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古诗词教学,打造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整个小学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h3> <h3>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以利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h3> <h3>经过尝试和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重组后的资源适时融入教学中,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h3> <h3>一、巧妙引入</h3><h3> 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h3><h3>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诗词相关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先给学生们讲了李白和汪伦结识的故事,说到“千里桃花,万家酒店”(出示多媒体课件),于是李白欣然而来……李白与汪伦结为了好友,及至离开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这个小故事把诗文放置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h3><h3>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库:囊括了诗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相关诗文等,教师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整合,并合理运用到诗词教学中,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h3> <h3>二、创设情境</h3><h3>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和年龄特点,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村居》时,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及我在多媒体上精心制作的课件记述春天的景色。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h3> <h3>三、初读诗文</h3><h3>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诗文”,旨在疏通文本。为了较好地完成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分“三步走”。即:自读清障碍;指读名节奏;齐读小韵律。再加上适时出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能较好的实现 “初读诗文”的教学目标。</h3><h3> 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古诗又篇幅短小,读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学生在初读时基本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在这一步中,只要稍提示生字或易读错的字音,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h3><h3>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对古诗词诵读上的独特节奏和韵味应该有了很深的感受,在齐读时,能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在本环节中就对诗词的意境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如《长相思》一词时,学生自由读词,教师出示要求:第一遍注意一个生字“畔”和一个多音字“更”;第二遍试着读出节奏,教师配乐诵读诗文,扫除阅读障碍,学生边听边思考,粗略了解诗词大意。第三遍,读出自己对诗文的个性感悟。</h3> <h3>四、体会意境</h3><h3>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h3> <h3>五、品读悟情</h3><h3> 古诗的语言十分凝炼,却是意味深长,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产生共鸣。</h3><h3> 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相当数量的诗文意境图, 正如王维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诗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诗人通过短短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的情景图。诗词一句一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案。学生由于深入其景,真正看到了,听到了,定会有许多的遐想,由于画面的渲染,声音的衬托,此时的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其中,也就有感而说了。</h3><h3> 我们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h3> <h3>六、拓展欣赏</h3><h3>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它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通过这“一枝红杏”,可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尽量借教材拓展诗词欣赏的领域。努力寻找教材中选入诗词的某个“迁移点”,拓展学生诗词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探究的热情。</h3><h3> 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了这些差别,才使得诗的殿堂异彩纷呈,。为学生提供其他作者同题材的作品,为学生打开了这样一扇窗户。例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引导学生读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题湖上》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西湖的美景。</h3> <h3>总之,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应该纳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或诵读,或感悟,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了语文素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