剿”胎死腹中,鄂豫皖根据地达到鼎盛期。</h3> <h3>反第四次“围剿”:</h3><h3> 敌总兵力24个师另6个旅(徐帅说26个师又5个旅——197页)、30万余人,其中蒋系精锐胡宗南1师、黄杰2师、李玉堂3师、徐庭瑶4师、蒋鼎文9师、李默庵10师、李思塑80师、蒋伏生83师、俞济时88师、汤恩伯89师。</h3><h3> 6月下旬,红军主力由潢川西进,出击京汉路信阳至广水段。25日,攻克鸡公山,歼敌35师1个团。徐向前、陈昌浩建议集结河口休整待机。7月初,夏店会议上,此议被张国焘拒绝,而根据沈泽民意见南攻麻城,进逼武汉。</h3><h3> 7月8日,红军主力一围麻城。</h3><h3> 7日-12日,东线敌徐庭瑶部攻克霍邱城,守军红25军军长旷继勋被撤职,改任蔡申熙。西线敌陈继承部80师占罗山南之潘新店。</h3><h3> 下旬,红军主力二围麻城,独立1师警戒河口地区。</h3><h3> 8月 7日,蒋介石见未遭有力反击,遂令各部总攻,弃步步为营战术,敌以七里坪为目的,向心突击。10日,陈继承部2、3、58、80师向七里坪急进,卫立煌部10、83、89师抵河口,扑向红安(即黄安)。同日,红军主力撤围麻城,向红安急进。</h3><h3> 冯寿二战斗:11日午时,红12师在红安西冯寿二、冯秀驿遭遇敌李默庵10师,激战至晚,红11师赶到迂回,配合反击,敌蒋伏生83师接踵而至,打成对峙。13日晨,红73师急至,出击敌左翼未果。敌陈继承逼近七里坪,并进剿冯秀驿,总部鉴于再战不利,传令后撤。当日下午红安失守。</h3><h3> 七里坪战斗:14日,敌李玉堂3师进至七里坪西北回门河、寨棋山、香炉山,黄杰2师进至七里坪西南白马嘶河、张家湾,李思塑80师位于白马嘶河西院墙村。红军主力赶到七里坪,立即在倒水河东构筑阵地。15日拂晓,敌2师猛攻大小雾嘴山,红军集中10、11、12、73师主力反击,歼敌5旅2个团。2师师长黄杰急调4旅8团增援,并令6旅11团、3师9旅17团策应,阻止红军反击,战斗激烈为鄂豫皖前所未有。敌2师不支溃退,8、11团大部被歼,红军直插白马嘶河,占敌2师指挥所。陈继承亲往2师督战,令80师增援。激战彻夜,敌据七里坪西北高地固守,红军撤出战斗,扼守酒醉山、古枫岭。16日战局相持。17日,卫立煌率83、89师由红安北上,进攻游仙山、古枫岭,企图与陈继承部夹击红军,总部乃留红10师掩护,主力转移檀树岗(七里坪西偏北)。此战歼敌3千余人。</h3><h3> 两战重创蒋嫡系2、10师,共歼敌5千,缴枪3千,伤敌10师30旅旅长王劲修。</h3><h3> 扶山寨战斗:陈继承率3、80、83、58师东进,张国焘令红军在浒湾西北至西南扶山寨、四面山、金兰山一线阻击。9月1日,击退敌进攻。2日,敌3、80师在飞机火力掩护下,攻击红11、12师阵地未果。5日,又攻,阵地失而复得(此战陈赓负伤)。5日内,敌伤亡2千余。此时,北面张钫部、南面卫立煌部向红军侧后进逼,红军几乎被三面合围。张国焘令红军向东转移,并责成鄂东北道委(地委)坚持武装斗争,鄂豫皖机关撤出新集,向皖西金寨转移。9日,敌占新集,14日,占商城</h3><h3> 9月上旬末,方面军主力到达金寨,与红25军会合,将74师分编给各主力师。意图歼灭麻埠一路之敌,行至东西香火岭,暴露企图,追敌逼近,红军遂掉头南下。20日,敌卫立煌部占金寨。</h3><h3> 9月27日,燕子河(麻埠南)会议,张、陈、徐主张先取英山,有暂时跳到外线伺机打回之议,沈泽民、王平章不同意跳到外线,蔡申熙认为如到外线,可去京汉路西枣阳一带,该地有红3军活动(徐帅回忆录208页)。会议决定南下英山,拟打上官云相部,但敌防坚固,未获战机。9月底决定回黄麻地区。</h3><h3> 河口战斗:10月8日,方面军甫抵红安西河口地区,即遇敌胡宗南率1、88师各2个团,激战数小时,击溃88师2个团和1师1个团,歼敌2千,缴获自动步枪百余支。9日,敌2师攻击河口东北仙人洞、两河口阵地,红军阻击,歼敌近千人。此战,红25军军长蔡申熙、11师政委甘济时牺牲。</h3><h3> 黄柴畈紧急会议:10日,在河口北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张国焘提出转移外线。徐向前鉴于敌重兵云集,红军内线作战困难,因此同意转移外线,意图调动敌人,待机打回根据地。沈泽民、王平章提出坚持根据地、分散游击的意见,被会议否定。王平章提出的留74、75两师意见得到同意(徐帅回忆录210-211页)。会后,中央分局和方面军总部率10、11、12、73师和少共国际团,越过京汉路向西转移。此时,红四方面军共13个团:10师辖28、29、30团,11师辖31、32、33团,12师辖34、35、36团,73师辖217、218、219团,共2万余人,1万5千支枪。</h3><h3>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h3> <h3>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h3><h3> 10月11日黄昏,主力集结四姑墩,向西进发。12日夜,在广水、卫家店之间越过京汉路。</h3><h3> 枣阳新集(枣阳南40公里)战斗:19日,方面军主力进至新集,敌83师赶至,红11师阻击,迫其后退。令红12师占领新集西南制高点乌头观,但未完成此任(徐帅说12师攻击不得力,行动迟缓,没拿下来——215页)。入夜,敌10师和独立34旅先后到达,并占乌头观,使红军关门山、刀锋岭阵地受到严重威胁。20日,敌10、83师两路攻击关门山、刀锋岭。方面军集中10、11师反击敌34旅,12师强攻敌10师阵地。激战竟日,敌44师黄昏赶至,战成对峙。21日,敌10、44师猛攻关门山、刀锋岭,西南之敌范石生51师又攻红军侧后,已与红73师交战,敌1师也逼近。此战关键制高点乌头观于敌手中,红军反击未奏全功。总部被围,11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率部驰援,总部有惊无险。张国焘进退失据,先想向西南,当夜又决定向西北转移。此战,红军伤亡很大,31团团长林维权、33团团长吴云山牺牲,10师师长王宏坤负伤。</h3><h3> 土桥铺突围:22日,到达枣阳西南10公里之土桥铺,前有敌65、67师堵击,后有尾敌紧逼,侧有敌1、51师夹击,前卫红32团杀开血路,73师和31团击退两侧之敌。入夜,全军通过土桥铺向西转移。新集、土桥铺两战,先后歼敌3千余人(徐帅回忆录218页)。</h3><h3> 漫川关突围:22日,方面军经枣阳七房岗西进,于11月1日到达鄂豫陕边之南化塘。11月4日,红12师于南化塘北之鲍鱼岭阻击敌44师,红11师于南化塘东之化山坪、太山庙阻击敌65师,南面之敌1师进至南化塘10余里之七柯树,三面临敌,方面军决定经漫川关入关中。11日,敌陕军3个团据漫川关堵击,与红12师先头部队激战。13日,敌44师占漫川关东北张家庄、马家湾一线,红73师219团与之激战竟日,敌65、51师尾追至漫川关东大沟口,敌42师经漫川关北石窑子向南压迫,红军被围于峡谷之中。“12师师长旷继勋指挥不力,贻误了战机,旷因此而被撤了职”(徐帅回忆录220页)。</h3><h3> 此时,张国焘竟要部队分散突围游击,而徐向前则决心从北面敌之薄弱环节突围,得到陈昌浩支持。即令12师在73师配合下夺路北进,以10、11师一部抵御南、西之敌。陈昌浩前敌指挥,许世友率34团,韩亮臣率219团,奋力拼杀,攻占北山垭口,从敌44师2个旅之结合部杀开血路(徐帅说:“许世友那个团立了大功”——221页)。219团团长韩亮臣牺牲。13日黄昏,全军通过垭口,翻越野狐岭,抢占竹林关,打破敌围,向秦岭急进。</h3><h3> 11月19日,进抵商县西50余里之杨家斜,鄂豫皖军委改称西北军委。</h3><h3> 23日,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敌急调17师阻击,尾敌1、65、44、51、35师蜂拥关中。</h3><h3> 24日,红73师在王曲镇击溃陕军阻击,歼敌4个营。</h3><h3> 25日,红11师在子午镇被敌17师截断,红10师立即折回配合11师溃敌。</h3><h3> 27日,后卫红10、12师在炉丹村被敌1师截断,同时,敌65、44师从东面、17、42师从北面逼近。方面军迅即调11、73师各1个团,配合10、12师对敌攻击,全歼陕军一个警备旅,10师代师长曹光南牺牲。