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三尖崮

思静斋

<h3>雅集三尖崮</h3><h3>5月30日,文友来短信说,明日作家联谊会到三尖崮采风,我回,可以。近年来颇为懒散,已有好几年不写东西了。不仅如此,好多动脑筋的爱好像书法、乒乓球也已搁置好久了。除打打篮球外,书也不怎么读得进去,思想进入了冬眠,人到四十,于我,似乎已无欲无求。我似乎生性淡泊,于名利看得开也看得淡,儿时的我,就经常坐在家乡卧虎山的峻石或树桠间,看山赏石,观水听风,及长,受老庄清静无为思想影响更深,遂取斋号卧虎草堂,意为在卧虎山下,结一草庐,搬石移松,闲看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思与古人交,闲云野鹤的生活岂不乐哉!虽现在山脚下的草庐还未结成,但心的草庐似已成广厦!第二天,众文友集齐,在周慎宝老师的带领下,一行十余人乘车直奔九龙山。众文友中,大多数熟悉,有三个女同志不熟,后来知道了其中两个,另外一个一路用两个相机来回调换着热情为我们不断拍照的大姐最后也不知道名姓,实际上,名字无所谓,更重要的是事情本身,走过了,收获了,来去随缘。来到山脚,穿过沈鹏先生题写的“九龙山风景区”的山门来到山脚,穿过沈鹏先生题写的“九龙山风景区”的山门牌坊,车在水库边停了下来。照周慎宝老师说,就此登山。周老师说,他已经提前来过,这次约大家来,是让大家领略一下三尖崮的风采。他带领我们从一段断壁残垣上东攀,并说这是春秋时期的鲁长城遗址,以及他以前的考证和历史掌故。周老师是一个懂得很多、也善于积累风土人情的一个人,我们赢牟大地上凡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他都能嗅到,并搜集考证,乐此不疲。不过,说这断壁残垣是鲁长城遗址,我倒不赞同,一是没见历史文献上记载过,二是这种石砌的墙呀、寨呀周围山上都有,我们村南山不高不大,但在山顶还密布围墙和山寨,要说是土匪的防御工事或防御土匪的工事还差不多。山不是很高,柏树密布,路不难走,没花费多长时间我们就登上了山顶,山顶地势较平坦,南望便看到了三尖崮的北崮。听周老师介绍,三尖崮,是由三个比较尖的崮组成,地势险峻。我们稍作休整,便向南进发。当日虽太阳炙热,好在凉风习习,并没有流太多的汗。北崮不算难走,我们很快前吆后喝地登上了崮顶,欣赏了一下崮顶风光,各自选取自以为美的风景拍照。空气清新,周围景色美如画卷。东看钢城大地,白烟袅袅围绕着黄羊山,楼房林立,烟囱高耸,牟汶河如玉带一般安静地围绕呵护着这座小城;西望,山峦迭起,莲花山清晰可见,西高峰上的银色雷达棚闪着粼光,仿佛触手可及;南看中崮,崮顶形如人首,周围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一般,形势险峻。我们互相提醒着,手脚并用地爬上了中崮,看到了前来与我们会合的另一文友。走在前面,我回身拍下了正在攀爬的文友,他们是画中最美的风景。到了南崮,又欣赏了九龙山山阳的村落、田地和小河,时值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鸟雀相鸣,空气清新如洗,几里外的村庄仿若抬脚就到,再仔细看看养育了自己的村庄,熟悉而又陌生,童年往事如放电影般涌现,平添了几分似水流年的感慨和惆怅。及至再下行,看到了山寨和山门,更增加了我对周老师考证鲁长城的质疑。一路行来,还有两大收获,采了丹参、柴胡等几棵草药,顺便掀了几个蝎子,这可都是我儿时最擅长也是能带来经济收入贴补家用的好东西。九龙、卧虎相连,九龙因在东西走向的山峰上南北又延伸出九个山峰而名,三尖崮即是其中一龙,而卧虎因远看像一只趴着的老虎而名,虎头、虎脚、虎尾,栩栩如生,让我看,更像鳄鱼,如在沿海,则肯定名叫鳄鱼山。其实,对这次三尖崮之行,所见所闻我并没有太在意,甚至没有触动,因了儿时对九龙、卧虎的情感,在九龙山风景区建成后,每年我都有二十余次登上二山,虽没登过三尖崮,但其他山头的感觉也大抵如此。我于九龙山是再熟悉不过了:春来过,夏来过,秋冬来过;晴来过,雨来过,雪雾时也来过。山花遍地欣赏过,槐花飘香陶醉过,丹柿满山采摘过;小路上套过兔子,草丛间诱捕过野鸡,松林间采摘过蘑菇。就是对于这么熟悉的一座山,而我还与众文友兴致勃勃地攀登,更重要的,是我在意的这次雅集。中国文士阶层素有装酸扮酷的做派,喜欢以文会友,中国文士阶层素有装酸扮酷的做派,喜欢以文会友,“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这种雅集成就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诸如竹林七贤邺下雅集、金谷二十四友金谷园雅集、香山九老的香山雅集,以及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他们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谈禅论道,其乐陶陶,哪像如今的社会,人们往往追逐金钱和地位,古人的高士情怀、隐士情结早不见了踪影,更鲜有人为了一篇文章或心情而远足。文化的久远,就只剩下今人踮脚的怅望。我自以为我们秉承余绪,也算一次酸不拉几的雅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得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在世何其短,名利之累苦不堪!最后,我只有用《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来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思静斋于2012年6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