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盼望已久的门铃声终于响起,三岁半的外孙抢忙跑向门口,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大门,于是就见着了一张圣诞老人的笑脸。</h1><h1> “圣诞快乐,Tino”,圣诞老人说着,递上了圣诞礼物。“圣诞快乐”,外孙从圣诞老人手中接过圣诞礼物,两眼放光,一遍又一遍地说:“今天我好开心啊”。</h1><h1> 不用怀疑,此时此刻,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h1> <h1> 是的,这是一个温馨的时刻,对孩子。或许成年以后,这一刻带来的欢欣和愉悦,仍然会留在他的记忆之中。</h1><h1> 这样或许会伴随孩子一生记忆的温馨时刻,源于一个叫“圣诞节”的夜晚。那位“圣诞老人”,来自Tnao的幼儿园。</h1>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诞老人是爱的使者,圣诞老人的故事是个传达着爱意的故事。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是人类文明中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幸的是,这种爱和爱的传递,在我们身边似乎在遭受责难、限制、唾弃、攻击。这样的事情,正发生在我们这个以爱以胸怀的博大而自诩的国度里,而且是以“爱国”的名义。</span></p> <h1> 那些反对过圣诞节的人们的一个说法是:我们有许多自己的民族节日,我们应该提倡过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h1><h1> 这勉强算是一个尚有理性的理由吧。问题是,我们尽可以阖家团圆在春节、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中一夜鱼龙舞于元宵节的夜晚、或者在“中秋”的晴朗夜空下举杯邀明月——但这无碍我们在圣诞节的夜晚,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童话般的快乐。既然卖火柴的小女孩都还在陪伴着中国的孩子,我们实在没有理由非得把圣诞老人拒之门外。</h1>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那种以“西方的文化入侵”作为借口来抵制“圣诞节”的人,那些“中国人不过外国节”的人,该如何面对:“元旦节”源自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的《格里高利历》、“妇女节”源自1909年的美国芝加哥、“劳动节”源自1890年的巴黎、“儿童节”源自1942年的捷克利迪策、“建党节”源自1921年的苏联莫斯科共产国际、“教师节”源自1890年的葡萄牙亚科莫布大学、“国庆节”源自301年的圣马力诺。</h1> <h1> 我们曾经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过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的“西方的文化入侵”,我们也曾为屠呦呦获得西方人设置的诺贝尔獎而自豪不已。今天具有足够文化自信的泱泱大国,面对着一个区区圣诞节的时候,更没有理由如此如临大敌。况且,美好的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又怎能让西方独享?在中国孩子的快乐童年里,不多一位圣诞老人。</h1> <h1> 假如洋人的节日就应该抵制的话,不妨先取消元旦节,甚至取消公元纪元方式,重回“贞观十三年”、“万历十年”的最中国的纪元历法去,毕竟“公元”的纪元历法与西方基督宗教的渊源太过密切。</h1><h1> 假如你还在接受公元纪元方式,你有什么理由独对圣诞节恨之入骨?既然你已经在元旦的暖阳下惬意地享受着休假,为何又要和充满人间温暖的、充满爱意的圣诞节剑拔弩张?</h1> <h1> 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喜欢与不喜欢过圣诞节,都无可厚非;但限制别人去过圣诞节,多少有些不妥;若还给这种限制披上"爱国"的外衣,未免强词夺理;“有趣”的是,那些最猛烈抨击着别人过圣诞节的人,或许正悄悄地把自己的子女后代送到圣诞节的国度里上学;或许正一边高调地谴责着别人过圣诞节,一边低调地忙着向圣诞节的故地买着别墅、转移着资产。</h1> <h1> 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过圣诞节就是给孩子们以快乐,与宗教无关。我们没有必要把一个简单的日子想象得过于复杂,更没有必要为之赋予无中生有的使命。圣诞节的过与不过,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已然在爱国的同时,对一位来自德国的严肃的大胡子顶礼膜拜,又何苦非得对一位来自美国的慈祥的大胡子耿耿于怀呢?行政干涉已不可取,道德绑架更无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使我们自己不喜欢圣诞节,也应该保留他人享受爱和传播爱的权利。这与爱国与否无关,与文化侵略无关。否则,我们面临着另一个大胡子的时候,情何以堪?</span></p> <h1> 给他人以更多的爱与被爱的空间,给他人以更多的享受爱与被爱的权利。只要不违背法律不违背道德,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还是各随各愿吧。给予守法公民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是一个负责任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不是相反。</h1> <h1> 假如担心圣诞节的“入侵”,使得哪个民族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那就让它消失好了。要相信美好的东西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相信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当中,消失与产生总会不断的发生,吐故纳新是文化的常态,相信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正是中华文明之所长。假如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只要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我们就应该相信,在外来文化的融入下,这个世界就会依旧美好并将继续会美好下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