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校史德中学

白发魔女

<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有个终生难以忘怀的地方,那就是我的第二个母校――史德中学。我自觉得没有人能够超过我对她的感情,因为在这所学校,我人生中长达八年的少年时代在这儿度过!更重要的是在这所学校有着我的父亲。我一直觉得,父亲的魂魄一定还在这个地方,因为父亲四十多年教学生涯的二十八年曾经在这儿度过。所以好几次午夜梦回,都是在这个地方和父亲待在一起的情景,醒来时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想再回梦中和父亲相见,却是不可能了,唯有冰凉的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汹涌!一个有着父亲和像母亲一样的地方,那只能是家啊!所以她曾经就是我的家。因为上了初中后,我就离开家,离开母亲,主要的时间都是在这儿度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85年我上镇上的初中开始,就进入到这所学校,因为当时我上的新建初中就在西边距史德中学三百米的地方,而我的父亲就在史德中学教书,所以初中四年,我就吃住在父亲这边,每天往返于这两个学校之间,成了一名走读生。(当时因为考中专很吃香,为了考中专我就在新建初中补习了一年。)上了史德中学后,第一年高考我落榜了,又补习了一年,所以算起来我在史德中学整整待过了八年的时间。其实我初次来到这个学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父亲第一次用自行车带我来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我可能还不到四五岁的样子,刚开始记事吧。那时候父亲就住在路西边的第三个房子,只不过那时候只是半间房子而已,房子北边的那半间,住着一个女老师,我以后知道她叫曹会萍。我记得第二天早上父亲因为不会给我梳小辫,请她过来给我帮忙梳小辫子时,她说蔺老师,你女儿真乖呀!一晚上睡觉都没听到她哭!(天知道我那时是不是才两三岁!四五岁的孩子睡觉应该不哭了吧?)我还记得父亲的那些个调皮的女学生,她们不打招呼把我悄悄“偷”到她们的宿舍,那宿舍就在东边那圆圆的月亮一样的圆门里面。她们给我吃什么好吃的,记得不是太清,但我记得她们自己洗头发,竟然也给我要洗头发,吓得我哭了起来。后来,父亲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中学后,我就成了父亲备课时的好助理。父亲常常在晚上备课时问我有关的语文知识,比如哪个诗人写的哪句诗出自哪一首诗,或者哪个作家写的哪篇文章出自哪里等等。从来我都是有问必答的。俨然成了他活的工具书。可别看我当时只在上初中,但我的语文功底可是相当深厚的。小学五年级时,我已经捧着砖头一样厚的《岳飞传》在看了。我记得八五年的日历是一本唐诗知识日历,父亲当时在灯光下翻看了一下那本日历,给当时还在小学五年级上学的我说,这本日历上的诗很好,你每天背一首诗,一年刚好背完,它以后会对你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的。那时候的我也真是听话,真的就一天一首,一年把那本日历上的诗全背完了。当时小,对好多诗的意思并不懂,但就是那么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以后长大后自然就理解了诗的含义。到高三时每次碰到唐诗一类的题时,就没难倒过我,我同学问我,这个为什么选这一句,咱不是没学过吗?我说没有为什么就是要选这一句。心想我五年级就把它背过了,还要跟你讲什么原因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这是父亲作为教师唯一一次对我进行的学习辅导。因为家里当时六口人,生活负担太重,母亲整天在生产队劳动,父亲一回家就忙着挑水,用架子车拉猪粪,我们也从小帮家里干活,没有父母帮孩子辅导功课的事。所幸我也是那种从小不用大人操心的乖孩子,从小学习很认真刻苦,成绩还算不错。因为父亲是教师,也因为哥哥姐姐当时上高中,所以当时家里不缺少高中的课本,因此在上小学时,高中的语文课本我大都读过了,像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都是在小学时读过的,问起什么来自然不陌生。有时候父亲还用他们高三学生的高考作文题来考我,让我根据所给材料给作文拟题目,结果我拟的题目比他的学生好得多了。那时候我刚上初一,班上的学生有七八十个。那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练习写日记,结果我的日记得到了老师的青睐。他说小孩子也没什么隐私,就在班上把我日记中的好几篇念给同学们,让大家向我学习写作。从那以后我的同学都叫我“作家”。到上初三时我写了一篇作文,我的语文老师激动地把我那篇作文到处宣扬,害得其他班上的老师都来我们班看我到底长啥模样。在班上评讲时更是分析得让我都不知道我怎么写出来的,我不过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那以后我同学不叫我“作家”,开始叫我“文学家”。十八岁时,父亲让我给远在新疆的舅舅写一封信,我用半文言文写了后让父亲过目,父亲看了信后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他高兴地说:能写出这样的信来,何愁考不上大学!舅舅接到信后,看了也是非常的高兴,把信到处给他的朋友同事们看。我以后想我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突出,尤其在写作方面,我能超出一般人,是否在于教语文的父亲从小对我的熏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父亲忙起来时就让我晚上帮着他批阅那些学生的作文,当然不是我在上面写批语的,父亲让我拿张小纸条,把批语写在上面,写好后夹在本子里,他有空了再把我的批语写上。但是我的能力是得到父亲认可的,否则是不会让我这么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父亲总是那么的辛苦!白天他要忙着上课,放学了还要急急忙忙地给我和两个哥哥做饭吃。当时没有什么电磁炉那么先进的炉具,有的只是那种蜂窝煤炉子。我常记得父</p><p class="ql-block">亲放学后在办公室门前在那个烟熏火燎的炉子上给我和两个哥哥做饭的情景来。