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下扬州

汤任远

<h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代一位不出名的诗人徐凝,因扬州美景而写下了这出名的诗句,他也因此而出名。古人写扬州的诗篇不胜枚举,有名的还有杜牧的“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等。一位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中,更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佳句。从古人的诗歌中,可知扬州自古是怎样的一个花团锦簇、富饶繁华之地。否则,隋炀帝和康熙、乾隆皇帝怎会多次南巡扬州?</h3><h3><br></h3><h3></h3><h3>我曾到过华东不少地方,都因扬州独处江北、离群索居,每次都落下了它。2018年金秋十月在北京参加同学聚会后南下上海探亲,终于有机会到扬州游览。然而此行加上后面的苏州、上海、江南古镇和绍兴计划要26天,分给扬州的只有两天半,扬州的诗情画意、历史故事俯拾皆是,两天半只能是浅尝辄止了。</h3> <h3>东关街,自大运河开通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街道,逐步成为扬州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经过千年的积淀,东关街内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如今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h3> <h3>开业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四美酱园,如今酱园店在全国恐怕已是凤毛麟角了。</h3> <h3>创立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曾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博会大奖。该店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了“中华老字号”称号,名列“全国 300家重点保护品牌”。在北京大栅栏也见过谢馥春,原来扬州才是其故乡。</h3> <h3>小小的黄桥烧饼门面也称“百年老店”,但买了尝尝,简直是欲罢不能。据查黄桥烧饼是江苏菜系古老的特色传统小吃,流传于江淮一带。其名来自1940年10月那场著名的“黄桥决战”,战役中黄桥镇群众冒着炮火把烧饼送到新四军前线阵地,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做出了贡献。</h3> <h3>三把刀即厨刀、修脚刀和理发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最能体现淮扬菜厨师刀工的是“文思豆腐”,切文思豆腐,看似纹丝不动,其实早已成竹在胸,看似把豆腐切成泥,但一放在水里就飘然如头发丝了。扬州修脚是一门独特技术,且由技而医,由技而艺,所用修脚刀就有枪刀、轻刀、条刀、片刀和刮刀这么多种。整个过程对顾客来讲是享受,对修脚师傅来讲是艺术创作。扬州的理发业,与东北、湖北、广州合称中国四大理发流派,扬派以刀法轻柔、精剪细修、操作细腻而著称。</h3> <h3>东关街上的厨刀、修脚刀等民俗雕像。说到扬州民俗,最有名的莫过“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早上皮包水”,说的是扬州早茶,尤指蟹黄汤包。所谓“水包皮”,是上澡堂,扬州人又称“混堂”,其内容包括洗澡、擦背、敲背和修脚。扬州人视沐浴为一种人生享受,去“混堂”并非仅仅出于讲究卫生。扬州澡堂犹如公共社交场所,浴后可以品茗,谈天说地,甚至可以在此谈生意。</h3> <h3>琳琅满目的各种酒,包括杨梅酒、桃花酒、桂花酒、石榴酒、山楂酒和玫瑰酒等,虽不是名酒,但包装很诱人。</h3> <h3>时尚的陶笛店,听女孩吹奏,虽非玉女吹箫,却也将我带入花好月圆的幽幽意境。</h3> <h3>时尚与传统相融合的小店,橱窗布置赏心悦目。</h3> <h3>东关街的高墙,似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h3> <h3>在东关街邂逅张玉良纪念馆。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首位女西画家张玉良幼年居住扬州,曾被卖于青楼,后机缘巧合得遇丈夫潘赞化,并获得学习西画的机会,终成一代名家。她一生有四十余载旅居法国,其作品获得数十次国际大奖,她的“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影响了几代中国画家。</h3> <h3>张玉良雕像</h3> <h3>她的画虽然我难以欣赏,但她的传奇人生令人慨叹。</h3> <h3>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该园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当时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的私人园林。主人爱竹,个园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园内的假山更是造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观,为国内孤例。只是我们行色匆匆,难以细品。</h3> <h3>南门前的黄氏家联实为其传家家训,值得深思:“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 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h3> <h3>进门处未见照壁,却见一精致的砖雕神龛,这可能是扬州古建筑独有的特点。我在扬州街头也见过,洞里还放了一座观音佛像。</h3> <h3>个园的住宅区原来有福、禄、寿、喜、才五路建筑,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福、禄、寿三路。</h3> <h3>个园住宅群的厅堂,楹联中都少不了读书二字。</h3> <h3>两面高墙下的这个窄巷一头宽一头窄,扬州人称为“棺材巷”,有升官发财的寓意。它在建筑设计上有防火的功能,巷子里还有水井,可作消防和日用。</h3> <h3>北面的庭园区从春景开始,洞门两面种的刚竹四季常青,永远是春天的感觉,竹丛中的石笋也是要表现雨后春笋的景象。</h3> <h3>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双峰夏山,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与高超叠石技艺结合的产物。可惜双峰我没拍全。</h3> <h3>个园最北面的万竹园现在有竹万竿,近百个品种。</h3> <h3>万竹园的一处建筑,匾额为竹语,楹联为郑板桥诗句“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墙上也有砖雕竹,凸显竹是个园的灵魂。</h3> <h3>告别个园,我们往南穿过纵横交错的许多胡同去何园,途中经过不少昔日盐商宅邸。门前都有讲究的门当,开门就见佛龛。</h3> <h3>何园又称寄啸山庄,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晚清园林建筑代表作,被称为“晚清第一园”。园主何芷舠,其家族为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师孙家鼐进退与共的姻亲三大家族。</h3> <h3>何园有冠盖中国造园艺术的四个“天下第一”,其中片石山房的“天下第一山”, 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因重在拍景未及细览。