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老友

海天一叶

<h3> </h3><h3> 我和孙建文,都已过八旬。屈指算来,我们相识了60年。</h3><h3>  我与建文都是交河西六穷一带的。他是西辛店杨庄的,我是马回台的,相距不过1500米。1956年,我在西辛店公社马村小学任教导主任,代理中心校校长,一次去军张小学听课,正是建文的语文课。感觉这小伙子够机灵,也很踏实。当时马村小学属于高小,军张小学属于初小,所以回来就将建文推荐至马村小学。于是我们便成了同事,三年里,建文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实话,教学认真,起早贪黑,对孩子们高度负责,教学成绩一直位于前列。</h3><h3>  后来,我调到了许多单位,像四营文教室、交河县总工会、县委办公室、组织部黄屯公社等。建文也调整了几次工作,直到1978年,我们同时调到原交河县纪检委工作,又共事6年。“文革”后,纪检委由组织部的纪检组独立出来,工作量非常大,我们经常加班到很晚,一起处理了很多复杂的事件。有时在一些问题上,也会交流得很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h3><h3>  撤县并市后,我留在了市委党校工作,建文回到了教育局,并随局搬家到了泊头。于是,建文的家成为我去泊头必去的一个地方。后来,二儿子在泊头师范上学,也经常去建文叔那儿,借个自行车,吃顿水饺,反正有个大小事情就去建文那。</h3><h3>  后来,我也搬家到了泊头,又都先后退了休。有时间了,距离也近了,就有了个不成文的约定。每月必须见面,长谈半天。我们的交情不在酒上,我基本不喝酒,建文后来也不喝酒,我们在一起基本不喝酒,甚至在一起吃饭也很少。我们只在于心灵的感应。这一坚持,就20多年了。更多的时候是建文骑自行车来我家,80多岁了,仍坚持骑,每月必到,那在我们的心里,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幸福。我们说起话来,那一个投机。家事,国事,天下事,没有说不到一起的。</h3><h3>  我佩服建文的不辞辛苦,退休后开始写诗,一发不可收。第三本诗集马上就要出版了,三本书算下来近万首,平均每天就有一到两首诗词,历史的,风光的,人物的,内容涵养面很广。还有灵机一动就写成的,有思考多日才成篇的。建文羡慕我的是悠闲,生活有规律,身体健康,耳不聋,眼不花,每天坚持静思默坐半小时,坚持读报。还有我一直陶醉钟情的菜园、果园、花园的“三园”生活。建文特意送我冬瓜籽,支持我的菜园建设。当然,我们聊天的话题也离不开这些。晚年的生活中,儿女们都很孝顺,晚辈们也很知礼,我们谈着也是心情舒畅。现在也从老哥俩的交情到了下一辈,每年都是让孩子们到建文叔那拜年,孩子们提起建文叔,也是从心中尊重。</h3><h3>  说来道去,两个八十老翁故事很多,也不是几段文字能够表达清楚的,可都是亲情,友情,记录下了分享做个回忆吧。建文也作诗《与景顺兄》一首祝愿这友情,现在抄录在下面,请求大家来点赞——</h3><h3>两遇同舟九暑寒,</h3><h3>弓身逆水顶风船。</h3><h3>码头双鹤河边落,</h3><h3>形影难离共晚年。</h3><h3>2016年11月3日《沧州日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