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56师子弟系列美篇之一</h3><h1><b> 苦难辉煌中诞生、造就出我们的父亲</b></h1> <p>2020年8月1日留言:</p><p> “沒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p><p> 一年一度“建军节”。</p><p>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尤其思念我的父亲和他那一辈的战友叔叔、伯伯!</p><p> 我景仰父亲对自己所选择的党的忠诚,军队的忠诚,人民解放事业的忠诚!</p><p> 父亲生前很少讲自己。种种原因,我对父亲了解不多,直到3年前,父亲老部队的子弟通过微信互相联系,组成了以邓鲁延大哥为首的子弟群,在自愿前提下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才逐渐了解、认识了“我们的父亲”。</p><p> 这个美篇,写成于2019年春节前,是那之前我对父亲及他所在老部队的初步认知。时序已然又过了一年半,我也自愿加入到《一五六师画册》的编辑工作中,又搜集到一些珍贵的史料……然而我却犯了难:一个美篇的容量(限定100幅图片,5个短视频加若干文字)已远远无法承载!</p><p> 思来想去,索性对这个美篇不删改一字,不调换一图,在“八一建军节”再发一次,待《一五六师画册》出版后再行调整,以抒发我们父女两代军人的情怀!</p> <h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曾经有这样一支由汉、朝两族官兵组成的部队,其被授番号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43军156师</h3> <h3> 以上资料来源于《156师实战录》(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版)</h3><h3><br></h3><h3><br></h3> <h3> 白山黑水把你孕育,</h3><h3> 枪林弹雨为你洗礼,</h3><h3> 你战斗的足迹,</h3><h3> 走遍了祖国南北大地。</h3><h3> 曾记得:定吉东;打四平;</h3><h3> 围长春;夺长江;</h3><h3> 威震四海写传奇。</h3><h3> 啊,解放军156师,</h3><h3> 你是钢铁的队伍,</h3><h3> 你是永恒的军魂!</h3><h3> 人民不会忘记,</h3><h3> 共和国不会忘记!</h3><h3><br></h3><h3> 江涛海浪是你军威,</h3><h3> 所向披靡是你战绩。</h3><h3> 你辉煌的历程,</h3><h3> 深深植进人们的记忆!</h3><h3> 曾记得:奔江西;赴朝鲜;</h3><h3> 驻湛江;卫雷州;</h3><h3> 开辟胶林解军急。</h3><h3> 啊,解放军156师,</h3><h3> 你是时代的丰碑,</h3><h3> 你是历史的记忆!</h3><h3> 人民不会忘记,</h3><h3> 共和国不会忘记!</h3><h3><br></h3><h3> 这是156师南昌子弟张舰深情创作的歌篇。</h3><h3> 这支歌浓缩了156师的主要战斗历程:从白山黑水之滨,一直打到赣江鄱湖两岸……</h3><h3><br></h3> <h3> 然而,这支部队与解放军其他部队有所不同的是:</h3><h3> 1.156师被授番号的首任师长,也是自始至终唯一的师长,是开国少将邓克明(1955一一1965年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当年平型关大捷中林彪麾下出生入死的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三营长!</h3><h3> 2.这支由汉、朝两族官兵组成的部队中,朝鲜族兄弟占了大多半,是四野三支“朝鲜师”中,唯一作为主力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三大战役打到江南的野战师。1950年经毛泽东主席首肯,156师副师长全宇(朝鲜族)率领该师所有朝鲜族兄弟北赴河南郑州集训后,再次向北出国境归入朝鲜人民军。</h3><h3><br></h3><h3><br></h3> <h3> 156师师长:邓克明</h3> <h3> </h3><h3> 邓克明,原名邓必克,汉族,1904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南安化县通溪乡合群村。1927年参加本县农民自治军,后入国民革命军第36军当兵,参加了北伐。1930年5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8军4师3团司务长、团部副官,红军大学军事3队区队长。1931年任红3军团第8军4师3团连长。所率连队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授予“模范红5连”称号。后任红3军团4师3团通信队队长、12团副营长、师侦察队队长、12团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11团代理参谋长、12团团长。参加了直罗镇、山城堡等战役。1937年3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任区队长。</h3><h3>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营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7年12月起任第115师补充团团长,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参谋长,鲁西黄河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八路军115师教导第4旅旅长兼湖西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湖西地区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h3><h3> <u> 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5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吉东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2旅旅长,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3军156师师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长春围困战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u></h3><h3><u> 1949年6月起任南昌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第156师师长兼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华南垦殖总局副局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61年至1977年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u></h3><h3> 