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非暴力沟通》简写NVC , 一词中译、又称爱的语言<h3></h3><h3>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h3><h3><br></h3><h3>本章从三方面来讲述:</h3><h3></h3><h3>1、自己表现不完美,自责。怎么办?</h3><h3>2、如何自我宽恕?</h3><h3>3、没有乐趣的事,如何对待?</h3><h3></h3><h3>而这三方面最直接方法即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h3><h3>在自我评价时,基于生命的需要及价值观。</h3></h3> <h3>作者用两个“我”(自责后悔的我和发生行为的我)的需要来说明具体操作方法。</h3><h3><br></h3><h3></h3><h3>举例来说,自己急着出门匆忙中碰到了桌子的花瓶,花瓶倒在地上碎了一地,望着这情景,两个“我”中:</h3><h3><br></h3><h3></h3><h3>1)自责后悔的我,问问自己因为这个行为自责是没满足什么需要?(我希望自己谨慎、认真,因此而被肯定的需要);</h3><h3><br></h3><h3></h3><h3>2)再问问自己匆忙中碰到了花瓶时又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守时、尊重别人)</h3><h3></h3><h3>当我想清楚这两个问题时,我的关注点就会转移到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上,而不再一味地去自责自己的不小心,进行自我宽恕。</h3> <h3>当我们认为有些事情是出于职责、责任、义务、威胁去做时,会心不甘情不愿,会有满腹牢骚、满肚委屈,此时,我们把我们不快乐的情绪都归结为这件事。而当我们尝试着把这件“不得不做”的事,改变为“我选择做……是因为我需要……”时,就会发现:这件事居然这么美好/这么有诗意/不是导致我不快乐情绪的源头而是我的认识……等等的现象。<h3><br><h3>比如,我不喜欢做饭,我总是认为做饭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当我尝试着改变句式为“我选择做饭,是因为我想让孩子回家后感受到家的温暖”时,我的心里顿时暖融融的,对做饭居然有了向往的感觉!</h3></h3></h3> <h3>非暴力沟通第九章爱自己<h3>当我们表现不完美</h3><h3>1. 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h3><h3><br></h3><h3>2.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h3><h3><br></h3><h3>3.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h3></h3> <h3>非暴力沟通第九章 爱自己<h3><br><h3>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自我宽恕找到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根据需要及价值观来选择生活,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会更能接纳自己。加油,2019!</h3></h3></h3> <h3>金句分享:<font color="#39b54a"><b>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做一张椅子。</b></font><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负面评价会让我们把自己看做是充满缺陷的工具,就比如一张没人喜欢的椅子,这样怎么能让我们对自己产生爱呢?所以说,爱自己,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而我们常常的语言中会对自己说“我应该”,在对自己评价时,尝试着把“应该”变为“可以/需要”,比如“我应该早点知道”,改为“我可以早点知道”,“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改为“我不需要做那件事”,体会一下,他们中有什么区别,是否会感觉到憎恨、羞愧、内疚少了一些呢?</font></h3></h3> <h3>金句分享:<font color="#39b54a"><b>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那么对我们自己的指责,即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b></font><h3><br></h3><h3>当我们对不完美的自己自责时,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因为什么自责自己?去感受、去体会需要,体会我们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某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对自己的自责便会转变为我们对自己需求的满足上。<br></h3></h3> <h3>金句分享:<font color="#39b54a"><b>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哪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个行为的“我”。</b></font><h3><br></h3><h3>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有些拗口。他讲的是基于同一种行为的两种状态的我,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包容这两个我,从体会和觉察两个我的需要和感受着手。就拿书上的例子来说:<br></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作者匆忙间没盖笔帽就把笔插入了新的雅致的上衣口袋中。<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行为,没盖笔帽就插入口袋,盖、插<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为这两个动作:<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后悔的我:没满足我整洁、照顾自己的需要<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当时的我:服务他人的需要<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当我没盖笔帽就把笔插入口袋时,没顾及到自己的需要,却也在满足着服务他人的渴望,感受到这种爱的升华,还会在自责自己吗?</font><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同样地,当我们指责别人时,是否也可以这样包容“对方”和“我们自己”呢?此时的“对方”即是“发生行为的我”,“我”便是“此时的我”。<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举例来说:孩子受同学邀请去同学家(冬天的晚上,去了同学家回家就8点了,得妈妈去接她),明知我不同意,她却连续给我打了6个电话。<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行为:打6个电话<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为这个动作:<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后悔的我(对应着)——我们自己:烦躁、怨气,没有满足对我的尊重;希望孩子有自主权、自决权<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当时的我(对应着)——孩子:难为情、渴求,满足了他争取达成意愿的需要<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当想到这些需要时,已经没有对孩子的怒气,而是想着去如何指导孩子体量父母、自主自决。这样就转变成了需要的满足方面,而不再停留在指责层面了。</font><br></h3></h3> <h3>金句分享:<font color="#39b54a"><b>我们的行为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b></font><h3><br></h3><h3>行为动机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当我们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义务时,会让本来有意义、有意思、有趣的事情变得枯燥乏味,此时我们可以尝试,行为动机转换为我们的需要,这一方法便是“我选择做……是因为我需要……”来感受。<br></h3><h3><br></h3><h3>此时便会有两种结果:<br></h3><h3><br></h3><h3>1)感受不到是我的需要:<br></h3><h3>a)价值观不符:抛弃,不去选择做;<br></h3><h3>b)非价值观不符:可能需要个人成长,来内观自身需要;也可能没有意识到价值观冲突。这种情况需要个人去探索自己内心、探索未知的自己。<br></h3><h3><br></h3><h3>2)感受到是我的需要,对这一行为充满了爱;<br></h3></h3> <h3>金句分享:<font color="#39b54a"><b>钱是一种回报,在NVC中,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赞同,像钱一样,也是一种回报。</b></font><h3><br></h3><h3>书中的一些观点能颠覆我们的观点。就类似钱和赞同一样。我们的努力、积极、进取、追求上进,很多时候,不都是为了钱和别人的肯定认同吗?<br></h3><h3></h3><h3>仔细想来,“钱”和“赞同”还的确是一种满足某种需要的策略中的一种。</h3><h3><br></h3><h3>当我们在做了某件事后,看到因这件事而让受益人生活得更好时,我们的自我存在价值感会被放大。此时的自我价值感的满足便是我们真正的需要的满足,而“钱”是一种物化了可以衡量的一种方法,“赞同”是一种精神上得以即时慰藉的一种方法。<br></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小店区心理研究会每周一线下读书会欢迎爱读书、愿读书的朋友光临!</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