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冬日,数九了,虽冷,却是个大晴天。就想到哪儿转转。脑子里像过电影地搜索起来。突然想起前些日子一个什么地方开放了,值得一看,但又想不起是哪儿。就在百度和高德地图上寻找记忆。看到了“少年宫”的字样,一下想起来是“皇寿宫”,其实正确的说法是“寿皇殿”。</h3><h3> </h3> <h3>进寿皇殿只能从景山公园里边进去。因为听说进寿皇殿限制人数,两种说法,一说是限制3000人,一说是限制500人。早点去最好。九点开门,八点半就到了寿皇殿的入口区,先扫码订票,订好后开始爬山。爬山不仅仅是为了登高望远,主要是想暖暖身,否则太冷。</h3> <h3>景山本来不大,爬上来,走下去,再绕绕弯,听听歌,把时间熬到了九点,进门。</h3> <h3>进门先看到的是宝坊,它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共东、西、南三座,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坊为四柱三间九楼形式,面阔16.2米,黄琉璃瓦庑殿顶,和玺彩画。坊额原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h3> <h3>晨曦中,砖城门让光线分割成了对角线,一半辉煌,一半深暗。</h3><h3> 参考了一下门前简介,给游客的参观路线是入口→砖城门→神厨→寿皇门(戟门)→西配殿→西碑亭→西值房→寿皇殿→东碑亭→东配殿→寿皇门(戟门)→神库→砖城门→出口。</h3><h3> 我的计划是,趁着光线好,先外观,后室内,没有时间限制。</h3> <h3>这是第一道院落,正前方是寿皇门(戟门)。</h3> <h3>走到御道前,石雕上是“二龙戏珠”。</h3> <h3>戟门上空无一人,一对小夫妇从进来就跟在我后面拿手机拍照,顺便也替他们拍了两张。</h3><h3> 寿皇殿比起京城的其他建筑有些特殊,首先是因为它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曾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其次,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坐拥北京中轴线。中轴线上,做为建筑群来说,除了故宫,就是它了。</h3> <h3>晨曦之中暮色消,宫阙在旁独逍遥。</h3><h3>曾是天子祭祀地,任自踩踏无黄袍!</h3> <h3>这是阳光尚未照到的井亭。</h3> <h3>进了第二层院。走到西碑亭时,太阳毫不吝啬地把光线洒到了这里。</h3> <h3>院落正中的就是这座建筑群的主体——寿皇殿。</h3><h3> 寿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代,现在的寿皇殿建筑群则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建的。整体建筑仿照太庙规制而建,属于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h3> <h3>这是西朵殿。这个名称也是第一次听说。</h3> <h3>在西朵殿和主殿之间有一个狭窄的过道,鬼使神差地走到尽头,却是条死路,但看到整齐排列在两侧的汉白玉石栏探出的兽头,也有感于这条神奇的小道。</h3> <h3>门可罗雀非茶凉,实乃严寒拒温乡。</h3><h3>有兴绕殿听啼鸟,半是荫来半是光。</h3> <h3>寿皇殿前的铜鹤引颈长啸,忘了颐和园乐寿殿前的铜鹤是什么样的姿态。</h3> <h3>皇家殿前铜鹤铜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铜鹿按一些专家的说法是在当时焚香用的,就是在鹿的背部把香插进去,从鹿嘴这边再把香吐出来。真假不知,权当戏谈。<br></h3> <h3>寿皇殿正殿已局部还原清光绪年间情景,恢复了记载中的大插屏、神龛、云龙大柜等74件家具。这些都是以展览形式摆放的,以前应该是什么位置,恐怕没人知道了。</h3> <h3>明清时期,寿皇殿是皇家举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在寿皇殿中陈设帝后御影,每年皇帝要按照节令祭日和相关规定,到寿皇殿祭祀祖先。寿皇殿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体现皇家祭祀礼乐、敬祖和孝道文化。</h3> <h3>大殿内还没有游人,只有一个女守卫走来荡去,见到我还主动说了一句“可以拍照”。我从来在古迹之中听到的都是“不许拍照”,听了女守卫的话,有点受宠若惊,赶紧多拍了几张。也许,这里虽是名闻遐迩的寿皇殿,但真正的古迹并没有多少。</h3> <h3>按清朝祖制规定,已故皇帝及其后妃御容像及印玺必须供奉于寿皇殿内。