28日,抵益屋县(周至县)马召镇之新口子。</h3><h3> 29日,再次翻越秦岭(南越)。</h3><h3> 小河口会议:12月7日,到达秦岭南麓小河口。因西征没有统一思想,很多干部有看法,曾中生、余笃三、旷继勋、张琴秋等人酝酿去中央反映情况。为缓和不满,张国焘召开师以上干部会,会上曾中生等对张提出尖锐批评意见,会后,张国焘家长作风有所收敛。此会议徐向前没参加,到前沿了解山口情况。(徐帅回忆录227、235、236页)</h3><h3> 12月10日,全军夜渡汉水,进驻上元观,将追敌甩在关中,摆脱西征的被动局面。西征历时两个月,歼敌近万,行程3千里,保存红军1万5千余骨干。</h3><h3> 留在鄂豫皖的红25军75师2个团和27师3个团,重新组建红25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辖74、75师,师长徐海东、姚家芳。1934年11月,红25军长征,鄂豫皖又组建红28军,直到抗战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h3> <h3>红四方面军作战情况简表(二)川陕根据地时期 作者:汪洋</h3> <h3>川陕根据地时期</h3><h3> 钟家沟会议:12月15日,方面军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翻越大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建立根据地。</h3><h3> 12月17日,前卫红73师217团出发。19日全军出动。</h3><h3> 18日,217团占两河口。25日,红10师占通江城。</h3><h3> 29日,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在通江成立,旷继勋任主席。</h3><h3> 1933年1月23日,红12师及11师32团进巴中。</h3><h3> 2月1日,红73师占南江城。</h3><h3>反三路围攻:</h3><h3> 1933年2月,田颂尧以38个团、6万兵力,分左、中、右3个纵队围攻红军。</h3><h3> 第一阶段:2月18日至3月18日,敌付出8千人代价,占巴中、南江二城,红军收紧阵地,迟滞消耗敌人。</h3><h3> 第二阶段:3月19日至4月25日,战局成对峙状态,红军整训部队、动员群众、增强运力。</h3><h3> 第三阶段:4月26日至5月中旬,敌发起猛攻,红军放弃通江,布阵于平溪坝、鹰龙山、九子坡、竹峪关,总部撤至最北端的空山坝地区。5月上旬,敌主攻左纵队孙震率4师5个团、3师1个旅等部共13个团兵力,向空山坝、柳林坝猛扑。右纵队刘存厚派8个团占竹峪关,威胁红军左翼。</h3><h3> 第四阶段:5月15日至6月15日,总部决定反攻。15日,红10、11师反击,刘存厚部次日退出竹峪关,红军侧翼得到保障。17日,徐向前主持空山坝军事会议,决定反击左纵队部署。正面阻击之73师阵地是敌左纵队攻击最猛之地,徐向前要求王树声“伤亡再大,也得顶住”,经5昼夜激战,大量杀伤敌军,为反击部队争取了时间。20日夜,11师33团插入敌后,次日拂晓突然发起攻击,73师见状立即从正面反击,10、12师攻击敌右翼。红军1万兵力将敌13个团包围分割在余家湾、柳林坝地区,激战3昼夜,全歼7个团,溃敌6个团,共歼敌5千余人,缴枪3千余支,迫击炮50门。此战,73师219团团长洪美田牺牲。</h3><h3> 红军乘胜追击,26日,73师收复南江。29日,12师收复通江,又经清江渡夺回巴中,进迫仪陇。6月12日,73师击溃三江坝1个旅,15日,追至旺苍坝,歼该旅大部,直逼广元。</h3><h3> 4个月反三路围攻作战,毙、伤敌1万4千余人,俘敌旅参谋长李汉城等以下1万余人,缴枪8千余支,机枪200挺,迫击炮50门。</h3><h3> 木门会议:6月底召开军事会议,将原4个师扩编为4个军。很多干部反对在反三路围攻开始不久的所谓“肃反”,会议决定停止军内“肃反”,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停止。7月底,免去曾中生西北军委参谋长职务。接着张国焘、陈昌浩在通江开会,报告“肃反”问题,点了曾中生、余笃三等7-8位高级干部的名,并由保卫局关押。徐向前找陈昌浩理论,认为是张国焘报小河口一箭之仇。1935年夏,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曾中生写信给中央,落入张国焘之手,起杀机,秘密杀害曾中生(徐帅回忆录312-318页)。</h3><h3> 7月上旬,扩编序列:</h3><h3> 原10师扩编为4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下辖10、11、12师。10师师长汪乃贵、政委甘良发(辖28、29、30团);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辖31、32、33团);12师师长张才千、政委徐长勋(辖34、36团)。</h3><h3> 原12师扩编为9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辖25、27师。25师师长许世友、政委陈海松(辖73、74、75团);27师师长王学礼、政委梅华樊(辖79、80、81团)。</h3><h3> 原11师扩编为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下辖88、89、90师。88师师长汪烈山、政委王建安(辖262、263、264团);89师师长柴洪儒、政委杜义德(辖265、266、267团);90师师长邹洪盛、政委程世才(辖268、270团)。</h3><h3> 原73师扩编为31军,军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政治部主任黄超,下辖91、92、93师。91师师长朱德崇、政委林安英、副师长王友钧(辖271、273团);92师师长陈友寿、政委杨朝礼(辖274、275、276团);93师师长叶道智、政委王德安(辖277、279团)。</h3><h3>全军共4万人。</h3> <h3>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3次进攻战役:仪南战役(打田颂尧):部署:9军主攻仪陇、南部,30军逼近苍溪,31军进击广元,4军钳制江口、洪口场。1933年8月12日,9军包围仪陇城,23日攻克仪陇,歼敌2个营,俘敌300余,缴枪400余。同时,31军攻克广元外围据点,对广元形成三面包围;30军进逼苍溪城,配合9军作战。此战共歼敌3千余,缴枪千余,控制广元、苍溪、南部等县嘉陵江东岸广大地区。</h3><h3> 营渠战役(打杨森):部署:30军从巴中由北向南正面突击,9军由仪陇向东,4军11师由巴中向西夹击,31军监视广元、陕南。9月22日夜,红军各部冒雨到达指定地点。23日拂晓,30军、9军和4军一部击溃玉山场、鼎山场之敌,9军、30军冒雨猛追。24日,9军、30军击溃营山北马深溪之敌第2混成旅。总部令9军攻击营山,30军逼近渠县。29日,30军连克渠县外围佛楼寺、杨家寨,全歼敌第1混成旅2个团。杨森调第3、5混成旅增援营山。10月3日,总部集中9军、30军,冒雨猛攻营山东北大庙场、新店子守敌与3、5混成旅。“9军73团打得最出色”,“连破7道工事,打乱敌人阵线”(徐帅回忆录328页),余敌逃向嘉陵江对岸。当晚,9军克营山。6日占嘉陵江边周口。此战歼敌3千余,缴枪2千余。</h3><h3> 参谋主任舒玉章认为:红军同杨森谈判,不应打此战。与陈昌浩争论,被陈关入班房,后被杀害。徐向前说无参谋主任不行,陈不理。(对陈的评价见回忆录328-330页)</h3><h3> 宣达战役(打刘存厚):得胜山军以上干部会议部署:中路以30军88、89师,9军25师为第1、2梯队,中间突破敌1师阵地,向宣汉、达县发展;左路以4军10、12师攻击敌2师,向罗文坝、毛坝场发展,相机占万源;右路以4军11师,突击老鹰寨敌独立旅,向达县发展,并协助中路兜剿南逃之敌。10月17日,总攻发起,中路军30军268团攀绝壁,克土地堡、凤凰观、马渡关,歼敌6团,溃敌5团,击垮敌1师阵地,余敌逃宣汉、达县;左路军10、12师击垮敌2师阵地;右路军11师未按计划过巴河,延误一天。