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h3><h3> 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br></h3><h3> 1983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h3> <h3> 朱益明,原名李新清,汉族,1918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27年入北平香山慈幼院二校读书,1933年考入北平通州河北省立第六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7年7月去天津英租界董姓一家当家庭教师,时值“七七事变”,日军侵华,京津沦陷,遂返京寻找中共地下党,于1938年10月在山东乐陵县参加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冀鲁边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卫生部文化教员,纵队司令部、黄河支队机要科译电员,教导第4旅司令部秘书,山东分局党校第二期一支部学员,山东渤海区115师政治部秘书,山东湖西军区115师教导第四旅司令部副指导员。1943年1月参加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为第二部一支部学员。</h3><h3> <u>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警备2旅、吉敦军分区、吉东军分区司令部副指导员、指导员,东北野战军独立6师留守处主任兼招待所所长、指导员等职。</u></h3><h3><u>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八一保育院院长,广东湛江华南垦殖总局劳资处副科长,江西省妇联秘书长兼妇干校校长,江西省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第一、二届江西省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江西省人大代表。福建省妇联副主任、党组成员(期间曾任福建省轻工局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u></h3><h3> 1983年3月离休。1999年7月14日病故。</h3><h3> <u> 特别说明:1939年朱益明与邓克明结婚,次年生长女。1943年因邓克明、朱益明奉命去延安,遂将3岁的女儿放在山东菏泽乐陵的一户老乡家寄养。平津战役结束后,朱益明写信给乐陵县人民政府打听女儿的下落,回函告知,小女因患肺炎不治,5岁病故。1977年,邓克明夫妇再去山东乐陵寻女,找到了两对养父母,证实了这个女儿确实病故。 </u></h3><h3> </h3><h3><br></h3> <h3> 156师首任政治委员:袁克服</h3> <h3> 袁克服,汉族,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袁家洼一个雇农家庭。幼小时父母双亡,随出嫁的姐姐到婆家生活,给本村富户放牛、帮长工。黄安农民运动兴起,袁克服加入农民协会,投身革命。</h3><h3> 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起义失利后,回村再组织农协,坚持斗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被选为共青团黄安县委委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县委委员,曾任县总工会主席、县军事指挥部指挥长。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被调入第四军任12 师34 团政委,参加了黄安战役,被师政治部称为“艰苦勇敢的模范团政委”。1932年1月,袁克服被选为鄂豫皖省委委员,2月,任共青团鄂豫皖省委书记,11月,任四方面军政治部团委书记,随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至川陕边,参与领导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h3><h3> 1935年3月,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开始长征,时任独立第1 师师长。9月,因抵制张国焘另立中央的阴谋被撤职,到红军医院抬担架。1936年,担任方面军政治部干部队队长,11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h3><h3> 抗日战争时期,袁克服任八路军 129 师政治部民运部股长、民运部副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h3><h3> 1940年10月,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 </h3><h3> 1944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处长,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h3><h3> <u>抗日战争胜利后 ,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5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辽吉军区吉敦军分区政治委员兼警备第2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8师政委。</u></h3><h3><u> 1948年参加了辽沈战役、辽西大会战。</u></h3><h3><u> 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43军副政委,指挥主力挥师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u>。</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克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抚保部部长、总后勤部营房建筑部政委、陕西省军区政委。</h3><h3> 1955年袁克服被授予少将军衔,获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3><h3>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h3><h3> 1982年11月5日,袁克服将军因病在西安逝世。</h3><h3> </h3> <h3> 何锐,汉族,1917年出生,原籍四川木门镇,幼年时举家流落到陕西宁强县茅家坪沟。1935年1月红军到达茅评沟,童养媳何锐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过草地,升任排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追击中扶助伤病员,代其负重,自己节食以让战友,顽强地越过巍巍昆仑,涉过邈邈草泽,被誉为“红军中女丈夫”。</h3><h3> 抗日战争时期,何锐与袁克服结婚。