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珠

正语

<h3>  清末,东珠经历了几百年的大肆开采,资源枯竭。《内务府志》记载:“尽诸江方得一蚌,集千蚌方得一珠,数千珠始得一圆。嘉靖八年,两广巡抚林富上书说:"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今日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以人易珠啊,一条人命不过二两珍珠。东珠是宝中至宝,稀世奇珍。所谓东珠,乃是从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中出产的淡水珠蚌里取出的一种珍珠。其与一般珍珠相比因晶莹透彻、圆润巨大,而更显王者尊贵,自古以来便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所必需的进献贡品。</h3> <h3>真珠→北珠→东珠→湖珠,现在叫 东珠。</h3><h3> 一、用于政治外交方面。《金史》记载了渤海王朝以鲸鲵鱼睛为北珠,入贡中原的事情,俗语为“鱼目混珠”。据史书记载,辽朝末年,辽天祚帝生活奢侈、贪婪残暴,无休止地向女真各部落索取东珠,强令女真人冒着严寒,凿冰入水采蚌取珠,以致很多女真人惨死江中。</h3><h3></h3><h3>&nbsp; 金末,为与蒙古议和,金帝将其所藏之稀世东珠,尽数献予成吉思汗。明朝,满族罕王努尔哈赤起兵,与乌拉部布占泰多次发生争斗,夺东珠之利。后来,努尔哈赤攻打明朝,明派大将袁崇焕镇守山海关。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考虑攻打明朝,遭到朝鲜从后面杀来,腹背受敌,便决定与袁崇焕言和。天启年间,清太宗皇太极致袁崇焕的信说:“即和之后,两国言归于好,往来通使。每岁我以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馈送于尔。”东珠10颗和貂皮千张、人参千斤并列,并把东珠列在第一项,可见当时东珠的价值比貂皮、人参要贵得多。</h3><h3>  二、用于财政经济方面。东珠成为商品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经营东珠的专业商人。东珠在唐朝时,被交易到中原。后金时,罕王努尔哈赤等满族首领通过马市与明人交易东珠,获取了大量的白银,补充军用。</h3><h3>  </h3><h3></h3> <h3>  三、用于赏赐、进贡方面。雍正二年,皇帝胤禛赏给四川陕西总督年羹尧一颗东珠。年羹尧“恭设香案叩头祗领”。西藏六世班禅首次入京,乾隆皇帝赏赐多种礼物,但东珠只有一颗不足3克、约径13毫米 。</h3><h3>  四、用于服饰方面。辽金以来,宫廷里诸王、宫妃及社会上达官显贵,穿戴都喜好镶东珠。皇冠、凤冠上镶嵌的珠子都是东珠,多是吉林乌拉部进贡的。</h3><h3>  </h3><h3></h3> <h3>  五、用于殉葬方面。清西太后慈禧入殓清单表明,为她殉葬用了大量东珠。丰厚的装殓显示出皇家的富贵,但也招致一场盗陵洗劫。民国17年(1928年),东陵一带驻军孙殿英于5月17日到5月24日,用火药炸开西太后和乾隆皇帝陵道,将两陵内的殉葬珍宝洗劫一空。</h3><h3>  六、用于收藏玩赏方面。贵族富户人家购买东珠,然后世代相传保值。据传乾隆初年,皇帝得一大东珠,镶在帽顶,流传了好几代。溥仪在宫里曾戴过这颗东珠,之后运出宫外,带往长春。由于东珠产量少,不论官家还是私人,存储量都为数不多,以致成了居奇牟利、待价而沽的高级商品。</h3> <h3>  清人赵翼的《檐曝杂记》,对清代广东市场上的东珠价格有很详细的记载:一颗大如龙眼,带有黄豆大小的黄晕,重约三钱的东珠,要价是一万两银子。若是同等大小,又无瑕疵,两万两银子也未必能够买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