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的故事(一)

岁月小溪

<h3>对泰国清迈的向往,源自网络一篇关于清迈是世界最好的养老地之一的介绍,还有邓丽君“小城故事”那妙曼的歌声。即便没有更多的同行者,我和妻子还是按计划于2018-12-23日乘机来到清迈。</h3><h3>刚离开寒冷而多雾霾的西安,当飞机降落在清迈机场后,就感觉到完全不同的气候特点:28度的气温令人舒适,没有一点潮湿气闷的感觉,只感觉到空气清新,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和风拂面,令人感到心旷神怡。</h3><h3>驱车穿过城区前往住地,一路没有见到多少高楼大厦和现代建筑,视野中主要是茂盛的热带植物、寺庙和三层左右的房屋。宁静而不喧嚣,只是与呼啸而过的摩托车形成鲜明的对照。</h3><h3>我在网上租的公寓楼在城市的东部,如果在西安,应当在东三环附近的位置。公寓楼共14层,我住12层,是周围少有的高层建筑。房屋使用面积43平米左右,国内叫“大开间”。房屋宽敞明亮,视野很好。虽然没有专门的厨房,但可以做饭。</h3> <h3>机场11号门出口</h3> <h3>站在窗前,四周的民房大多是绿茵下的老式建筑,房屋不高,大多有一个温馨的院落。房东是个重庆人,他指着北边不远处的一个叫“Wakro”(中文叫万客隆)的超市说,那里将是你们购买蔬菜和生活用品的地方。</h3><h3>为了准备开伙,当晚我和妻子便去了“万客隆”。好大一个带批发性质的大超市!购物的人都是开车来的,购物时都推着小车,也大都是一大包一大包往车上装货。商品上都有标签,英文泰文都有,可我们都不认得。白天刚下载的谷歌翻译软件还不知道怎么使用。价格标签还好些,至于包装里是什么东西,就只有猜的份了。要做饭,食用油是少不了的。在一个货架上我看到类似商品,还是日本货。其中有一种塑料瓶装的黄色液体,分析了一阵,我们认为是食用油,就买回来了。第二天将它倒进热锅里,“扑哧”一声,一股浓烈的醋酸味扑鼻而来,方才知道并不是油。再看瓶子上还有两个中文字“米酢”,打开浏览器,原来这是“米醋”。好在昨晚玩了一阵谷歌翻译软件,到楼下的711(便利店),对着手机说了句“食用油”,店员看了便带我们到一个货架上,买到我们需要的油。</h3><h3>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当“老外”的感觉。几天下来逐渐掌握了谷歌翻译软件,除了对话,还能扫描文字即时翻译了。国内不让使用“谷歌”,真是害人不浅啊!</h3><h3>我喜欢吃肉,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五花肉贵些,合16元一斤,而精排只有14元左右(超市价)买了点回来红烧,口感竟然感觉与西安大不相同,一点不柴,的确是“入口软嫩细滑”(一篇介绍丹麦猪肉的网文描述)有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猪肉的味道。</h3><h3>来时曾阅读过一篇介绍清迈的网文,其中突出的一点是这里生活费用低廉。进了一趟超市,发现这个评价早已经过时了。比如蔬菜较贵,白萝卜:3.8、&nbsp;&nbsp; 红萝卜2.8、包菜3-4元、莲菜11.6元、苦瓜4元、(某种)海鱼15.3、鸡中翅7.8元(这个便宜)、黄瓜3.1元……(以上均为每斤折合人民币价)</h3> <h3>清迈火车站</h3><h3><br></h3> <h3>我住地离清迈火车站不到一公里。我们到老城也要经过火车站。一天我们步行去老城顺便去清迈火车站看看。在国内,火车站是最热闹的地方。可清迈火车站就寒蝉多了,车站外面的广场很小,基本没人。进到站内,售票处、候车室和站台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没有看到检票口,更不要说安检了,没有保安警察,工作人员也极少,甚至连车厢门口也没有查票的。买到车票的旅客,穿过几间教室大的候车室走到站台上,直接就上车了。我在想,这是不是反映了当地社会治安和人的素质等基本情况呢?</h3> <h3>只有几个售票窗口</h3> <h3>客车班次</h3> <h3>站台就在眼前</h3> <h3>街景</h3> <h3>湄平河</h3> <h3>沿路这样的寺庙很多</h3> <h3>塔佩门外的卖艺者</h3> <h3>从我住的12楼俯瞰</h3> <h3>就是这种双条车</h3> <h3>街头小卖,没有城管。市里很少如城管,警察等等公务人员。</h3> <h3>买的鸡中翅,一斤三两,不到10元人民币。绝对不是短期催熟的,口感很好啊!</h3> <h3>一斤半莲藕,近18元人民币。</h3> <h3>这个学校很漂亮,可惜不能进去。我们遇到好几个陪孩子来清迈读书的中国人。</h3> <h3>住了一个星期后,发现清迈最差的地方是没有公共交通。大概只有一条公交线路,我们在外面走一两个小时,偶然才能看到一辆行驶的公交车。当地人大多开车出行,最不济的也是摩托,我看到有“老大娘”骑着摩托穿行于街市的。