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3年调任中央卫生部门诊部商店主任。时边区物资匮乏,她以一间破房15刀麻纸起家,苦心经营,常女扮男装独自赶牲口到关中、陇东“国统区”转运货物,使该店成为当时延安出色的商店,被授予“乙等模范工作者”奖章,边区党报刊其照片,介绍其优秀事迹。</h3><h3> <u> 解放战争时期,何锐阿姨先被分配到冀南军分区司令部四科任副科长。期间,协同保卫部门破获科内一潜伏特务案,感召敌人坦白自首。1946年,调往东北,时关外战事正紧,途中交通受阻,何锐阿姨女扮男装,绕道渤海到达战区。1947年任吉敦军分区管理股副股长。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何锐阿姨任湖北野战医院副院长,常深入前沿阵地检视医疗救护,为改善病员条件做了大量工作。</u></h3><h3> 建国后,何锐调任中央军委直属疗养院副院长。</h3><h3> 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57年获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h3><h3> 1972年,巾帼英雄老红军何锐阿姨病逝于西安。</h3><h3> </h3> <h3> 156师第二任政治委员:钟人仿</h3> <h3> 钟人仿,汉族,1914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1师31团政治处宣传员、技术书记、连政治指导员、师教导队政委、团特派员,红一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执行部部长、军团保卫局代局长、军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h3><h3>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参谋处处长、团长,军委一局第一科科长、处长、副局长。</h3><h3><u>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副参谋长,吉林军区副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独立6师政治委员。参加解放长春、围困吉林及临江、辽沈等战役,并参加新式整军、整党运动。</u></h3><h3> 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装甲兵副政委、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3><h3> 1975年1月,钟人仿将军在北京逝世。</h3><h3> </h3> <h3> 156师第三任政治委员:祝世凤</h3> <h3> 祝世凤(1905—1978),汉族,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黄麻起义后,参加赤卫军、独立团。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10师第29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第31军第9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91师第27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h3><h3>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8团营政治教导员,挺进团政治委员,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第5旅第13团政治委员,第5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苏区反“围剿”、古城集、张家楼、周家岗等战役。</h3><h3><u> 解放战争时期,任延边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旅政治部主任,警备第1旅政治部主任,吉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6 师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3军第156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九江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u></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九江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江西省军区第二副政治委员。</h3><h3>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3><h3> </h3><h3><br></h3> <h3> 156师副师长、第一任参谋长:吴恒夫烈士</h3> <h3> 吴恒夫,原名均平,号恒富,汉族,湖北大悟人,1914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22年,靠父亲打短工入学读书。1927年,在大革命的影响下,参加少先队活动。不久,到乡政府担任秘书,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斗争。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4月,瞒着家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在红四方面军第31军第11师第32团任排长,战斗在鄂豫皖游击区。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转战到川东。1933年,升任连指导员,后调巴州旺仓镇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任连长。1935年2月,随红四方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h3><h3> 1937年9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4月,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抗大总校第一大队三队队长兼军事教员、抗大六分校一营营长兼军事主任教员、抗大总校基本科副科长、第四大队大队长等职,逐渐成长为一名军事教育领导干部,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人才。 <u>1945年秋,被任命为在延安组成的一支干部大队副大队长,带队奔赴东北。 </u></h3><h3><u> 1946年2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分区参谋长兼警备第2旅参谋长、副旅长。不久,东进延边执行维持治安清剿土匪的任务。3月,率部基本肃清敦化境内土匪。4月,到长春附近追歼逃匪,奉命参加争夺长春战役,任吉辽军区东南纵队副司令员。4月14日,战斗打响后,亲临前沿指挥攻克南岭、工业学校、农学院、理科院等敌据点。