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東柵景區

马湘衡

<h3>烏鎮是水鄉,京杭大運河繞鎮而過,十字交叉型的水系將烏鎮劃分成四塊區域,即東西南北四個柵。烏鎮現在開發了兩個景區,東柵景區和西柵景區:東柵景區是觀光遊覽型景區;西柵景區是集休閒、度假、商務、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型體驗景區。</h3> <h3>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北接江蘇吳江,為二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烏鎮是個具有六千多年悠久文明史的古鎮,據烏鎮鎮郊1.5公裡外的譚家灣文化遺址考證,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那個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防備越國,史稱「烏戍」。烏鎮真正稱鎮是從唐朝開始的,在唐咸通十三年的《索靖明王廟碑》上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在宋元豐年間有烏墩鎮和青墩鎮的記載,後為避皇帝趙惇諱,就稱為烏鎮和青鎮。1950年,烏、青兩鎮合併後稱烏鎮至今。</h3> <h3>地址:嘉興市桐鄉市烏鎮環河路468-17號</h3> <h3>烏鎮之名的由來,相傳和唐代時一位名叫烏贊的將軍有關,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同副將吳起率兵討伐,一路打得叛軍節節敗退,退至烏鎮的北柵時,烏贊將軍不幸中了叛臣的詭計,陷入埋伏,被叛軍亂箭射死。他的部將吳起,把烏將軍和他的戰馬青龍駒葬在車溪河西畔,並按民間的風俗,在墳邊種了一棵銀杏樹。從此,這株象徵著精忠報國的銀杏樹在烏鎮根深葉茂地茁壯成長,後人為了紀念烏將軍和他的戰馬,就將此地取名為烏鎮。</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福慧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仁慧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拳船</h3><h3>烏鎮的拳船起源於南宋,因烏鎮位於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鎮區河網密布,民間習武於船上,既強身健體,又保一方平安。每年「香市」期間,拳船上的武師免費為當地的百姓表演武術,延續至今。(雨天暫停)</h3> <h3>拳船又稱船拳,起源於南宋時期。烏鎮水系屬太湖流域,太湖湖匪盛行,而烏鎮屬於三不管地段,所以老百姓會在船上練練拳腳功夫,一方面抵御湖匪保衛家園,另一方面強身健體。現在拳船雖然已經不是防匪之用,但在船上習武健身,卻作為一項傳統活動流傳至今,拳船每半點表演一次。因烏鎮當地的居民都靠種桑養蠶為生,「船」和「蠶」在我們當地的土話中是諧音的,所以拳船表演也是為了慶祝蠶桑豐收的。</h3><h3>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當地老百姓都是靠種桑養蠶為生的。老百姓會把收好的繭子留一部分做蠶絲被或衣服,其餘全部賣給繭站。有專門的絲綢加工廠則會對繭子進行加工做成絲綢製品。西柵景區有一個益大絲號,就是烏鎮當年最大的蠶絲作坊。</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仁德橋</h3> <h3>岸邊楊柳依依,水中槳棹聲急。</h3> <h3>水邊房屋的特色在於是先於水中立起石柱並鋪設石梁,在此基礎上搭建木質房屋,「枕水而居」。</h3> <h3>烏鎮的水系是十字交叉型的,河道並不寬,為了能讓大型船隻調轉船頭,當地老百姓在河道的盡頭挖了轉船灣,而對岸有個財神堂,所以命名為財神灣,也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h3> <h3>前面的水域非常寬闊,這就是烏鎮的轉船灣——財神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竿船</h3><h3>高竿船又名標桿船,俗稱「蠶花船」,是烏鎮一帶種桑養蠶地區為祈求「蠶繭」豐收的一種傳統文化活動。每逢「清明」,當地農民在一條大船中央放置一個巨型石臼,上插一根碩大的毛竹。表演者爬上竹梢,表演各種驚險動作。民間將毛竹比喻成「蠶花竹」。表演者身著白色服裝,象徵蠶寶寶的形象。此風俗至今不衰。(特殊天氣暫停錶演)。</h3><h3><br></h3><h3>在河上停泊著的這艘船就是高桿船,也叫蠶花船。可以看到船中央放置著一個巨型石臼,上面插一根粗大的毛竹,毛竹下有四根短木棒,是用來加固的,表演時有幾名壯漢輔助控制竹竿,師傅身穿白衣白褲從竹竿下慢慢爬上去,爬到兩個鬥中間,竹竿就會彎成90度的弧形,等穩定後,師傅就會在上面表演一些驚險的動作,比如金猴望月、鷂子翻身、倒掛金鈎等。遠遠看上去就像蠶寶寶上山一樣,這是當地老百姓用來慶祝蠶鄉豐收的一種方式,如果天氣情況比較好,一般上午10:30和下午14:30,可以看到這個精彩的表演。</h3> <h3>船上的毛竹是精心挑選的,韌性非常好,毛竹用來形容蠶桑豐收節節高。高桿船表演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比較容易保存,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難得的就是繼承人,所以景區進行這些表演,也是出於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h3><h3>以前高桿船表演一般在清明到谷雨這段時間進行,這是一種與蠶桑風俗有關的娛樂形式。