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北京文旺阁木作艺术博物馆参观记</font></b></h1> <h3>今年,京津冀一卡通年票中,发现新增一个景点——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h3><h3>2019年1月2日,1月4日,先后去了两次,不仅看了展览,还有幸听到了王文旺先生的亲自讲解,收获了挺多与木作有关的知识。也对这家博物馆有了一定的认识:</h3> <h3>这是“北京文旺阁木作艺术博物馆”古色古香的正门。</h3> 序厅 <h3>推开古典庄重的大门,进入“序厅”,迎面是“匠人匠心见精神”——京城百业之木匠行,一看就知道馆主以自己是一位木匠行里人而自豪!</h3> <h3>这个展览从源流,分工,行业精神等方面讲述木匠这一行业 ,借助展品展现匠心之作和匠人的精神。</h3><h3><br></h3><h3>将木作、匠人、匠心有机的融合为一体,闪现出传统手工业和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是这座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闪光点!👍👍👍🌹🌹🌹</h3> <h3>牌匾两侧悬挂着一副老对联:</h3><h3><b><br></b></h3><h1><font color="#ed2308">佳木由来堪作器,</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良工自古不遗材。</font></h1><h3><br></h3><h3>在一个大木匠眼里,没有不堪用的木材,也没有可浪费的木材。育人也是同理。👍</h3> <h3>馆主介绍。本来在第三部分展出,但我以为应该放到序厅介绍,呵呵!</h3><h3><br></h3> <p class="ql-block">通州区十大名工匠之一:王文旺——大木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文旺,1970年出生,1988年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学习雕刻手艺和木匠工艺,从事古家具修复工作。现任北京文旺阁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荣誉:</p><p class="ql-block">第九、十、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秀展示奖;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得优秀展示奖;2015年第四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获得优秀旅游商品奖;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手作之美贸易博览会获得传统民艺保护最佳贡献;第二届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荣获优秀展示奖;2017年被通州选为“通州十大工匠”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绝活:</p><p class="ql-block">自幼接触木作工艺,专心从事木作已有30余年,精通手工木工雕刻技艺,能用精湛手艺让濒临消亡的木作文物重新活起来,并且有了更长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心中的工匠精神:</p><p class="ql-block">“匠”字起源最早说的就是木匠。在古时候,被人称为匠,那是相当了不得的。正如一个木匠学徒的过程,需要具有品德、坚持、诚信、口碑,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一不可,它所体现的就是工匠精神。收藏,修复,整理,展示,挖掘内在文化并弘扬,就是我传承工匠精神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传承它,爱上它。👍👍👍💐💐💐</p> <h3>在入门的““匠人匠心见精神”——北京百业之木匠行”牌匾下左右,展出了王先生收藏的17幅表现木匠工作流程或者工具的木雕画,每一幅画表现一个具体工序或工具:</h3><h3>这一幅是“砍斫”,表现一位木匠在用锛子,对原木进行平木作业,将原木去皮或去节(而后才方便继续加工)。</h3> <h3>《选木》,不同的用途,要选择不同的木料,所以木匠不仅要按尺寸大小选木料,还要知道哪些木料有何种质地,适合做啥使用,一个好木匠,不仅仅要有好手艺,更要有知识,有经验!