接着,又率部攻下科学院大楼。4月16日,指挥部队向市中心推进时,在兴仁广场受阻。随即,与纵队司令员、政委登上附近的一幢大楼观察敌情,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牺牲。</u></h3><h3> </h3> <h3> 156师副师长:全宇(朝鲜族)</h3> <h3> <u>全宇,原名全昌权,1919年出生,吉林省珲春县人,朝鲜族。</u>1932年冬至1936年在珲春县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6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9年9月回延安被分配至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1943年在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工作,1945年2月任该校第3区队区队长。<u>1945年冬随同朝鲜义勇军开赴东北。1945年11月,任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参谋长。</u></h3><h3><u> 1946年1月,第五支队与延边警备1团、2团合并成朝鲜义勇军第15团和第16团。全宇任第15团政治委员。15团后改称吉林军区独立3团。</u></h3><h3><u> 1946年7月,吉林军区独立3团调入吉东军分区,全宇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分区副司令员。</u></h3><h3><u> 1948年1月,吉东军分区独立3团、独立6团、吉南军分区71团合编为东北野战军独立6师(独立3团改番号16团,独立6团改番号17团,吉南军分区71团改番号18团),全宇任独立6师副师长。</u></h3><h3> <u>1950年2月,全宇奉命率156师中4500余朝鲜族官兵开赴郑州集结,经整训补充后再北出国门加入朝鲜人民军。</u></h3><h3> 朝鲜停战后,全宇将军曾任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长,副总参谋长。</h3><h3> </h3> <h3> 156师副师长:马逸飞</h3> <h3> <u> 马逸飞,出生年月不详,中国台湾人,原国民党军(滇军)第60军184师参谋长,少将军衔。</u>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昆明学生联合会主席,大革命失败后,因中共云南党组织遭全面破坏,马逸飞中断了与党组织的联系。<u>1946年5月29日184师起义后,马逸飞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u></h3><h3> 1946年2月,马逸飞于国民党陆军大学高级班毕业,3月赴越南海防归队,任60军184师参谋长。4月,国民党军60军所属部队奉命北上,5月11日,184师抵达葫芦岛。此时该师官兵才得知是北调东北与解放军作战,而且到达辽阳后才知晓184师已经脱离60军建制,改归新6军指挥。</h3><h3> 5月28日晚,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所属部队向海城发起攻击。国军184师连夜开会,在师长潘朔瑞决心起义的倡导下,师部立即统一了意见:举行起义。<u>午夜1时,师长潘朔端将参谋长马逸飞派出,前往民主联军第4纵队指挥部,进一步协商起义事宜。</u></h3><h3><u> 马逸飞在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前指见到了韩先楚司令员,说明184师的情况,韩司令当即表示欢迎起义,要求184师在30日晨6时带队伍出城,到析木城待命。</u></h3><h3><u> 5月30日晨,按照双方协定,184师师长潘朔端率第184师师部直属队及第552团(前第3营大部)官兵撤出海城,由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旅28团护送,向解放区析木城开进。</u></h3><h3><u> 5月31日,潘朔端、郑祖志、马逸飞、魏瑛四人通电全国,宣布反内战起义,并确定次日出发去岫岩、凤城到大东沟整编。编为民主同盟军第1军,潘朔端任军长,郑祖志任副军长,马逸飞任参谋长;下属一个师仍称184师,魏瑛任师长。</u></h3><h3><u> 184师最后调至延吉,在周保中、陈正人的领导下,由马逸飞率领部队驻兴隆沟待命。经过四个月的整军,民主同盟军第1军于1947年6月分别被编成第三、六、九三个支队,每个支队约有六百余人。马逸飞任第3支队长,隶属吉林军区参加战斗。</u></h3><h3><u> 1948年5月18日,马逸飞调入东北野战军独立6师任副师长。</u></h3><h3><u>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6师编入第四野战军43军,授番号156师,马逸飞任副师长。</u></h3><h3> </h3> <h3> 156师副师长:邱会魁</h3> <h3> 邱会魁,汉族,1905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等战役战斗。 </h3><h3>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和察南支队支队长。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1943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h3><h3> <u>抗战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龙之队支队长、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吉敦军分区警备2旅副旅长、吉林军区副参谋长兼警备司令员、中共吉林省委军事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临江战役等。</u></h3><h3>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军区司令部武装处处长、动员处处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h3><h3>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h3><h3> 是第5届全国政协委员。</h3><h3> 1993年6月19日在沈阳逝世。</h3><h3> </h3> <h3> 156师第二任参谋长:刘甦</h3> <h3> 刘甦(1908.2.22-1986.1.20),原名刘金科,汉族,河北省景县后于家村人。1937年10月参加组织抗日义勇军。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参加东北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东北讲武堂学员,“九一八”事变后,在国民党军景县保安团任教官,以教官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任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九路军二十八支队一团团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兼冀南军区第五支队一团团长、第三团团长、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七旅二十一团团长、冀鲁豫军区第十一军分区第二十一团团长、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战斗。