因為烏鎮在很久以前以種桑養蠶為生,而清明到谷雨這段時間,還沒開始養蠶寶寶,相對空閒,農民就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一系列的祭祀祈求活動,希望蠶繭能有個好的收成。鎮上會舉行香市節,有很多的活動,如拳船、踏白船、水龍會、蠶花會、水鄉婚禮等。四鄰百姓就到鎮上來趕集,一方面來祈求蠶桑豐收,一方面也可以買些養蠶的農具等。現在清明到谷雨這段時間還有香市的活動,如果正巧趕著那個時候過來可以投身其中,體驗茅盾筆下所說的「農村的狂歡節」。</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逢源雙橋</h3><h3>逢源雙橋是烏鎮的一個特色,由兩座橋組成,傳說踏走雙橋有男左女右的習俗,走一遍橋 ,須分走左右兩半,因此又演繹出走此橋便可左右逢源之說。故稱為逢源雙橋。因橋上有廊棚,也被稱為廊橋,而烏鎮的《廊橋遺夢》也是一段浪漫的故事,電視劇《似水年華》中的文和英經常走到這座逢源雙橋上,一起在橋上看風景,聊天,橋就成了兩人愛情的見證。傳說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如果單身男女正好從相反的兩個方向走這座橋,就會相戀。</h3> <h3>站在逢源雙橋上,是眺望烏鎮美景之一財神灣的極佳視點,極目一望,東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閣逶迤,令人心曠神怡。</h3> <h3>兩座橋的中間有一道水柵欄,系古時水路進出關卡,相當於一個水城門的作用,以前都是晚上12點鐘關閉,早上4點鐘開放以抵御胡匪的。這也就是「柵」的由來了。烏鎮的水系非常特殊,呈一個十字交叉型,盡頭都會有這麼一個水柵欄,因此就有了東南西北四個柵。目前開發了東西兩個柵。</h3> <h3>過了橋是一條老街,主要景點都集中在這條東大街上。</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財神灣游船碼頭</h3> <h3>整個東柵景區面積為0.9平方公里,分為6大區域,分別是傳統商鋪區、水鄉風情區、傳統居民區、傳統文化區、傳統餐飲區、傳統作坊區。前面就是傳統商鋪區,商鋪區主要出售的就是當地的一些特產,如姑嫂餅、杭白菊、藍印花布、三白酒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烏鎮定勝糕</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刻着“朝宗门”三个字,在这里就有万佛朝宗之意,因为在门下面就有佛教的“卐”字雕刻,主要也是想说明历史上乌镇的佛教发展较为盛行。乌镇历史上也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h3> <h3>走過朝宗門便是香山堂,這是一傢具有百年歷史的老藥店。最初是寧波藥商陸慶余所創,民國二十一年由他的孫子陸渠清遷至此處。</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藥店分為內、外堂,內堂是加工藥材的地方,放有各種加工工具,有切刀,鐵船,磁鉢、銅鉢等。外堂開門做生意,左邊桌子是老中醫坐堂門診的地方。桌上有一個錢孔,就是舊時的「義診」,因為當時看病不收診費只收藥材費,如果病人把診費從小孔放進去,老中醫大多拿來救濟窮人。後方牆上是「醫聖」張仲景的畫像,旁邊有副對聯「降香木香香附滿店,黃藥白藥山藥齊全」,「香」是形容藥材珍貴,「山」是形容藥材品種較多,其實就是香山堂名字的由來了。</span></h3><h3>店堂臨街設有一曲尺型櫃台,是藥店抓藥的工作台 。舊時中藥店裡的員工稱「藥店倌」。要當一位合格藥店倌,必須跟師傅學五年,俗稱「三年學徒,四年半做,五年學成」。在三年學徒期間,師傅每天教識三隻小抽屜中的六種中藥,通過一聞、二看、三捏,瞭解各種中藥的氣味、形狀、質地及功能。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上櫃抓藥。在藥店裡,放置藥材的櫃櫥也很有講究,下面一層設數只大抽屜,分別存放較普通的藥材,如絲瓜徑、枯桑葉等。中間一層每幢設有七七四十九隻小抽屜,三幢共有一百多只小抽屜,俗稱「百眼廚」,分別存放常用中藥。上面兩層擺放一排瓷瓶和錫罐,放的是一些人參等珍貴的藥材,因為江南地區比較潮濕,瓷瓶錫罐就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店門口掛著許多木牌,上面寫的「虎鹿諸膠」、「兩洋官燕」、「香料細藥」、「高麗人參」、「精緻飲片」等,這些都是藥店裡的主打名藥!還有一個「桔泉春滿」匾額,講的是一個橘皮水驅瘟疫的故事,放在這裡的作用,是說明任何普通的藥材都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也暗喻藥店老中醫醫術高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逢源酒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杯兩盞今逢漁家美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碗四碟淵源百年風情</h3><h3><br></h3><h3>逢源酒樓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秉承江南特色水鄉閣樓式、以木結構為主,菜式具有烏鎮水鄉特色的家常菜系列,選用當地精制食材為主。若您坐在古樸優雅的水上閣樓,品著美食、聽著搖擼船划過的水花聲、推窗而望對岸風俗活動——「爬高桿」表演,感受不一樣的就餐氛圍,便彷彿穿越幾百年前的景象。<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逢源蘿蔔絲餅</div>蘿蔔絲餅是烏鎮民間的一道特色小吃,老少喜愛、婦幼皆宜。