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畔有歌声 (作者:伊通人家)

上校1970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前 言</span><br></h3><h3>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伊通河,是流经吉林省长春市的一条大河,伊通人家的老家,就住在大河的岸边。</span><br></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伊通河,满语意为“波涛汹涌的大河”,古称益褪水、易屯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皆为古代女真语的音译。此河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的5公里处与饮马河汇合后,北流20公里左右注入松花江。</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经过二十多年的市政改造,伊通河畔已是绿树成荫,花草筑园,碧水蓝天的景观大河。长春,北国春城,地杰人灵,久远浓郁的文化氛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让黑水白山之上绽放出无数灿烂多彩的优美文字。</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伊通人家正是以对家乡深深眷恋之情,用真挚的文字向我们讲述那座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身居他乡的所见所闻,让我们在温暖的文字中感受一种不一样的乡思、乡愁、乡恋。生活,就在这里,记下来的都是有生命故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行者.上校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9年1月2日</span></h3> <h3> 目 录</h3><h3><br></h3><h3> ☞ 新民胡同</h3><h3> ☞ 大白楼</h3><h3> ☞ 吕家大院</h3><h3> ☞ 宣传队的那个驻地</h3><h3> ☞ 军校卫生科</h3><h3> ☞ 流感</h3><h3> ☞ 说南方</h3><h3> ☞ 差异</h3><h3> ☞ 喝酒的那些事</h3><h3> ☞ 说洛阳</h3><h3> ☞ 舌尖上的洛阳</h3><h3> ☞ 馆驿街</h3><h3> ☞ 动物世界</h3><h3> ☞ 养猫的烦恼</h3><h3> ☞ 狗年的随想</h3> <h3> ☞一、 新民胡同<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h3> 长春的胡同很多,唯对位于四马路附近的新民胡同难以忘怀。这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巷子。这条胡同的繁华程度过去50多年,也仍记忆犹新。因所有的店铺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从天刚放亮到夜幕降临。人生鼎沸,摩肩接踵就成了常态。</h3><h3><br></h3><h3> 胡同的附近有大安电影院,胡同里有唱戏的园子、说书场、洗澡堂、卖商品和土杂的小店。京胡合着咿咿呀呀唱戏声、多家饭店和地摊小贩子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宛如一曲不和谐“交响曲”久久的萦绕在胡同的上空。站在巷口的一端远远的望去,许多饭店门口上方悬挂着各色圆圆的幌子,在微风中徐徐的摇曳着。若穿行在胡同里,要小心身旁掌鞋的、给顾客缝补衣服的、买各种水果、干果、干货的地摊子。不要碰到噢!</h3><h3><br></h3><h3> 说书场,现在的孩子们见不到啦。小时候随家人去听过书。听众们整齐有序的坐在排椅上。正前方有个高出地面约五十公分的台子。上放一桌,桌上摆着惊堂木,说书人坐或站其后。说到精彩处啪的一拍惊堂木……台下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小时候受条件限制,洗澡要去澡堂。人很多,交钱后给一小木牌子。耐心候着,依稀记着澡堂里陈设很讲究。一个个独立的房间,进门后左右各一窄床铺着雪白的单子,再进是两个相对的大浴盆。现在想想还是淋浴比较卫生啊。