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上贵黔高速就心潮澎湃,一股乡愁涌上心头。</h3><h3> 由于家中有病人,一直走不开,多年未回乡了。2018年9月初,为办理退休手续,不得不回毕一趟。</h3> <h3> 一过鸭池河大桥,就有回归故里的感觉。</h3> <h3> 毕节卷烟厂,我工作的地方。</h3> <h3> 经过技改,大门景区广场更漂亮了。</h3> <h3> 厂区</h3> <h3> 从烟厂朵墙上往下看,便是碧阳湖畔的步行街。</h3> <h3> 碧阳湖,是在一片田地上修造的。</h3> <h3> 对面是碧阳湖同心广场,那就是望城坡。左边是烟厂和步行街。</h3> <h3> 远望步行街和烟厂。</h3> <h3> 烟厂和碧阳湖。</h3><h3> 黄色部分便是步行街商业区。</h3> <h3> 工农桥还在,上下班必经此桥。桥两边更加美化了。</h3> <h3> 工农桥原是直通肉联厂(蛋粉厂)的,现肉联厂已经不复存在,其原址上修建了两排高楼大厦。</h3> <h3> 工农桥旁便是烟厂宿舍区,现已全部撤除。正在修建新的规划建筑物。</h3> <h3> 家的位置修建成了河堤。</h3> <h3> 双树湾原是进城的必由之路,现已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切断。当然重新修了一条通往城区的沿河大道。</h3> <h3> 瓦厂塘,常在这里钓鱼乐。现已成金海湖湿地公园,不让钓鱼了。</h3> <h3> 大坡茶场,上山下乡的地方,蹉跎岁月的地方,青春芳华的地方,魂牵梦绕的地方,难以忘怀的地方。</h3> <h3> 这排房子已经不是原结构了,对应位置从右至左依次为第十、第九、第八……寝室。</h3><h3> 我住第九寝室,同寝室的还有高中同学鲁宜华。第十寝室住有高中同学申大林。</h3> <h3> 正面这排房子就是原结构的了,与上图房子是一整体。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第二…… 第十寝室,每寝室住10人。</h3><h3> 第一至第八寝室是女生寝室。住得有高中同学成炜、廖陈刚、张凤兰、秦宝贤、苏明先、李安娜。</h3><h3> 这个农场原是劳改农场,这些寝室都是牢房,门上还有递饭的小窗口。</h3><h3> 与侧面这排房子交角处是厕所。挨着厕所的两间是第十三、十四男生寝室,再往左是炊事班、食堂。</h3><h3> </h3> <h3> 食堂、炊事班、十三、十四寝室。</h3><h3> 炊事班里有一位高中同学陈继才;有两位初中同学李艳才和卢凤珍。</h3> <h3> 食堂对面的办公大楼。</h3><h3> 楼上是带队干部们的寝室兼办公室、会议室;楼下是第十一、十二男生寝室、乒乓球室。</h3><h3> 农场共有知青一百三十多人。高中同学共十人;初中同学也有五人。</h3> <h3> 办公大楼背面</h3> <h3> 制茶房</h3> <h3> 炕房还在,‘**********’ 还依稀可见。</h3> <h3> 上山的路修成了水泥路。</h3> <h3> 茶山风光好</h3> <h3> 茶林长满草</h3> <h3> 今不如昔了</h3> <h3> 这是牛困塘,周边的杨柳树不见了,还修成了水泥池,面目全非。</h3> <h3> 牛困塘对面的土坎上,便是苗圃土墙茅草房的位置,如今房子不见了,还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荆棘杂草,走都走不拢去。</h3><h3> 我在这里住了大半年,专门管理苗圃。</h3><h3> 这里的清静引来了一些知青轮番搬来相伴。先后来苗圃住过的有曾明、周祖智、杨红宇、付业全、胡家云、张湘源等。</h3> <h3> 这是枯巴大楼的位置,我知青生涯的最后大半年就住在这里。</h3><h3> 同室的三人全都考取大学而离开了农场:</h3><h3> 赵伟时:南京铁道医学院,</h3><h3> 罗佳:东北林学院,</h3><h3> 我最差:贵州工学院。</h3><h3> 枯巴大楼已不见踪影,在它背后修建了一排农工宿舍。</h3> <h3> 毕师——毕节师范学校,家在这里,我的青少年时代从8岁到17岁在这里度过。