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茶香

秋叶听雨

<h3>  年终被抽去全市公卫考核,夜宿新城的明志酒店。电视里的肥皂剧又臭又长,于是我打开手机在微信里面闲逛。涧底松说: 我带你去古城喝茶吧。我说: 好啊,正好打发这无聊的时光。</h3><h3> 涧底松,他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几年前在雪峰山兰花网相识。记得当时我在兰花网主持一个版面的版主工作,他加了我好友,要我给他的芙蓉楼杂志投稿,我不想给自己压力,也知道自己的斤两,于是打住了。去年才知道他曾经是芙蓉楼杂志社的编辑。我看过他写的长篇小说《坪山塘》,也看过他的散文《风情万种都柳江》,还有短片《蓝月亮》等等,很有才情的男人。去年文联采风的时候见过他一次,后来到这座城市出差时又见过一次,感觉他是一个性格腼腆而内敛的人,不娇柔不做作。然而他的文学作品却恰恰相反,各种角色应有尽有,有桀骜不驯的,有豁达开放的,有恬静似水的,也许只有在文学创作的时候才能显现出他的热烈、豪情与奔放的个性吧。</h3> <h3>  古城的夜晚是寂静的,青石板的古巷显得深邃而悠长,高墙之外长檐之下的红灯笼忽明忽暗,似夜莺的眼。清冷的风划过脸颊,穿过巷尾,发出唿唿的声音,似乎在浅唱低吟着时光与禅的故事。</h3><h3> 古城九街十八巷,原居民已经不多,大部分被移往对河小江村的廉租房居住,剩下的居民做点小生意,还有一些投资商开茶馆,客栈,古装店,书画店等等,这些店铺,无不与古城的古朴典雅相对应。一座历史两千多年没有经过任何粉饰,原汁原味的古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人们趋之若鹜。</h3> <h3>  茶人居位于古城的东边,走过游客中心百米左右就到了。涧底松与茶人居老板娘西米是老朋友,第一次见面我不好意思空着手,于是带了点瓜子花生开心果过去。老板娘干脆利落,很是热情,急忙招呼我们在大厅落座,并把带来的干果分装成盘。</h3><h3> 我四处打量了一番。进门,两盆不知名的兰花在热烈地盛开着,一股幽幽的淡香迎面扑来,似在迎接客人。花色呈纯纯的浅黄,看起来很是精神,给隆冬的茶室带来勃勃的生机。右边包房有客人在喝茶,听气氛很热烈,老板娘一边又忙着招呼他们。前面的墙壁上有一个布满小方格的壁柜,小方格中摆了款式不同,大小各异的茶杯,显得很有特色。墙壁上还挂着根雕,壁画。周围柜台上摆满了茶——或饼或瓶或罐,中间硕大一张实木茶几上摆满了沏茶用的各式各样茶具,我对茶一窍不通,自然叫不出这些茶具的名字。灯光幽暗,整个茶室在轻轻扬扬的古典音乐声中显得清寂,静谧,古朴,雅致,很有情调。</h3><h3> </h3><h3></h3> <h3>  落座后,涧底松为我一一介绍了周围的朋友,然而,我记性不好, 除了老板娘西米,其他人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现在想来,实在对不住。</h3><h3> 一位帅哥自告奋勇充当茶艺师的角色,提壶沏茶,第一泡,是十年的普洱熟茶。只见茶艺师用煮沸的水将桌面上大大小小的茶具洗了个遍,将茶盘中的杯子一个一个摆好,然后开始泡制第一道茶,只见其娴熟地提着水壶将滚开的水缓缓倒进装有茶叶的大一些的茶杯中,用茶匙将茶叶按了按,然后盖上盖子,用大拇指和中指夹起茶杯的杯沿,食指压住盖子,将每个小杯子倒满,再用镊子夹住轻轻倒掉,动作之顺一气呵成,可见没少泡茶。我说,这么好的茶,倒掉不浪费吗?他说: 这叫洗茶。为什么要洗茶?百度了一下: 一是洗干净农药残留;二是洗去杂质和灰尘;三是洗去茶叶中的苦涩之味,让茶的口感更佳。以上的步骤叫烫杯、醒茶、洗茶的三部曲。只一壶茶,我便闻到了茶的香味,轻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似有似无的,象要牵着人去捕捉,去遐想,去青石板古巷,找寻那一片冰心……。我静静地看着,对茶始终感觉好神秘,似人生的一个新课题等待去研究。</h3><h3> </h3><h3></h3> <h3>  接着泡第二道茶,揉捻成卷曲状的茶叶这时候已经完全舒展了开来,满满的一杯。茶艺师提壶将开水倒进已经发满茶叶的茶杯,盖上盖子,重复上次的动作,接着将茶水注入到一个透明的玻璃壶中,黑红透亮的茶水缓缓落入其中,灯光照射下透出一缕金黄,象一条小金龙吐着龙珠在壶中游动,忽闪忽闪好看极了。茶艺师优雅地将刚刚烫洗过的杯子倒满,然后用镊子夹起送到每个人的面前。