</h3><h3> <u>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吉林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兼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吉南军分区参谋长,吉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独立第六师参谋长,第四十三军一五六师参谋长,南下工作团第三团团长。参加了长春、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u></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衡阳铁路局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衡阳铁路局军运处处长,广州铁路局军运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司令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军运部副部长(副军职)。</h3><h3>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h3><h3><br></h3> <h3> 这是“白山黑水”时期的邓克明伯伯、朱益明阿姨和他们的长子邓鲁延大哥。</h3><h3><br></h3> <h3> 156师(吉林军区警备二旅)首任政治委员袁克服将军及其夫人何锐阿姨(老红军,156师司令部管理股副股长)在东北。</h3><h3><br></h3> <h3> 警二旅(156师前身,邓克明时任吉林“东满”军区吉敦军分区司令兼警二旅旅长)第一届政工会议全体合影纪念1946.5.18</h3><h3><br></h3> <h3> 延边分区共(供)给部被服厂一同纪念摄影1947.5.1</h3><h3><br></h3> <h3> 独立六师(156师前身,邓克明时任独六师师长)围困长春区域要图</h3><h3><br></h3> <h3>1948年7月6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6师16团粉碎敌人疯狂反扑,坚守长春南大门。</h3><h3><br></h3> <h3>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h3><h3> 在日本投降至四野挥师入关长达3年多解放东北的战争中,156师牺牲的官兵已无法精确统计。</h3><h3> 在那片凝结着无以计数的年轻“父亲们”鲜血的黑土地上,主要有3处安葬156师英灵的地方。</h3><h3> </h3> <h3> 第一处: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桦皮厂烈士陵园</h3> <h3> 左上图:铭刻于该陵园纪念碑下半部分两位将军的题词一一 </h3><h3> 陈奇涵上将题词:为人民求解放的烈士们永远是光荣的</h3><h3> 邓克明少将题词:为土地改革光荣牺牲永垂不朽</h3><h3><br></h3><h3> 右上图:2017年,邓克明少将的长子邓鲁延大哥在父亲的题词前,庄严祭奠为东北解放、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父亲们”。</h3><h3><br></h3><h3><br></h3> <h3> 第二处:位于吉林省敦化市的北山烈士陵园。</h3> <h3> 吴恒夫,汉族,警二旅(156师前身)参谋长,牺牲时上级对其副旅长的任命已下达。1946年4月,在带领警二旅五团参加第一次解放长春的战斗中头部中弹牺牲。</h3><h3><br></h3><h3><br></h3> <h3> 江贤如(又名江贤儒),汉族,警二旅五团团长。1946年3月,率五团在敦化大荒屯剿匪战斗中牺牲。当地民众为纪念他,把他牺牲的地方改名:贤儒镇。</h3><h3><br></h3><h3><br></h3> <h3> 第三处:延边革命烈士陵园</h3> <h3> 2017年初夏,专程赴东北寻访朝鲜籍前辈的156师后代:邓鲁延,张体昌前往陵园瞻仰、祭奠。</h3><h3><br></h3> <h3><i><b> 156师入关</b></i></h3> <h3> 这是时任四野十五兵团43军政委赖传珠上将的日记。</h3><h3><br></h3><h3> 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随东野六纵改编为四野43军序列的156师,在师长邓克明、政委祝世凤率领下离开东北老家,从喜峰口进长城入关,日夜兼程赶赴北平外围平谷、通县一线参加“平津战役”,切断国民党军事集团北平与天津之间的联系,截断北平之敌的海上逃路。</h3><h3> </h3> <h3> 1月31日,傅作义部队按和平协议开出北平城,四野部队入城接管北平防务。</h3><h3> 旋即,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联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驻扎在平津之间通县马头镇、安平镇休整的156师,奉令作为第四野战军南下先遣兵团之一,再次整装,疾驰南下。</h3><h3><br></h3> <h3><i><b> 156师南下</b></i></h3> <h3> 我们英雄的父亲们,迈着雄纠纠的步伐,就这样用双脚丈量着华北大地……而他们身后,东北方家乡那大片大片黑油油的土地,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那片土地上牺牲了的、他们亲手掩埋了的战友兄弟……却离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h3><h3> 南宫,大名,兰考……上蔡,汝南,正阳……一个个陌生的地名,从他们脚下跨过又远远被他们抛在身后;一群群不曾相见却又似曾相识的乡亲,用笑脸迎着他们再用土烟丝、熟鸡蛋、大红枣……送他们继续南行……</h3><h3> 在相继解放了湖北的宣化,河口,稀水后,5月上旬,四野南下先遣兵团43军156师逼近武汉附近长江北岸的团风重镇。</h3><h3><br></h3> <h3><b><i> 156师奉令解放团风,打响四野渡江战役的前奏</i></b></h3> <h3> 这是铭刻在湖北省团风县“渡江战役纪念碑”基座上的一段文字:</h3><h3> ……</h3><h3> 五月十一日,四野先遣部队十五兵团一五六师(前身为吉林独立师,大部为朝鲜族官兵)四六六团奉令解放团风,并以团风为突破口强渡长江。</h3><h3> 五月十三日夜二十三时二十四分,解放团风的战斗打响……</h3> <h3> 一夜激战,156师466团全歼白崇禧集团126军304师912团三营和两个连的地方武装,攻克七个碉堡和全部防御工事,夺取六个渡江码头和大小船只400余条……<br></h3><h3> 14日,四野发起汉(武汉)浔(九江)间渡江作战,在团风至武穴一百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h3><h3><br></h3> <h3> 156师强渡长江天险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师长邓克明率466、467两个团沿阳新、武宁一线追击,歼灭武宁县城守敌后抵近南昌;另一路由师政委祝世凤率师直属队和468团沿大冶、阳新兵临九江。