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2月24日,去了充满中国历史古迹的苏州虎丘景区作一日游。</h3> <h3> 得益于无锡与苏州的公交车零距离衔接,可以不乘火车到达了苏州城区,途中花了3小时,也就到了虎丘景区的北大门。</h3><h3> 以前去过虎丘,是南门进去的。这次从北门进,看看有些什么新的发现。</h3> <h3>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h3> <h3> 此为北门的门楼,不过没开,游客都从游客中心的检票口进入。</h3> <h3> 北门屋檐下挂着匾额“吴天蓬朗”,相传这是乾隆帝的御题。内还有“巨丽名山”的匾,由学者季羡林题写的。前面柱子上一副楹联“孤峰涌海吴王争霸空今古,一塔擎天剑气冲霄贯白虹”。</h3><h3> 其中,对联中“孤峰涌海”,就是指虎丘山。虎丘山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大战中,在苏州虎丘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h3><h3> 一塔擎天,自然是指著名的虎丘斜塔——云岩寺塔。</h3> <h3> 北门内的广场上,已经可以远远望见那著名的云岩寺塔。</h3> <h3> 不过上虎丘山到塔下,要走过这云岩桥。</h3> <h3> 未过桥前,看到广场两边都有景点,就先看看。</h3> <h3> 广场右边,是孙武子祠。门厅面临小河,门前旗杆上旗幡,写着“武圣”。</h3> <h3> 门厅的大门上方,挂着匾“沪渎侯祠”。</h3><h3> 这个匾对孙子称为“沪渎侯”,很有意思。</h3><h3> “沪渎”是上海地区又一个别称,上海市现在简称“沪”也是来源于此。魏晋时期渔民为了捕捉鱼虾蟹,发明了一个渔具即水下栅栏,名为“滬”。这个渔具是上海地区的百姓首先发明使用,因此上海就有沪这一称呼。“沪渎”随后引申出地理军事上的文化符号,东晋为了防止天师道孙恩起义建立了沪渎垒,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军事家孙武为“沪渎侯”。</h3> <h3> 祠内最后有孙武的享堂。</h3> <h3> 堂檐下挂着匾“慷慨乾川”。乾川也即乾坤。</h3> <h3> 堂内中间是孙子的坐像,上有匾“知己知彼”,前左右对联为“名家七书六经一部闻天下,功高十招勋业千秋炳史中”。</h3><h3> 一般常见说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而这“七书六经”,七书:《史记》、《汉书》、《庄子》、《韩愈文集》、《昭明文选》、《说文解字》、《资治通鉴》;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已经亡佚的《乐经》。这是曾国藩提出的一种成人之学的读书目录。</h3> <h3> 孙武的祠堂为何建在苏州虎丘?</h3><h3> 苏州光福镇南穹窿山,山上有孙武苑,据传为中国大军事家孙武隐居写作《孙子兵法》处。<br></h3><h3> 现孙武墓地位于今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境内,即历史记载的孙武墓所在地。苏州是孙武的第二故乡和功成名就之地,相城区更是孙武的归隐终老之地。</h3><h3> 这大概就是缘由了。</h3> <h3> 与孙武祠对着位置的广场左边,有一座园林——一榭园。</h3> <h3> 一榭园于2014年建成,在当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h3><h3> 一榭园的建造,系沿承历史文化信息对古典园林的一次移地重建。</h3><h3> 据史料记载,清初在山塘街斟酌桥附近有“邑人薛雪别业”,名一榭园,薛雪是苏州著名的诗人、儒医。“榭前有池,环以林木竹石,登榭而凭眺,如临镜奁,塔影山光,历历入画”,清代诗人吴周钤曾有诗句“清风一榭隔尘氛,槛外荷花漾水云”,故名一榭园,园中“有亭翼然,负山面水,别绕幽致”。</h3><h3> 嘉庆三年(1798)为知府任兆炯购得,将已沦为薛雪儿子薛六郎坟庵的废园改建成庭院。嘉庆七年(1802),任兆炯离任,园林为清代经学家、乾隆探花、孙武七十五世孙孙星衍(1753—1818)所得,改为“忆啸园”,又名“隐啸园”。园中葺“授书堂”,并请叠山大师戈裕良堆叠假山,堂前依山临壑,叠石疏泉,擅幽栖之胜。清嘉庆十一年,出于对上祖孙武的景仰,孙星衍在园旁建祠立碑,因北宋朝廷曾追尊孙武为“沪渎侯”,里人将这所园林和祠堂合称为沪渎侯庙。