👍</h3> <h3>《穿剔——凿雕》表现一位木匠骑在“木柁”上凿眼(hanghua不说孔,呵呵!),上边的小牌子里详细介绍了“凿眼”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h3><h3>这是他们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非常不同之处——每一件展品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很专业,很具体的指导!</h3> <h3>展馆及具体展览介绍:博物馆是以介绍古代木工行业的科技创造及工匠精神为主。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了解木工行业的历史,传承工匠精神!<br>具体分为:<br>一、祖师爷鲁班,<br>二、行业分工,<br>三、木匠之道,<br>四、京城木匠,<br>五、木作漆艺。</h3> 进入正式展厅 第一部分 <h3>《祖师爷鲁班》<br></h3><h3><br>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实际上不仅是行行出状元,还有行行都有祖师爷!<br>木匠行的祖师爷就是鲁班。</h3> <h3>在展馆大门的外面,有一座不大的祖师爷鲁班木雕像🙏🙏🙏</h3> <h3>相传这种秸秆绑扎的灯笼架子,就是鲁本发明的!</h3> <h3>说起来可能让人不敢相信,这么复杂的漂亮的灯笼架,竟没有任何铁丝、线绳或粘接剂,都是应用了榫卯结构图片具体介绍了如何制作的方法——如何使用榫卯结构制作灯笼架!<br>你不相信前人的智慧都不行!</h3> <h3>故宫的角楼。传说是鲁班化成老人,制作了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蝈蝈笼,上街叫卖,正愁着完不成任务要被杀头的工匠们买了之后,很受启发,在一个月之内,就造出了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模型!!</h3> <h3> 王文旺馆长亲自给我们将讲鲁班与北京故宫角楼的故事视频</h3> <h3>传说锯子、圆规、拐尺(L矩尺)、钻子等等木工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因而才有了“天下自此知规矩,人间从兹行方圆”的赞誉!</h3> <h3>每年阴历六月二十三是祖师爷鲁班诞辰,木作行都有祭奠活动。</h3> 第二部分 <h3>行业分工。</h3><h3>木匠,早在周代就是天下六工之一。《礼记.典礼》天子的六种工匠是: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分别负责制做陶器、铁器、石器、木器、皮具和草编等六种材质的器物。</h3><h3><br></h3><h3>实际上木匠行还有更细的分工,至少在周代《周礼 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分为):轮、與、弓、庐、匠、车、梓”等等。</h3><h3><br></h3><h3>一般按不同木工工艺,可大致分为大木作,小木作,家具作。把建造房屋木构架的叫作“大木作”;把建筑装修和木制家具的叫作“小木作”或“家具作”。前者工人称“大木匠”,后者工人称“小木匠”或"细木匠"。</h3><h3><br></h3> <h3>记得小时候我的太爷爷就说过,他就是一个大木匠——专门给人家盖大房子,做房梁、屋架、立柱等等大木制件的木匠——属于“大木作”木匠!</h3><h3><br>我在老家,还保留着太爷爷制作的一个“小匣柜”。</h3> <h3>大木作介绍:</h3><h3><br></h3><h3>我国古代以来,按木工工艺的不同,把建造房屋木构架的叫作“大木作”;</h3><h3>记得小时候我的太爷爷说过,他就是一个大木匠——专门给人家盖房子,做房梁、檩柁、屋架、立柱等等大木制件的木匠——属于“大木作”木匠!也叫"大木匠"。</h3> <h3>当然,木匠分工不同,不等于绝对分家,实际生活中,也有互相交叉。比如我父母结婚时的家具:大躺柜,小坐箱,小匣柜都是他们的爷爷,也就是我太爷爷给做的。</h3> <h3>故宫精致的宫殿斗拱制作,应该是专门的"小木作"完成的。</h3> <h3>这个展出的精美斗拱部件,应该是馆长王木匠制作的吧 !?</h3> <h3>不论大木作,小木作,都离不开木工工具。王馆长收集了各种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传统木工工具,分门别类的展示出来,真是琳琅满目!</h3> <h3>传统木工工具,主要分为四大类:</h3><h3>第一大类是"解木工具",简单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原木分解开来的工具。主要有锯子,斧子等等</h3> <h3>这是王馆长在给游客讲二人台大锯的使用方法。