去大安电影院看电影时,多半是学校组织去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回来后要写观后感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童年时人小 单纯,快乐就多。经历了多少磨难, 都 已随风飘逝 。余下的是记忆犹深的美好往事。滋润着花甲之年有些落寞的心田。</h3> <h3> ☞二、 大 白 楼<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h3> 在岁月的长河里有多少往事,已如烟似风的飘逝。但也有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生活场景至今难以忘怀。</h3><h3><br></h3><h3> 儿时住过的大白楼,位于长春七马路。坐北朝南,地下一层地上二或三层约有几十户住户居住在此。是那种筒子楼,中间是走廊南北是房间。公用的厨房、厕所。由于人员重多,大人叫,娃娃哭、笑的声音不绝于耳很是热闹。 大白楼的北面是繁华的马路,南面是个大院子。 一楼有位邻居,是剧团的武生。常在院里练功,吸引了许多半大男孩和他一起做前、后滚翻,侧手翻、下腰……那武生技艺娴熟把手中竹竿子耍的上下前后左右翻飞和孙悟空舞的金箍棒有的一拼。一些小女孩们会在楼梯的缓台上唱歌“弯弯的流水呀,蓝蓝的天,绿油油的草地呀,青青的山”。念童谣“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奶奶说我嗑的香,我给奶奶擀面汤”那稚嫩、清脆的声音在楼道里回荡着。这些情景仿佛就在昨天……</h3><h3><br></h3><h3> 大白楼的东侧是一条小马路,路东围墙内是政协大院,里面住有一位小学同学。他家是我们学习小组的所在地。六十年代初期,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不重,仅上半天课。每天下午去那写作业。依稀记得,同学家是三室一廊。两间朝阳的大屋一间北向的客厅。组长的妈妈和蔼可亲,对我们热情且包容。写完作业,就在院子里开启了疯玩模式。跳皮筋、扔沙包、打嘎(木制两头尖的,用小木棍打飞)虽然当时生活有点困苦。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寻找快乐的心情。童年永远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人到中年,虽然工作、家务两头忙,疲累不堪。但父母健在,内心还是踏实的。</h3><h3><br></h3><h3>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步入老年后,失去双亲的痛如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碰与不碰都是撕心裂肺的疼啊。温馨从容的表象下蕴含着哀伤,就成了常态。可悲的是这种不幸还要继续延伸,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与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先后生离死别,与我们挚爱的儿孙天各一方。因此有多少快乐也冲抵不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啊。生命地轮回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正如花开花落,草木凋零后又复苏……唉!大白楼的童年,再也回不去喽。</h3> <h3> ☞三、 吕家大院<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h3> 这是我儿时的乐园。清晰记得,院里坐北朝南有五间正房,东西两侧是厢房。院中植有两棵高大的海棠树。春季来临时,满树洁白如雪的花儿绽放。秋天,树上红绿相间的果实把树枝压的如弯月。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期盼着树的主人给大家分食而后快。</h3><h3><br></h3><h3> 树南面的空地上种满了色彩斑斓花花草草,惹的蝴蝶、蜜蜂纷至沓来。我会轻手蹑脚的逮只蜜蜂或蝴蝶用细线绑住它的腿,线的另一 端拿在手中。看着它在空中盘旋,心情也跟着姿意的飞扬。</h3><h3><br></h3><h3> 傍晚时,家家屋顶都冒起了炊烟。少倾,大人叫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响起。但最有特点是邻家二嫂用胶东话喊着“小力子回家岂饭啦!</h3><h3><br></h3><h3> "少不更事的我们也会跟着学叫“小力子回家岂饭啦”然后是放肆的开怀大笑。