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泽州大阳古镇

锋从磨砺出

<h3>  来到大阳来,在这里不是大(da)阳,是大(dai)阳。大阳古称阳阿,秦朝时设为阳阿县,汉朝时封为阳阿候国,有记载的历史2600年。这里是山西最大的古镇,誉为“三晋第一古镇”,“飞燕故里”,元明清的古建筑群现存有34万平米之多,规模宏大,原汁原味,让你可以真切地走进千百年前祖先的时光,从古建保有量来说也可以称为中国最大的古镇。</h3><h3> 这里有古老街巷和高大院落的美,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冶铁铸剑文化。大阳古镇,可看的地方很多,但最吸引我们的地方,莫过于一塔——天柱塔,一庙——汤帝庙,一街——5里明清街,今天就重点走明清街。</h3> <h3>  打铁花赋是冶炼文化的体现。大阳铁矿富集且品位高,冶炼铸造业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据清初学者毕振姬考证,古代著名的“阳阿剑”就产自于此。打铁花也是大阳镇当地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把熔化了的铁水,用勺子舀起抛出,再用板对着铁水打向夜幕中,形成千点万星铁雨火花,煞是奇观。到了明清时,大阳的冶炼铸造技术更为精湛,出现许多铁货名品,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产品附加值极度增高的过程中,制针业脱颖而出。辉煌的工艺,灵光的智慧,大阳制针一枝独秀,被誉为"针都”。</h3> <h3>  走过拱桥,穿过广场,来到大阳。迎面见到的是“贯利阁”,大阳古镇九十三个阁其中之一。古书中载:“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贯利指事功和利益,出自《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唐朝著名经学家贾公彦注疏:“使同其事利,不失其所也。”</h3><h3> “贯利”二字,无外乎升官和发财,阁上供奉有武财神。贯利巷的方向处在艮位上,是人走的道,这个位置也称为“财库”,有益于人丁兴旺。阁上还供有送子观音,当地群众一直在祭拜供奉,很灵验的!这个方位也是学子考试的最佳方位,布局得当,名利双收。只可惜文革的时候,阁上的塑像都被破坏了。</h3> <h3>  贯利巷里不仅有座磨盘大的制钱堆起来的金山,还有群狮守卫河渠,源源不断的活水环绕贯利巷里的几百家商户,阁上的“流”字拆开来看,右上角为“亡”,通“无”,因此省去一点,意为流不尽,没有写完的“流”字预示着大阳古镇官运财气的源源不断,没有尽头。 <br></h3> <h3>  阁上正面和背面分别题字“源远流长”、“人杰地灵”、“气抱中和”,是对大阳古镇最好的诠释。 由阁进入,便是贯利巷商业区。漫步贯利巷,置身于一个窗棂艺术馆,各种吉祥寓意都有。文能制针、武能铸剑的大阳人,将一块铁变成了艺术品,门上的铺首便是最好的体现,大阳方言又叫饰件。<br></h3> <h3>  古代工业化和资本运行的中心,看看治炼,瞧瞧钢针,品品小吃。</h3> <h3>这么多狮子儿</h3> <h3>花儿朵朵开,古镇玩得嗨。</h3> <h3>学习雷锋好榜样,文明整洁新形象。</h3> <h3>对联很有内涵。</h3> <h3>东作阁为东大阳东门,阁上起楼两层,阁与楼之间用长方青石横刻“东作”两个大字。《尚书》曰“辩秩东作”,意为区分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孔子的后代孔安国曰“三春主东,故曰日出,耕作在春,故言东作。”东作就是春天要适时耕种。此外,大阳古镇东大阳在西、南、北边出口各有一阁,上书分别为“西成”、“南讹”、“北钥\朔易”,四门寓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北钥”也可理解为守好北门关口,不让坏人随意进来,东作门往东有贯利巷、三义巷、明都巷。<br></h3> <h3>卖烤串也要用长寿炉。</h3> <h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特色</h3> <h3>  泽州县的大阳古镇是中国最古老的“冶铁之乡”,其守护神“太上老君”在这里家家供奉。央视名主持人董倩这么讲过:“大阳是我国最早使用冶炼技术的地方,自从掌握了冶炼技术以后,他们开始制造了,可谓“文能制针、武能铸剑”。如今我们追求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其实,大阳早早就有了”。大阳冶炼史由来已久。<br></h3> <h3>  大阳古法制铁馆,是大阳古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着力精心打造的重点旅游项目之一,集参观、浏览,体验于一体。它是一部“中国冶铁简明史”,也是一座“制铁科普大课堂”。<br></h3> <h3>大阳的冶铁制针作坊。</h3> <h3>古镇戏台</h3> <h3>小庙巷,内容多。</h3> <h3>  文化大院,过去为东大阳汤帝庙,前殿后宫的建造格局非常罕见。从民国开始,汤帝庙逐渐被改造,1984年成为三分街的村委会办公大楼。文化大院里承载着大阳古镇礼乐文化的记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舞蹈家赵飞燕、戏曲界的鼻祖孔三传,都是从大阳走出去的,一个走到了西京长安的巍巍皇宫,一个走遍了东京汴梁的大街小巷。