</h3> <h3>古老的木雕画,就有使用二人抬大锯的画面。</h3> <h3>第二大类是"平木工具",简单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原木锯开之后 把原木、木制件的表面搞平整的工具。主要有锛子,各种各样的刨子等等</h3> <h3>这是线刨。属于一种平木工具。<br>展出的每一种工具 (展品),都有详细的介绍。所以我认为这个木作博物馆不仅仅是个博物馆,更是一座教学馆!应该为王馆长点赞!💐👍</h3> <h3>今天,一进展馆,我就急匆匆的问小讲解员:有没有锛子,她告诉我,有啊!她好奇的问我,您为啥要单单问有没有锛子呀?</h3><h3><br>我告诉她:"我的太爷爷就是一个大木匠,他的工具中就有大锛子,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拿了他的锛子,吓的他赶紧高喊着把锛子放下!放下!!!"听到每天爱抚我的太爷爷高声喝喊,也把我吓着了!</h3><h3><br>现在想来,他是怕我不小心锛了小腿,这一声喊,也让我一辈子记住了锛子,记住了锛子不许小孩动!!哈哈😄</h3><h3><br>这张图片上的物件儿就是大锛子——属于平木工具。(感觉太爷爷的大锛子,要更大一些。民间的传统木匠工具都是自己或者请人帮助做的,所以尺寸并不完全一样)您看看,这大锛子如果小孩拿上了,不小心是不是容易锛了自己的小腿?</h3> <h3>网上找到了一张用锛子的照片。</h3><h3>起初我想锛子早该进博物馆了,没想到在一些古建筑修建维修方面,现在也还离不开锛子,嘿嘿😁</h3> <h3>第三大类是"测量工具",简单通俗一点说,就是测量木料或制件尺寸、角度等的工具。主要有不同种类的尺子(鲁班尺),圆规、墨斗等等</h3> <h3>这是一个雕刻成龙型花纹的墨斗,属于测量工具类。</h3> <h3>这个叫"鲁班尺",我是第一次知道、看到。不了解具体用途,只好上网查询,<br> 百度百科"鲁班尺",结果内容非常多,只能把简介粘贴如下:<br> 鲁班尺,亦作“鲁般尺”,为建造房宅时所用的测量工具,类今工匠所用的曲尺。鲁班尺长约42.9厘米,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班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个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呼之为“门公尺”。尺子上有八字,这八个字是:“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在每一个字底下,又区分为四小字,来区分吉凶意义。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中表现最为广泛。</h3><h3>(更多的鲁班尺知识,请您听一听王师傅的讲解,就会明白很多👍🌹嘿嘿😁)</h3> <h3>这是王老师给我们讲解,鲁班尺作用——"是按需要(确定)、测量门窗尺寸"的视频:</h3><h3>故宫里的门窗尺寸,都符合"官"的尺寸!</h3> <h3>传统木工工具,主要分为这四大类:最后一大类是"穿剔工具",简单通俗一点说,就是打眼,凿口的吧?主要有钻子,各种凿子等等。</h3> <h3>午钻,是给木制件钻孔用的。属于"穿剔类工具。</h3> <h3>听了王馆长关于这个木工工具箱与木匠之"匠"字的关系介绍,涨姿势了有木有?!</h3> <h3>王馆长心中的工匠精神:<br></h3><h3>“匠”字起源最早说的就是木匠。在古时候,被人称为匠,那是相当了不得的。正如一个木匠学徒的过程,需要具有品德、坚持、诚信、口碑,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一不可,它所体现的就是工匠精神。收藏,修复,整理,展示,挖掘内在文化并弘扬,就是我传承工匠精神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传承它,爱上它。</h3> <h3>木匠哲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h3><h3>——《孟子.离娄章句上》</h3><h3><br></h3><h3>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h3><h3>——《庄子.天下》</h3><h3><br></h3><h3>忠孝节义是四梁八柱,勤廉俭慎乃榫卯檐枋</h3><h3>——《格式雷家训》</h3><h3><br></h3><h3><br></h3> 第三部分 <h3>木匠之道</h3><h3><br></h3><h3>师徒传承支撑着传统手艺的发展,做活营生是传统手工艺延续的根本。一个木匠的成长道路从拜师学艺开始,而其中的木匠规矩、生意营生、木匠哲学、工匠精神等。