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总有这样一本书,让你哭了一遍又一遍

書海

<h1>这世上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h1><h3></h3><h3><br></h3><h3>在翻开《活着》的第一页之前,我便知道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一个绝望的故事,这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也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h3><h3><br></h3><h3>当我从书中走出来时,一颗心竟压抑的快透不过气来,才恍然间发觉,那些常常挂于口中的“悲苦”,写于笔下的“沧桑”,曾经所有遭遇过的艰难与挫折,在此时此刻,与故事里的“福贵”比起来,竟是变得如此微不足道。</h3><h3><br></h3><h3>或许,也只有经历了真正的苦难洗礼之人,才会明白如今平淡如水的日子有多么可贵吧。</h3><h3><br></h3><h3><br></h3><h3>余华的文字朴实却冷酷,平凡中蕴藏着离奇,淡漠中内含着火热。他用他那“残忍”的笔锋,在“福贵”的身上撕开了一道又一道血淋淋的口子,触目惊心,让人不忍直视。</h3><h3><br></h3><h3>这个故事从一个老人的口中缓缓道来,平静而淡然的讲述着。他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恰似一部现代中国的演变史。</h3><h3><br></h3><h3>在年轻时期的他可谓是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但很快的,因痴迷于赌博,他输光了家里的一切,输掉了他的一生,开始了犹如一曲哀乐般的悲剧之路。</h3> <h3>一夜之间,从少爷变成了一无所有的贫民,他的命运也从此走向悲痛与绝望。父亲因此而去世,随后是母亲的病死,大跃进与文革又让他的一家过上了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紧接着是妻子因劳累过度患上软骨病,女儿在一场大病后成为了聋哑人。</h3><h3><br></h3><h3>然而,这仅仅只是噩梦的开始,噩耗接踵而至。先是儿子因为献血过多死去、女儿在生孩子时失血过多而死,因为打击太大,妻子不久后也去世了。随后是女婿被钢板压死,最后竟连剩下的唯一亲人小外孙也因为吃豆噎死了!</h3><h3><br></h3><h3>这期间,老人的心路历程没有人知道,或许撕心裂肺,或许看透人生,就连正在看书的我也已经麻木了。能怪谁?是怪这个时代,怪这片天地,还是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呢?</h3><h3><br></h3><h3><br></h3><h3>他无力去阻止,这便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他只能默默忍受,最终“故作淡然”的活着,不为任何人的活着,只为了活着本身去活着。</h3><h3><br></h3><h3>字符在余华笔下,朴实无华却又冷酷刺骨,没有煽动,也没有刻意的渲染,他只是静静的叙述着,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叙说着,在这娓娓道来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竟也不知不觉间随着故事而波动。</h3><h3><br></h3><h3>他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去逐个打碎,使人的心中深深的烙下印痕,便不自觉的产生了对生命意义哲学的追问。</h3> <h3>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花儿开了,又谢了,树叶绿了,又黄了。有了开始便会有结束,或长或短,或早或晚,曾经所有的灿烂,曾经所有的泪水,终将烟消云散。</h3><h3><br></h3><h3>在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其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h3><h3><br></h3><h3>或许人类终其一生苦苦追寻的一切不过只是虚妄而已,人只是一种独立个体的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与探究的本质也不过是一个笑话罢了。</h3><h3><br></h3><h3><br></h3><h3>生命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书的开头就是结尾,故事被埋藏在中间,“福贵”最终与老牛为伴,风轻云淡的讲述着自己的过往,无论曾经有多痛,都只是曾经,如此而已。</h3><h3><br></h3><h3>正如王小波所言:“人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直至死去,当真正明白这点后,任何事情,也都能泰然处之了”。</h3> <p class="ql-block">作者|小书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