夜幕降临,月亮挂在天边把皎洁月光撒在大地上。有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听讲故事,有的孩子们听我唱歌。谈不上技巧,只是嗓音还算嘹亮。每年的《五一》节红歌比赛时,我会站在椅子上指挥全班同学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校里开运动会时我又会坐在主席台的麦克风前大声说“女子四百米接力赛的运动员,赶快……”年级里组织的诗朗诵(啊!山在欢呼海在笑)、群口快板(忽然间脚下一晃眼一块手表在眼前)也都参加。</h3><h3><br></h3><h3> 现在想想,我可真是听话的学生,老师让干啥就干啥呀。年纪小,也不知胆怯、害羞真是傻的可爱呀。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不经意已迈入老年,虽然也会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想法(去游历大好河山)但因病 缠身只能作罢。还好,岁月留痕。逝去的过往,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里清晰闪现,丰富着寂寥的晚年生活。</h3> <h3> ☞四、 演出队的那个驻地<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h3> 前几天入了演出队(全称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演出队)的群,高兴之余,思绪又回到47年前。1971年9月我有幸成为024部队演出队的一员。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集中居住地的格局至今记忆犹新。</h3><h3><br></h3><h3> 那栋楼是坐西朝东,我们就住在一楼。楼的西侧有一不大的门,进门后东面并排过去是三间小屋。分别住着11位女同事,顺延是一间大屋,住着十多位男同胞。楼入口西侧是洗刷室和很大的排练室。如练女生小合唱、舞蹈、话剧等。乐队的成员也会在此练琴……。清晰的记得颖新练月琴时通常在宿舍里,有时韩燕姐在整理内务的同时嘴里不停的给颖新唱着曲谱。她对同宿舍的妹妹们真的是很关照啊。</h3><h3><br></h3><h3> 初到部队时,对那里的一切事物都觉得新奇。早晚伴着起床号,熄灯号作息。到食堂吃饭,排着队去礼堂彩排……全新的工作和生活让我着实不安、兴奋了一阵子。演出队二十多人 居住于此,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记得有一次,一女队员放在洗刷室的肥皂不见啦,就 吆喝“谁拿我小胰子啦”这时来了一位男队员打趣到,你是女孩子,咋会有“小姨子呐”。周围的人都捧腹大笑……还有一次女生宿舍的人洗完脸、脚就回房间拿袜子准备用剩下的水洗袜子,可是水不见啦。(当天停水)就问我脸盆里的水呐?有人接茬说,我洗脸用了。天呐!那是我的洗脚水呀。旁边的人又是一陈哄堂大笑。年青人在一起,无忧无虑。眼里看的,心中想的都是如诗如画的欢乐景象。</span></h3><h3><br></h3><h3>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我们都步入了花甲之年。过去岁月里的点点滴滴,都变成了亲切的怀念。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相逢处已尽欢颜。此生无憾。如果有来生期盼再聚首。</h3> <h3> ☞五、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军校卫生科</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秋季是瓜果飘香,落叶缤纷的季节。也预示着冬日的来临。一阵忙碌后,终有了片刻闲暇 。可思绪却回到了七十年代初,我工作过的地方。在空军长春二机校的东南角,有两排坐北朝南的平房,前后排之间有着宽大的院子。</h3><h3><br></h3><h3> 春天万物复苏时院里月季花如期绽放,同事们会在院子里栽上茄子、辣椒等蔬菜和花草。夏季的夜晚值班时,黄黄的夜兰香花噗噗的开啦!香气弥漫着整个院落,也飘进病房。使得酒精,消毒水味不再那么刺鼻。东北的夏天温润宜人,不似南方那么酷热难耐。时间总是不经意的流逝着,收获的季节,秋天如约而至。院子里的蔬菜成熟啦,眼前呈现着斑斓的色彩,绿的青椒、紫色的茄子、仰着红红脸蛋的西红柿……甚是赏心悦目啊!</h3><h3><br></h3><h3> 不值班的医生、护士们,总是利索的摘下这些果实送往休养灶。在病房的南边大片的土地里,我们种的土豆、地瓜也成熟啦!