又诠释出木匠的</h3><h3>为人处世的道理,经过历代传承成和发展,木匠之道不仅是做活的基础,更成为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的理念。</h3> <h3>木匠规矩:</h3><h3>拜师学艺一开始就要行礼:</h3><h3>(1)拜师礼</h3><h3>(2)认师礼</h3> <h3>木匠学徒的规矩,这可不同于现在的潜规则而是必须做到:</h3><h3>1.打杂一年,一共学徒三年。</h3><h3>2.必须敬重师傅 ,还要做家务,照顾师傅起居。</h3><h3>3.学习期满,师傅要一套工具给徒弟。</h3><h3>4.出徒以后,一般还要有报酬的帮师傅三年工。</h3> <h3>一个好木匠,名声,经验,技能缺一不可!</h3> <h3>民国年间的木匠工钱真不高啊!</h3> <h3>按王馆长敬重的工匠精神:</h3><h3>"一个木匠学徒的过程,需要有品德、坚持、诚信、口碑,还要有精益求精的技术,缺一不可,它所体现的就是工匠精神。收藏,修复,整理,展示,挖掘内在文化并弘扬,就是我传承工匠精神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传承它,爱上它!</h3> <h3>王馆长的木匠手艺与工匠精神👍👍👍就都是传承之干了一辈子木匠的老父亲!🌹🌹🌹🙏🙏🙏</h3> <h3>我们国家层面,这些年也在提倡工匠精神。我国领导人给德国领导人介绍工匠精神,送的礼品,就是与木匠有关的"鲁班锁"。</h3><h3>事实上,国家精心选择“鲁班锁”赠送德国领导人,还有另一层“深意”:鲁班被誉为中国工匠鼻祖,而“德国制造”则堪称现代世界制造业标杆,其中寄寓着全球最大制造国与最精良制造国深度合作的含义。</h3><h3>在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看来,“鲁班锁”代表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而“德国制造”的精髓正是“工匠精神”。“中国制造”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弘扬“工匠精神”是核心要义之一。</h3><h3>赠送默克尔“鲁班锁”只是一个隐喻。</h3><h3><br></h3><h3>李总理在2016年,首次正式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宣言:“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h3> <h3>这就是博物馆里的"鲁班锁"</h3> <h3>这张图就是六根木鲁班锁(最基本型)的解法介绍。您对鲁班锁有兴趣吗?可以在博物馆文创室选购哦,哈哈😄</h3><h3><br></h3><h3>鲁班锁,也叫八卦锁、孔明锁,是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榫卯结构的固定结合器,是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芳”“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h3><h3><br></h3><h3>鲁班锁,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h3><h3><br></h3><h3>鲁班锁相传由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班发明。(也有传说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在三国时期孔明把鲁班的这种发明制成了一种玩具——所以也叫孔明锁。</h3> <h3>榫头卯眼简称榫卯,是中国发明的两个或多个木制构件的基本方式。</h3> <h3>博物馆用一系列家具拆解实物介绍了不同的榫卯结构之精巧——这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工匠精神是需要传承与发扬光大的!</h3> <h3>限于篇幅限制,只能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榫卯结构实物,介绍给您,:</h3> <h3>三材交叉结合榫</h3> <h3>霸王枨钩挂榫</h3> <h3>更多的实物可以到博物馆亲手抚摸那些展品哦!</h3> <h3>除了用大量的榫卯结构部件实物,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制作技巧外,王老师还收集收藏了大量的其他木料、木器等实物,介绍了与木头、木材、油漆等等与木作有关的技艺。</h3> <h3>树木——从原木知识介绍</h3> <h3>木材介绍,既有木材原木,木板半成品、木板等各个状态点木材实物非常详细。