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一中缘

<h3>说起来,我们一家人与一中还是很有缘份的。<br>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壶山上街西寺巷,到老一中走路仅需三分钟。一到假期,我们一群玩伴经常溜进校园嬉戏。因此,我虽是70后,倒还有点老一中的记忆碎片。模糊记得校园中有像祠堂一样的建筑,主体部分二层楼高,东西两边各有一排平房,较破旧。最近得览旧时武义学宫全图,估计小时候看到的可能是大成殿及东庑、西庑。后来,这些老建筑不知哪年被拆掉了。1984年我进一中读初中时,这里已变成了教学楼和花坛。</h3> <h3>源自武义县志</h3> <h3>我父亲1956一1959年在一中读初中。因家里成分不好,又有海外关系,初中毕业后就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接着,父亲随我奶奶一起被下放到星光村,做了二十多年的农民,种田、栽菜、砍柴,样样活都干。但,他不是一个只知道种田地的人,还学起了打石头、做木工、砌灶头等手艺活,学一门精一门。因有这些基础,后来由他负责在村里组建了泥木组,承包了不少工程。1981年落实政策时,他被县二建看中招用,又专门学了预决算和设计,从农民成为了工程师。父亲说,有这些发展机会,都得益于在一中读书时打下的数学、物理基础。</h3> <h3>西寺巷的家</h3> <h3>说起家人与一中的缘份,还可以上溯到我那素未谋面的外婆。家里珍藏着一张外婆于1945年稽山中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以前还奇怪她怎么会到绍兴读书?近来翻阅地方文史资料方知,抗战期间绍兴稽山中学曾迁至武义办学,抗战胜利后,以稽山中学武义分部为基础筹办了明招中学,明招中学又是武义一中的前身。这样说来,外婆是否也算是一中的老校友呢?<br>提起外婆,我还想多说几句。外婆出生于县城一大户人家,因逃避日本人,全家避难到溪里水碓后村,在那里邂逅了回家探亲的外公(当时在国民党部队任职),成就了一段姻缘。婚后,外婆还是继续读书,拍毕业照时她已身怀六甲,之后生了三个孩子。可惜好景不长,在我母亲5岁时,外婆因肺结核去世。后来外公一直未再续弦,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带大了三个孩子,也历尽了政治、生活上的磨难。八十大寿时,他自撰并亲笔写下对联:“荣辱不惊一生风霜雨雪难尽书有幸尚留不残身,悲喜交集半世甜酸苦辣诉谁知堪慰膝下儿孙好 。”这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h3> <h3>说完长辈,该说说我们兄妹仨了。哥哥、弟弟与我先后都在一中读初中、高中,这看似有点巧合,但好像又是冥冥之中的必然。</h3> <h3>1981年,一中首次在全县选拔招收两个初中班,我哥哥成为其中一员。初中毕业时,父母亲本来要求我哥考中专,因为可以转成居民户口。可是我哥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在一中继续读高中。还好他自己的坚持,后来考入了上海交大。<br>我弟弟1989一1995年在一中初中、高中部就读。他读书不像哥哥那么有天赋,但灵气还是有的,后来考上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h3> <h3>相较于兄弟俩,回忆我的一中经历,只能说惭愧!那时父母亲忙得不太有空顾到我,初中老师也没有小学老师管得严,我就像刚放出笼的小鸟,说好听点是自由自在,说难听点就是恣意妄为。看小说、打乒乓球、下棋是我当时最热衷的三件事。实际上,这也是受哥哥的影响。我们相差三岁,他读高一,我上初一。当时正值《射雕英雄传》热播,港台武侠、言情小说开始风靡,我的武侠言情小说之旅由此开启。武侠小说大部分是我哥从同学处借来,因为后面还有一大堆人等着看,所以我经常在晚自修后回家偷偷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为了"抢"时间,甚至上课也看。终于有一次看《神雕侠侣》太入迷,被老师逮到了,书被没收,还被叫到办公室挨批。庆幸的是,老师还是心慈手软,在问明书是借来之后,最终把书还给了我。</h3> <h3>在休闲玩耍中时间过得飞快,我成绩单上的红灯也越挂越多。哥哥看到成绩单,奇怪地问:“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这些你都不背吗?”看着和我一样看杂书、打球、下棋的哥哥,我也奇怪地问:“你都背的吗?”我真的纳闷他是在什么时候学的,在家里从来看不到他学习,而且我哥比我玩的东西还多。他喜欢天文学,家里都是飞碟探索之类的杂志;夏天的夜晚,他会搬张竹椅坐在天井里看星星、画星座;高二时,他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望远镜看到了百年一遇的哈雷彗星,在全校集会上受到表扬;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他制作出会旋转的走马灯,兴奋地回来叫我去学校看;高三时,他还代表校篮球队参加比赛。但玩耍归玩耍,他的成绩一点没落下,却苦了跟着玩耍的我(虽然我们各玩各的,他嫌我水平差不带我玩)。幸好,忙得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的爸爸看到我的成绩单,并没有责骂,而是一直鼓励:会好起来的。然而妈妈就没这么淡定了,暗地里找了在职校当老师的邻居,希望到时候帮忙把我"收收去"。</h3> <h3>初三寒假时我大病一场,回去上学后仍老是生病,风扇一吹就感冒、头晕。班主任虽是男老师,但心也挺细,发现我体质很弱,于是对我特殊照顾,可以不参加体育课,也不用遵守作息时间,这为我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创造了条件。我因身体不好也收了玩心,读书开始专心起来。虽然英语基础太差已赶不上,不过最终还是考上了一中高中部。但是,初中时英语欠下的“债”到高中时遭到了“报应”,无奈之下,高考时选择了不需要考英语的高中专。</h3> <h3>岁月不居,我们离开一中已好多年了。一年中家人难得的几次相聚,还时不时聊起在一中的那些时光。共同的一中经历,使得我们对一中都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在母校八十华诞之际,我们心存感恩,默默祝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