</h3><h3><br></h3> <h3><b><i> 156师与二野陈庚兵团37师会师南昌</i></b></h3> <h3> 就在四野156师于5月中旬强渡长江解放鄂东、赣西北大片城乡之时,二野陈赓兵团即第四兵团巳先期从江西彭泽强渡长江沿浙赣铁路向南向西挺进,5月16日,二野四兵团13军37师接到“抢渡抚河,解放南昌” 的命令。</h3><h3> 17日凌晨1时,该师先遣团(110团)在距南昌东南30公里的河里绿村抢渡抚河后,迫使驻守谢埠保安团400余人投降,不料黎明时分,退集南昌的白崇禧夏威兵团1万余人分三路包抄过来,致先遣110团背水再战……据《南昌县志》载:“解放军谢埠之战,杀敌一千,自损500,极为惨烈。”</h3><h3> 激战至22日凌晨,被二野37师付出“惨烈”代价打残了的国军夏威兵团从昌南溃退至昌北;而此时已过长江的四野156师,由师长邓克明率两个团正泰山压顶由北向南运动,也于22日拿下距南昌110余公里的武宁县城守敌700余人解放武宁全境,即将对顽守南昌的国民党军形成南北夹击关门打狗之态势。狡诈的桂系夏威兵团残兵败将再无伎可施脚底板抹油了,炸毁位于昌北赣江上的中正大桥以阻滞解放军追击,之后向西溃逃一一南昌宣告解放 !</h3><h3> 这些可敬可爱的“父亲们”,还未来得及拂去满身的硝烟,追击进城疲惫至极却依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合衣而卧在街巷旁……</h3><h3><br></h3> <h3> 人民解放军于二十二日晨解放江西省会南昌。</h3><h3> 这是渡江战役后我军解放的第一个省会城市。</h3><h3><br></h3> <h3> <b>一幢老建筑,见证了南昌城近百年来所有的腥风血雨,沧桑巨变!</b></h3><h3> 这就是位于南昌老城区百花洲的蒋介石行辕。</h3><h3> 这里最早原是“科学仪器馆”,却被“国民政府”用来关押方志敏烈士、陈赓将军等志士仁人;这里,也曾是蒋介石围剿苏区的大本营!</h3><h3> 201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委托省文化厅正在对其进行大修并布展。预计2019年10月国庆七十周年,将“原样”对外公展。</h3><h3><br></h3><h3> 1949年6月,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大将平生第四次入昌。于 6月8日留下日记:</h3><h3> 今日应陈(正人,中共建政后首任江西省委书记)、陈(奇涵,首任江西军区司令员)、邵(式平,首任江西省省长)之邀,巡游市街。街市较十数年前,确为繁华,国民党统治以来,乡村破产,田地荒芜,人口大减,但城市繁华,人口亦增,盖数年来国民党抢粮、抓丁,盗匪遍地,又加以大肆屠杀,人多弃乡来城,造成此畸形发展状态。<u>过百花洲,入南昌图书馆。此处1931年为科学仪器馆,蒋匪曾在此指挥对我中央苏区之第4次“围剿”;我在沪被捕,蒋曾在此对我亲自审讯迫我投降,我曾以严词厉色拒之,几至使蒋无法下台。回忆昔年此室,我曾为人阶下囚,受人审讯,今则我已为此室主人矣。盖我37师师部即驻节于此。</u>兴奋之余,特志入日记内。</h3><h3> ——摘自《陈赓日记》</h3><h3><br></h3><h3> 1949年6月9日,37师奉命撤离南昌回归二野四兵团13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南昌城市防务由四野156师接替。</h3><h3> <b>156师司令部,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接替37师师部“驻节于此”!</b></h3><h3> 此后,兵分两路的156师分别组建了南昌军分区、九江军分区,由野战部队转型肩负起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的任务:剿灭土匪,消灭国民党军残余势力,卫戍中共党的地方政权,动员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保一方百姓平安。</h3><h3><br></h3> <h3> 下面的5个短视频,从不同的视角,带你观看游览曾经的“蒋介石行辕”、“156师司令部”、南昌八一公园西南角始建于宋代的“百花洲”。</h3><h3> (提示:点击观看视频时,请暂时关闭右上角的美篇背景音乐按扭。)</h3> <h3> ( 正在大修中的“蒋介石行辕”照片和视频,均为作者本人拍摄于2018年11月。</h3><h3> 视频中“出镜”的“义务解说员”,是南昌市少年宫已退休的资深语文老师。)</h3> <h3> 非常期待“蒋介石行辕”的对外公展!</h3><h3> 现在我们回到1949年南昌城迎来解放的那个仲夏一一</h3> <h3> 部队和民工正在抢修国民党桂系夏威兵团溃退时为阻滞解放军追击而破坏的“中正大桥”即后来的南昌八一大桥。</h3><h3> (该照片由156师前辈、时任156师文化教员江涛叔叔拍摄。源自2013年7月26日《江南都市报》之《南昌:大军进城拍下珍贵全景》)</h3><h3><br></h3> <h3> 当时的“中正大桥”除桥墎外全都是木质结构。</h3><h3> 据健在的156师前辈、时任156师师文工团宣传员王宝莉阿姨激情回忆:虽然经过抢修,但桥面依然是用碎木板拼搭接上去的,碎板子缝隙中桥下的滔滔江水清晰可见。上级要求部队过桥时采用“碎步”,不要“齐步”“正步”,以减轻对桥面的负荷振荡。</h3><h3> (该照片由156师前辈、时任156师文化教员江涛叔叔拍摄。源自2013年7月26日《江南都市报》之《南昌:大军进城拍下珍贵全景》)</h3><h3><br></h3> <h3> 老南昌胜利路北口八一大桥(中正大桥)头,1949年6月9日,156师官兵举行了简单的入城仪式进入南昌。威武的部队踏过中正桥、胜利路,最后到达百花洲,并围绕百花洲这个老南昌最美的地段游行一圈。</h3><h3> (该照片由156师前辈、时任156师文化教员的江涛叔叔拍摄。源自2013年7月26日《江南都市报》之《南昌:大军进城拍下珍贵全景》)</h3><h3><br></h3> <h3> 解放南昌156师入城式。</h3> <h3> 大军进城, 沿途百姓爭相观看、夹道欢迎。</h3><h3><br></h3> <h3> 南昌军分区和九江军分区组建后,奉上级命令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期剿匪行动,半年内就彻底肃清了多年盘踞在南浔铁路两旁云山、九岭山、西山一带奉新、靖安、新建、安义、永修、武宁、瑞昌等县境内和鄱阳湖上持续多年的匪患,剿灭了国民党军在此地盘上的残兵游勇,当地百姓生活安定了无不交口称赞、传颂解放军的“文治武功”。</h3><h3> 九江地区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仍把468团称作“我们的老团”!</h3><h3><br></h3><h3><br></h3> <h3> 关于剿匪除恶,《九江档案》《武宁县志》等地方志多有记载,不胜枚举。</h3> <h3> 这便是令赣西北一带土匪恶势力胆寒的156师468团一营长刘四海叔叔。这是刘四海叔叔和夫人:1946年16岁由童养媳参军入伍到156师看护伤员的李坤阿姨一家。</h3><h3><br></h3><h3><br></h3> <h3> 一五六师四六七团巡逻队在南昌市执行任务。