</h3> <h3>展馆有各种树种之木料、板才的特性、质地,用途等介绍。</h3> <h3>这是关于"黄果木"这种木材的详细介绍及原材,打磨上腊,打磨上漆之后的状况及颜色。一目了然。</h3> <h3>樟木介绍</h3> 第四部分 <h3>京城木匠行</h3> <h3>京城木匠相关的地方</h3><h3>——神木场与大木场(明代)</h3> <h3>京城名木匠——蒯祥</h3><h3><br></h3><h3>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h3><h3><br></h3><h3>今江苏吴县鱼帆村人(今属江苏苏州) 。世袭工匠之职,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br></h3><h3><br></h3><h3>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1417)、皇宫前三殿、长陵(1413)、献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h3> <h3>木匠皇帝——朱由校</h3><h3>朱由校是大明王朝第15任帝王,不仅是一位木匠皇帝,同时也被后人称为文盲皇帝。真是一个很奇葩的皇帝 ,哈哈😄</h3><h3><br></h3><h3>朱由校为什么会被戏称为木匠?</h3><h3>朱由校是明朝的奇葩皇位之一,他从小对木器制造感兴趣,喜欢捣弄木工的工具。朱由校有一双巧手,不管是锯斧刀凿还是髹漆的木匠工作,他都要一一尝试亲手制作。朱由校不仅仅是对木匠活感兴趣,他的木匠手艺也很是高超,他制作的床椅、妆盒等物不但做工精巧,而且花纹彩饰也异常漂亮。</h3><h3><br></h3><h3>根据《明史》的文字记载:明朝时期制作的木床相当笨重,不但样式普通使用木料繁多,而且搬动不易。朱由校为了改进木床,亲自苦思木床的设计图,一钉一木都亲自经手,历时一年亲手打造了一张能折叠携带方便,还有着精美花纹镂空图案的新式木床。</h3><h3><br></h3><h3>《先拨志》中有记载朱由校对木匠活的热爱和高超的木工手艺,其言如下“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还有说他一旦开始做木工活,就一门心思陷入其中,对其他事不闻不问,就连肚子饥饿,外界寒冷也一无所觉。正是由于朱由校对木匠活的这样痴迷和其高超的木工手艺,所以后世称他为“木匠皇帝”。<br></h3><h3><br></h3><h3>朱由校因为痴迷木匠活,对朝政大事漠不关心,导致了明朝内部宦官和文臣的生死争斗,因为不能上下一心,内治明政,外御仇敌。可谓是爱木匠不爱江山的一位奇葩皇帝。<br></h3><h3> </h3> <h3>“样式雷”。</h3><h3>"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廷昌等。</h3><h3><br></h3><h3>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于康熙年间由江宁(现江苏南京)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h3><h3><br></h3><h3>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用今天话说就是首席建筑设计师,可不是一个简单耍手艺的木匠哦!),即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也有口语话"样子雷"的叫法。👍👍👍🌹🌹🌹</h3> <h3>网上搜到的"样式雷"建筑作品图</h3> <h3>兴隆马家</h3><h3>清末北京“八大柜”,即兴隆、广丰、 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八大木厂。建了包括颐和园在内的大量皇家建筑和王公府邸,主持维修了多座坛庙、寺观和陵寝,在当时的京城是赫赫有名。</h3><h3><br></h3><h3>清代,皇室宫廷建筑,都在明朝基础上扩建和改造而成。皇家大型工程,由内务大臣主管,再由工部转交给当时京城的十二家木厂承包。这十二家木厂被称为“八大柜”和“四小柜”,排名依序为:兴隆、广丰、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艺和、祥和、东升、盛祥。</h3><h3><br></h3><h3>清代木厂,绝非当今的木器加工厂。历经明清两朝,建筑行业已分为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八大“匠作”,木厂正是集合了各个工种、配套齐全的施工单位。