<br>其做法是:用上好的本地蘿蔔刨成絲,放精鹽、味精、辣末、蔥花拌勻,放入特製的橢圓鐵勺中,用上白麵粉糊封底蓋面,再用上好的菜油沸氽,稍傾即成一個個橢圓形的蘿蔔絲餅。色澤金黃,餡酥皮脆。<br>據傳,逢源蘿蔔絲餅是木心先生小時候最喜愛吃的民間小吃,為紀念木心故居修繕恢復和木心紀念館開館,故逢源酒樓恢復供應舊時的「逢源蘿蔔絲餅」。</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85pu76"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烏鎮江南民俗館</a><br></h3> <h3>走過朝宗坊,遠遠地就能聞到濃郁的酒香,前面是「公生糟房」的造酒作坊。</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ahlgek"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晴耕雨讀印花藍,木心故居飲三白</a><br></h3> <h3>水鄉河道縱橫,為方便上下石幫岸,築河岸石階伸入河中,稱河埠,當地人俗稱「橋洞」。橋洞有寬有窄,窄的不足一米,寬的則有幾十米,它是水鄉居民與水親密接觸的主要通道。</h3><h3>烏鎮的橋洞數不勝數,按權屬,有私家橋洞和公家橋洞之分。一般的私家橋洞在平時是公用的,但遇到紅白事的時候,就歸私家使用,因為這種橋洞只用做汲水、淘米、洗菜等,所以也稱作乾淨橋洞。烏鎮有獨特的水閣建築,以前大戶人家往往在自家水閣的臨河處修築一個橋洞,此類橋洞可算是真正的私家橋洞了,洗滌飲水全部可在自家地盤上完成,出門回家,船一靠岸,下船就是自己的家,方便之極。此類橋洞因完全為私家所有,所以製作較為考究,有的還在上面蓋了遮雨擋日的木瓦頂棚。</h3> <h3>公家橋洞是專門用來停靠糞船,洗滌穢物,出運垃圾的,因此也被稱為邋遢橋洞。還有一種公家橋洞猶如今天的公交站,是客船、貨船上下人員、裝卸貨物的場所。這些河埠一般規模都很大,台階也很寬,實際是一個碼頭,但當地人還是習慣叫它橋洞。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這些橋洞的石階上,都有幾根竪立的小石柱或者在石幫岸上有突起的石鼻,它們是拴船用的。</h3><h3>東柵景區較大的橋洞有財神灣、仁德橋;西柵則有安渡坊、靈水居、烏將軍廟、通安居等。靈水居河埠邊至今尚竪立著一塊民國十九年(1930)刻立的「公埠」界碑。</h3> <h3>沿岸的「烏鎮水閣」即「水上吊腳樓」。水閣3面有窗,窗旁有門,門外有石階,可以臨河打水,洗衣洗菜;可以吊一隻竹籃下來,向過往船隻買菱買藕買魚買蝦。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仁義橋</h3> <h3>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連接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挹秀坊</h3><h3>這條寬約一米的青石板路貫穿全鎮。</h3> <h3>在幫岸上建廊棚,是江南的一大特色。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廊棚下面為木結構的柱子,柱下往往還墊個鼓形的石墩,以防止木料腐朽,廊棚一色的魚鱗黑瓦蓋頂,下面則是一條石板道,綿延不斷,廊棚一般坐落在面北的街,因為這樣的街太陽照射較少,尤其到了冬天,開門就迎西北風,嚴寒三九天,常是冰雪不化,居、行十分不方便,因此大凡面向北的房屋前面,都建有廊棚以利通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太平橋</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4ujtu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江南木雕陳列館</a><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挹秀橋</h3> <h3>廊棚大多臨河,舊時廊棚里側又是商店,加上當時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船為主,所以一些出市的老百姓喜歡把船停在有遮陽擋雨的廊棚下購買物品,無形中,廊棚給商店帶來了商機,別的店家也開始模仿建起了廊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仁壽橋</h3><h3>同治八年,黃守齋移壽資重建望佛橋(仁壽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興華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立志書院</h3><h3>立志書院與茅盾故居一東一西,一牆之隔,茅盾當年曾在此讀書,想來這個書院對茅盾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2dfvx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余榴梁錢幣館(烏鎮館)</a><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历史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其实古镇与新城也是这样,层累地造成了中国百年来的乡村建筑历史景观。进入这个“层累”的核心,犹如穿越历史的隧道。其感受真有如《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打鱼人一样,层层剥离,重重境界。</h3> <h3>對面的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挹秀橋。