</h3><h3> 1862年,一榭园毁于兵燹,一代名园就此灰飞烟没。</h3><h3> 现在的一榭园与孙武祠堂相对应,也是对古迹的一种修复。</h3> <h3> 走进一榭园,是一个不规则青石铺地的院落,四周分布黄山石与树木,还有亭轩连廊。正东方向只见一块石碑竖立。</h3> <h3> 这是顺陵碑。此碑系武则天为其母杨氏所立碑文,当年园主喜爱之珍藏至宝。</h3><h3>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位于咸阳市东北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九月,享年92岁,以太原王妃礼葬。武则天即位后,于永昌元年(689)尊母为忠孝太后,天寿元年(690)九月,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改称顺陵。</h3><h3> 顺陵外城中部,原立有《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是武则天为其母所立,碑阳题款刻“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后世俗称“顺陵碑”。</h3><h3> 顺陵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倒塌,断为多节,当时咸阳县令取之修筑渭河堤岸,清初渭河堤出土残碑5块,1964年底张乡出土2块,1965年咸阳文庙出土1块。保存至今9块,存咸阳市博物馆。</h3><h3> 现在此碑应为后人重新镌刻。</h3> <h3> 院落正北是一座黄石假山,一侧石上有“积书岩”三字。大概意取清末画家赵之谦山水画中著名作品“积书岩”。</h3> <h3> 正南方建筑为宝顺斋,旧时有顺陵碑文(拓片),孙星衍视为至宝而得名。</h3> <h3> 顺着顺宝斋外走廊走去,只见云岩寺塔露出于走廊上方。</h3> <h3> 临湖小亭。</h3> <h3> 隔着湖面,对面有一水榭伸入湖中。</h3> <h3> 远眺壶天小阁。</h3> <h3> 池上长廊。</h3> <h3> 壶天小阁前。</h3> <h3> 走到这里湖面开阔。</h3> <h3> 湖面清晰地映出云岩寺塔的倒影。此可谓是一榭园之旧时风景“塔影山光”的重现。</h3> <h3> 临湖水榭。</h3> <h3> 曲桥远伸。</h3> <h3> 水榭倒影。</h3> <h3> 水榭与东轩。</h3> <h3> 曲桥尽头有翼然亭。</h3> <h3> 翼然亭中望曲廊水榭。</h3> <h3> 接着到了授书堂,这里是藏书受学之处。有今人撰写的篆书对联: “绛帐施教,问字金笺,先生善喻明后学;焚香开卷,谈经玉版,后学真诚拜先生”。</h3> <h3> 授书堂一角。</h3> <h3> 走出一榭园,过桥。这里就是虎丘的小武当。说起武当,都知道湖北十堰武当山,不过海拔也有一千多米。小武当山在江西最南端的龙南县,主峰海拔864米。那么这虎丘的小武当怎么回事?</h3> <h3> 原来此地牌坊后面由湖石堆叠的假山,形象奇特,玲珑剔透,近似湖北的武当山。</h3><h3> 相传伍子胥逃离楚国后,思乡甚切,于是吴王移来武当山胜景,故称“小武当”,是虎丘最古的遗迹。武当山古代属于楚国,牌坊上的字“吴分楚胜”,意为吴地分享楚的景致,点出了取景的渊源。</h3> <h3> 走过假山,登上台阶。一平台上有一口古井,后面石碑刻有“响师虎泉”。这里是虎丘山通幽轩前,又称虎跑泉。梁天监年间(503-519),僧惠响尝居虎丘,寻不到甘泉,俯地侧听云此有泉,凿石为井,泉水涌出三丈,或谓虎为之跑,因名虎跑泉。</h3><h3>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祸乱时,虎丘山遭到焚毁,古井也湮没。</h3><h3> 2003年时,虎丘景区重新发现完好的泉眼,移来一旧井圈,恢复这一古泉景观。</h3> <h3> 在虎跑泉前的假山石镂空洞里看景。</h3> <h3> 通幽轩。唐常建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此取其意。俗称“赖债庙”,原为宋人尹和靖故址,后改建为“陆羽楼”,楼毁。清嘉庆年间改建为“牛马王庙”,保存至今。旧时每逢年夕穷人无法还债,躲于此。</h3> <h3> 继续登上虎丘山的台阶,俯瞰到一景“书台松影”,是虎丘十景之一。</h3> <h3> 走上几步到了玉兰山房,这里因旧时种有一株玉兰树而得名。据传是宋朱劢从福建移植至此的,在清同治、光绪年间犹存,后毁。解放后重建山房时补植。</h3> <h3> 在山房前远眺园外,也是气象万千。