</h3><h3><br></h3><h3>十二家木厂中,为首马家的兴隆木厂,被称为“首柜”,所有皇家工程,都由“首柜”向工部统一承办,然后再分发给其他十一家木厂分头施工,“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总承包商”。当时北京从事古建的八大柜八大木匠铺子,都是马家的,其中最大的就是兴隆木厂,专门修皇家园林,颐和园、故宫、北海、承德避暑山庄,北京这四大世界文明遗产,都是马家经手修起来的。</h3><h3><br></h3><h3>清朝近300年历史,紫禁城、颐和园、天坛、北海、圆明园……所有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宫阕,无一不留下兴隆木厂的痕迹。事实上,在现今中国23处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中,有4处是马家修建,它们是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厉害吧?🌹🌹🌹👍👍👍</h3> <h3>李文革,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成员李永革出席了在苏州常熟举办的首届中国戈汕红木文化研讨会。<br></h3><h3><br></h3><h3>会上,“一辈子修故宫”的李永革分享了自己修缮故宫的经历与体会。</h3><h3><br></h3><h3>操着一口浓厚的京腔,话里行间各种术语信手拈来,白发苍苍的李永革俨然一副老匠人风范。1975年,20岁的李永革从部队退役,进到故宫成为一名修理大器件的“大木匠”。从此,他再没有换过工作。</h3><h3><br></h3><h3>回想起来,李永革表示自己也没想到会成为一位修皇宫的木匠。但对这份工作,他颇为满足,“我父亲也是一位木匠,这算子承父业,只不过我工作的地方特殊了一些”。</h3><h3><br></h3><h3>按辈分算,李永革算建国后故宫的第三代修缮工匠。在故宫,老师傅们孜孜不倦地将各种知识教授给了他。至今李永革仍记得老师傅的教诲,“若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h3><h3><br></h3><h3>他回忆:“我们那时,一个地方没琢磨透就会整晚不睡觉。先画图纸,然后按照图纸做出来。做错了,就重新画图纸,再做。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有时,大家还会点着煤油灯练榫卯拼缝。拼好了对着灯照,看谁拼得漏光。漏光了就重新做榫卯重新拼。”</h3><h3><br></h3><h3>然而,老匠人们的这股“犟”劲正在渐渐流失。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选择入行,古建筑修缮这门手艺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h3><h3><br></h3><h3>2005年开始,李永革在故宫组织了好几场拜师仪式,希望通过传统的师承制,为故宫精心培养下一代的修缮匠。他认为,师承制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给师傅以责任,也给徒弟以压力,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h3><h3><br></h3><h3>有人不解,技艺传承已迫在眉睫,再用这种慢悠悠的教学方式,来得及吗?在这点上,李永革的匠人思想依旧不肯让步。他觉得,“技艺,很多时候是语言和文字没法说清楚的。比如说你锯一个部件,该以什么姿势锯,多大力锯,这个没法说清。必须得在老师傅身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从中慢慢体会。慢工出细活,不能急,培养传承人,也是一样”👍👍👍🌹🌹🌹<br></h3><h3> </h3><h3> </h3><h3><br></h3> <h3>工匠精神: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品质……</h3><h3><br></h3><h3>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承着工匠精神! 木作博物馆旨在传承优良的传统艺术与社会建设相融合 。</h3> <h3>京式家具。</h3><h3>"京式家具“也称"京作”。京式家具到清代中叶时已完全形成了与明式家具不同的装饰风格,成了“清式”家具,故京式家具常常都是清式家具。</h3><h3><br></h3><h3>京式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明朝就有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家具。这些宫廷家具逐渐传入民间,从而形成了明代北京家具的特色。