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父亲已离开半年多了!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必过于悲伤,然而淡淡的哀思是长久的。近期整理了一点资料,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使先人的生活痕迹得以留存,也是一种不错纪念方式。<br> 父亲方大法,1952年1月(农历辛卯兔年腊月二十四)生于歙县杞梓里镇横溪米坑。一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普通农民,任村干部38年,村党支部书记25年。先后从事过学校(歙县中学红卫场分部)后勤人员、农村小水电站及粮食加工、个体户(小商店)、小货车司机、县城小区及工厂门卫,一生辛劳!曾任歙县第八届、第十一届县人大代表,歙县法院“人民陪审员”等。2018年5月12日(农历戊戌狗年三月廿七)病逝,享年六十八(虚岁)。</h3> <h3>这是他的祖先,东汉名臣黟县侯方储,被誉为古徽州载入中华正史第一人。</h3> <h3>方氏为徽州大族,流派众多,其应为杞梓里派,辈分排字为:观志承传敦大有,开基永茂广兴隆,“大”字辈为73世。方氏统宗祠为霞坑柳山真应庙,是纪念方储的专祠,又称方仙翁庙,现仅存遗址,听说各方力量在商议重建。</h3> <h3>这是他的出生之地米坑大源,其曾祖、祖父辈于清末民国初年从金川乡的石脊岭(石镜)迁居于此,属宿“舍”人家,现已无人居住。</h3> <h3>这是他的父母。</h3> <h3>这是他的兄弟姐妹(部分)</h3><h3>从右至左:方大茂(1944—2017)、方大富 1949年出生、方大恒 1966年出生、方金翠(女)1957年出生、方大法。</h3><h3>还有方大贵(1954—2004)、方金莲 (女) 1963年出生。</h3> <h3>一生常居之地、也是最终归宿地——形似伟人仰卧的七姑峰下、华源河畔——横溪桥</h3> <h3>学生时代<br>1972年底高中毕业时部分师生合影(二排右二)这是已存最早的照片</h3> <h3>高中毕业证书</h3> <h3>家庭生活<br>1979年在仁家湾与周巧连结婚<br>育一子一女</h3> <h3>1984年在横溪建房,迁横溪桥头。<br>全家福一</h3> <h3>80年代初,溪头湾大坝(早年付出大量心血的小水电及粮食加工厂在此处)</h3> <h3>全家福二</h3> <h3>儿子结婚时的合影</h3> <h3>带孙子</h3> <h3>与连襟一起看望老岳母</h3> <h3>政治生活<br><br>简历:<br>1968-1973年1月,歙县齐武中学读书 学生<br>1973-1975年,任苏村公社横溪大队革委会副主任 (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br>1975-1978年,任苏村公社横溪大队党支部书记<br>1978-1980年,任苏村公社横溪大队党支部副书记<br>(期间在歙县中学红卫场分部任后勤人员两年,时任校长:程发洪)<br>1980-2002年,任横溪村党支部书记<br>(期间横溪村先后隶属于苏村公社、西村乡、杞梓里镇、苏村乡)<br>2002-2008年,任杞梓里镇横溪村党支部委员<br>2008-2011年,任杞梓里镇西村村党支部委员(2008年横溪村并入西村村。2010年后主要在歙县城生活。)</h3> <h3>资料来源:歙县档案馆</h3> <h3>1979年8月9日红卫场发生严重打砸抢事件,为当时护校队主要成员。</h3> <h3>1986年前后,乡、村两级干部在横溪桥下华源河畔。(左三)</h3> <h3>一生活动范围: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可能到过福建和湖北。<br><br>1980年代初,南京中山陵。</h3> <h3>仁家湾</h3> <h3>约1986年前后,杭州西湖。</h3> <h3>2003年夏,清凉峰。</h3> <h3>同学聚会(二排左五)</h3> <h3>后排右三</h3> <h3>同学聚会后看望老师</h3> <h3>2017年生病后友人探望。</h3> <h3>2018,走了太多熟悉的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影响着我的金庸、李敖、李咏等;与父亲同龄的原父母官方成;教育届前辈、乡贤柯敦厚;横溪的罗亚、美翠、楷明、巧云、杏先后离去,还有此画作者竹脑画大师同乡的方增威先生也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离世。</h3> <h3>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他不善交流,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性格中也有一些缺点。他一生做了不少事,都不算很成功,但他勤劳、善良、俭朴,是文革——改革以来千千万万个想摆脱农民身份,却始终是个农民的其中之一。他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沧桑变迁,与多磨难、多患难的民族一道经历了动荡和变革。<br>“斯人已去,生者何哀”<br>愿父亲在天堂永安!🙏 🙏 🙏 <br> <br> 2019年1月</h3> 父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