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 呼吸内科新技术新项目总结

张健

<h3>  2018年即将过去,明天就是2019年,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一年匆匆过去,但我们留下了很多回忆,留下了很多汗水,这一年我们没有虚度,我们内一科呼吸专业组不断迎接挑战,敢于承担风险。</h3><h3> 我们科室自从2015年开始尝试给自发性气胸的病人行微创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病人痛苦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也打破了过去内科大夫不去触碰的禁区,以往自发性气胸肺压迫较多的病人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后当时都能感憋喘减轻,但穿刺之后又会突然出现憋喘加重,最后都转到外科治疗。对于很多慢阻肺病人,往往年龄较大,合并肺部多发感染,内科病情复杂,合并了自发性气胸后,给予内科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效果大都恢复很好。</h3><h3> 在2018年纤维支气管镜也有了较大发展,大家慢慢的都认识到气管镜的重要性,不再是只有高度怀疑肺部肿瘤的才想到做气管镜,一些气管内高密度影的、肺部感染治疗不理想的、肺不张的等等,也都能想到做气管镜了,都能找我们科室会诊了,说明我们之前的宣传工作还是管用的,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h3> <h3>下面是一些平时病例分享:</h3> <h3>这个病人慢阻肺病史几十年,当时入院时喘的非常厉害,不能平卧,口唇、四肢末梢都紫绀,指脉氧才60%多,病情危重,到科室后查体发现左肺呼吸音较低,立即陪同去CT室行胸部CT检查,发现左侧自发性气胸,肺压迫80%,且肺大泡较多,全肺肺功能较差,立即回病房准备胸腔闭式引流术前准备,病人回病房后立即给予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时难度较大,病人呼吸急促,胸廓上下起伏明显,还有这个病人胸膜有粘连,正常气胸都位于胸腔上部,而这个气胸大都在胸腔下部,穿刺位置不能选取正常位置,要在胸前区下部穿刺,给予CT图像重建,选取最佳位置置管,给予内科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成功后闭式引流瓶中大量气体冒出,病人2分钟后就感憋喘减轻,10分钟后就能趟下,呼吸逐渐平稳,指脉氧恢复95%以上。</h3> <h3>病人已经置管完毕,呼吸明显平稳</h3> <h3>这是5天后复查的CT,左侧胸部皮下可见白色引流管。</h3> <h3>5天后复查胸部CT,左侧胸腔内气体完全吸收,左肺完全复张,病人住院8天后出院回家。</h3> <h3>下面这个是个右侧自发性气胸的老年慢阻肺患者,气胸大部分也是位于胸腔下部,经内科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出院。</h3> <h3>在不断穿刺和置管后,发现青年病人无论是置管还是简单的胸腔穿刺,胸膜反应出现几率都较多,有的非常厉害,遇见休克、晕厥2例。</h3> <h3>下面是一些气管镜的图片和大家分享一下</h3> <h3>最后发几张和专家的合影,和大家分享一下:</h3> <h3>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的张嵩教授,我的偶像,非常崇拜他的呼吸影像方面的造诣,目前已经连续出版三本呼吸影像书籍,非常畅销,粉丝一大批。</h3> <h3>临沂市中医院肺病科的宋文采教授</h3> <h3>临沂市人民医院呼吸科的许新毅教授</h3> <h3>还有我们临沂市人民医院呼吸科的韩平老师(左侧第一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