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游览庆祝活动的高潮是登泰山。10月18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上午9:00我们乘车来到泰山脚下的天外村广场。</b></h3> <h3><b> 天外村广场是遵循上古“天圆地方”的理念,顺应人民“天地交泰”的吉祥心理而建。古帝王封禅大典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祭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主要包括天圆广场和地方广场。两个广场之间由石雕连廊相接,12根高7. 2米的龙柱分列两边,分别代表着12位到过泰山举行过封禅祭祀的帝王。</b></h3> <h3><b> 在天外村广场稍作游览及合影后,我们分成两路活动。新魁夫妇因腿脚不便,由老毕夫妇陪同在山下游览。其余八人跟随旅行社导游小傅登泰山。因听闻泰山山顶与山下温差大,为防登上山后寒冷,每个人都随身带了较多的防寒衣物,有的还穿上了羽绒服、棉袄。</b></h3> <h3><b> 我们皆是老年人,选择了较轻松登山的西路。登山路线如图片所标示的分为三段:</b></h3><h3><b> 第一段,绿色线条标示为天外村――中天门,乘坐景区游览大巴车沿盘山公路前往。全程14公里。</b></h3><h3><b> 第二段,粉红色线条标示为中天门――南天门,乘坐索道缆车而上。缆车两端索道站海拔高差为602. 93米,斜长2078米。</b></h3><h3><b> 第三段,黄色线条标示为南天门――玉皇顶,步行沿登山盘道攀登而上。两地海拔高差为85米。</b></h3> <h3><b> 登山的同学们跟随导游来到天外村广场游人中心乘坐游览大巴车。这天登山的游人较多,我们排队等候30多分钟才轮到上车。</b></h3> <h3><b> 游览大巴车沿盘山公路行驶。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多处转弯路段弯道大,不时引起一些游客惊叫。全程14公里,车行驶20分钟后到达中天门,我们下了车。</b></h3> <h3><b> 中天门海拔847米,是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处。这里是登山的半道,是上山、下山的必经之地。我们来到索道站乘坐缆车。</b></h3> <h3><b> 这是中天门竖立的指路牌。</b></h3> <h3><b>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坐进索道缆车。</b></h3> <h3><b> 这是索道运行中的图片。乘坐在高空运行中的缆车内,有的人开心俯瞰,尽情欣赏山景美。有的人则难免有恐高心理,害怕往下看。</b></h3> <h3><b> 同学在缆车內赏景和拍照。</b></h3> <h3><b> 缆车仅运行6分钟就越过斜长2078米的索道,来到海拔1460米的南天门。</b></h3> <h3><b style="line-height: 1.8;"> 南天门(三天门)位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婉如天门自开。若是从泰山脚下的红门步行登山,路经著名的十八盘等景点登上南天门,年轻力壮者至少需5、6小时。我们几个老者乘坐大巴,转乘索道缆车上山,加上候车时间,总共花了1小时左右就轻松登上了南天门。现代交通工具的优越性展露无遗。</b><br></h3><h3><b> 照片中南天门下的盘道即为十八盘。</b></h3> <h3><b> 南天门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在道教神话中,南天门是天界和神界的入口处,一过南天门就进入天界仙境了。</b></h3><h3><b> 如此被赋予美丽神话的佳境处,自然吸引游客纷纷在此留影以作纪念。</b></h3> <h3><b> 由南天门向东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长约千米的天街上商铺林立,亦街亦市,自古以来就似悬在天上的一条街市。因其所处海拔高,按传说过了南天门就进入了天界仙境,故称之为天街。</b></h3> <h3><b> 在天街石坊前的合影。可惜当日游人如织,照片的背景难免杂乱些。</b></h3> <h3><b> 望吴圣迹位于天街东侧。《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和颜子登山至此处,孔子望见吴国都城苏州城门外拴着一匹白马。说明孔子知识渊博,登泰山而小天下,方能在泰山望见远处景物。为了纪念孔子登泰山,明代于此修建了此石坊。1984年重建。</b></h3> <h3><b> 孔子庙后到玉皇顶仍有很长一段上行石阶。他俩互相帮助整理行装,准备向泰山极頂攀登。</b></h3> <h3><b> 攀登累了,在路旁小憩。</b></h3> <h3><b> 何惧坡高路陡 ,努力向上攀登,加油!</b></h3> <h3><b> 翻过一段高台阶,来到了神憇宾馆。导游和先行的老尤已经在宾馆门口等候。</b></h3><h3><b> 神憇宾馆原为神憇宫,供奉碧霞元君的卧像 ,1946年被毁。1990年改建为宾馆。现为国內海拔最高、泰山顶上唯一的三星级宾馆。我们在宾馆二楼走廊的墙上,就见江泽民夫妇在此下榻时与宾馆人员的合影。</b></h3> <h3><b> 我们在神憇宾馆餐厅共进中餐。</b></h3> <h3><b> 从神憇宾馆出来往东,就到了著名景点大观峰(也叫弥高岩)。这里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御制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还有清康熙帝手书的“云崖”二字和乾隆帝御制的《夜宿岱顶作诗二首》,俗称“清摩崖碑”。