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印度一直很好奇,特别是关于种姓制度。这是由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变的一种身份标识。简单点说就是命中注定!</h3><h3>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阶层,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阶层,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贸易。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印度有167亿贱民,占总人口的16.2%。</h3><h3> 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即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份)集团。</h3><h3> 导游讲,政府曾经制定法律禁止种姓歧视,并且为低种姓的人留出一定比例的受大学教育的名额,使得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过在今天封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印度农村里,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很大影响。</h3><h3><br></h3> <h3> 我的大部分镜头对准了孩子,他们天、无邪、明亮的大眼睛始终吸引着我。</h3> <h3> 印度人习惯用头顶着重物,看到我们在拍照,用手比划着,嘴里不停的喊money、money,也许人穷了就失去了尊严。</h3> <h3>女孩早晨压水洗脸。</h3> <h3>脚掌都是黑的。</h3> <h3>给他一块糖,看他很享受的样子。也遇到有人不接受我们给的糖果。</h3> <h3>学生出游。</h3> <h3> 火车窗口,印度的火车有点像我们过去的绿皮车,有硬座、也有卧铺车厢,总体还算干净。我们乘火车从瓦拉纳西到阿格拉,本来12个小时的车程,竟然晚点6个小时,据当地人说,是因为有雾造成的。上车不用安检、也不用检票(我们也没有纸制的车票)。中间有两个穿制服的人抽查登记。车行驶的很慢,车门可以随便打开,到车站附近经常有人,不等到站台就跳上、跳下。我们由于晚点太多,感觉无聊,也跟随人们在车启动后、或还还没停下时,上下几次。</h3> <h3>据说,孩子小的时候都要纹眼线。</h3> <h3>火车站的小商贩。</h3> <h3>泰姬陵排队等待的孩子,都用头巾包裹的,其实天很热的。</h3> <h3> 身材高大、包头、蓄须,是锡克族男子的典型标志,占印度总人口的2% 左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