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流水,如琴弦似瀑布 ——肥东竹塘挂面

文采博秀(杨秀文)

<h3>  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是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它有着百年传承手工工艺。该村做挂面传统延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传承,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挂面业从未间断。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路过这里,也十分喜欢这里的挂面。</h3><h3> 制作挂面有淘麦、晒麦、磨粉、盐水、和面、揉面、醒面、滩开、划条、盘条、醒面、上竹、拉升、醒面、上架、拉面、晾晒、切面、包装、进箱等18道工序,不仅费力气,而且很讲究技巧。上架一般在有太阳的时候,把用筷子支起的挂面分别挂在2米多高的架子上,一开始只有四、五十公分长,需要用手来拉长,这个力道要柔和而且带有弹性,没个几年的工夫是拉不好的。晾晒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晒的太干,面容易断。而且,晒完的面不能马上放到筐里,要放在案板上个把小时,“让面回一回性”,不然面脆入筐容易断。</h3><h3> 竹塘村的手工挂面 做为非遗项目,当地政府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一排排晾晒的挂面琴弦般玩弄在村民的手中,这一刻你才发现质朴跟优雅还能结合的如此完美。</h3> <h3>条条银丝就是一道道曼妙的风景线。</h3> <h3>制造竹塘挂面最少要通过和面、划条、发酵、上架、晒面等12道传统工序,若要一根根挂面粗细均匀且不断不裂,和面方法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h3> <h3>双手拿着面杆,顺着面条方向往下拉。拉的时候力量要柔,而且要带有弹性。在阳光的照耀下,挂面慢慢的升华凝固,初具成型。</h3> <h3>参观桥头集一家手工挂面加工厂</h3> <h3>30根面条为“一筹”,60根面条为“一柱”,一柱面的分量为3两左右。多年来,这些数字几乎没有变过,每一柱之间的数量、分量区别甚微。</h3> <h3>上午手工制做的挂面,经过日晒风吹 ,下午3、4点钟就可以出售了。我们一行来竹塘村拍摄手工挂面加工过程的摄影爱好者,每人至少都买了10斤挂面,这些挂面,是我们上午亲眼看着村民们制做而成的,我们也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了竹塘村手工挂面的的部分制做过程。</h3> <h3>摄 影: 杨 秀 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