大家说说笑笑的劳作着。晚饭时病号们就会品尝到面甜的土豆地瓜啦。</h3><h3><br></h3><h3> 时间无论过去多久,最初工作过的地方是最值得怀念的。因为在那里,我度过了风华正茂的青春时节。岁月悠悠,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不经意间已过花甲之年。当身体不适,做事力不从心时,内心会有莫名的恐慌。怕渐渐的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孤寂无助会向洪水袭来,细思到那时只好去老年公寓,那时或站或坐,望向窗外天空中的云卷云舒,往事历历在目,填补着时光的空白。</h3> <h3> ☞六、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流 感</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霜降过后,窗外树上的黄叶随着冷风飘飘洒洒的落下,预示着寒冬将至。</h3><h3><br></h3><h3> 想起约71年底72年初,演出队集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卫生科病房工作。一切从零开始,跟着老护士一起值班。没多久,一场骇人的大流感爆发啦。高烧的病人瞬间将病房住满,床位不够留在学员队的病号就地隔离,由门诊的医生护士负责救治。病房的医护人员忙的团团转。为了防止流感的蔓延弄来白色的氯粉,用小药盒装着,摆放在每个病房的门口,那味道着实呛人。口服、肌注西药虽然降温快,但复温也快。医生们商议后,决定配合中药治疗退烧。至此特大号的药锅支起来,开始熬制中药“小柴胡白虎汤”。于是病房走廊里又飘散着浓郁的中药味。白天上班人多,累点还没啥,夜值班时就惨啦!</h3><h3><br></h3><h3> 夜幕降临,窗外寒风呼啸。成片的雪花漫天飞舞着。病房走廊里的灯发出微弱的光亮,我跟在值班护士的身后急匆匆的穿行在各个病房之间,测体温、发药……凶恶的流感病毒,致使病人持续的高烧,体温可达40度。从寂静的病房里,不时传出呻吟声混杂着梦话的吵嚷声(烧的说胡话)与室外又冷又饿的野猫凄厉的叫声交织着。吓得人毛骨悚然。</h3><h3><br></h3><h3> 好在有值班护士相伴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折腾,终于熬到东方放亮。炊事班的师父们开启了锅碗瓢勺的乐曲……我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唉!真是难忘的值班之夜啊!</h3> <h3> ☞七、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说 南 方</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重庆的古镇虽好,那是旅游者眼中的风光无限。真住此地,会有诸多不便。邻水而居,潮气逼人。到处湿哒哒的青苔一片。居住山里或山坡上,爬上走下的辛苦自知呀!</h3><h3><br></h3><h3> 风光旖旎之处,也是蛇、鼠、虫……的乐园。没准正伏案看书时,蛇在你身旁丝丝的吐着芯子也在观赏,这不是 耸人听闻。是二机校的一位护士亲身经历,当时吓得她花容失色。</h3><h3><br></h3><h3> 气候炎热的地方植物、江、河、泊的多,害虫也肆虐。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引起肝硬化的血吸虫及可致肠感染的梨形鞭毛虫、淋巴结肿大的血丝虫、不幸被蜱虫咬中就更危险啦……。山清水秀之地,也有看不见的“战线”</h3><h3> 呐。在宋代诗人叶绍翁的眼里“应怜屐齿印苍苔” 我咋看青苔都怕摔呀。所以凡人眼见的和诗情画意还是有距离的噢!</h3><h3><br></h3><h3> 现在条件好啦,六七十年代的各种寄生虫病少很多了吧。每到冬季,东北人会觉得不爽。可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许很多南方人正不远千里的向东北飞奔呐!吉林江边的雾松,黑龙江漫天飞舞的雪花 。在他们眼中也是美到极致。中国之大,无论何处都会有不一样的自然风光和美景。我们应为之骄傲和自豪!</span></h3> <h3> ☞八、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差 异</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在济南住的久啦,慢慢品味出大多数山东人的生活态度是很严谨、认真的。无论夫妻间脾气性格有多大差异,生活中有多少磨难和矛盾,都努力面对绝不轻言离婚。