18日,万源守敌弃城,4军一部占万源城。19日,9军25师占宣汉,30军控制了宣、达公路。20日,30军佯攻凤凰山,偷袭达县城,主力跟进,刘存厚出逃。此时右路军11师于18日过巴河,克老鹰寨、江陵溪,抵近达县西郊。两路军全歼守敌,占领达县。</h3><h3> 10月下旬,王维舟的川东游击军派人联络,于南坝场包围敌一部,总部令9军副军长许世友率73、28团前往,没想到敌竟有8个团之多,经一天激战,击溃该敌。</h3><h3> 此战,克宣汉、达县、万源3城,毙敌千余,俘敌3千,缴枪8千、子弹500余万、炮3门,大批物资及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这是我军入川以来的一次特大丰收,运输都成了问题”(徐帅回忆录335页)。</h3><h3> 3次进攻战历时两个半月,共歼敌2万,缴枪1万2千及大批物资。</h3><h3>战后,红四方面军的4个军,除31军缺1个团外,其他各军都按三三制补齐,共12个师、35个团、7万人,川东游击军1万人改编为33军,至此,方面军达5个军、8万人。根据地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仪陇、宣汉、营山、达县、万源8城。</h3><h3> 红33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辖97、98、99师。97师师长蒋群麟,98师师长冉南轩,99师师长罗南辉(后王波)。该军成立后不久,张国焘杀97师师长蒋群麟、98师师长冉南轩和3个团长及以下50余干部,撤军政委杨克明之职,调离军长王维舟,并先后杀害原川东干部200余人。</h3> <h3>反6路围攻:</h3><h3> 宣达战役前,刘湘于10月4日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纠集四川大小军阀,组成6路军,围攻红四方面军。</h3><h3> 1路:28军,由军长邓锡侯率领,从广元、昭化向木门、南江进攻;</h3><h3> 2路:29军,由军长田颂尧率领,从阆中向巴中进攻;</h3><h3> 3路:李家钰新6师和罗泽州23师,从南充向仪陇、曾口场进攻;</h3><h3> 4路:20军,由军长杨森率领,从蓬安向鼎山场、通江进攻;</h3><h3> 5路:刘湘21军从开江、开县向宣汉、达县、万源进攻,该军3师师长王陵基任指挥;</h3><h3> 6路:23军,由军长刘存厚率领(28日被蒋介石撤职,刘邦俊任指挥),从开县、城口向万源进攻。</h3><h3> 11月6日,刘湘下令各路总攻。</h3><h3> 徐帅说:10月底刘湘就开始进攻了,当时徐向前率4军10师(师长汪乃贵、副师长王近山)准备乘宣达之胜打开县、开江,行至开县以西杨柳关,遭遇刘湘主力3师王陵基部。激战5天,敌援不断,红军被迫转入防御(徐帅回忆录342页)。</h3><h3> 方面军召开通江会议,部署反6路围攻。决定收紧阵地、节节抗击、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创造反攻战机。兵力部署以东面为主要方向,集中4、33军全部、9、30军各2个师,共20余个团,布防于万源到宣汉、达县的东线地区,徐向前亲自指挥,对付主攻方向的敌5、6路。31军、30军90师、9军27师,共10余个团布防于北起广元沿嘉陵江以东、到营山、渠县的西线地区,由王树声和李先念指挥,钳制敌1、2、3、4路。31军276、278团监视陕南敌军。陈昌浩居中调度,张国焘坐镇后方(徐帅回忆录346页)。</h3><h3> 1933年12月中旬,6路敌军同时在东、西两线发起进攻。16日,东线之敌发起猛攻,红军在大量杀伤敌人之后,于17、18日先后撤离宣汉、达县,转移庙坝、井溪场、双河场、北山场一线。88师师长汪烈山牺牲,徐向前说他很能打,“88师能攻善守,作战勇猛顽强,屡建战功,是同他的指挥分不开的”(徐帅回忆录348页)。12月下旬到1934年1月中旬,30军北山场战斗、4军蜂尘场战斗、9军大城寨战斗,都大量杀伤敌人。</h3><h3> 西线,31军快活岭一战,歼敌近千;30军90师鸡山梁击退敌2路;9军27师在271团配合下,五里墩反击溃敌4个团,挫敌3、4路。</h3><h3> 1934年1月1日,271团和前沿27师发起仪陇反击战,激战竟夜,歼敌500,缴枪200。</h3><h3> 23日夜,30军“夜老虎”团265团(团长邹凤鸣又作邹丰明、政委黄英祥)插入马渡关纵深10里之庆云场,歼敌1个团及2个团大部,“265团立了大功”(徐帅回忆录351页)。</h3><h3> 马鞍山反击战:1934年2月10日夜,88师以265团(红四战史272页)夜袭敌后方马鞍山,歼敌1个团,乘胜直插毛坝场,在4军一部配合下,全歼敌警3路司令部和2个团,击毙副司令郝耀庭。11日,徐向前、陈昌浩、何畏率9军25师攻击敌3师师部所在地胡家场的街口。12日,进逼马渡关之敌8旅,围鸣鼓场之敌7旅。敌3师9旅协同2、5旅和23军2个旅力阻红军前进,激战两天,25、88师未能在池溪场、毛坝场突破敌防,红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此战歼敌1个多旅,在宽20里地段上推进30余里。反击开始顺利,后来受阻,因反击时机尚不成熟。</h3><h3> 1934年3月4日,敌发起第2期总攻,除了城万敌陈国枢部乘红军主力南线作战,于3月27日袭占万源城外,没有进展(红四战史275页)。</h3><h3>3月,妇女独立团成立,曾广澜任团长。</h3><h3> 4月3日,敌发起第3期总攻,红军再次收紧阵地,西线主动退出江口、南江,东线撤至万源南镇龙关、刘坪一线。</h3><h3> 6月21日,主动撤出通江。</h3><h3> 分水岭反击战:27日,西线集中10个团,兵分左中右3路反击,破敌10道阵地,直逼马鹿寨。由于未实施大纵深穿插,加上大雨骤至,攻马鹿寨未克,撤小通江河东,与敌对峙。</h3><h3> 7月11日,敌发起以万源为目标的第4期总攻。</h3><h3> 万源保卫战:7月上旬,方面军召开万源军事会议,决定保卫万源,待机反击。7月下旬到8月上旬,敌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死伤万余,未获进展。万源保卫战为红军反击创造了条件。</h3><h3> 东线反击:部署:4军10、11师,9军25、26师,31军93师,共14个团为一梯队,担任突破任务;30军88、90师,33军99师,约8个团为二梯队,协同一梯队向纵深发展,迂回歼敌。其余部队坚守阵地,待机配合进攻部队转入反攻。8月10日夜,274团夜袭青龙观隘口(战前徐向前和31军军长孙玉清、93师师长叶道智、参谋杜义德去274团部署动员),打开敌防缺口。次日拂晓,93师插入纵深,9、4军主力自左右两翼发起攻击。12、13日,9军击溃敌5旅。16日,4、9军歼击敌独立2旅,进至河口场,敌防线溃决。17日,跟进的二梯队30军主力和33军99师进至河口场。</h3><h3> 此时,徐向前拟以主力向东迂回(左旋),包围歼灭万源附近刘湘主力。张国焘却令红军向西(右旋),迂回打击与红军平行的敌范绍曾4师。徐向前与张国焘争论几个小时,“陈昌浩同他说,也不行”,“我们只好服从命令,率军西旋(右旋)”(徐帅回忆录365页),敌速回撤,24日,在井溪坝、马家坝至双龙场占领阵地,与红军对峙。此战约歼敌万余,东线反击未能大量歼灭敌人。</h3><h3> 西线反击:8月28日,30、4、9军主力对敌3、4路结合部得胜山之冷水垭进行夜袭,突破敌防。王宏坤率4军猛追敌4路,进占兰草渡;王树声率9军追击敌3路,直扑仪陇;徐向前率30军、31军93师直扑巴中,9月11日克巴中。</h3><h3> 徐向前基于东线反击迂回过浅的教训,与李先念商量要大纵深迂回,拒绝张国焘来电要红军向长池方向迂回的命令,“这回就是犯错误也不听他的”(徐帅回忆录367页),亲率30军和93师,实施大纵深迂回。李先念、程世才率30军先头部队急速穿插,徐向前带后续部队跟进,经凤仪场、雪山场、九龙场直扑敌1、2路后方的黄木垭(黄猫垭)、旺苍坝,截击并包围经长池、木门退下之敌1师3旅、2师4旅和5旅39团,激战竟日,毙伤敌4千余、俘敌1万余,缴枪7千余,迫击炮40门,取得反击以来歼敌最多的一次大胜利。