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课堂伴随着优雅的古琴曲拉开帷幕,唯美的课件与师生娓娓道来阐释经典的画面相得益彰。在滨州市第九批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邹平市教研室赵方新主任执教的《桃花源记》给在场所有人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808080">激昂文字</font></b></h3> <h3> 思想的火花,始于质疑。赵老师巧设情景:“同学们认为桃花源是什么样的?而桃源中人把这个地方称作什么?哪些人一起来到这里的?他们为什么要来?”基于问题的朗读,让同学们能更好地贴近文本,感悟桃源之美。学生们的朗读抑扬顿挫,老师的范读激昂澎湃,评委与老师们耳听心受,亦如置身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之中。</h3><h3> 文言结合,涵泳字词。文言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融合于一定语境中。赵老师抓住了文眼“绝境”一词,提示其古今不同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桃花源为绝境?同学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总结出桃源绝境的“美”“乐”“奇”。</h3><h3>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虽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但赵老师的教学设计站在渔人及桃源邑人的角度去探寻其“美”与“乐”,缩短了与经典的心理距离。新旧版课本对比朗读、联系背景思考阅读等环节,让课堂节奏张弛有度。</h3><h3> 宕开一笔,情节蹊跷。桃源之内和谐幸福,那么于此同时桃花源外部是怎样的呢?文章没有提及。赵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句型练习:如果你是渔人,看惯了满是白骨的荒野,最惊叹的就是看到“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 如果你是渔人,听惯了战马嘶鸣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听到“鸡犬相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808080">学生的精彩回答</font></b></h3> <h3> 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了当世的社会背景。所以渔人走时,竟没有一个人想要跟着他,其原因可想而知。“智者去寻无果而归,后遂无问津者,这句话该怎样读,又该怎样去理解呢?”课堂问题环环相扣,学生紧跟思路,答案别出心裁:桃花源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桃花源是陶渊明等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寄托;文章就是告诉人们,理想就是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活动现场,老师们对学生的表现赞叹不已,沉醉在了这场与经典对话的盛宴中。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 以梦为马,走向远方。“世外桃源,真的就没法实现嚒?”赵老师最后的点拨,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思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难道不是和谐社会嚒?这是历经世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梦想是应该有的,也是最终能实现的。同学们要将向往与追求永存心间,执著坚守,从这里走向远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808080">评委们聚精会神</font></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808080">老师们认真记录</font></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b>远望条幅时,感受到的是其庄重与威严</b></font></h3> <h3>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好多赵老师的粉丝,当地的很多老师调好课,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还有一位老师说,终于见到真人了,赶紧拍照片。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比赛的名次(结果当然是棒棒哒),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多少。试课时,实验学校老师的热情,学生精彩表现带给我们的感动,那些眼里有光的孩子,真的令人难忘。在途中,一行五人说说笑笑,幽默谈笑之中,感悟到的更多是掌控课堂与解读教材的技巧。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是赵老师深夜备课到两三点钟的执着,是梦想与追求落地生根的践行者。他一直对我们说,如果不能尽善尽美,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h3><h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都应该努力奔跑,我们都应该是追梦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