尤其是有了儿孙后更是如此。对家庭里的琐事、烦心事、等难以想象的困苦仍能从容应对泰然处之。</h3><h3><br></h3><h3> 偶遇一东北女孩,长住济南姨妈家五六年后嫁了一青州小伙子。我问还好吧,女孩一脸幸福地说“山东男孩子沉稳、责任心强又踏实肯干”挺省心。我心想就是有点“轴”,还有点幽默不足严肃有余吧!</h3><h3><br></h3><h3> 东北人则多半豁达、直爽、诙谐幽默,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山东人则反之。基本是喜怒哀乐不行于色。这个庞大的群体又是极安静的,少有大声喧哗。百十号人住在一栋楼里,还能静悄悄的如入无人之地。再喜欢说笑的东北人在这里生活久啦也会入乡随俗的,因为你遇到可乐的事,正开怀大笑呐,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望着你,唉!只好闭嘴。</h3><h3><br></h3><h3> 其实河南人也是少言寡语一族。但相对开朗些,有件事记得很清楚。改革开放初期,沈阳有一单位业务员来我们单位要账。只听得财务科不时传出阵阵的笑声,待这位东北人走后我推门而入,看到这些女人们还在乐不可支。科长还说其实没多少钱,真的不想还他。因为这位业务员来要账时,诙谐风趣的谈吐会让她们开心好几天。</h3><h3><br></h3><h3> 仔细琢磨,不同地域性格差异的形成是与地盘大小人口密度有关(个人拙见)。人多地少,碰头打脸的到处是人,就活的心累。恨不能清净一会独处一隅。地广人稀的地方,人们难免会心生寂寞,就喜欢热闹。继而能歌善舞的。见过这市里密集的楼群吗?两楼间距很近因怕隔窗相望尴尬都挂着纱帘。乡间更是房挨房街连街的。家家都是高墙<span style="line-height: 1.8;">高门楼,院中再筑 一影壁墙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再瞧瞧东北的楼房间距,和乡下民房院落哈,那叫一个敞亮,自不必细说啦!尤其是冬日里的夜晚漫天飞雪 之时,街上寂静无人。到处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雪花如蝶随风起舞让观者的心情也姿意飞扬。恍如落入人间仙境。</span></h3> <h3> ☞九、 喝酒的那些事儿<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h3> 三十岁以前从没关注过喝酒的事儿。到了河南后,才知道喝酒是那里男人们的极大乐趣。初次领教,酒还可以这么喝哪!那是1986年到洛阳的第二年,我们一家就住在王城公园附近的一处小院里。隐约记得是夏季,热!开着门窗。某天午饭后想小憇一会,忽闻对面楼上划拳行令之声响起。有点吵,没在意,心想一两小时后就会结束的。谁知这不绝于耳的“哥俩好六六啊……”直到夜幕降临时还不知疲倦的叫着。</h3><h3><br></h3><h3> 无奈!在洛阳待了几年后,渐渐明白啦,这里的人虽 不善言辞,但语言简洁明了。正如相声里说的半夜起夜双互问“谁”“我”“抓”“尿。脾气性格也相对绵软。</h3><h3>但喝起酒来话如流水,滔滔不绝……。喝酒时用的酒盅约有常见的三分之一大(很小),共十二个一字排开,摆在客人面前。酒桌上“推杯换盏”几小时过去,起身时微醉者如入仙境云里雾里,行之不稳。大醉者醉马刀枪,手舞足蹈。还不忘高声相约下次接着 喝。再看街上竖着的广告也很有创意“东奔西走要喝宋河好酒”“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还有曹操在其短歌行里提到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杜康酒是国酒,白玻璃瓶上贴着青花瓷似的图案,其中的酒水晶莹剔透。这也是河南人常喝的酒。</h3><h3><br></h3><h3> 再看看山东人喝酒,桌前摆上大号酒盅。话不多,先来三杯落肚后。就一次半两一两的喝。约一小时后撤席。偶有同事间喝大了的,话不投机,可能互殴(这种情况很少)别担心,二天跟没事人似的又搂脖抱腰的和好如初。各位可别误会哈,本人滴酒不沾,真的是挺烦喝酒的。人老了有意无意的就好回忆这些陈年旧事,这也仅是我个人对河南、山东喝酒之事的看法,有意见相左的还望包涵。</h3> <h3> ☞十、 说 洛 阳</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又是芳菲四月天。昨日路过大明湖,看见园中黄的连翘、粉的桃花、白的梨花、红绿相间的石楠及各种绿植含着鹅黄,泛着嫩绿真是姹紫嫣红赏心悦目啊。由此联想起洛阳,再有半月就是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啦(四月十五日)。