</h3><h3> 22日,30军克苍溪。徐向前和李先念商量,主张派1个师过嘉陵江,在对岸南部县搞一块地盘,对岸有农民暴动基础,红军乘胜过江就可控制嘉陵江两岸。部队已上船,待命过江,因张国焘反对而作罢。后来要过嘉陵江发展,特别是第一次过江未果(指1935年3月中旬,31军在苍溪张坝强渡嘉陵江,因后续部队未能跟进登岸——参见《长征全史、红四征战记》13页),徐向前十分恼火,认为是“战略上的失策”(徐帅回忆录369-370页)。</h3><h3> 其间,9月17日,31军主力攻击敌1路,收复南江,前锋直逼广元城。</h3><h3>敌1、2、3路逃至嘉陵江以西,4路逃至营山、渠县。</h3><h3> 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打得最艰苦、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战役(徐帅回忆录341页),历时10个月,敌人先后动用正规部队140多个团、25万兵力,红军以8万兵力、付出2万余人的伤亡代价,毙、伤副司令郝耀庭等以下6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火炮100余门,击落敌机1架,基本恢复宣达战后的根据地。</h3> <h3>毛裕镇会议:1934年11月1日,方面军在通江县毛裕镇(又作毛浴镇)召开党政工作会议。授予73团“攻如猛虎”、75团“守如泰山”(红四战史293页这两个荣誉称号倒置,此处采用徐帅回忆录383页说法)、263团“钢军”、265团“夜老虎”、268团“百战百胜”、274团“夜袭长胜军”、296团“百发百中”奖旗。表扬了28、33、271、279团。</h3><h3> 会议期间,张国焘问徐向前:将来去汉中可否?徐答:西渡嘉陵江战机已失,汉中回旋余地不大,去不得,还是依托川陕老区比较好。张不置可否。</h3><h3> 清江渡会议:11月中旬,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军事工作会议,通过徐向前制定的“川陕甘计划”: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夺取甘南的碧口、文县、武都、成县、康县,伺机向岷州、天水发展,打破敌“川陕会剿”计划。</h3><h3> 反6路围攻红军伤亡较大,仅剩6万余人,进行了缩编,将原5个军15个师缩编为11个师32个团。4军辖10师(28、30、34、36团)、12师(31、32、33团);9军辖25师(73、74、75团)、27师(79、80、81团);30军辖88师(263、265、268团)、89师(262、264、266团)、90师(267、269、270团);31军辖91师(272、273、275团)、93师(271、274、279团);33军辖98师(294、295团)、99师(296、297团)。</h3><h3> 方面军炮兵营扩编为炮兵团,彭杨军政学校改称红军大学,妇女独立团建制不变。</h3><h3> 广昭战役:部署:以31军93师从昭化、广元间渡嘉陵江,切断两城联系,围昭化、打剑门关来援之敌;4军10师和31军91师进逼广元城,掩护部队过江,并阻击阳平关来援之敌;9军25师、30军88师等部共9个团从广元北过江,直扑广元、昭化及重要据点羊模坝和三磊坝。</h3><h3> 1935年1月22日,31军93师在广、昭之间的塔子山渡江,切断广、昭联系。10师和91师攻击转斗铺胡宗南第1游击支队,歼灭大部。当晚,徐向前率9、30军主力9个团在广元城北朝天驿架浮桥渡嘉陵江。23日,包围羊模坝,全歼敌补充1团2个营,并歼来援之敌1个营大部,88师副师长丁纪才、25师副师长潘幼卿牺牲。三磊坝之敌逃往碧口。25日,93师围攻昭化,敌死守城外制高点,攻击未果。26日,30军主力和31军一部攻击广元,此日攻占飞机场。29日夜,88师夜老虎团和93师一部,夜袭乌龙堡。广、昭之敌凭险坚守,胡宗南意在消耗红军战力,邓锡侯28军威胁红军侧背,方面军决定结束广昭战役。是役,徐向前认为“我们和敌人打了个平手,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羊模坝一仗,追击不力,失去了野外歼敌的战机”(徐帅回忆录392页)。</h3><h3> 旺苍坝紧急会议:接中央军委1月22日电称:2月中旬“拟从泸州上游渡江”,要求红四方面军“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西北军委在旺苍坝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配合中央红军,收缩东线,集中主力强渡嘉陵江。 </h3><h3> 陕南战役:部署:令31军和总部工兵营造船;收缩东线,拟放弃城口、万源一带地区;集中4、9、30军12个团北出陕南,调沿江之敌北向,为红军在苍溪、阆中一线渡江创造战机。因此战目的是为吸引敌北向,故战役行动有所节制。</h3><h3> 2月3日,10师主力和12师一部攻击宁羌(现宁强)外围阵地,次日克城,全歼敌独立1旅2团团部及2个营。12师一部攻克阳平关,歼敌2团另一营。5日,4、9、30军各一部分三路从铁锁关、宁羌、阳平关向东北挺进。敌17师师长孙蔚如调独1旅1团经沔县(现勉县),在新铺湾阻击红军。8日拂晓,4军一部发起攻击,激战半日形成对峙。9日,4军10师和30军88师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并断敌沔县退路,歼敌大部,红军乘胜占沔县。此战,歼敌4个多团,俘敌4千余,缴枪5千余、机枪70挺(徐帅回忆录作50)。</h3><h3> 东线敌21军2月3日占万源,8日占巴中,9日占通江。</h3><h3> 嘉陵江战役:接中央军委2月26日电称:1月28日,土城作战未能得手,中央红军改在川滇黔地区活动,放弃渡江北上计划。“但是,红四方面军因受1月22日作战方针的牵动,已若箭在弦上,非进不可”(徐帅回忆录396页)。</h3><h3> 3月,红军在苍溪、仪陇地区作战,控制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中旬,31军一部在苍溪张坝强渡,因后续部队未能继突击部队登岸,强渡计划未果。</h3><h3> 徐向前亲率有关人员沿江勘察地形,选择渡江地段,拟定作战计划。决定集中主力,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江防,穿插迂回,夺取要点,向敌纵深发展。部署:30军实施主要突击,从苍溪南之塔子山渡江,突破江防后向剑门关进攻;31军从苍溪北之鸳溪口突破,协同30军攻击剑门关,并迅速向广元、昭化方向发展,保障30军右翼;9军从阆中北之涧溪口突破,协同30军发展进攻,保障左翼安全;4军为二梯队,从苍溪渡江,向南迂回,协同9军消灭南部守敌。</h3><h3> 3月28日,徐向前和张国焘在塔子山直接指挥。30军88师263团2个营和总部教导营,在塔子山渡江,全歼守敌1个营,毙敌团长,巩固滩头阵地。29日拂晓,88师后续2个团渡江,攻占沿江制高点,击溃从阆中后撤之敌2师5旅。31军鸳溪口强渡成功,击溃敌刘汉雄部1个旅。9军于阆中北渡江,31日克阆中。二梯队4军很快投入战斗。</h3><h3> 4月2日,左翼9军一部在4军一部配合下,攻占南部,歼敌李炜如部3个团;右翼31军迅速向剑门关推进;徐向前带1名参谋、1个通讯队、1个警卫队,随中路行动,中路30军及9军一部于3月31日占剑阁后,以88师向东北急进,协同31军进攻剑门关。2日拂晓,31军4个团和30军88师,进抵剑门关,对敌构成东、西、南三面包围。“王树声在前面指挥”,激战半日,全歼守敌3个团。至此,红军控制了广元到南部400余里之嘉陵江西岸地区。</h3><h3> 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梓潼、江油之邓锡侯部,伺机向川甘边发展攻势。令31军主力围困广元。30军89师出青川、平武分割广元、江油之敌,并阻击胡宗南南下,4、9、30军主力攻击江油、梓潼。</h3><h3> 10日,9军渡涪江,包围江油,成都大震,邓锡侯以10个团兵力增援江油。江油守敌1个旅,凭险固守,红军难克。邓锡侯来援,徐向前决定打援,集中9军25师、30军88师、4军10、12师各一部在江油以南打援。