</h3> <h3> 玉兰山房侧面。</h3> <h3> 走过这道门,就是云岩寺塔的平台了。</h3> <h3> 云岩寺塔即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7米。</h3> <h3> 云岩寺塔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塔前有重修碑记,也跟着斜了一点。</h3> <h3> 云岩寺塔前,有御碑亭。</h3><h3> 至乾隆末年,虎丘山上共有三座御书亭。咸丰年间,全都毁于战火。光绪十三年,江苏巡抚松骏,在原地重建御碑亭。亭中立有三块康熙、乾隆的御碑,碑均高一点二丈,宽四尺。中间一块刻康熙诗一首,其他各面共刻有乾隆诗六首。</h3> <h3> 御碑亭中立有三块康熙、乾隆的御碑,碑均高一点二丈,宽四尺。中间一块刻康熙诗一首,其他各面共刻有乾隆诗六首。</h3> <h3> 御碑亭对面是大雄宝殿。虎丘大雄宝殿是在原五十三参大殿修缮的基础上重新布设而成。</h3> <h3> 大雄宝殿前向下,有五十三个台阶,这就是虎丘“五十三参”。</h3><h3> 五十三参,又比喻虚心求教,不辞辛苦。《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h3> <h3> 悟石轩,在大殿西侧。</h3><h3> 康熙二十八年南巡之前,下了一道谕旨“将江南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课税与蠲除。”百姓被免税后,无不欢欣鼓舞。苏城官民为感激康熙帝的厚恩,纷纷捐资,将虎丘修葺一新,以恭候大驾。修葺后的虎丘,在悟石轩处新建了万岁楼,楼高三丈六尺,重檐复角,临千人石的南面开启轩窗,两旁分列画栏,楼上则朱栏四围,方棂三面,上悬“万岁楼”金匾,中立御碑一座,高一丈九尺八寸,碑座雕龙,上刻康熙免税谕文。</h3><h3> 附近还有曹寅(曹雪芹祖父)的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h3><h3> 这些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后悟石轩重建。</h3> <h3> 致爽阁,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h3> <h3> 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h3> <h3> 致爽阁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致。</h3> <h3> 致爽阁四周有回廊。</h3> <h3> 下来到石观音殿,这是虎丘十八景之一。</h3> <h3> 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使人肃然起敬。时人看了无不称好,谓之应梦观音,传为佳话。</h3><h3> 其后又在太湖洞庭山觅得一块质地极佳的青石,它温润如玉,叩之有磬,高八尺有余,然后叫擅长雕刻的弟弟臧宁依此画像雕花一尊与真人大小的观音。</h3><h3> 石观音雕成后,须建设一座寺院供奉,而臧逵、臧宁兄弟生计拮据,无力承担,于是从秀州到杭州,又到苏州,四处化缘。苏州人乐善好施,更得到缙绅钟离智鼎力相助。熙宁七年(1074)九月初一,终于在虎丘第三泉南侧建成了以武康石铺地坪的石观音殿,又称应梦观音殿。</h3> <h3> 石观音殿内。2006年发掘遗址后恢复,其中武康石地坪墙基等为宋代遗物。</h3> <h3> 西面墙上嵌着一后雕刻观音线画像。</h3><h3> 此处遗址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 石观音殿旁边是第三泉。</h3> <h3> 唐代茶圣陆羽评品此泉,称“水质甘冽、味甜醇厚”,为天下第三而名。岩上建有三泉亭。</h3> <h3> 旁边岩石上的石刻“铁华岩”,是苏东坡“铁华绣崖壁”之意。</h3> <h3> 第三泉前面,是著名的虎丘剑池,一块别有洞天的石匾,可以引出多少有趣的故事!</h3> <h3>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这就是剑池。</h3> <h3>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池下,以扁诸、鱼肠等数千剑殉葬,故名剑池。</h3> <p class="ql-block"> 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此桥即双井桥,桥面有双井,旧时为山上寺僧汲水之用。