洛阳牡丹甲天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齐齐的涌到这里看花,瞬间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洛阳是东西长,南北略窄的城市,中州中路是其主干道。街旁遍植牡丹花,每年四月半就陆续的绽放,给这座九朝古都装扮的秀丽美艳。但要看到更多的各色牡丹就要到王城公园的牡丹园观赏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这里有稀缺的绿色牡丹,绽放时似翡翠娇艳欲滴惹的人们争相观看。红牡丹雍容华贵,黑牡丹更显端庄厚重。但我更喜欢清新淡雅的白牡丹,它是那样超凡脱俗、洁净。人们赏花后会陆续游玩这坐历史文化名城。有洛阳龙门石窟它位于南郊伊河两岸龙门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传说其中最大的石像是仿照武则天的面像凿刻而成。</h3><h3><br></h3><h3> 河对岸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园内弯曲的石甬道,黑白相间清爽雅致的建筑物像极了江南水乡……徜徉期间耳畔仿佛响起诗人脍炙人口的佳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h3><h3><br></h3><h3> 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以东,中国第一古刹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寺内存有大量文物,值得一看。还有位于洛阳城南的关帝庙,那里葬着关羽的首级。据说蜀军叛将关羽的首级献给东吴,孙权知道曹操敬重关羽,便将首级送至洛阳,曹操将关羽葬于洛阳关林镇。</h3><h3><br></h3><h3> 在洛阳有古墓博物馆等处可观赏。当地人常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既洛阳邙山。其实“死去原知万事空”葬在那里都不重要了。但那里古墓还是真多,一盖楼挖地基常能勘测到古墓。洛阳地处干旱地区,下挖十米八米也难见到水,土壤细腻粘实,亦有洛河伊水环绕,正是建造陵墓的风水宝地。</h3><h3><br></h3><h3> 几十年前,还有些百姓住在窑洞里,过着冬暖夏凉的穴居生活,这点济南可比不了啊!济南水位高这边盖楼打地基那边得忙抽水。看到春色迷人,想发点感慨,不想扯的又有点远啦!</h3> <h3> ☞十一、 舌 尖 上 的 洛 阳</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望着窗外寒风中飘落的树叶,感叹时间过的真快啊。再有一月就又是春节啦。触景生情,想起在洛阳时的生活。那时腊月二十三前后,百货大楼西侧的一条街就热闹起来啦。好多商户依次排开,卖糖果、烟酒、糖茶,卖杯、盘、碗筷的、卖服装、布匹的……热闹非凡。喜庆的年味萦绕在行人的心头。至今三十多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也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其实相对小的城市,生活节奏慢,那种地摊式的经营方式更贴近百姓生活啊。在百货大楼的南面是一条小吃街,八十年代末那条街的食品对我来说是很新奇在的,河南的一大盆的豆芽肉丝卤面,一大锅的花椒酱油茶鸡蛋坐在燃烧着蜂窝煤炉子上、糊辣汤、还有陕西的大米皮、肉夹馍,四川的红油饺子(蘸料是红色的辣椒油)担但面(面条)抄手(馄饨)南方的米粉真的事应有尽有啊!</h3><h3><br></h3><h3> 还有其他地方没有的流水般的水席,那青瓷碗里的几十道汤汤水水,承载着四海乾坤,扑鼻醉人,不过这些只有在"真不同″的酒店里才能吃到。所上的菜品里全都带鲜汤,口味有点酸辣有荤有素五色俱全真的是一绝呀!还有冬日里吃的烩菜、肉汤煮的腰带面里放着几片牛肉、香菜、青菜上面撒着辣椒面、还有更好吃的酸浆面条……。当你一身疲惫从火车站出来,冬天里迎面一碗胡辣汤,夏日中一碟清凉粉,立马让你的舌尖跳跃出洛阳的味道,那种接地气的愜意让人回味无穷。细思量,河南不愧是中原地带,对外来的事物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很少地域岐视,更不排它,实在值得称道。</h3><h3><br></h3> <h3> ☞十二、 <span style="line-height: 1.8;">馆 驿 街</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 都说往事如烟,随风飘逝。