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百花齐放

叶英立

<h3>千年不衰,是义乌道情的骄傲;巧手生花,是剪纸艺术的魅力;严谨大方,是陶艺文化的坚守;味道鲜美,是东河肉饼的技艺;婀娜多姿,是非遗演出团女演员的倩影;演艺精湛又是男演员的洒脱......义乌的非遗丰富多彩、非遗传承人不断壮大、非遗保护团队成绩斐然。</h3> <h3>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在非遗的发展和传承方面取得了长足地进步。增加了二十多个非遗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项目由原来的1项增加到了2项,2017年,又有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前不久,市文广新局又公布了第一批义乌市乡村非遗主题馆名单,本地非遗项目已由原来的67项增加至目前的105项;大众的非遗意识逐渐增强;群众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h3> <h3>经过挖掘与开发,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鸡毛换糖文化等项目开始走向非遗保护的前台。这些光彩背后隐藏的是活动形式的创新求变、幕后团队的尽心尽力、非遗文化志愿者的无私奉献。</h3> <h3><b>一、巡回宣传演出、扎根于老百姓的生活</b></h3><h3><br></h3><h3>从2015年起,由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非遗演出团的足迹遍布义乌东南西北大大小小的地域。美丽非遗六进活动将非遗文化带入文化礼堂、带入社区、带入校园、带入军营、带入机关、带入企业;美丽非遗百村行给各村村民带来一场场非遗盛宴;非遗专场演出将本土的非遗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h3> <h3>大陈镇宦塘村、佛堂镇鲁雅村、稠城街道孝子祠社区、解放军驻义某部、吉利汽车动力义乌总成基地、实验小学、毛店小学......非遗巡回演出团队所到之处,以其高质量高水平的展演,掀起阵阵热潮。义乌道情、小锣书、杂技绝活、婺剧选段、美猴王、非遗宣传小品......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在一起,在义乌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来自社会各界的非遗文化自愿者的精心演绎下,不断绽放光彩。</h3> <h3>高频率的非遗演出不仅在演出效果上得到一致好评,也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更多的人开始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其产生的影响是持久性的。“每场宣传演出我都会在开场前进行一番非遗知识的解说,当看到主持人提问问题观众们纷纷举手抢答的画面时,我坚信非遗保护已开始深入人心。”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叶英立说。</h3> <h3><b>二、非遗走进校园 传承之火生生不息</b></h3><h3><br></h3><h3>重视教育是非遗传承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几年来,为大力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市非遗中心以及社会各界一直在为加快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步伐而奋力拼搏。</h3><h3><br></h3><h3>目前全市共有二十所小学和幼儿园因其在非遗教学传承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被授予浙江省、金华市和义乌市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传承的非遗项目涵盖义乌道情、剪纸、风筝、百子灯、婺剧、陶艺、农民画、根艺、竹编、花鼓、走马灯等十多个项目。</h3> <h3>有些乡村学校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在生源和师资上和城区学校相比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然而近几年除了在教学上的稳固发展,许多学校也另辟蹊径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上大放光彩。如塘李小学和毛店小学作为金华市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在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安排指导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多年,如今“义乌剪纸”已经成了这两所学校的一面金字招牌。学校组织成立剪纸社团,定时开课教学,自主研发教学课程。多年来的风雨无阻、努力坚持,在剪纸的传承教学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全面开花。</h3> <h3>有的运用非遗艺术来打造精品校园,建设非遗特色校园文化。廿三里第二小学扎根于婺剧的传承教学,特邀来自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方萍作为婺剧的教学老师,以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结合非遗项目婺剧教学,开发形成以欣赏、学习、竞演为不同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编排的剧目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引得一致好评。</h3> <h3>还有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座落于有着千年陶文化义亭镇缸窑村的杭畴小学。在这里丰富的红金泥资源、深厚的缸窑陶文化和众多的有着陶艺情结的家长,为学校传承非遗项目陶艺奠定了基础。