其中赵飞燕是我国汉代著名的舞蹈家,她独创了“禹步舞”,堪称中国古代的芭蕾。成语“环肥燕瘦”,典故“流仙裙”、“温柔乡”等都来自赵飞燕。大院的南楼名为燕瘦楼,以示纪念。曹植《箜篌引》中一句“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将大阳的舞蹈和当时国都洛阳的歌谣相提并论,足见在当时,大阳舞蹈已经影响至深。</h3><h3> 诸宫调的创始人孔三传,本名并不叫孔三传。他是北宋熙宁、元丰、元祐年间活跃在京城汴梁的一位说唱艺人。据说是因为善说《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所以被称为“孔三传”,他的真名,反而被大家忘记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耐得翁《都城纪胜》、王灼《碧鸡漫志》都提到了他,但是都没有记载他的生平和事迹。《碧鸡漫志》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我们知道了他是泽州(今属山西)人;宋、金时期音乐性最强的“诸宫调”是他首创的;因为曲词很美,所以受到士大夫们的喜爱。<br></h3><h3> 诸宫调是宋代主要的说唱形式,它吸收当时的大曲、转踏和一些民间流传的乐曲加以发展,它最大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不限于使用同一个宫调,所以灵活多变,音乐性强;第二,不限于曲牌的多少,根据情节的需要,可以组成若干或长或短的套数,所以便于说唱长篇故事。这一艺术创造,对中国戏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孔三传是中国戏曲史和曲艺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br></h3><h3> 大阳古镇于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br></h3><h3> 文化大院这个地方是古镇最热闹的地方了! (每天上午10-12点,下午2-5点,节目不定时地演,中间还有互动游戏哦!) <br></h3><h3> 挑柴火担子,担担水,推推独轮车,抬抬轿子,三五分钟就会有一个小型的民俗表演,二鬼摔跤、泽州鼓书、卖针歌等等,有许多的地方精品民俗表演。<br></h3> <h3>粮食放大器,仔细一看洛阳生产的。</h3> <h3>关帝庙。关帝庙始创年代不详,据遗碑记载,历嘉靖、崇祯、顺治、康熙以至民国,皆屡有修葺。关帝庙自创建始,即为商人祭祀圣地。每至关帝诞辰,祭祀者络绎不绝。此庙是大阳古镇晋商兴盛于明清或更早年代的钤记。</h3> <h3>  小巷口,大都有个二层阁楼,带楼梯。</h3> <h3>十大碗,名气大。</h3> <h3>张都堂院位于东大阳万楼巷西南,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兵部侍郎赠予尚书张养蒙及其后人加建的院落。 张养蒙,万历丁丑进士,少负才名,历任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左给事中、河南右参政、太仆少卿,又任左副都御史,故称都堂。赠户部尚书,谥毅敏。张养蒙是明代礼部、工部尚书裴宇的学生,张养蒙能够成为朝廷的謇谔重臣与他的教诲不无关系。 张都堂院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是“四大八小”式院落向东衍生出一个跨院的院落格局。入院的大门开向正东,正对着由万楼巷进入张氏大院的拱门。站在万楼巷上,透过拱门,可以看到张都堂院高大的门楼。 第一进院落是外院,主入口开在东墙上,正对东厢房的后墙。入口处有两道门,佣人牵牲口经过第一道门后直接向南转,进入外院南侧的牲口棚,主人则直接通过两道门进入院中。外院北侧被墙体隔出一个独院,作为佣人房。外院的西南角是通往内院的门楼。门楼高约2.5米,高约6米,高宽皆大于主入口的门楼,这样通过高度的变化实现空间等级的提升。 内院形制类似传统的“四大八小”式,南北向长9.5米,东西向宽7.5米,尺度大于一般民居的庭院。从主入口到外院,再由外院穿过门楼进入内院,人们感受到空间上的两次收放,强调了院落等级由低到高的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h3> <h3>  张家老宅,内院的正房为三开间,共三层。一层北侧是土壤,故在北墙做一扇木屏风,用以防潮。由于基地地形南低北高,正房的二层楼板恰好与基地北侧地面相接。古时,正房的二层有北门,可从二层直接到达北边的花园。在正房中,等级最高的是二层房间,故其梁山的彩画最为精美。另外,正房外部用柱子架起走廊,有趣的是,走廊与内部楼层并不对位,而是在高度上平分了建筑,因此从内院看去,正房是一个更加高大的二层建筑,彰显地位的尊贵。<br></h3> <h3>手工,铝丝做的工艺品</h3> <h3>正在做手工艺品</h3> <h3>醋酸六度,醋巷里醋真香!</h3> <h3>这对联有特色</h3> <h3>  由西汉至明清,大阳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传奇人物,色艺双绝的赵飞燕,首创诸宫调的孔三传,耿介不阿、上万言书的茹太素,为国捐躯的武状元张大经等等,他们在大阳的历史上先后都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h3> <h3>  景区的状元锣</h3> <h3>  玄帝庙位于小庙巷丁字街北。