14日,两军激战于塔子山、雉山关一线,予敌重大杀伤。15日,88师攻占塔子山,25师迅速包抄,红军全线出击,歼敌4个团,俘敌3千余。18日,乘胜克中坝,19日克彰明。4军于18日攻占梓潼。89师也于4月10日克青川,14日克平武。</h3><h3> 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敌12个团,约1万余人,克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潼、平武、彰明、北川8城,控制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纵横300里的广大地区。</h3> <h3>撤出川陕根据地:“谁知,我们在前面打,后面可就搬了家,放弃川陕根据地”。嘉陵江战后,徐向前发电提议将南面部队向北集中,“迂回碧口,抄胡宗南的后路,进取甘南。但张国焘死活不吭气”,“后来他说,那时他正注视中央红军的动向,对西出或北出,下不了决心”(徐帅回忆录404页)。这样,乘胜打胡宗南,进击甘南的战机丧失。徐向前的“川陕甘计划”(34年11月清江渡会议通过)也因此半途而废。</h3><h3> 强渡嘉陵江后,胡宗南部3月28日占宁羌,王缵绪部4月4日占南部,16日占阆中,唐式遵部占南江、长池。方面军后方机关、省委机关陆续撤到嘉陵江以西,仅留刘子才、赵明恩等300人枪坚持斗争,直到1940年1月,在国民党军新9师和146师490旅围攻下,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h3><h3> 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原因复杂,徐向前说:“优势敌人的压迫,长年战争和‘左’的政策造成的困难,策应中央红军的紧迫战略需要,凑到了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历史的必然。问题在于:主力红军撤出根据地后,没有留下足够兵力坚持游击战争,只留下刘子才、赵明恩等千把人枪,如果把33军留下,要好得多;强渡嘉陵江后,犹豫徘徊,丧失了进击甘南的战机,使‘川陕甘计划’流产”,“如果当时实现了这个计划,我军将得到更大补充,中央红军北上就有了立脚点,形势会不一样的”(徐帅回忆录410页)。</h3> <h3>红四方面军作战情况简表(三)长征时期</h3><h3> 作者:汪洋</h3> <h3>长征时期</h3><h3> 江油高干会议:1935年5月,张国焘召开会议,解释撤出川陕根据地是为了迎接中央红军,两军会合后,要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h3><h3> 兵力:4军辖10、12师共7个团,9军辖25、27师共7个团,30军辖88、89、90师共9个团,31军辖91、93师共6个团,33军辖98、99师共4个团,方面军补充师,总共8万余人,加地武党政机关共约10万人。</h3><h3> 土门战役:目的:1、攻占伏泉山、千佛山、观音梁,控制北川河谷,造打成都之势,以调动川敌;2、突破土门,乘胜西进。</h3><h3> 5月1日,30军89师击溃敌陶凯部(5师13旅),占墩上。2日,9、30军主力击溃敌28军杨宗礼15旅,次日占大垭口。3日,徐向前率主力到达北川河谷,以9军25师和30军88师攻击漩坪、伏泉山。(关于漩坪、伏泉山之战的时间,红四战史说是4月底,这里采用郑维山作战笔记“风烟滚滚过土门”的说法——参见《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26页)</h3><h3> 4日夜,265团夜袭伏泉山(团政委黄英祥带先头1营,团长邹丰明和88师政委郑维山带2、3营跟进),克。5日,敌29军第2纵队司令王铭章调8个团(红四战史说9个团——321页)攻击伏泉山(红四战史作“北川、墩上之线”)被重创,半路遭9军30军各一部袭击,8日退擂鼓坪(红四战史作茶坪)一线防守。9日,红军到达千佛山东侧。10日(红四战史和郑维山所回忆的时间一致),30军88师和9军25师左右夹击千佛山,攻占主峰佛祖庙,并追歼逃敌至西大垭口。 从6日到12日,敌攻击大垭口、白家林、千佛山,争夺激烈,相持不下,邓锡侯说是役伤亡2千8百余人。</h3><h3> 13日,31军一部攻占桃坪,准备攻击土门。14日,9、30军和31军一部分三路向土门发起总攻,当日占领土门、干沟,乘胜追击,于次日占领茂县。邓锡侯、孙震、王缵绪在安县会商,决定18日以30个团兵力发起进攻。18日,红军在大垭口重创王缵绪部刘兆黎3旅,击毙9团团长王三友,敌攻势受挫。22日,蒋介石判断方面军西去与中央红军会合,令邓、孙、王改取守势。尔后,4、31军各一部和33军由王树声指挥,坚守伏泉山、千佛山、土门一线,完成掩护和牵制任务后,于6月中旬,由东向西逐次撤出阵地,7月14日撤离完毕。</h3><h3> 此战,敌投入兵力约20个旅,被红军歼灭1万余人。</h3><h3> 懋功会师:5月22日,9军从文镇关、茂县之间西渡岷江,6月3日占理番30军控制文镇关、雁门关、威州,直逼汶川,4、31军进至松潘、平武以南镇江关、片口。</h3><h3> 5月18日张国焘在茂县宣布成立“西北特委”,30日成立“西北联邦政府”。</h3><h3>5月下旬,方面军令30军政委李先念和9军军长何畏率30军88师和9军25、27师各一部,由岷江西进,策应中央红军。6月8日,9军占懋功,继占达维。此时,红一方面军已渡过大渡河,经天全、芦山向宝兴急进,两军前锋已接近。</h3><h3> 6月12日,25师74团(一说27师80团)和红一方面军2师4团在夹金山北麓会师。17日,毛、周、朱等中央领导到达达维,次日到达懋功。中央确定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力量向东、向北发展,在川陕建立根据地。</h3><h3> 26日中央政治局在懋功两河口召开会议。</h3><h3>7月中旬,徐向前、陈昌浩建议从四方面军抽调建制部队补充一方面军,从一方面军抽调干部到四方面军工作。抽调30军90师270团和89师直属队1千6百人给3军团,抽调4军11师32团1千1百人、33军98师294团1千人,给1军团。</h3><h3> 7月21日,芦花会议,听取红四方面军领导人汇报。会后北上毛儿盖。</h3><h3>8月3日,中央军委制定“夏洮战役计划”。进军部署:以一方面军1、3军和四方面军4、30军组成右路军,由中央率领,向班佑、巴西开进;以一方面军5军、32军(原9军团)和四方面军9、31、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向阿坝地区开进。</h3><h3> 8月4-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h3><h3>越过草地:8月15和20日,左右两路军分别向阿坝和班佑挺进,经5天艰苦行军,右路军通过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左路军也于20日到达阿坝。</h3><h3> 包座战斗:8月27日,胡宗南令49师从漳腊向包座急进,企图堵击红军。徐向前、陈昌浩建议由红四方面军打包座。部署:30军89师264团攻击大戒寺;88、89师各2个团位于上包座西北,准备打援;4军攻击求吉寺;一方面军1军集结巴西、班佑待机。29日,264团发起攻击,歼敌2个连,残敌退守大戒寺后山顽抗待援。30日夜,援敌49师先头部队291团进抵大戒寺南。264团后撤至大戒寺东北,30军主力则隐蔽在上包座西北待机。31日,敌2个团沿包座河西岸为阵,1个团位于河东岸,师部进至大戒寺以南。下午3时88师268团插入敌3个团之间,263团猛攻敌291团,一个小时全歼该敌,随后攻敌389团,89师267团向敌迂回,断敌逃路。激战至晚,歼敌49师大部,困守大戒寺敌200人全部缴械。</h3><h3> 此战,“30军立了大功,4军打得也不错”(徐帅回忆录446页),毙、伤敌师长伍诚仁(伤)以下4千余,俘敌800,缴枪1千5百余支、机枪50挺,大批粮食牛羊。同时,4军歼求吉寺之敌1个营,10师师长王友钧牺牲。</h3> <h3>红军分裂:9月10日,红一方面军北上。