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h3> <h3> 四野15兵团43军156师466团2营7连班长以上干部合影。</h3> <h3> 四野15兵团43军156师467团英雄们合影。</h3> <h3> 四野15兵团43军156师466团英雄们合影。</h3> <h3> 以上三幅老照片,虽未标注拍摄时间与地点,但却同时用朝鲜文与汉文注明了部队番号,当为156师接管卫戍南昌之后至朝鲜籍“父亲”们奉令北归入朝之前(1949年冬至1950年早春156师群英会召开)这一时期的得意之作。</h3><h3> 时序虽已然逝去半个多世纪,但这些老照片中的朝鲜籍“父亲们”,依然英气四射!</h3><h3><br></h3> <h3> 一五六師四六七团警侦通连凯旋纪念 一九五O南昌中韓摄影</h3><h3><br></h3> <h3>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466团1营排以上干部生产动员大会纪念1950.1.30.于奉新</h3><h3><br></h3> <h3> 这一时期,156师及所属团的番号越来越多地被同时期同部门的军分区、人武部、兵役局所替代或混合使用。</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首届英模大会人民英雄合影1950.3.2.</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卫生处召开九江分区卫生会议暨第一期夜校毕业全体合影1950.4.6.</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干部留影一九五0年十月卄日</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干部留影一九五0年十月二十日</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首届政工会议纪念 1950年1O月23日</h3><h3><br></h3> <h3> 九江市第一届运动大会蓝排球优胜纪念 1950.11.17.</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第三届行政工作会议全体摄影 一九五O年十一月十九日</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干部合影 1950.12.23</h3><h3><br></h3> <h3> 九江军分区第四届后勤会议纪念 1951.2.15.</h3><h3><br></h3><h3><br></h3> <h3> 会集在革命老家的战友们! 1951年元旦于156师宣化科</h3><h3><br></h3> <h3> 一五六师政治部宣传科文化科青年科三科分科纪念 1951.春节</h3><h3><br></h3> <h3> 这一时期,同样也有非常多经过战火淬炼的官兵奉调去新的军、兵种或培训学习后到新的单位或兄弟部队工作。</h3><h3><br></h3> <h3> 156师副政委江学彬,1917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古龙冈镇营前村,汉族。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h3><h3> <u>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野独立6师政治部副主任,南昌军分区副政委等职。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支援海军建设和发展的将领:曾任海军要塞区政委、基地政委,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海军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海军航空兵政委。</u></h3><h3> 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h3><h3>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h3><h3><br></h3> <h3> 一五六师兼南昌军分区政治部文工队欢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上及学习的同志们临别纪念 1951.11.7.</h3><h3><br></h3> <h3> 一五六师政治部宣传队军乐队全体同志欢送滕徼贵同志光荣参加人民空军 1950.12.30于南昌</h3><h3><br></h3> <h3> 欢送陈、楚二位同志临别纪念 一九五一.二.十九.于九江.</h3><h3><br></h3><h3> 这张照片中,被难分难舍的战友们欢送的“陈、楚”二位同志,其中之一的“楚同志”,位于前排右二的那位,便是我的父亲楚成林。</h3><h3> 父亲1927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松花江边上的石厂屯。</h3><h3> 1945年10月在伊通参加东北人民自治军吉林军区独立二团,任政治处公务员(该团后随东北战事变化升格为东野独立六师18团,四野43军156师468团);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该团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四平、围长春、解放东北、挥师入关,从东北打到江南的所有战事。</h3><h3> 1951年初,从156师468团团直指导员任上,奉调入江西军区政训班学习。</h3><h3> (在此特别鸣谢156师九江子弟扬燕芬:谢谢你老妈家精心保存着这珍贵的老照片!!!)</h3><h3><br></h3> <h3> 江西军区政训班学习结束后,我的父亲楚成林奉调到新的工作岗位:江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离开了他的老部队156师468团。</h3><h3><br></h3> <h3> 还是东北,吉林,伊通!走出老关家一门英烈!</h3><h3> 1945年11月,一对关姓亲兄弟一同参军来到东北人民自治军伊通县独立二团,同在一个班,冒着枪林弹雨共同面对生与死。</h3><h3> 1948年3月,哥哥关文玉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东北解放的战场,融入《东北解放战争烈士英名录》,镌刻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英烈碑上,在人民心中获得永生!</h3><h3> 弟弟关文禄继续走着哥哥没走完的人生路!跟随已改番号的老部队156师468团从松花江畔一直打到长江南岸的九江城。</h3><h3> 1953年,关文禄奉调加入新生的人民空军而离开156师468团。</h3><h3><br></h3> <h3> 这是弟弟关文禄身着人民空军军装于1955年授衔空军上尉;1964年又由空军刘亚楼司令员亲手签发命令授少校衔。</h3><h3> 1970年任空军故城场站首任站长;</h3><h3> 1980年53岁时积劳成疾病故于该职。</h3><h3> (特别鸣谢关凤:本节所有图片、资料均源自你的美篇《清明细语一一我们家的报国故事》!)</h3><h3><br></h3> <h3>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件156师师史上的大事:1950年元月,师长邓克明接中央军委通知:“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部队,保持原建制,经过装备更新和补充后于2月20日由南昌出发,开赴郑州待命。”