其前院建有祖师殿,殿西侧立有七星日月旗。东偏院为道人居所,后院为旧时村学。玄帝庙创建年代不详,嘉靖、崇祯、道光年间皆有重修。玄帝是上古帝王姬颛顼。玄帝姬颛顼,又名乾荒,是黄帝之孙,姬姓。他的父亲是黄帝的次子昌意,被封于若水,娶蜀山氏的女儿昌仆为妻,生下了颛顼。过去,大阳在外做官的衣锦还乡,都要在塔河前下轿,步行至巷中玄帝庙祭拜,以示不忘故土的根。由此可见,大阳人和黄帝之渊源。<br></h3> <h3>西大阳文昌阁,又叫五虎阁,为元末建筑。因建于圣仙庵山门前,民间也称“庵门阁”。阁洞长三十余米,宽约七米,东西走向,是西大阳村的交通要道。阁上有双面大殿,面西大殿上书“三清宫”,内塑上清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神像;面东大殿,上书“五虎堂”,内塑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像。大殿四围有甬道,道外为城碟式围墙。民间传说,双面大殿西调理阴阳于内,东把关镇邪于外。<br></h3> <h3>状元府巷介绍。状元府为大阳古镇在清代乾隆年间的武状元张大经的住所。张大经,乾隆辛未年(1751)年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授予一等侍卫。后任陕西兴汉镇总兵,立一等功。金川战役中,张大经奋勇杀敌,深受重伤,因不愿做俘虏,于是投海自尽。朝廷闻报,命入“昭忠祠”,按照旗人二品大臣例,世袭骑都尉。状元府大门前站立着一对石狮,插着高高的旗杆,大门上并排高挂两块御书金字大木匾,上书“状元及第”、“气壮山河”,巷子前后还曾竖有两架牌坊。</h3> <h3>西门阁又叫“水门阁”,是“西成”门的外阁,创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因与笔山相对,原题额“映笔峰”。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修时,在原来的地势上提高了一丈有余,改门额为“古阳阿县”。每值汛期河水暴涨,水门紧闭,以制水患。阳古镇历时两千六百多年绵延不断,历史上秦皇置县、汉主封国、西燕设郡;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出了丰富的礼乐文化、宫廷文化、仕官文化、工商业文化和军事、红色文化。明清时期,勤劳智慧的大阳人将煤和铁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手工钢针远销海外,被誉为”煤铁之乡“、“九州针都”。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文化之璀璨,尚居之繁丽,大阳古镇居三晋大地古城镇之首,被誉为“三晋一镇”。大阳古镇城镇结构的形成受到中国早期自然崇拜“灵龟”理念的影响,同时其结构布局受《易经》文化影响呈“雷天大壮”卦象,其现存的城池楼阁、古街古巷、官居商宅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被誉为“秦汉以来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br></h3> <p class="ql-block">门口的垃圾箱,造型可爱。</p> <h3>飞燕故里,飞燕大舞台,正在建造。</h3> <h3>镇政府。</h3> <h3>镇政府门口放置的盐店巷标识,镇区老房子较多,古青砖和石雕也多。</h3> <h3>从镇政府通过小庙巷,也能进入古镇街区。</h3> <h3>指示牌</h3> <h3>太岳军区曾在古镇这个院中生产枪械。</h3> <h3>  1945年,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已改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战争的需要,太岳军区兵工厂于1946年转移到大阳镇,挂牌是“太岳军区械弹所”。兵工厂用天柱院的砖瓦木石建起了锅炉房和方体烟囱,用穿河两岸的树木镟弹柄,用常家庄(现大阳煤矿)的煤炭发电,大街上和各巷口拉起了电灯。从1946年起,大阳村到处都是一片军民大生产的繁忙景象,“械弹所”为解放华北、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br></h3> <h3>东作阁,寓意深刻。</h3> <h3>华表后边是阳阿之源,图文兼具,详述阳阿的来历。</h3> <h3>2600多年的岁月,处处彰显历史的积淀。</h3> <h3>极具匠心,街区水流之源。</h3> <h3>一阶一阶,水可以向前流。时下寒冬,看这设计,可以想像春夏的潺潺流水给古镇带来的灵动。</h3> <h3>夏季能喷水,很个创意。</h3> <h3>  十二兽首八卦小广场,散失百年的十二兽首如今齐聚大阳古镇,此处可以省略一万八千字,任您想像。<br></h3> <h3>  三官阁位于西大阳西端,是自西进出大阳古镇的要门。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有一种说法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br></h3> <h3>出了门,就是现代的大阳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