徐向前名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陈昌浩不错,当时完全同意我的意见,作了答复,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徐帅回忆录453页)。李先念到总部驻地巴西找徐向前,两人在村外荒野闷坐,李先念记得,包座战后30军把最好的战利品送到中央驻地,毛泽东、博古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几天的变化像一场噩梦,怎么向部下解释?徐向前半天才说了一句话:“我就不懂,红军和红军闹个什么劲?”(《北上》146页)。</h3><h3> 12日,俄界中央政治局会议。17日,红四方面军南下,回头再次过草地。(详情参见刘统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116-136页)。</h3><h3> 10月15日,张国焘另立中央。</h3><h3>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部署:9军25师、31军93师和5军组成右纵队,由王树声率领,攻占绥靖、丹巴;4、30、33军及9军27师组成左纵队,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夺取崇化、懋功;33军及9军27师1个团屏障总司令部驻地卓木碉;31军91师师部和277团、红军大学留驻阿坝。</h3><h3> 10月8日,右纵队9军25师在绥靖以北强度观音河受阻。方面军调整部署,11日,右纵队4军渡过观音河。12日,克绥靖,击溃守敌刘文辉部2个团。16日,克丹巴。左纵队30军渡过党坝河,15日占崇化。27师击溃杨森部7、4旅,19日夜袭达维,“朱德总司令高度评价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认为是一支过得硬的红军部队,继承了叶挺独立团的铁军传统”(徐帅回忆录463页)。20日,30军一部占懋功。进占达维的27师乘胜向东南发展,连占日隆关、巴郎关等地。此战溃敌杨森、刘文辉部6个旅,歼敌3千余。战役的主要缺点是:25师渡河受阻后,未能转移兵力,使近半数兵力于无用武之地;追击、搜索不力,影响战果(徐帅回忆录463-464页)。</h3><h3>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部署:4、32军为右纵队,由丹巴经金汤攻天全;30军、31军93师、9军25师为中纵队,进占宝兴、芦山,向名山、雅安进攻;9军27师为左纵队,一部巩固懋功、达维,主力威胁灌县。</h3><h3> 10月24日,红军翻过夹金山,攻击宝兴、天全、芦山。11月1日,中纵队克宝兴,溃敌杨森20军1、5、6旅,打垮刘湘教导师1个旅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左纵队10日占天全,迂回芦山。12日,攻占芦山。刘湘调主力共80个团,屏障成都平原。11月13日,方面军集中15个团兵力,共计朱家场、太和场,击溃敌暂编2师2个团。16日,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击退敌6个旅的反扑,沿百丈同邛崃大陆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占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但在敌优势兵力阻击下受挫。19日,敌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从北、东、南三面攻击百丈弧形阵地。11月下旬,红军撤出百丈。此战红军伤亡近万人,歼敌1万5千。</h3><h3> 百丈失利,徐向前认为:一是对川军战斗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二是红军集中兵力不够;三是战场选择失当,百丈地势开阔,易于敌发扬火力,红军三面受敌,相当被动;四是部队习惯山地战,缺乏平原、水田、村落作战经验(472页)。</h3><h3> 1936年1月下旬,任家坝会议,讨论中央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同意北进方针。</h3><h3> 2月11日至23日,方面军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经达维、懋功向西北转移,进军道孚、炉霍、甘孜地区。再次翻过夹金山,又翻越折多山之党岭山。3月15日,方面军总部抵道孚,后进驻炉霍。30军占领甘孜,4军占领瞻化。为策应红2、6军团北上,方面军在道孚、炉霍、甘孜地区停留。</h3><h3> 部队整编:整编后,共6个军4万余人。</h3><h3> 4军:军长陈再道、政委王宏坤,辖10、11、12、独立师。</h3><h3> 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辖13、15师,36年1月由5军团与33军合编。</h3><h3> 9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辖25、26、27师。</h3><h3> 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辖88、89师。</h3><h3> 31军:军长王树声兼,政委周纯全,辖91、93师。</h3><h3> 32军:军长罗炳辉,政委李干辉,辖94、96师。</h3><h3> 总部直属骑兵师:师长许世友。</h3><h3> 1936年6月6日,炉霍会议,张国焘宣布取消伪中央。</h3><h3> 7月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2、6军团在甘孜会师。5日,组建红二方面军,2、6军团番号不变,32军编入红二方面军。 </h3><h3> 三过草地:7月2日,从炉霍出发,8月1日,到达包座。</h3><h3> 岷(州)洮(州)西(固)战役:部署:30、9、5军组成1纵队,由包座、俄界出哈达铺攻岷州,一部相机夺取西固,并向武都佯动;4、31军组成2纵队,夺取洮州,主力向临洮方向活动;红二方面军为3纵队,出哈达铺,策应1、2纵队。</h3><h3> 8月5日至12日,各纵先后由包座出发向甘南挺进。9日,1纵先头30军88师强占天险腊子口。10日,89师占哈达铺,歼敌千余,随即包围岷州。</h3><h3>其间,王树声生病,肖克调任31军军长。</h3><h3> 9月1日,红二方面军占礼县,向陕甘边发展。7日,31军93师占通渭。</h3><h3>北上西进之争:16-18日,西北局在岷州三十里铺召开会议,讨论行动方向。朱德、陈昌浩等坚决主张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张国焘提出西进计划,会议通过北上意见,发布“静(宁)会(宁)战役纲领”。徐向前在漳县前敌指挥部,未参加岷州会议。20日,张国焘到漳县前敌指挥部,反对静会计划。23日,在漳县三岔召开会议,继续讨论行动方针,采纳张国焘意见,准备渡河西进。徐向前带先头部队到临洮调查后得知,黄河以西气候寒冷,雪山草地道路难行,提出继续北上意见。27日,中央明令禁止西渡。朱德、张国焘在洮州开会,放弃西渡黄河计划。29日,总部下达北进静、会地区命令。</h3><h3> 10月2日,红一方面军攻占会宁。8日,4军10师在会宁青江驿、界石铺与红1军团1师会师。9日,方面军总部到达会宁,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h3> <h3>红四方面军作战情况简表(四)西路军期</h3><h3>(作者:汪洋</h3> <h3>西路军时期</h3><h3> 根据中央10月11日发布的“10月份作战纲领”,方面军令30军开至靖远大芦子地区,秘密造船,侦查渡河点,准备渡河。</h3><h3> 敌朱绍良令1、3、37军等部于21日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静宁、通渭、会宁地区攻击前进。