</h3><h3> 2月22日,156师副师长全宇,政治部副主任池炳学(均为朝鲜族)奉令率156师全体朝鲜族官兵约4500人北上河南郑州集结、补充之后赴朝变身为朝鲜人民军。</h3><h3> 其实,这不仅是156师师史上的重大要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全国人民,都是一件大事!不久之后,一支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部队,跨过同样的国门,赴朝与人民军肩并肩抗击共同之敌。</h3><h3> </h3> <h3> 邓克明师长送全宇副师长和朝鲜族官兵北上。</h3><h3> 经南昌市百花洲街办刘将军庙社区原副书记胡明哲确认:以上两幅照片均拍摄于原“蒋介石行辕”南门口内附近。</h3><h3> (注:156师司令部暨蒋介石行辕即座落在百花洲街办刘将军庙社区辖内)</h3><h3><br></h3> <h3> 上面这幅照片,经胡明哲副书记确认,拍摄于原蒋介石行辕西门。</h3><h3><br></h3> <h3> “在艰苦中集会 在胜利中分别 欢送朝鲜同志留念 一九五0年二月十二日 摄于南昌”</h3><h3><br></h3> <h3> “欢送朝鲜同志临别纪念 1950.2.于江西 ”</h3><h3><br></h3> <h3> “欢送国际主义战友1950年2月8日于安义中学”</h3><h3><br></h3> <h3> 于赣省浔市欢送朝鲜同志凯旋纪念 1950.2.18</h3><h3><br></h3> <h3> 照片中的女军人是九江军分区后勤部的林希莲阿姨,刚送走朝鲜战友,又送自己同在九江军分区后勤部任军需股股长且新婚不久的汉族丈夫于振芝伯伯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此时,林阿姨已怀有身孕!</h3> <h3> 从朝鲜前线凯旋的于振芝伯伯第一次见到已周岁多的长子。</h3><h3><br></h3> <h3> 1952年元月,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一声召唤,邓克明奉命带156师的一个教导队一个警卫营赶赴湛江,以这些官兵为骨干组建4团;以广东军区过来的官兵为骨干组建5团;以湖南军区转调的官兵为骨干组建6团,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二师,邓克明任师长,在湛江、雷州半岛种植橡胶以解决当时军队急需的战略物资。</h3><h3> 至此,邓克明师长正式离开156师。</h3><h3> 也可以说,156师的番号,从此撤销。</h3><h3><br></h3><h3><br></h3><h3>补记: </h3><h3> 2019年3月下旬,迎着如丝般的绵绵春雨,156师南昌子弟访问了南昌警备区,受到警备区现任军政首长的热情接待和理解支持。</h3> <h3> 这是南昌警备区荣誉室。</h3> <h3> 这是南昌警备区荣誉室的首块展版!</h3> <h3> 这是南昌警备区荣誉室的第二块展板!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技术处理遮挡了展板的下半部分。)</h3><h3><br></h3><h3> 两块展板虽然各自只有一段短短的文字,却是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接近六十七年前那段历史真相的官方对所发生事实的客观记述。</h3><h3> 也许,经历了朝鲜族官兵“回朝鲜组成人民军”和“志愿军入朝参战”这两件156师师史和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大事,经历了向空、海军,友邻部队等新军、兵种及上级机关输送骨干,再在当地大量补充培养年青兵员之后,这是军方n年后披露的156师这支具有虎狼之师称号的部队的最终去向?</h3><h3> 同时,这两块展板也最权威地揭示了“156师”与“林二师”的渊源关系!</h3> <h3> 1953年春节,时任华南垦殖局副局长兼林2师师长的邓克明及夫人朱益明,在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住所,与帮助中国湛江港建设的苏联专家组组长们合影。</h3><h3><br></h3> <h3> 这是156师老战士老前辈一直保留在身边的当年的《解放军报》!</h3><h3> 1983年10月28日,一代战将邓克明在北京301医院辞世。</h3><h3> </h3> <h3> 1983年初冬,南昌市北郊,青松翠柏映掩的骨灰堂。</h3><h3><br></h3> <h3> 朱益明老阿姨携邓克明伯伯的第二代、第三代家人亲属和邓伯伯的老秘书,将邓伯伯的骨灰,安放于此。</h3><h3><br></h3> <h3> 156师的番号,真的已随邓克明师长的调离自动撤销而淡出历史?</h3><h3> 一代将星的陨落,真的带走了父亲们曾经的苦难、艰辛与辉煌???</h3><h3><br></h3><h3><br></h3> <h3> (未完待续)</h3><h3> (预告:</h3><h3> 156师南昌子弟在行动之二</h3><h3>一怀情愫,知向谁诉?</h3><h3> 156师南昌子弟在行动之三</h3><h3>团风!团风一一一个迟到68年的祭奠!!!</h3><h3> 敬请期待。)</h3><h3><br></h3><h3> 本《美篇》创作过程中得到:</h3><h3> 156师后代邓鲁延大哥、邓东延大姐兄妹的大力支持提供珍贵影像、史料!</h3><h3> 156师后代祝捷大哥提供大量珍贵老照片!</h3><h3> 156师前辈、师文工团团员、近90高龄的王宝莉阿姨接受采访,激情讲述当年亲身经历!</h3><h3> 156师后代张体昌、张舰提供大量图片、文字说明!</h3><h3> 156师后代张新南提供姥爷赖传珠上将日记影像!</h3><h3> 参考影像、文字资料:</h3><h3> 156师后代孟伟的美篇系列《156师前辈》!</h3><h3> 156师后代关凤的美篇《清明细语一一我们家的报国故事》!</h3><h3> 156师后代刘福彬《我父亲的军旅生涯》!</h3><h3> 特别鸣谢:</h3><h3> 南昌市少年宫老师裘晓红义务带路解说!</h3><h3> 南昌市百花洲街办刘将军庙社区胡明哲副书记帮助确认“老照片”的拍摄地!</h3><h3> 156师南昌子弟姜凤平网上查寻“海量”相关资料信息!</h3><h3> 156师南昌子弟群所有在群子弟:我们兄弟姐妹的每一次活动都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支持着我把“父亲们”的故事搜集好、整理好、讲出来、传下去!</h3><h3> 诚致《我的美篇一一156师南昌子弟在行动系列美篇之一:苦难辉煌中涎生、成就我们的父亲》受众:</h3><h3> 谢谢您的观看与解读!如果喜欢,敬请转发。如果您知道更详实的史料,敬请提供!</h3><h3> 如果您是156师后代,我们敬请您归队归位,请把您自己父亲的影像、文字资料整理好,以便今后增补。</h3><h3> 联系方式:</h3><h3> 邓鲁延 </h3><h3> 微信号:dly1943825。</h3><h3> qq:453201334。</h3><h3> 手机号码:18050786660。</h3><h3><br></h3><h3><br></h3> <p> 敬请周知:谢绝打赏(功能巳关闭)</p><p> 欢迎向先辈们献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