那炉子火太慢,而我们四口人又是一大锅水,父亲就用斧头劈一些小柴禾放在锅底下,这下火苗窜出来了,可是烟也冒出来了,呛得人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每次吃饭时,父亲都要问我,你吃饱了吗?等我说吃饱了,父亲才把锅里剩下的饭给他舀在碗里……写到这里我的泪不由地流下来。直到今天,当我做了母亲,日复一日地给狼吞虎咽的儿子做着三顿饭时,我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当年给我们做饭的情景来,我心里总在算着一笔账:就从我一岁时开始吃饭算起吧,一天吃三顿饭,一年吃一千零九十五顿饭,二十多年……父母亲要做多少顿饭,才能把我养大?而当我今天会做饭时,竟然不是做给当年给我做饭的父母的,却是要做给这个后来的家伙的,而且这家伙总还是那么的难以伺候!母亲今天还有机会吃到我做的饭,可是父亲呢?多年前去世的他竟然没有吃过我做的一顿饭!而我曾经吃过多少顿他给我做的饭呢!这个世界怎么就这么的不公平呢!明明是父母养大了我们,可是百分之九十的人却把大量的精力、金钱和时间投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不是曾经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父母身上(当然,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除外)。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欠一个人的恩情,可你竟然无以为报,只能让深深的愧疚在你心底折磨你,鞭笞你,让你痛苦不已,让你活在自责里,活在良心的拷问中……所以今天当我的儿子长大了,我一定不要像父亲曾经那样苦自己,幸福孩子,等孩子长大懂事时,一切都晚了,都无以为报了,给一个人心里留下愧疚的伤痛。那是一种很严厉的惩罚,我不要把这种伤痛再留给我的孩子。我要让他在我离开后还能幸福地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教过我的那些老师们的一些事情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一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尹整顿老师。他教我们数学。他是个不太修边幅的人,头发总是长得很长,很久不理的样子,有时胡子都长出来了。而刚开始教我们时他还没有结婚。他数学教得很好,数学课经常讲得是深入浅出,我记得他讲课时脸上总是有一种傲气,他经常轻蔑地扫视着我们。现在想来那些题在老师的眼里,肯定是简单的很,也难怪他上课总是那么的霸气侧漏了。他培养了我们班男生中一大批的数学尖子,我记得当时我们班有一个来自莫耳村的男生叫李特库的,当时参加全县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名还是第二名,总之学校为了表彰他,在镇上街道当时挂了大红横幅来的。可惜我天生缺乏数学细胞,没能成为老师的得意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我们班当时有两个男生,一个叫王陕军,一个叫白党科的。那个叫王陕军的,我印象特深,他眼睛长得又大又圆,人却长得又瘦又小,就像十二三岁的小学生,我们班那些大个子的男生,经常在教室把他一把抱起来玩。他们俩有一次来学校时,在校门外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八百元钱,他们马上交给老师。后来学校才搞清了是一位在学校紧东边猪娃市场上卖猪的农民不小心丢了钱。当时的八百元可是一笔不少的钱。(父亲当时教了三十多年,月工资才三百多元)而这俩个同学家里当时都属于那种很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他们</p><p class="ql-block">当时就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无私,毫不犹豫就把钱上交给学校。那个农民很感动,就写了一封感谢信貼在学校醒目的墙上,表扬他们俩这种拾金不昧的可贵品质。学校也在集会上表扬了他们。他们俩虽然出身贫寒,但品质好,学习也很好,以后俩人都考上了大学,特别是那个又瘦又小的王陕军,考的尤其好。说起来他们俩以及数学尖子李特库,算是我们当时高一二班值得骄傲的学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当时教我们英语的老师姓王,他是一个很年轻很奇葩的老师。好像那时刚毕业分配来吧!之所以说他奇葩,一是因为他的长相,他扁扁的脸,小小的眼,塌塌的鼻,咋看都有点不像个好人。更不像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形象。不是我自己这么贬低老师,老师自己也在上课时常常说他不适合当老师,不论是他的长相还是个性。他是个很搞笑的人,常常在课堂上讲一些笑话把我们都逗得哈哈大笑。记得他有一次跟我们说他拿弹弓打学校树上那些鸟时,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批评了一顿,内容当然是说他做那事情与他教师的身份太不符合,他很是委屈地说,灶上天天都是萝卜白菜什么的,一点肉都没有,他又不是兔子,天天萝卜白菜那怎么受得了!我们听了一个个捧腹大笑,还有这样的老师!越发觉得这个王老师像个可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我们上高二文科班时,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教体育的。他对我们班的工作可以说是尽心尽力的。几乎每周优胜班级的流动红旗都是我们高二四班的。在每周一下午上班会课时,他一定要给我们在报纸找篇文章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他在读报纸时,不许我们一个人在下面写作业,谁写的话他就点名批评谁,搞得我们很是不满但谁也没办法。结果就在一次班会上闹了个大笑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老师照例是在念一篇有关名人学习的什么文章,突然我们就听到一句“……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闹(邈)……”听到这里大家全都哈哈大笑起来,王老师不明就里,停下来奇怪地问我们:你们得是吃了喜娃他妈的奶了?笑什么笑?我们一听笑得更厉害,笑得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笑得肚子都疼了,就是没有一个人告诉老师,那个字应该读“邈(音庙)”而不读“闹”。