</h3><h3> 如今,这个学校已变成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h3> <h3> 学院发展大了,不仅扩展到背后的山上,连山背后的大洼之地也攘括在内。</h3> <h3> 不仅如此,学院还扩展到了河对面的山上。那是陈家园子(全姓陈)、建筑生产队。</h3> <h3> 这栋老式建筑物,是经历了毕师、师专、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现今唯一幸存的教学楼。实际还可追溯到毕节县师。</h3> <h3> 老式教学楼背面。</h3><h3>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地方;也常在这里玩篮球、排球、足球等。</h3> <h3> 这个保坎的上面便是老家,右边保坎。</h3> <h3> 老家左边的保坎。</h3> <h3> 老家房子已经撤除、不见踪影,地基还依稀可见。</h3> <h3> 这是零几年所摄老家房子的模样。每道门两间屋为一家。</h3><h3> 从右至左共六家。第一家屋是后来加盖的,先后住过杜世豪和顾琼家;第二家便是我家;第三家张士明家;第四家弟娃家;第五家周兴祥家。</h3><h3> 最挡头一家时而住人时而空着,因为这里闹过吊颈鬼。那是文化大革命初这里住着龚志、胡太惠两口子,是一对很有才华的老教师,是历史反革命,被逼上吊自杀。当然后来平反了。</h3><h3> </h3> <h3> 上面那排房子住的和曾经住过的有赵老四家、陈小娟家、陈小青家、王小毛家、翟亚雷家、章姐家、真三毛家等。</h3><h3> 最早在这里住过的还有崔老四家、余老四家、张老八家等。</h3> <h3> 家门前的小桥依然安在。</h3><h3><br></h3> <h3> 小桥两边沿河修起了步行道、栽了一些树木花草。</h3> <h3> 家门口的这条小河——倒天河,是小时候的最爱去处。那时的河水清清、岸柳成行,常和小伙伴们在河里戏水、游泳、钓鱼。</h3><h3> 现如今柳树不见了,沿河修起了护堤和一些人文景观。我都不知道是现在人为的好呢,还是当初天然的好?</h3> <h3> 上学要经过杨家塘村,这里几乎全是杨姓。杨家塘村实际上是两个生产队,挨着塘边的叫堰塘生产队,我姐上山下乡就是在这里插队;挨着河边的就叫河边生产队,更靠近毕师。</h3><h3> 杨家塘村的土地已被全部征拨完毕,路边的空地都挤着修成了房子。</h3> <h3> 这条毕师到双树湾的小公路,是上学、进城的路。原来只是泥巴路、石子路,过了杨家塘便无人家房屋,除了两边庄稼就空荡荡的,一路路边还有一些坟墓,晚上走路怕极了。</h3> <h3> 下去就是双树湾。</h3> <h3> 德沟,原德厚公社(德沟、厚河)所在地。有关当局嫌不好听,把“沟”改成了“溪”,叫德溪新区。</h3><h3> 这是新建的德溪大桥,可连接头步桥到五里坪的大道。</h3> <h3> 这边是成贵高铁铁路桥。</h3><h3> 桥的尽头是原一中农场,初、高中时每个学期都要打起背包来这里劳动一次,每次三至四周。</h3><h3> 记得高中的一次劳动,就在对面的山上,一帮女生贪玩爬山,吴国惠从一笔直的悬崖处掉了下来,老师同学们都吓傻了,但她竟然安然无恙!尽管是一场虚惊,但回想还是后怕,因为那山崖有数十米高,真是天佑啊!</h3><h3> 两桥的下面几乎都是农科所的土地,据说要建成德溪湿地公园。</h3> <h3> 毕节,我的故乡,但并非第一故乡。</h3><h3> 8岁之前随父母暨随学校经历了从贵阳——到毕节——再到大方羊场坝——又到毕节的举家搬迁。说不清哪里是我的第一故乡,但记忆基本是从这里开始的。</h3><h3> (下图:虎踞山俯瞰 80年代的毕节城)</h3> <h3> 沧海桑田,毕节的变迁,天翻地覆。有好多印迹都找不到了。</h3><h3> 这次回毕,由于时事匆忙,挤了两个半天时间,只追寻了一些故地痕迹,而来不急寻找故人友朋,遗憾。</h3><h3> 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来?</h3><h3> 愁啊,乡愁!</h3><h3> (下图:虎踞山俯瞰 现代的毕节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