我却常想起十余年前,楼南约500米以外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街两侧是密集的平房,街边店铺经营着洋铁活、食品、土杂等生意。济南大部分的饭店、食堂的排烟、风系统、烟囱、炉子、水桶等出自这条街。所以叮当敲打之声响彻在小街上空,故院里人戏称这里是“兵工厂”啊!</h3><h3><br></h3><h3> 记忆最深的是街口的一对老夫妻,当年有六七十岁或更老一些,住在低矮的平房里,男老人以手工制作食堂、家用的笼屉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饭口之时,老婆婆恭敬地将可口的饭菜端给一家之主。老人接过去津津有味的吃着,祥和的氛围在碗里热气中升腾并缭绕着。他们那中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令人感动。使我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心态平和了很多。在两位老人身边有一微胖的男孩子忙前忙后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7-2008年随着棚改拆迁的实施,这一家人不知所踪。</h3><h3><br></h3><h3> 二、三年后老街变成了宽阔的大路,路两边的高楼鳞次栉比。人们回迁后都住进了高层双气电梯房。有幸的是,偶尔可见那对老夫妇的孙子骑着三轮电动车急驶而过,再后来其车上坐着位俊媳妇,怀里还抱着个胖娃娃。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感叹生活就是这样,老的去了新的生命又诞生啦,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的轮回着。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如何日新月异。过去了的老事、旧闻可烟消云散。但所亲历的过往却无法抹去,再回首都变成了亲切的怀念。并铭刻在脑海里直到永远。</h3> <h3> ☞十三、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动 物 世 界</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晚上看央视十套的《人与自然》,正在播放非洲动物大迁移,四十余万角马、斑马横跨辽阔的非洲大草园,为了寻找水、草丰 盈之地,为了生存的更好,这群动物要越过湍急的大河到河的对岸去。</h3><h3><br></h3><h3> 水中有凶残的鳄鱼、成吨重的河马要劫杀这些食草动物。那画面的惨烈、惊心动魄的场景实在不忍直视。因其数量多而慌乱,在河对岸堤登陆的缺口处发生踩踏死伤无数瞬间血流成河。成群的吃腐肉的秃鹫就站在这些死去的角马、斑马的尸体上等着分享这饕餮大餐。冲进水里的不幸者又成了鳄鱼河马的腹中餐。</h3><h3><br></h3><h3> 还有更令人揪心、焦虑且感天动地事发生在这次迁徙过程中。一头斑马妈妈率先冲上了河对岸,但回首望去它可爱的小斑马儿子却没有跟上来。其实小斑马就在岸下与河水之间的坡堤上挣扎着向岸上爬,可它已浑身是泥精疲力尽。妈妈大声呼唤着它的声音被震耳的涛声所淹没,小斑马根本就听不到啊。斑马妈妈又奋不顾身冲回河对岸去寻找儿子。其间几次险遭鳄鱼吞噬。当它历尽艰辛没有找到儿子就又原路返回,不幸的是它四脚朝天仰躺在死去的角马,斑马的尸体上,秃鹫和鳄鱼河马都虎视眈眈地盯着它,几番挣扎,斑马妈妈终于起身站立后奋力冲上了河岸,所幸这时小斑马也冲到了岸上。它们母子终于团聚了,小斑马紧紧的依偎在妈妈身边。妈妈也爱抚着自己的儿子,之后它们又汇入迁徙的大军中向前冲去。</h3><h3><br></h3><h3> 母爱是伟大的,为了保护孩子不惜舍去生命。同时那种母子为了重逢,拼死挣扎的场景,令人唏嘘不已。动物界与人类何等相似啊!从婴孩哇哇坠地之时,就与父母结下不解血缘。从此孩子在父母的佑护下努力成长,他们需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不易。经历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啊!</h3> <h3>  ☞十四、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养 猫 的 烦 恼</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猫是充满灵性的动物,静卧时眯着眼如慵懒的贵妇。