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陶艺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教师培训及与外地交流研讨等活动,并聘请本地和外地的陶艺专家,与学校所在地缸窑村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深度开发与缸窑历史紧密相关的陶艺文化。</h3> <h3><b>三、非遗迈向国际 跟上全球化潮流</b></h3><h3><br></h3><h3>义乌是全球性的小商品城,在这个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商贸名城中,汇聚着来自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各地客商,他们有的飞越太平洋来到这,有的沿着“新丝绸之路”至此,义乌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园。</h3> <h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外国人的身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义乌剪纸艺术研究会在市文广新局和非遗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自2013年下半年在义乌工商学院开办了中华剪纸艺术班,到如今,每节课已有固定的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名学员。通过现场示范表演、互动教学、定期培训等教学手段,架起友谊的桥梁,既让他们了解了义乌非遗文化,又让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底蕴,进一步加深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h3> <h3>每逢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中外友人迎清明包清明馃比赛、包粽子大赛是节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由各镇、街推送的能工巧妇带着来自韩国、叙利亚、巴西、南非和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外国朋友共同参加。翻飞的粽叶、香气袭人的馅料、冒着腾腾热气的糯米,选手们的手势或娴熟或笨拙,个个喜笑颜开。在这里语言不是障碍,国籍不是鸿沟,大家团聚在一起,似一个地球村,共享非遗文化的盛宴。</h3> <h3>非遗除了在中外交流间架起一座桥梁,每年义乌的各大展会上都少不了它的推波助兴。文交会、义博会等等,它们或以展馆的形式进行特色展览,有的以文艺演出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2015文交会上特设的非遗馆,来自义乌的道情、小罗书、婺剧变脸、杂技绝活、花鼓等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纷纷在台上亮相,组织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艺、孔村白糖制作技艺、剪纸、百子灯等等非遗项目参加了这次互动展演活动。</h3> <h3><b>四、如火如荼的非遗项目展示活动</b></h3><h3><br></h3><h3>市非遗中心充分运用各种重大活动的平台,组织本土非遗项目进行展示活动,做大做强义乌非遗的影响度。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8义乌市第二十七届文化艺术节”、“佛堂十月十民俗文化节”的现场都留下了非遗展示的身影,分别有6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几次重大的展示活动。</h3> <h3>在重大文化活动中组织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其目的是为了让非遗与老百姓有近距离的接触,使非遗进一步深入人心。</h3> <h3><b>五、义乌非遗的创新发展</b></h3><h3><br></h3><h3>在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在文化广场一楼,目前正紧锣密鼓的进行非遗展示馆的建设工作,展示馆将以活态、现场体验、视频、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在市民面前,预计于今年能正式投入使用。</h3> <h3>市非遗中心正逐步完善非遗数据库的建设,用视频拍摄的形式保存下本市的非遗项目。</h3><h3><br></h3><h3>从去年开始与义乌电视台合作,拍摄“挑战非遗传承人”,在义乌官话栏目播出,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宣传力度,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h3> <h3>2018年开始非遗中心开展了“流动书场”千场巡演活动,组织义乌道情传承人到各个文化礼堂巡回演唱,让村民点单,服务于基层老百姓,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加强了非遗的传承,让非遗传承人艺有所用。</h3> <h3>鼓励支持产业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展示平台,提高社会影响度,并且在新马路义乌小商品市场旧址公园建立非遗传承基地,让本地非遗项目进驻展示,使非遗进一步零距离接触老百姓的生活。</h3> <h3>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义乌南蜜枣制作技艺、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艺、东河肉饼制作技艺、义乌麻糍制作技艺、义乌白糖制作技艺等项目都在产业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h3> <h3></h3><h3>市非遗中心通过举办及参加各种活动,有力推进了非遗传统手工艺项目与现代生活时尚相融合,践行非遗的活态保护,使非遗更好地融入到了百姓生活之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