22日,红军4、5、31军等部在界石铺、通渭、马营、华家岭、宁远镇等地顽强抗击。22日,敌占华家岭,次日占会宁、通渭、静宁。红军伤亡很大,华家岭战斗5军副军长罗南辉牺牲。</h3><h3> 23日晚,方面军令30军先头部队88师263团渡河。同时建议四方面军至少以3个军以上的主力渡河,以便策应一方面军的行动。当晚偷渡遇险滩未能成功。24日夜,263团在团长熊友庆率领下,在河包口(虎豹口)渡河成功。次日晚,30军全部渡河,击破马家军防线,控制上百里沿河地带。26日,军委又电令9军过河。28日拂晓,30军、9军渡河完毕。29日,军委同意31军过河,军长肖克、政委周纯全率部队向河边急进。因彭德怀建议将该军留在河东作战,30日军委又改变命令,令在河边的31军向麻春堡开进。</h3><h3> 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总部率部西渡黄河,共2万1千8百余人,其中30军辖88、89师6个团,9军辖25、27师6个团,5军辖13、15师4个团及总部直属队、妇女独立团等部。</h3><h3> 一条山地区战斗:27日,30军在吴家川、尾泉等地击破敌骑5师马禄1旅、祁明山3旅的阻击,在9军协同下进击景泰、一条山之敌韩起禄2旅。31日,30军占领一条山大部村寨,包围2旅1个团。11月1日,9军进占一条山锁罕堡、打拉牌,包围1旅6百人。2-3日,红军击退敌援,敌1旅6百人在交出粮食、撤往凉州、接受抗日主张的条件下,红军解围。4日,敌集中5千兵力攻击9军打拉牌阵地,经7小时激战,歼敌5百余。9日,红军奉命撤离一条山地区,进入河西走廊,向平番、大靖、古浪、凉州地区进发。此战歼敌2千余人,击毙敌骑5师参谋长马廷祥。</h3><h3> 组成西路军:11月11日,中央军委下令,决定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h3><h3> 西进古浪、永昌、山丹:11月上旬,西路军分三路西进,30军为1纵,向大靖前进;9军为2纵,向古浪前进;5军为3纵,尾随30军行动。徐向前、陈昌浩带总部随30军行动,王树声随9军行动。</h3><h3> 10日,9军于干柴洼、横梁山与敌骑5师2个旅、100师1个旅激战,击溃敌骑。11日,军委来电询问西路军单独西进有无把握?如返河东有何困难?陈昌浩拿不定主意,开会讨论。徐向前列举5、6条理由,说明西进的必要。大家一致认为,“黄河东岸已被敌人封锁,东返和西进比较,困难更大。于是下定决心西进,向中央表了态”(徐帅回忆录522页)。13日,9军27师81团袭占古浪城。</h3><h3> 18日,89师、骑兵师克永昌。21日,296团、骑兵师克山丹,5军接替30军防务,30军和总部进至凉州西北四十里铺。</h3><h3> 11月16日,敌集中3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和4个民团攻击古浪。17日,敌突进城内,9军巷战退敌,但伤亡严重。18日,敌倾全力攻城,9军伤亡过大撤出战斗,在30军268团接应下,撤至四十里铺。古浪战斗歼敌2千余人,9军经此次战斗和干柴洼、横梁山战斗,伤亡达2千4百余人,军参谋长陈伯稚、25师师长王海清、27师政委易汉文牺牲,部队元气大伤。“一仗下来,兵力损失达三分之二,给整个战局带来不利影响”(徐帅回忆录523页)。战后9军军长孙玉清被撤职。后来西路军作战主要靠30军。</h3><h3> 中央原指示“速打通远方为要”,19日又要求停止西进,“创造巩固根据地”。陈昌浩要建立永凉根据地。徐向前不以为然,认为站不住脚。“和陈昌浩共事几年,我从来没有与他面红耳赤地争吵过。这次破了例,吵得很凶。”陈昌浩要斗争徐向前,后因曾传六等人反对,只好作罢(徐帅回忆录525-526页)。22日,西路军停止西进。此时,西路军沿东起凉州四十里铺、西至甘州附近300里狭窄地带一线摆开,无法集中兵力,陷入被动挨打局面。“李先念他们也很有意见”,“对陈昌浩说:在这里东不东,西不西,等着挨打,怎么行?要东去,我打先锋。要西去,我也打先锋!陈昌浩说:你懂什么?多嘴!”(徐帅回忆录527页)。李先念说:“西路军在凉、甘之间停下来创建根据地,且在西进还是东返问题上犹豫徘徊了一个月,虽有其客观原因,但却是个很大的失策”(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h3><h3> 四十里铺战斗:11月22日,敌5个团攻击30军四十里铺阵地,血战3天,歼敌2千4百,红军伤亡5百,263团1个连全部拼光。</h3><h3> 永昌东南八坝战斗:30军从四十里铺后撤至八坝,激战两天,弹药消耗殆尽,全凭大刀拼杀。</h3><h3> 永昌以西水磨关战斗:12月初,敌企图切断永昌、山丹之间联系,30军88师据关抗击,歼敌2千,击落敌机1架。</h3><h3> 永昌、山丹保卫战:11月22日至12月4日,敌以5个旅、4个旅兵力,分别攻击永昌、山丹,被30军、5军击退。</h3><h3> 25、28日,毛泽东两次致电徐、陈,要求西路军“主力应准备进一步策应河东”。</h3><h3> 从11月上旬到12月上旬,西路军歼敌6千人,敌实力不断补充,而西路军则由过河时的2万1千余人减至1万5千,战斗力大为下降。</h3> <h3>“西安事变”前后,中央对西路军的行动方针忽东进策应河东红军,忽西进打通远方。12月22日,中央来电征询意见,军政委员会开会讨论,大部分人认为“东进和西进比较,前者的困难更大些”。徐向前同意大部分人的意见,要求陈昌浩如实反映情况,并作东返准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电令西路军西进。12月下旬,西路军离开山丹、永昌地区西进。徐向前认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西路军的处境反倒愈来愈艰险”(徐帅回忆录537页)。</h3><h3> 苦战高台、临泽、倪家营子:</h3><h3> 1937年元旦拂晓,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39、45团和总部特务团及2个连骑兵共3千人,一举攻克高台。</h3><h3> 5日,军委电令暂勿西进,创建根据地。西路军要求中央派4军和31军来援。此时西路军久战,战斗部队不足万人。</h3><h3> 12日,敌4个旅另3个团围攻高台,5军退入城内坚守。20日,敌全力攻城,受降民团里应外合,攻入城内。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13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以下3千人大部牺牲,一部突围,又被反动地武残害。前往接应的骑兵师中途遇敌,激战中大部损失,师长董彦俊、政委秦贤道牺牲。</h3><h3> 同时,敌集中5个团另1个营,攻击临泽,城内红军多为直属队,面对强敌顽强作战,激战后令守军突围,到达倪家营子。</h3><h3> 16日起,中央连续来电,指示西路军东进。</h3><h3> 西洞堡战斗:1月21日,西路军决定东返。24日,在龙首堡、西洞堡击溃敌100师骑兵旅一部,歼敌400。26日,敌100师手枪团团长马毓龙率该团1500人和青海省县兵团1300人,追到西洞堡。27日,红军集中88师主力和89师一部反击,激战4个小时,歼敌8百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之后最大的一场胜利。(《红西路军征程》221页。此战红四战史中没有提及)</h3><h3> 27日,敌集中防堵。西路军于28日进驻倪家营子,程世才认为是西洞堡的胜利使陈昌浩头脑发胀(详见《红西路军征程》222页)。31日和2月1日,敌集中5个旅兵力围攻倪家营子,被击退,歼敌600,西路军伤亡400。苦战至2月中旬,歼敌近万,西路军伤亡很大,全部兵力不足万人。</h3><h3>2月上旬,西路军要求增援(电文说:“将4军和31军归建”)。中旬,中央电令放弃东进,继续西进,并以“对过去所犯的政治错误,究竟有何种程度的认识呢”作为要挟,陈昌浩“只好惟命是从”(徐帅回忆录544页)。</h3><h3>徐向前虽有顾虑,但全军安危系于一身,建议开军政委员会讨论。会上徐向前提出,中央不能派兵增援,西路军惟有自救东返。