</h3> <h3>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 1500 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据称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h3> <h3>借助一串串开在复道回廊上的漏窗、空窗组成的花窗带,被称为“天下第一窗”。</h3> <h3>水心亭是一座中国园林少有的水心戏台,被称为听戏“天下第一亭”。</h3> <h3>离开何园,回望高墙小巷尽头圆形洞门内的风景,眼前是一幅刚柔相济的中国画。</h3> <h3>流经扬州的京杭大运河对于扬州的繁盛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而东关古渡是连接东关街的古渡口。如今流经扬州的大运河经过整治开发,已成为扬州的旅游风光带。</h3> <h3>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与万里长城并称古代中国的两项伟大工程,对中国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均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北通长江、南接钱塘江的江南运河。</h3> <h3>瘦西湖是扬州的象征,以“瘦”为特征,湖面蜿蜒曲折,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漫步于瘦西湖畔,即融入万般诗情画意之中。</h3> <h3>徐园于1915年建于清代桃花坞旧址,是为纪念军阀徐宝山而建的祠园。作为瘦西湖的屏风,使景区由序幕拉开渐进高潮,构园手法十分高超。</h3> <h3>小金山为湖上最大的岛屿,当年为迎奉皇帝到来,盐商用开河的泥土及山石堆积而成。建筑布局密集精致,诗文联对众多,文化气息浓郁。</h3> <h3>这幅扇面石刻为清代“浓墨宰相”刘墉所书范仲淹的《道服赞》</h3> <h3>说起“小金山”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服,两人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将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 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便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庭中这个钟乳石石盆为北宋花石纲遗物,因战争而滞留扬州。(注:花石纲,宋代专门为皇帝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编组名称。)</h3> <h3>幽雅的琴室庭院</h3> <h3>钓鱼台原名吹台,为汉代已有园林名称,是吹奏丝竹管弦之地。乾隆南巡时,一日游览瘦西湖在此垂钓,半晌仍无鱼上钩。诸盐商遣人携活龙鱼到水下,将龙鱼挂于勾上,皇帝频频得手异常开心。但只钓上龙鱼,皇帝心有疑虑。宠臣和珅引用明代谢缙对联答复皇帝:“凡夫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鱼”,龙颜大悦。1982年刘海粟畅游瘦西湖时,根据典故为此处改名钓鱼台,并留下了墨宝。</h3> <h3>从钓鱼台看五亭桥。古代建筑讲究彼此之间的关系,称为“借景”。从圆洞门看五亭桥,因相框构图而将美景收入画中,达到一种独特美学效果。遗憾的是古时没有摄影,从摄影取景的角度看,此门偏离了一个角度,如果能正对五亭桥就更好了。</h3> <h3>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因建于莲花堤上,又称莲花桥。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作为匆匆过客,我们是没法欣赏这种奇景了。</h3> <h3>从五亭桥远观湖中钓鱼台</h3> <h3>凫庄是五亭桥旁一个小小的岛屿,建于1921年,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如能在此品茶,是人间不可多得的享受。</h3> <h3>二十四桥景区因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得名,主体建筑是熙春台,碧瓦飞檐,有北方皇家园林建筑的气概。</h3> <h3>湖对面的建筑有个有意思的名字“小李将军画本”,匾额为郑板桥所题。原来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画本”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大李小李”开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画风富丽堂皇。</h3> <h3>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该桥虽为近年所建,但确实瘦西湖上应有这么一座桥,否则今人如何去感受“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意境呢?</h3> <h3>扬州八怪纪念馆的大门屏风内侧,有一幅郑板桥的大字手书:“歌龡古揚州”。(注:龡即吹。)典出唐代诗人杜牧的五律《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其中“竹西”是唐代扬州的繁华之地,而“歌吹”则表示街市的喧闹。杜牧没有想到,自此“竹西歌吹”四字成了后人描写扬州繁华的成语。</h3> <h3>纪念馆主建筑和里面的扬州八怪塑像。扬州八怪”是清康、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书画家群体,八怪只是约数,实为来自各地的十五人。他们的大胆创新之风,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画派所不容,故称为“怪”,但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h3> <h3>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h3> <h3>庭园走廊上的扬州八怪书画石刻</h3> <h3>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扬州西方寺内,而这里正是八怪代表人物金农晚年寄居地,如今这里再现了金农晚年创作生活的场景。</h3> <h3>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历史遗迹,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962年朱德为纪念馆题写了馆牌。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入关后首次在扬州遇到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领导的顽强抵抗,多次劝降未果。史可法守城无望,自刎未成而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h3> <h3>飨堂为史可法祠堂,廊前的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是清代著名诗人张尔荩所撰。</h3> <h3>飨堂内有史可法塑像,两旁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为郭沫若所题。(注:清军破城后,屠城十日。)</h3> <h3>梅花岭下的史可法衣冠冢。史公殉难后,义子副将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按史公遗愿,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明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