动时,闪着一双漂亮晶莹的圆眼,穿房越脊如履平地。走起路来优雅、有范。但是家中真养一只你试试……</h3><h3><br></h3><h3> 儿子约三岁时,朋友送他一只刚出生不久,小而瘦的猫。细细的尾巴颤颤巍巍的竖着,偶尔有气无力喵喵叫两声。看着不可爱,但给寂寞的儿子平添了许多乐趣。姥姥每天牛奶、米饭拌小鱼的精心喂养。三、四月后,<span style="line-height: 1.8;">猫就长得溜光水滑欢蹦乱跳的。因故姥姥带儿子回东北老家,临行前儿子拽着我的衣角反复叮嘱“记着给猫喂饭喂水,回来时还要和猫玩呐!”我满口应承下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老妈和儿子走了,顿时离别的愁绪萦绕与怀。再看偌大的房间仅余我和这只猫。原想带娃艰难,带猫易呀。谁知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又无奈。</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每天清晨先备好猫一天的吃食、一杯清水。三天跑一趟市场买回小鱼洗净晾干,剁碎备用。麻烦至极,但为了兑现对儿子的承诺我必须去做呀!</h3><h3><br></h3><h3> 每当我端起碗吃晚饭时,这只猫就守在门口望着我喵喵叫,好像在说“我都在家待一天啦,该出门散步了吧?″我只好打开门放它出去。饭后我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停当,抓紧看书。屋外夜幕降临繁星满天时,它又在门外叫我开门,然后抖抖身上的尘土就蹲坐在我打开的书本上懒洋洋闭着眼睛打呼噜不知和我套近乎,还是凑热闹。几次推开它,又固执的回到原位。工作忙,学习又快考试啦,焦虑啊!我狠心打它几下仍无悔改之意。此情此景天天上演不胜其烦。</h3><h3><br></h3><h3> 某天下班,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打开房门看见地上白花花的一片,天呐!猫把奶粉扒翻啦。我顿时火冒三丈,怒吼着“这是谁干的!”只见刚才还在门口蹲着向我致意的猫儿,刷的一下钻进床底下,任我喊声震天就是不出来。我轮起扫把打将过去,无奈床底太深打不着它只好作罢。也许猫知道做错事了,一连几天我们相安无事。可惜好景不长,因秋去冬来天渐冷。睡在厅里的猫又找事啦,一天深夜睡至正酣。猫隔窗猛叫让我开门放它进来,只好请猫进屋。它地上,我床上,互不干扰。谁知天亮一看它竟然趴在被子上打着呼噜梦里神游呐。</h3><h3><br></h3><h3> 太烦,太累啦。决心把它送给好友。分别时,它一双大眼哀怨的望着我。心里还有些不舍,但为了不再受猫的摆制。我决然走开。终于轻松了,可如何向儿子交代呐?这恐怕又是一件烦心的事……</h3> <h3> ☞十五、 <span style="line-height: 1.8;">狗 年 的 随 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2018年是狗年。偶然想起一挡电视节目,内容是警犬是怎么练成<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首选身体健康、形象佳、大小适中的狗狗,由专人训练如钻火圈、爬高、走平衡木、跳高等。嗅觉训练如隔箱子识别 有无毒品或其他危险品。要想成为优秀的警犬,得经过千锤百炼需要克服的艰难险阻常超出人的想象。怕苦累遭淘汰是必然的。正因如此,警犬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有关部门会给它立碑、安葬,既死后会获得哀荣。</h3><h3><br></h3><h3> 观后感慨良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啊!要想成为社会精英,就要奋力拼搏,不懈努力,才能到达 彼岸。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而当初它的芽,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h3><h3><br></h3><h3> 曾读过哈佛大学的灯光一文,之前觉得中国的孩子学习的苦累已达到极限。其实美国的也不易。此文作者一次夜里去哈佛,看到的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很多学生在苦读。那场景极为震撼呐!此文,改变了我之前对美国大学的认知。要想成为社会精英,在那个国度都要付出代价。成功的花朵,没有奋斗的泪泉及牺牲的血雨浇灌是不会绽放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