你想我们文科班的学生,历史上学的就是这个,谁能不认识这个字呢!怪只怪老师是教体育的,不是教历史的。今天经常看到网友们骂谁说是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或者是数学是历史老师教的,看来此话有些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高三时的学习就开始变得紧张起来了,补课那是家常便饭。我常常几个星期不回家,在学校用功。我感觉考大学的学生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一种被判了有期徒刑的“学习犯”,什么时候刑期才能满呢?那就是七月七日高考完了,你也就刑满释放了。如果你今年名落孙山了,想再补习一年,那好,“刑期”再加一年。其实我那时对考大学毫无兴趣,之所以要考,是因为父亲希望我能考上,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我必须要考上大学。我想我先“给”父亲考上大学,再去实现我的理想。我那时有自己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想把同学们以前给我的称号变成现实。我记得那时候我在悄悄地写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叫《人在江湖》,是反映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和当时的教育现状的,但写了两千字就没法写了。因为繁重的学习已经让我自顾不暇了。我每天顶着满天的繁星,抱着当天要上的一厚沓课本走进教室,每天晚上又在月上半空时走出教室。回到父亲的办公室,还要做那令我绞尽脑汁,十分头疼的数学题。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不景气。勉强及格。所以我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学上。搞得我每天晚上睡觉时,脑子里都是那些该死的数学公式和数字。但即使这样,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语文课除了在课堂上用功外,课外没再花过时间,可是语文经常考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在冬夜的路灯下捧着书本小声地背书。有的男生在老师办公室外的窗台上借光做作业。熄灯铃响后,宿舍里的灯就灭了。女同学们则每人拿出自备的蜡烛来,爬在被窝继续学习到深夜……那时候有些宿舍里有床板,</p><p class="ql-block"> </p> <p>  有的学生宿舍根本就没有床板,同学们用砖头在地上隔出那么一块,铺上塑料纸和麦秸秆再铺上褥子,就是一个简单的地铺了,地铺墙上的钉子上挂着从家里背来的干粮。那时候冬天宿舍里没有电热毯,下午吃晚饭时学生灶上有开水供应,同学们就接了开水,灌个暖水袋,大冬天的只能靠这个过冬了。</p><p><br></p><p> 我记得我常常捧着那厚厚的历史书在背,那四本《中国历史》放在一起,摞起来就跟砖头那么厚,里面有几万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点需要我们去记住,有几千个历史事件需要我们去牢记……就这还不算另外两本要记要背的《世界历史》书。我常常在背的时候忿忿地想:我们中国人一提起自己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时,总是带着一种自豪骄傲的语气,岂不知这可苦死了我们这些学历史的文科生,要把这砖头一样的书弄得滚瓜烂熟,谈何容易!又常常在异想天开:如果我生在美国该有多好!美国历史才短短的二百多年,薄薄一本历史书就搞定了!美国学生学起历史上,该是多么轻松的事!</p><p><br></p><p> 我们历史老师说,我们的功夫还不行的很。有些学得好的同学竟然把功夫都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无论提到哪个知识点,都可以说出在书上的哪一页哪一行!准确无误。听得我们倒吸一口凉气!这可真是“文功高手”啊!除了再下功夫,别无他法!谁让你不是神童,不是李白,没人家那过目成诵的本领呢!</p><p><br></p><p> 上高三的时候父亲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虽然生活的担子是那么的重,但父亲因为一直以来的工作踏实勤奋,教学成绩显著,所以他的语文在学校是有口皆碑的。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到他退休都担任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记得有一年我们礼泉县所有高三年级考试评比中,当时史德中学的校长曹林涛老师带的那班语文是全县第一名,父亲带的那班是全县第二名。而曹林涛校长也是父亲以前教过的一名学生。当时史德中学高三就只有这俩个班,双双都在全县获得了奖。自此后,全县教育界都盛传,全县语文成绩最好的当属史德中学。</p><p> 父亲担任了高三的教学工作,担子是很重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在晚上的台灯下备课。他的眼睛近视,视力很不好,但他备课时的课本上总是用蓝色的圆珠笔密密麻麻写满了很小很小的字,看起来蓝色的一大片,我叫它“麻麻布”反正我是一个也不认识的,我不知道视力很差的父亲是如何能看清那么小的字的。父亲属牛,他凭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小时候我记得过年时经常有他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家里看他。父亲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学校的优秀教师,我记得在父亲已经五十岁时,那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父亲还做为中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在会上做了发言讲话。</p><p><br></p><p> 九十年代时的生活是艰苦的,而我们的学习却是很刻苦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那时候非常地低。