大家同意,唯陈昌浩迟疑不决。</h3><h3> 2月15日,敌又展开全面进攻。21日晚,西路军突围东进转移到威敌堡一带,又遭敌堵截。陈昌浩提出重返倪家营子。徐向前与之争论无结果,开军政会陈决定返回。后连夜返回倪家营子。22日至27日,激战5昼夜,歼敌2千5百,援兵无望,西路军被迫撤出倪家营子,再次转移到威敌堡、三道流沟一带。28日,敌马元海部围困西路军。3月7日,敌强攻,西路军未能将敌击退。坚持到11日夜,突围转移祁连山。12日,刚到梨园口,敌骑跟踪而至。9军掩护30军展开,夺占梨园口西山头,几经冲杀,被迫后撤。9军政委陈海松、25师政委杨朝礼牺牲。敌全力攻击30军,264团全部损失,263团大部损失。全军退入祁连山,部队兵力不足3千。</h3><h3> 2月22日,中央组织援西军。27日,以原四方面军的4、31军和28军、32军并骑兵1个团组成援西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张浩。3月5日,由淳化、三原地区出发,中旬到达镇原、平凉,闻西路军失败,遂停止西进,进行收容西路军失散人员工作。3月中旬,援西军政委张浩宣布西路军失败的消息,4军和31军的干部战士都痛哭失声。(《北上》380页)</h3><h3> 石窝会议:3月14日,西路军余部进入祁连山康龙寺以南的石窝,担任掩护的30军265团伤亡殆尽,267团也大部损失。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行动方针。陈昌浩提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队,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先念指挥军事,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并报告中央军委。</h3><h3> 新成立的西路军工委决定编3个支队,分散游击:李先念、程世才率领左支队,为30军余部及直属队1千余人;王树声、朱良才率领右支队,为9军余部600余人和100多骑兵;剩下的伤员、病号及妇女、小孩千余人为3支队,由张荣率领,在祁连山活动。</h3><h3> 3月14日夜,李先念左支队深入祁连山。4月5日,到达酒泉西南山中,人员900、枪600,准备进敦煌。16日,在安西跨出祁连山。24日,攻击安西失败,退走大戈壁(《北上》373页说打安西是参谋长李特的主张。《李先念传》294页说是李先念的主张)。4月底,到达甘、新交界的星星峡。经47天行程,脱离险境,保存了420余人的骨干。</h3><h3> 3支队随右支队行动。15日晚,在红湾寺遭遇追敌1个旅,部队被冲散,张荣牺牲。3支队余部随王树声向南行动。16日,方强遣散3支队伤病员和妇女小孩,3支队溃散。右支队也被冲散,王树声、杜义德、李彩云等人决定向西追赶左支队。李聚奎、朱良才、徐太先、方强等人决定过黄河回陕北。88师师长熊厚发、9军军长孙玉清被捕牺牲。右支队在康隆寺被击溃,余部突围,分散活动,陆续回到陕北。王树声等人回到延安已是1937年8月。</h3><h3> 徐向前4月30日到达镇原援西军总部。陈昌浩8月回到延安。西路军失败后的一年内,陆续通过各种途径回到陕北根据地的约有6千人,流落在青海和河西走廊、活到解放后的约有1千人,过河时的2万1千人,至少有一多半长眠在祁连山下的荒原上。(《北上》370页)</h3> <h3>红四方面军作战情况简表(五)改编为八路军129师 作者:汪洋</h3> <h3>编为129师</h3><h3> 4军、31军在河东的战斗:</h3><h3> 1936年10月,4军、31军与红一、二方面军向东转移,意图是诱敌深入,歼敌1个到2个师。11月4日,4军进至同心城西南黄古川、马家塘地区,31军进至同心城以南段家沟、田家庄地区。13日,两军继续东移,敌1、3军向东猛追。16日,4、31军在萌城、甜水堡以西设伏。31军93师一部部署石梁山,正面阻击;91师和93师另一部,位于左侧魏家山;4军位于右侧羊福山。17日,敌胡宗南部1师遭伏击,退往草坪山。红军追击,敌援赶至,打成对峙。此战歼敌600,击落敌机1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93师师长柴洪儒、10师政治部主任彭瑞珍、273团团长潘子泉、政委刘汉雄牺牲。红军此战兵力不够集中。</h3><h3> 11月19日,4、31军进至古城堡、张天堡,继续阻击,先后击退敌1师及97、43师4个团进攻,向山城堡转移。军委前敌指挥部决定,以红1军团为左翼,15军团和31军为右翼,红二方面军和4军位于中央,消灭该敌先头纵队。20日,敌1军78师进至山城堡。21日,红军发起攻击,经一昼夜激战,全歼敌1个旅又2个团。其中31军276团歼敌5个连,共歼敌万余,取得红军会师以来第一次大捷。战后,4、31军进入陕甘宁根据地。</h3><h3> 12月,4、31军在肖克、周纯全指挥下,南下三原,于1937年1月4日,到达西安附近的三原、泾阳、淳化地区。</h3><h3> 37年2-3月,毛泽东派红军大学教育长罗瑞卿到红二、四方面军考察部队,重点是四方面军。3月22日,他在庆阳步校给毛泽东、张闻天和林彪写长篇报告,说张国焘在四方面军影响很深,大部分人认为“南下北上”都对。四方面军成分极好,来自鄂豫皖和通南巴的占百分之80,连以上干部大部是鄂豫皖的老红军,但政治水平低,对张国焘有迷信(《北上》379页)。</h3><h3> 1937年3月31日,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4军、31军在援西军领导下进行反张国焘错误的斗争。在四方面军中批判张国焘,遇到很大阻力,许多人想不通。3个月的批判斗争出现扩大化,引起四方面军干部战士思想动荡。4军政治部给前总的报告说,4军逃亡现象严重,共跑了131人,不少是干部。干部惶恐不安,调干部去学习,就怀疑有问题。31军政委郭述申在5月1日给中央的电报中说,4月份部队逃亡严重,共计86人。甚至连红二方面军也搞“反军阀主义”,矛头指向贺龙。(《北上》387-388页)</h3><h3> 4月3日,红军大学许世友“暴动”事件。</h3><h3> 9月30日,陈昌浩写了7万言的关于西路军的报告,中央10月5日转发有关负责人审查。中央不接受陈昌浩关于西路军是执行中央路线的说法,认为西路军的失败是张国焘路线的“最后破产”(毛泽东语)。在中央严厉批评下,陈昌浩写了全盘否定的第二稿(10月15日)。(《北上》391-392页)徐向前说他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徐帅回忆录562页)。</h3><h3> 12月,在新疆的西路军指挥员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李天焕回延安。参谋长李特和5军政委黄超留下,1938年1月被秘密处决(《北上》402页)。</h3><h3> 1937年8月6日,4、31军由镇原向三原集结。25日,4、31军、总指挥部一部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为129师。</h3><h3> 1938年4月,张国焘借祭黄帝陵之机出走叛逃。18日,开除张党籍。</h3><h3> 1942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议讨论对待原红四方面军干部的态度问题,说,过去四方面军的干部除了何畏以外,都是好的,经过6年证明这些干部是好的,不要把什么都说成是张国焘路线。会后作出《中央关于对待原四方面军干部态度问题之指示》(《北上》412页)。</h3><h3> </h3><h3> 参考资料:</h3><h3>《红四方面军战史》</h3><h3>《历史的回顾——徐帅回忆录》</h3><h3>《红四方面军人物志》</h3><h3>《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郑维山作战笔记》</h3><h3>《鄂豫皖根据地史》</h3><h3>《长征全史——红四方面军征战记》</h3><h3>《红西路军征程》</h3><h3>《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