</h3><h3> 我悄悄看看朋友们,有似乎细嚼慢咽的,有一口吞下的,有边品边聊的,很优雅,很享受的样子。平时很少这么正儿八经地品茶,一般情况下都是牛饮。虽然曾与朋友到茶馆喝过几次,但是从没象今天这么郑重其事,仔细去品尝茶的味道。也许是古城的韵味茶室的氛围感染了我,我端起茶杯故作优雅地闻一闻,一股淡淡的香味溢出,直沁心脾。抿一口,用舌头轻轻搅动,感受到它的滋味,圆润、饱满,只觉得口生莲花香气弥漫,这种感觉简直美妙极了,就像这古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红尘滚滚,越发变得古朴淳厚,韵味悠长。</h3><h3> 茶艺师说,普洱熟茶是山上的茶叶采摘回来后经过发酵等工艺做成的,可以放置很久,越久越醇,口感越好,也更有营养。但一定要保持干燥,保存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听着茶艺师的讲解,突然想起我家柜子里还存放着两饼普洱茶,十年了,一直没有打开过,就象存封的记忆,忽然被记起,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情愫,似乎对不起这茶。</h3><h3> 大家在漫不经心的音乐声中一边品味一边闲聊,茶艺师一边泡茶一边讲解。那情那景宁静而致远,我静静地听着,感受大家的闲情逸致,感受似梦似醒的茶香年华。岁月流光,古城与茶是那么情深与和谐,仿佛这茶室就是为古城应运而生的。没有飘散的茶香,古城失去了灵动与生机。没有古城的依托,茶室就失去了雅致和韵味。</h3> <h3>  如此这般,茶艺师将这一泡熟普泡制了三四遍,每一遍的口感都不一样,第三遍的茶汤没有第二遍浓厚,但是口感更佳,更醇,并能感受到丝丝甘甜的味道。第四遍的茶汤无论从颜色还是从口感都变得有些清淡,感觉不到那种醇厚的质感了。</h3><h3> </h3><h3></h3> <h3>  接下来泡制的是普洱生茶,我不敢喝,生茶会提神醒脑,因为曾经与朋友夜晚喝茶后彻夜不眠,以致产生畏惧。茶艺师说这是身体不能接受茶碱产生的醉茶现象,要看茶的品质,不是每一种茶都会产生这样的作用。这道普洱生茶已经保存了八年,基本上沉淀了它猛烈的习性,提神醒脑的作用已经不大,不会影响睡眠。说话的当儿,茶杯已经端至面前,茶汤颜色与前面的熟普截然不同,呈浅黄色,没有了黑红也没有了那一缕金色,但是,仍然清澈透亮,很通透的样子。我端起茶杯细细品味,苦苦的,涩涩的,没有熟普甘韵醇厚。茶艺师说,这款生茶,体会的是饮后的回甘,饮过之后,涩苦之味慢慢消失,继而是甘甜的味道,叫回甘。我学着他们的样子慢慢地品尝着,的确,饮过之后从舌底到舌面再到舌根再至喉头蔓延出丝丝甘甜的滋味,就象萦绕在耳旁带着古韵的音乐,轻柔着,漫舞着,缠绵着……。人生何尝不是一道陈年的生茶,年轻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性格刚烈,桀骜不驯,尝尽酸甜苦辣,然而经过摸爬滚打的磨炼,磨去了棱角,削去了戾气,才慢慢地变得沉稳、豁达、淡定。朋友之间又何尝不象一道生茶?相识之初,心存芥蒂,相互之间有一种生涩之感,然而随着交往的加深,彼此心生好感,友谊变得甘之如茶,回味无穷。</h3><h3><br></h3><h3></h3> <h3>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十点,我和涧底松起身告辞,老板娘西米热情相送,并叮嘱下次再来。我们沿着古巷边走边聊,很是惬意。</h3><h3> 人生如茶,也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寒窗苦读只为第二阶段做准备,实为烫杯醒茶期。第二阶段使尽浑身解数,尝尽酸甜苦辣,挨过七年之痒,只为出人头地,人生味道最浓烈的阶段。第三阶段经过岁月的沉淀,几沉几浮的考验,收获家庭和事业的成功,是人生味道最醇最美的阶段。第四阶段回归家庭,不再劳碌奔波,诸事不愁,安享晚年,味道平淡清心寡欲的阶段。人生的这道茶怎么才能泡出最佳、最醇、最美的口感,那就得看泡茶人的技艺和茶的品质了。</h3><h3> 走过古城,口中仍然甘香存留、津液滋生,弥久犹香。回眸望去,长檐下的红灯笼似乎明亮了些。茶香,卷起一册古朴的画卷,缓缓展开昏黄的颜色,漂浮在古城的上空……</h3> <h3>感谢提供图片的朋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