清代宫内设有作坊,专门制造各种宫廷使用的硬木家具。</h3><h3><br></h3><h3>光绪年间,北京有了专门修造民间硬木家具的作坊,后来也承做榆木大漆家具。京式家具继承和发展了明式家具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h3> <h3>各式家具独具特色</h3> <h3>博物馆还逐件拆解了一把圈椅,逐一一介绍具体家具另件名称和结构特色,非常详细。</h3> <h3>一把看似不太复杂的圈椅,就是由这么多零部件组成,真的不简单啊!</h3> <h3>圈椅扶手下面的支撑部件叫"鹅脖"您知道吗?</h3> <h3>除了展览了木匠精神,木匠分类,木匠工具,木料,木件,木结构等等与木头有关的人或物及木作工序外,还特别介绍了木作漆艺。</h3> <h3>髹xiu("休"音,这个字,除了行"hang"里人之外,认识的不多,嘿嘿😁)饰技法,主要分为七大类。</h3><h3><br></h3><h3>髹漆 [xiū qī]</h3><h3>髹漆,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髤(xiū)漆”,谓以漆涂物。《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 辽主方纵肆,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贯所齎皆极珍奇,至运两浙髹漆之具以为馈。”</h3><h3>亦指油漆。</h3><h3>髤 [xiū]</h3><h3>髤,读xiū,是汉字,同“髹”。(百度得到上节文字解释)</h3> <h3>有关漆之字的解释,这是第一次见到。</h3> <h3>博物馆用大量漆器实物,详细介绍了具体"髤漆工艺",非常专业,所以我相信,大木匠王师傅,也应该是一位非常娴熟的髹漆匠人!👍👍👍💐💐💐</h3> <h3>具体介绍了漆器、漆艺的历史传承——</h3> <h3>展出了大量漆器实物。</h3> <h3>精美的漆盒</h3> <h3>漆盘</h3> <h3>红漆捧盒</h3> 木作展览基本结束 <p class="ql-block">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它是一家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民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的一个展厅里,还展示着传统360行每个行业会用到的一些器物,每件器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传说或是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p><p class="ql-block">图中王馆长手中摇晃的这个物件叫“响铃”,是古代行医的郎中——医生手中摇动的“响器”,只要这个响器声音穿出来,一里地范围之内的人,都知道有郎中来了!👍👍👍🙏🙏🙏</p><p class="ql-block"><br></p> 后记 <h3>小朋友来参观博物馆之后,还要填写作业,巩固知识——这家博物馆更像一家学堂!</h3> <h3>博物馆每到暑期,都会组织夏令营,采用孩子们自己动手,组装小板凳等的亲手体验与老师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向孩子们介绍中国文化的一大分支——木作文化,并传授最基础木作技艺方法。</h3> <h3>用爱因斯坦三次制作小板凳的故事鼓励小朋友们组装小板凳。循循善诱,良师益友。👍👍👍🌹🌹🌹</h3> <h3>这是让孩子们,亲手组装小板凳的体验馆</h3> <h3>博物馆中的小学生木作体验教室,同时也是一个古代木作制品展示馆!🌹🌹🌹👍👍👍</h3> <h3>所以被授予各种奖牌,基地。这是其中一面木作文化教育基地牌匾。</h3> <h3>每天开放时间。由于私人博物馆人手有限,最好去参观之前与工作人员先电话☎️联系:</h3> <h3>博物馆的不同名头!👍👍👍🌹🌹🌹</h3> <h3>除了《木作》之外还很多展示内容。</h3> <h3>总之,我——银发老翁参观之后,很受感动与佩服:</h3><h3><br></h3><h3>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馆长,造就了这家展出空间较大,展出内容十分接地气的私人博物馆;这是一家有点简陋,却是非常专业的木作博物馆;这是一家与木头有关的博物馆,更是一家木作技艺的体验场;是一家传扬工匠精神的宣传馆!非常值得一去,虽然离最近公交车站要走半个多小时,我还去了两次依然有很多内容未能参观到……<br></h3><h3><br></h3><h3>以后还要去看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