</h3> <h3>迴廊——向南方向被截斷,做成一個內凹的避風塘。</h3> <h3>水道交叉處有一座佛堂。</h3> <h3></h3><h3>廊棚往往在沿河一側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休息,稱之為「美人靠」,越靠越年輕,越靠越美麗,倚在美人靠上,看老街的房子倒映在河面水波中也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傳說「美人靠」是因為烏鎮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吳越邊境,美女西施是越國人,被送到吳國後思念家鄉,吳王就建造了這樣的設施供她休息,所以叫美人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永安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手工作坊區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手工銅制器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3D打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綠霞微雕原創</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益膳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珍齋滷味店</h3><h3>「三珍齋」在孔家花園所在地東柵,是個百年老店,店面很古舊,有點魯迅先生筆下紹興孔乙己吃茴香豆的小酒館那樣的味道。</h3><h3>烏鎮醬鴨做法如下:鴨子活殺,去毛洗淨,平放入鐵鍋,加水淹沒,大火燒滾後去浮沫,加姜塊、蔥結、料酒,改中火煮至用筷子能戳入鴨肉;鴨湯如果太多倒出一點,放茴香、桂皮,倒入老抽上色,略紅以後,加糖,湯色變濃稠,用勺子不斷往鴨子身上澆,正面、反面、肚內都要顧及;等到鴨皮呈醬紅色,濃汁接近收乾,關火;倒入兩調羹左右小車麻油,再澆上鴨身。麻油不能燒熱,否則就不香了。茴香、桂皮去腥芬芳,醬糖入味漸入佳境,澆麻油則是讓鴨子境界上一個層次,昇華到輝煌,綻放光芒。待鴨子漸涼便可斬塊裝盤,用一個大的白色腰型瓷盤,滿滿當當裝成半圓型,麻油的香味一圈圈螺旋似地升空,深醬色透過顫動的鴨皮滲入肌理精細的鴨肉,尚未開動已是滿口生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南絲綢 烏鎮故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仁義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童玩廳 松茂園</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銀飾加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金記酥餅</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鼎豐豆腐乾</span></div><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據乾隆年間的《烏青鎮志》記載:烏青豆腐乾獨具特色,以黃豆作料,用驢力磨豆,以鹽滷點花,製成豆腐,並製作豆腐乾、有白作黑作之分,白作豆漿淡,豆腐乾較松;黑作為鼎豐坊有名,豆漿濃厚。所作豆腐乾較堅。如與花生同食,有肉味,本地的農民,江浙一帶的商賈,江西老表及各地的來往旅客,經過鼎豐坊小憩,皆喜歡來一碗三白米酒,買幾塊鼎豐豆腐乾,細嚼慢飲。豆腐乾的香、咸、甜、辣、韌,令人回味,難怪茅盾如此偏愛鼎豐豆腐乾,他在其文章中曾提及「豆腐乾是家鄉的特色小吃,最有名的就數鼎豐坊,每次回家鄉,必到鼎豐坊小坐。」</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鄉月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烏鎮燒餅</h3><h3>燒餅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面餅,也是中國各地常見的傳統小吃。主要原料為麵粉、鴨油、芝麻、蔥油、鹽、醬油。以發酵面團揉入油酥擀製成餅後撒上芝麻,成形後放入烤爐烤制而成(所用的烤爐為開口朝上大型泥燒燒餅爐子),其中還可包入咸或甜的餡料。</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任家軒手工麻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九成醬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街坊</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言軒</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德軒書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游完東柵游西柵</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riw2v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烏鎮西柵景區</a><br></h3> <h3>資料來源:烏鎮東柵景區 &nbsp;互聯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