父亲当时的教龄已经有三十年了,但工资一直没见涨过,就是那三百多块。</p><p><br></p><p> 我记得我们的老师,主要是年轻的老师,跟我们有时在课堂上谈起他们当年考上师范时,那羞愧的心情都不敢见到老师和同学。所以我们那时候考大学,谁如果考上师范那是最惨不过的!也是最低档次的大学了。那是很让人怜惜同情的一件事。谁让那时候国家不重视教育,不提高教师的待遇呢!那时候不但老师自己瞧不起自己,我们受其影响,也瞧不起教师这份工作。看看教师的工作,跟拉磨的驴子多么的相似!长年累月地行走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轨道上,单调,乏味,周而复始,始而复周。没有创新,没有变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了几十年后,还在起点,还是一个教师!</p><p><br></p><p>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宏伟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都不是当教师。我记得那时候我最要好的朋友是小玲,她和我高一到高三时一直是一个班的。因为性格相近,志趣相投,所以我们俩成天形影不离,班上有同学常把我俩的名字搞不清。那时候教室里,花园边,操场上,都是我们在一起学习的身影。我记得我们常常坐在操场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在读书的闲暇之余,望着操场上蔚蓝深远的天空畅想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幻想着老师口中所说的美好的2000年,幻想着2000年美好的自己……那时候真像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里所说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个时期比起童年来,再也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子,而是为理想为前途忧心忡忡的少年了。没有经过人生风雨的小鸟怎知前方路途的艰辛呢?</p><p><br></p><p> 我的发奋努力的四年!我的踌躇满志的少年时代!我的满怀理想的四年!</p><p><br></p><p> 虽然今天我的母校早已经在几年前的撤点并校中消失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在她的旧址上建起的我镇最大的小学――史德中心小学,她原先旧的建筑都不存在了,但在我的心里,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史德中心小学,但闭上眼睛,却仍是我的母校――史德中学!</p><p><br></p><p> 那些曾经和父亲一样并肩为史德的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师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和父亲一样与世长辞,而当年年轻一点的教师,现今都在我们礼泉县城的各个高中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p><br></p><p> 所幸的是,国家这些年越来越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地提高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教师这一职业已成为许多人羡慕的职业。而我最难过的是,做了四十多年教师的父亲却没有等到这一天,没有看到这一切……</p><p><br></p><p> 我难忘的母校!我的父亲!我的老师们,让我深深地深深地为你们鞠躬致敬!</p><p><br></p><p> </p> <p>  作者简介:蔺扬,礼泉史德镇人。作协礼泉分会会员。本科文化程度,小学高级语文教师。现执教于史德镇八一学校。喜欢养花、旅游、美食以及交友等。曾在《大秦文学》《微文界》《风尚兴平》《齐鲁文学》等多个平台发表过文学作品。</p> <p>点击链接收看更多的美文</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kjvcc9f?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背馍上学的路上……</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thr2463?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回忆我的母校三臣学校</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eb8epef?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看门老头朱师</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fesho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祭父文</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jnjf10b?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六月十五记事</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4i338sk?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我读《西游记》的几点感悟</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c69ygdw?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农村教育发展之出路何在</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s3r1i7q?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我们心中永远的经典 ――评金庸先生83版《射雕英雄传》</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