但据介绍已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法军少将司令弗雷及其部属将其劫掠一空。</h3> <h3>楠木柱上影斑斑,只见窗孔不见天。</h3><h3>宣仪开始鼓乐静,只有当朝拜祖安。</h3> <h3>这个云龙大柜以前是用来装皇帝皇后及后妃的画像的。在清朝的一些档案里面这样记载,说皇帝的画像被称之为圣容,皇帝后妃的画像则被称之为御容。</h3> <h3>复原前的寿皇殿正殿曾是北京市少年宫的一部分。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从景山公园划出一部分让北京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少年宫)使用。1956年1月1日,北京市少年宫正式在寿皇殿成立。自此形成了“一园两治”的管理模式。在少年宫期间,这个大殿是作为学生学习舞蹈、合唱的场所,从这里走出并踏上艺术之路的大有人在。</h3><h3> 看来,这所大殿不仅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也为新中国的培养育人做出过贡献。</h3> <h3>昔日皇殿暮森森,谁知舞乐再育人。</h3><h3>岁月无常因变果,喜看沉木又逢生!</h3> <h3>景山的万春亭也在视野里。山上的五座亭子,其实也是乾隆年间兴建。当时的山上应该是丛林蔽日,鹿鹤成群,生机盎然。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俯瞰北京城的首选。</h3> <h3>这是东朵殿。一缕阳光已经遮遮掩掩地照射进来。</h3> <h3>这是寿皇殿东侧的铜鹿铜鹤。</h3> <h3>这个汉白玉的石雕兽到底是什么,为了存疑,先拍照下来。</h3> <h3>这是东配殿中的祭祀展室。</h3> <h3>这些食物供品做的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h3> <h3>超长条案罩柜,展示着祭祀的各种礼仪文本。</h3> <h3>这里有道光皇帝的圣容画像,有钮祜禄氏的后妃画像,还有雍正帝像的彩塑。</h3> <h3>用来祭祀的乐器。过去只知道“琴瑟和鸣”这个词语,却并没看到过“瑟”是什么样,这次算是开眼了。以后如有琴瑟和奏的乐曲节目一定要听一听,看一看。</h3> <h3>这是编钟吧。无论是出土的编钟,还是其他场合看到的编钟,都没有这个做的精致和玲珑,尽管这也应该是仿制品。</h3> <h3>这个叫敔(音yu)。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形如伏虎,奏乐将终时,击之使演奏停止。<br></h3> <h3>滥竽充数,是不是说的就是吹这个笙的!</h3> <h3>这个玻璃罩中的庆典仪式,做的惟妙惟肖,要不是玻璃的反光,拍出来放大,真可以做为一个立体的背景场景。</h3> <h3>御道,只能看,不能走。</h3> <h3>西配殿是寿皇殿的建筑展室。</h3><h3>这是挂在墙上的一组宫殿群木雕,应该就是寿皇殿。</h3> <h3>这应该算是金琉璃瓦了吧。</h3><h3>刀枪剑戟,独把戟摆放在这里。<br></h3> <h3>这些皇家宫殿的建造,无论型材,还是建筑样式都有很多的讲究,当然也是建筑智慧的结晶。</h3> <h3>这是在1983年寿皇殿修缮时发现的正脊宝盒及盒内物品。不知道是哪个太监或妃子私藏起来的。</h3> <h3>白玉栏前冬树枯,九兽齐坐阴霾除。</h3><h3>纵有奇侠好本领,驰骋不可在皇都。</h3> <h3>这是东西井亭,用来祭祀时取水之用。</h3> <h3>在神厨殿里展示的是寿皇殿的历史。</h3><h3>信佛痴爱的顺治皇帝正襟危坐的画像摆放在显眼处。</h3> <h3>寿皇殿中虽然没有任何少年宫的痕迹了,但记忆中的痕迹总是会留下的。特别是这张照片使我忆起,1966年之前,这里也是儿时的我经常来的地方,打乒乓,看节目,还参加过一个少年话剧团;更有印象的是,在这里滑铁环,捉迷藏。</h3> <h3>看到神库门口也有人进出,以为这里也有一个展览,进去一看才知道是展示纪念品,工艺品的,但不知为何不售卖,是否由于游人过少,取消了经营。</h3> <h3>走东串西殿堂间,室内室外脚不闲。</h3><h3>忽见砖门光影亮,山亭不请已近前。</h3> <h3>怀抱宝坊柱脚的神兽好像只在这儿见到。</h3><h3>和目前北京保留的大多数石狮子相比,在砖城门前的这对石狮不仅保存完好而且造型非常独特,最大的特点是头大身小背部下弯,形象地讲有点儿塌腰。而且这对体量巨大的石狮和下面的底座完全是一体的,这对选料、雕刻还是运输都是件很困难的事。细想,也只有乾隆朝才能做的出来。</h3> <h3>走出寿皇殿,太阳正在绽放出最炫丽的光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