也传说春秋时,西施曾在井边梳妆打扮以其为镜。</p> <h3> 剑池前,有二仙亭。</h3><h3> 二仙亭坐落在千人石北侧,得名于陈抟和吕洞宾曾在此下棋的神话传说。石亭原为宋代建筑,清嘉庆年间重建,全用花岗岩石材。石亭雕刻精细,亭内石碑刻有陈抟、吕洞宾“二仙”的神像,亭石刻挂落有双龙戏珠等浮雕精品。</h3><h3></h3><h3><br></h3> <h3> 二仙亭前是千人石。相传南朝时,梁代高僧"生公"说法于此,千人坐于此石上聆听,而得名。另一传说是,吴王阖闾葬后,怕工匠泄漏秘密,杀工匠千人于此,故名"千人石"。</h3> <h3> 二仙亭剑池一带岩石上,到处是摩崖石刻。</h3> <h3> 千人石旁边,一个水池即白莲池。池中有一方石头叠在其它一石头之上,名为“点头石”,刻有“点头”,为王宝文所书。相传异僧竺道生曾讲经虎丘寺,人无信至,乃聚石为徒,兴谈至理,石皆点头。《姑苏志》载“生公说法时,池生千叶莲花,故名”。</h3> <h3> 白莲池对面,就是登大雄宝殿的五十三参台阶。</h3> <h3> 在千人石上仰望冷香阁。冷香阁是与石观音殿连在一起的建筑,是春天踏青赏梅观景、平时雅聚品茗休闲的好去处,冬季则无梅可赏。</h3> <h3> 从千人石走到一个大平台上,这里就是孙武练兵场。</h3> <h3> 在此处望云岩寺塔及剑池等景,可谓一览无余。</h3> <h3> 走下练兵场,在五十三参旁边,有一块石头是刻着“仙人石”三个字,后面有很小的洞,没有介绍,大概是仙人洞。据说古代有一卖橘老人偶然间走到了这个洞,看见两个大仙在这里下棋,所以称这里为仙人洞,洞前石块为仙人石。</h3> <h3> 旁边就是可以看到养鹤涧的小路。</h3> <h3> 向下看去,一条小溪静静的流过。这就是养鹤涧,涧周围是密密的树林,还有着几株红枫留着深秋的色彩。</h3> <h3> 走上平林远野门。这“平林远野”,是明代文徵明写的。</h3> <h3> 里面一座高高的楼台。</h3> <h3> 登上平台,这里有平远堂。</h3><h3> 平远堂是康熙的行宫。原建于致爽阁旁,1997年在建于此。</h3><h3> 康熙帝先后四次来游虎丘,最后一次在康熙四十六年,就住在这平远堂。夜间,他凭高远眺,郊外青山如画,夜晚月影照帘,满怀的诗兴豪情油然而生,于是挥笔写下“四面岚光俱入座;一轮蟾影恰当帘”(现存的由当代苏州书画家谢孝思书),以及“松声竹韵清琴塌;云气岚光润笔床”。他有感于周围波光映月、山色秀美,又书“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h3> <h3> 平远堂后,有五贤堂,门匾曰“旷代风流”。</h3> <h3> 五贤堂原名五贤祠,祭祀唐代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宋代王禹偁和苏轼诸先贤。堂内有五贤碑刻画像。</h3> <h3> 接着来到一座名为“千顷云”屋子。为1982年重建。</h3> <h3> “千倾云”,来源于苏轼之句“云水丽千顷”。匾额为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秀才、苏东坡第28世孙苏局仙102岁题写 。</h3> <h3> 旁边有一处廊怀小方亭组成的建筑,在此,可以远眺姑苏城的万家烟火,因名“万家烟火”。</h3> <h3> 往南一点有“望苏台”。走进圆洞门,即可极目远观繁华的姑苏城。</h3> <h3> 这天天空通透度尚可,能看见城内北寺塔。</h3> <p class="ql-block"> 接着又到了万景山庄,这里是以盆景为主体的园中园。园里集中了苏派盆景精品600多盆。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p> <h3> 并有苏州盆景历史文化陈列馆。</h3> <h3> 奇石馆。</h3> <h3> 大型水石盆景——岩壑天成。</h3> <h3> 最后走到了断梁殿,就是虎丘二山门,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此山门的正梁是断开的,有明显的接缝。</h3><h3> 细看断梁殿,会发现从正梁之下生出二十四根“琵琶木”,把整个屋顶的重量分解到立柱和墙体上,构思极其巧妙。</h3> <h3> 走出了山门,也就是虎丘景区的南门,结束这天的虎丘之行。虎丘还有一些景点,如“拥翠山庄”、“憨憨泉”等以前也走过的,没有再去。</h3> <h3> 文中介绍景点历史典故的部分,系网络资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