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残荷雨盖垂

跶翁

<h1>冬至赴昌,为岳父岳母及母亲大人祭扫。次日返杭,临行前偷得半日闲暇,去象湖湿地公园拍残荷。</h1> <h1>出门时寒风嗖嗖,赶紧把衣服拉链拉到顶,护住脖子。到了湿地公园,天气稍为好了一点。虽然风还是挺大,但是阴阴阳阳的,时而有点太阳,感觉温度要高一些。</h1> <h1>虽然天空还有点灰蒙蒙的,但是荷塘里的水很蓝。一阵风儿吹来,折垂的荷叶随风摇摆舞动,水面也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一会儿阵风过去,枯萎的荷叶立即停止不动,水面很快恢复了平静。水面象一面镜子似的,倒映出残荷清晰的线条。</h1> <h1></h1><h1>莲叶青青,荷花粉红,自然惹人怜爱。残芰断苹,红消翠减,亦别有韵味。水面上的残荷,水中的倒影,呈现出一个个美丽的几何图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也许,这就是残荷的魅力所在,许多人喜欢残荷的原因吧!</h1> <h1>当然,这只是同德的臆测,因为同德喜欢这残荷的倒影,猜想别人也一定会喜欢。同德举着手机,目光在荷塘中搜索,寻找着适合拍照的目标。</h1> <h1>荷塘里残荷很多,但远了的手机焦距不够照不到,只能找靠近岸边,造型比较好,水面比较干净的。好在湿地公园荷塘很多,可以边走边欣赏,看到好的就拍两张。</h1> <h1>走着走着,塘里的残荷梗忽然急促地摇动起来,接着便有一声哗啦的水响,那是鱼儿的跳跃击破了水面的平静。</h1> <h1>望着满目的残荷,想着不久前还是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的景象,不觉悲从中来。枯萎、衰败的残荷,总是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h1> <h1>翻看关于残荷的诗词,看到了这首对夏秋两季荷塘进行对比的词。“ 夏日碧叶红花,游人如织,好不热闹。如今秋风萧瑟,艳陨香销,枯茎败叶,煞是凄凉!” 夏日里荷塘边游客如潮,秋冬季荷塘边难得有几个游人了,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h1> <h1>“ 飒飒秋风送寂凉,残枝败叶满荷塘。风摧断梗折娇翠,雨打枯蓬瘗馥香。” 这首诗虽然不知是何人所作,但是它却把深秋初冬的荷塘凄凉景象描写的非常生动形象。</h1> <h1>“ 韶华虽逝亦芬芳,渐敛红妆雅韵藏;浅黛临风曾旖月,残容啜露也含香;为收嫩蕊寻余梦,重展娇姿潋艳妆;即使茎衰花枯叶,初衷不改好文章。” 这是网名为 “ 笑口常开 " 的一首对残荷点赞的诗,对残荷进行了全方位的褒奖。</h1> <h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衰荷》,“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此诗写出了诗人对荷的魂牵梦绕,藕断丝连。一塘残荷,半蓬枯叶,寄托着人生之感和别离之痛。</h1> <h1>唐代诗人来鹄在《偶题二首》( 其一 )中对残荷刻画得细致入微,写出了秋天荷叶的枯萎残破。“ 近来灵鹊语何疏,独凭栏干恨有殊。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h1> <h1>宋代诗人许棐的《 枯荷 》,蕴含着生活的理趣。“ 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 诗人描写荷由盛变衰的景况,给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哲理:看事物要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要一成不变。</h1> <h1>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东坡的这首诗以 “ 荷尽 ”、“ 菊残 ”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用 “ 已无 ” 与 “ 犹有 ”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显然,此处的残荷是作为诗人褒彰菊花的陪衬物了。其实,诗人没有看到,荷虽枯虽折,却也还是在寒风中坚守。</h1> <h1>唐朝诗人李商隐对残荷情有独钟,在他的《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中,写出了因思念朋友而彻夜失眠,意外发现雨打枯荷错落有致的声音是那么富有情趣的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使 “ 留得枯荷听雨声 ” 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和千古名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竹坞无尘水槛清,</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相思迢递隔重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秋阴不散霜飞晚,</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留得枯荷听雨声。</h1> <h1>古人赞美荷的诗句不少。荷刚出水面便有 “ 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 "的佳句,荷花盛开的时候,更有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的赞誉, 即便到梗折叶枯的时候,还有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的怀念。古人不仅对荷的外形大加赞美,对荷的品格亦是格外推崇,莲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们欣赏荷的美丽,更要学习荷的品格。</h1>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