泰国人开车速度快,有的摩托车似乎在追求某种效应,连消音器都不要了,伴着巨大的噪音呼啸而过,使我想起在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外的公路上看到的场景,真有点吓人!游客等出行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双条车”。就是将“的士头”小型货车的车斗中顺长方向装了两排凳子供乘客乘坐(有车厢)可以乘坐10-12个人,我还看到人多时,有人就站在车厢后(外)面的踏板上。清迈城本来就不大,据说刚开始不论远近,每人收20泰铢(大约4.4元人民币)。现在不行了,从我的住地到塔佩门3.4公里左右,每人要40泰铢。如果你专门叫车,需要100-120泰铢。上星期天我们去老城看“星期天夜市”,从塔佩门回家,人家少了200泰铢不去。对于司机的随意要价,网上多有微词。</h3> <h3>一组周日夜市夜市街景及寺庙。</h3> <h3>马路很窄,基本没有人行道。</h3> <h3>我们进了几个主要寺庙,我自己都记不得是哪个了。</h3> <h3>悠闲的外国游客</h3> <h3>其实我对这些建筑艺术还有点兴趣。</h3> <h3>虔诚的信徒</h3> <h3>西门</h3> <h3>这是座医院</h3> <h3>夜市上的美食摊。</h3> <h3>这个15泰铢,只有一口。</h3> <h3>敢吃吗?油炸蚂蚱。</h3> <h3>夜市上的按摩摊。</h3> <h3>卖艺老人</h3> <h3>元旦时的焰火</h3> <h3>满天的天灯,据说这是清迈的民俗。</h3> <h3>几乎天天都是蓝天白云</h3> <h3>根本没人的清迈公交站</h3> <h3>清迈老城指的是指有护城河围住,城墙已经残缺的古老城区。我查了一下,东西长度1.7公里,南北相当。就在这不到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寺庙五十余座,有的寺庙紧挨着的也是寺庙。不包括城外面的,我估计仅老城区内三成以上的面积是寺庙。</h3><h3>老城区是古朴的,除了塔佩门里一座五六层楼的酒店外,老建筑居多,不豪华,不统一,各具特色。除了门面房作商业经营外,“夜市”是清迈商业的另一特点。老城的“星期日夜市”是有名的。12-30日,我们就专门进城体会一下清迈夜市的盛景。刚吃过午饭我们便出了门。为了节省体力,准备乘双条车去塔佩门。可是在路边等了好几趟车,都客满拒载。我们只好步行到清迈火车站,从那里才坐到车,到塔佩门外一只有二公里多,司机非要每人40泰铢不可。然后沿城内主要街道向西门进发。此时城里已经很热闹了,各种肤色的游客充斥着窄小的街道,街道两旁是各种商店和美食。我在一个门面很大的服装店门口看到有卖普通汗衫的,标价50泰铢(相当于11元人民币),袁智敏用手摸了一下,说“全棉的”。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衣服的大小,跟店员说了句“Two XL”,没想到店员立即就拿来了我要的东西。</h3><h3>我对宗教没兴趣,但还是进了几个有名的寺庙。具体我就不介绍了,有照片大家看。</h3><h3>下午时分,已经有一些小贩搬来了商品为夜市占位置来了。</h3><h3>本来我们想出西门到尼曼街去看一看的,据说那里现代化气氛更浓些。出城走了一公里左右,感觉有点累了,不想再走。临时决定返回城里,看夜市去呀!</h3><h3>返回城里一看,好家伙,街道都被小贩占满了。各种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服装、美食摆满了1.7公里道路两侧,同时道路中间也增加了一行。人们一个挨着一个,相拥着缓缓前行,其中有个子大的白人、有东南亚人、有少量的黑人……当然最多的还是中国人,这个从那熟悉的乡音中就可以听出来。我在帕辛庙门口遇到从北京来的老两口,虽不认识,却跟老相识一样聊了一阵。行走在这条街上的人,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着打扮也都十分简陋随意,一些白人老汉拖鞋一双廉价的塑料鞋,边走边手捧着泡沫塑料盒,用一根竹签挑着盒中的美食吃的有滋有味。泰国人喜欢烧烤,肉类自不必说,连香蕉都有烤着卖的。还有卖油炸蚂蚱昆虫的……不过每样都只有很少的一点点……</h3><h3>从西门走到塔佩门,天已经完全黑了。游人像湖中的锦鲤一样灌入城内……夜市才开始呢!可我们已经累了,也感到除了热闹,那里没有我们需要的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想叫双条车回家,没想到司机少了200泰铢不去。三公里多,两个人,四五十元,有点挨宰的感觉。算了,还是走吧。</h3><h3>我最好的感觉是这里的天气和空气质量实在是好极了。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底,是这里的旱季。我们来了十来天,除了有一天下了几十分钟阵雨外,其余都是多云或晴天。气温最高大致29度左右,最低17度左右。人的感觉是十分舒适的。这恐怕是人们愿意来这里过冬天的主要理由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