这一带可谓是露天书法艺术博物馆。</b></h3> <h3><b> 照片左边的石刻就是著名的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共1008字,是唐玄宗东封时所作的纪事碑。书体为唐隶、文辞典雅、书法遒劲,颇具盛唐风格。碑额处,“天下大观”四字横列,压刻于碑首龙纹之上。因其位置显赫,遂与唐摩崖一道成为大观峰标志性石刻。此景点也因此得名为大观峰。</b></h3> <h3><b> 在大观峰望西北,就见登山盘道终点处的泰山极頂玉皇顶。极頂上的玉皇庙红墙碧瓦,远远望去似乎是给泰山戴了一顶红冠。</b></h3> <h3><b> 玉皇顶登山盘道最后一段的两旁巨石上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狱独尊”碑刻。此处也得名为“五嶽独尊”景观石群。</b></h3> <h3><b> “五嶽独尊”四字为正楷书体,是清光绪丁未年间由泰安府宗室王构题书,大字径54x42㎝。“五嶽独尊”高度概括了泰山的地位,其苍劲有力的书法,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泰山标志性的景观,并被设计进第五套人民币五元的背景图案。</b></h3> <h3><b> 终于登上了泰山主峰之巅――玉皇顶,历代帝王登泰山封禅祭祀的地方,因其上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殿内供奉玉皇大帝铜像。</b></h3> <h3><b> 进入玉皇庙,可见殿前院中围栏中央有块极頂石,旁边竖立的石碑上刻着“泰山极頂”“1545米”两行字,标示出泰山之巅的高度。</b></h3><h3><b> 围栏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标志着这里是古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处。</b></h3> <h3><b> 从玉皇顶俯瞰山景,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无怪乎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豪放慨叹。</b></h3> <h3><b> 同学们为登上泰山极頂而欢呼,为同庆毕业50周年而欢呼!</b></h3> <h3><b> 从玉皇顶下山,我们没有走上山的原路,导游领我们走了一条抄近前往孔子庙的小路。</b></h3> <h3><b> 下山途中累了,大家在路旁坐下休息。 到孔子庙后,又经过天街,到南天门索道站乘缆车下山,再经中天门乘游览大巴至天外村广场。于下午3:20回到住宿的宾馆。</b></h3> <h3><b> 新魁夫妇在老毕夫妇陪同下,游览了东街。</b></h3><h3><b> 东街是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项目服务的基础配套设施。2014年建成,成为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观光度假、休闲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复合文化商业园。</b></h3> <h3><b> 在封禅大典实景演出地的留影。</b></h3> <h3><b> 老尤登泰山下山后,饶有兴致地加入了游览东街。</b></h3> <h3><b> 10月18日晚,老毕夫妇在这家酒店设欢送盛宴。</b></h3> <h3><b> 为登上泰山极頂干杯!为泰安聚会的圆满成功干杯!</b></h3> <h3><b> 宴席上老毕夫妇相继发言,对各位同学及夫人来泰安再次表示感谢。祝愿各位继续在山东游览快乐!祝愿各位返家一路平安!</b></h3> <h3><b> 贡男对聚会庆祝活动进行了总结。老尤、林西、新魁先后作了发言。总结和发言对老毕夫妇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了衷心感谢。畅谈了毕业50年的感慨,表达了珍惜半世纪同窗情谊、祝后会有期的美好愿望。</b></h3> <h3><b> 老毕夫妇热情地向与会的每一位客人赠送了礼品。</b></h3> <h3><b> 宴会结束时,与会者再次为泰安聚会的圆满成功,为庆祝毕业50周年干杯!并热烈鼓掌!</b></h3> <h3><b> 人生难得几回聚,最难将息去离愁。聚会落幕了,同学们互道珍重,依依惜别。两天的聚会短暂而快乐,温馨而甜蜜,在每个与会者心中留住了美好,留住了彼此笑容,留住了永远的难忘!</b></h3> <h3><b> 在聚会上,与会者思念那些因病因事而未能前来聚会的同学们,同样会铭记他们亲切的音容笑貌,在心中永远留下他们美好的形象。</b></h3> <h3><b> 悠悠半世纪,浓浓同窗情。在共庆大学毕业五秩的美好时刻,让我们揭开记忆的尘封,追寻岁月的见证 ,共同回味半世纪来相聚与重逢的一个个美好瞬间:</b></h3> <h3><b> 同学情是一世情。回味半世纪来我们一起走过的温馨与难忘,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今世厚重拥有这份珍贵情谊而感到无比幸福与自豪,从心底迸发出倍加珍爱与呵护的美好愿望。同学情永远在心间!愿在今世余下岁月里,同学情缘与大家相随相伴,一路欢声,一路笑语!</b></h3><h3><b><br></b></h3><h3><b> </b></h3><h3><b> 在本美篇文稿结尾之际,让我们引用献给华东师大历史系1967届同学的《半世纪友谊之歌》纪念视频上的一段解说词,对我们同学情再加以一番由衷的赞美吧(注:稍作了修改,请放大阅读):</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