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札记(4):物态化新古典主义介入

陈功

<h3><b>读诗札记(4):物态化新古典主义介入</b>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读卢辉《墨竹》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陈功 &nbsp; 读完卢辉的《墨竹》,我心中突然冒出对卢辉写作动态非理性定义-----物态化新古典主义,似乎也符合北师大李怡教授的的论述:“在物中求得自我的体认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精神,儒家以社会伦理为物,道、释以自然存在为物。作为传达这一哲学精神的诗歌,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否认人是世界的主宰和精华,努力在外物的运动节奏中求取精神的和谐。” 我们不妨再读《墨竹》,再试试看卢辉这个假古人在现代诗歌中做了什么样手脚。水墨国画在国人眼里稀空见惯,没什么稀罕,一般有点文人情结的家庭,时常可见立于书房。但是,用现代诗歌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卢辉在百字以内阐述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文化情结,情、志、物、我完全地高度统一,最大限度模糊化处理个人情感,从根源上消解自我意识,让主体回归到客观的自然本身,在回归中卢辉悄然拐一道湾,再次让古典主义产生动态之美,浑然天成韵致一阁。 作为现代人,每天都必须面临噪杂分争的现实,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摆脱纠缠不清的客观关系。保持内心清醒、冷静是诗人最基本的信条,这种精神价值取向是否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清谈吟咏、或弹或啸、明智、洒脱形而上有着某种内在关联?</h3><h3> <i>墨竹比竹子好强,一旦有了墨香/它就会在纸上/不需要太多的养分。一根根/朝气蓬勃。</i>&nbsp;</h3><h3><br></h3><h3> 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把称,我们不妨多拔几颗星给卢辉的书生意志,中国古典意象中的竹子,空心但不失节序,我揣测画竹、吟竹、赏竹之人,思想境界绝不低,作品中的物态化与山川草木、鸟兽鱼虫内涵有一定区别。 “物态化艺术的理想境界不是个人情绪的激荡,不是主观思辨的玄奥,而是物我平等,物物和谐,物各自然。”可以确定卢辉在赏竹时,已进入物已非物状态,但“我”还在,并未缺位。探讨文本中是有“我”的好,还是无“我”的好呢?是旁若无人,还是虚空化境呢?我想还是根据特定的环境来处理更好些。<i>我收藏的那根墨竹/十分瘦小/它猜到我不会把它移栽,一直保持/弱不禁风的模样。</i>读到这里,不难发现卢辉把情感收得很深,“猜到”是个很狡滑的词,到底谁在这个世界上“弱不禁风”呢?我们不得而知。卢辉束之高阁的精神层面,有没有亮节的勇气?有没有被现实劝降的可能性?我们估且往下读之。</h3><h3> <i>墨竹松不了土/长不了根/一旦把它挂在墙上/满屋子的风/不知从何来</i></h3><h3><i></i> “满屋子的风/不知从何来”,毌庸置疑风是从心中而来,平白无故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吗?显然不是。物我平衡和谐到收尾阶段,开始放弃稳固的根基,个人情感与价值取向问题,取代任何浅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由体物而物化,由物化而物我两忘,这恐怕仍然不过是人的一种观念,”突破平衡后,象抉择的玻璃碎了一地,那种清脆而又无法修得的痛感,使卢辉在诗学比兴传统上作了一次选择,兴即生成,比即修辞,此时假古人真正意义在于轻描淡写式介入中国古典文化精神艺术。原诗附下</h3><h3> <i>《墨竹》 ——卢辉 墨竹比竹子好强,一旦有了墨香 它就会在纸上 不需要太多的养分。一根根 朝气蓬勃 我收藏的那根墨竹 十分瘦小 它猜到我不会把它移栽,一直保持 弱不禁风的模样 墨竹松不了土 长不了根 一旦把它挂在墙上 满屋子的风 不知从何来 </i></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8/12/06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