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重庆坐邮轮顺长江奔流而下,一夜便可到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了。</h3><h3> 夔门是瞿塘峡之西门,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宋时陆游《新春感事八首终篇因以自解》诗之四:“忆到夔门正月初,竹枝歌舞拥肩舆"。</h3><h3> 现因三峡大坝蓄水使夔门水位抬升了90米,峡谷的宽度也增加至80余米,这里的峡口已不再是水急滩险令人生畏的关隘了。</h3> <h3>这是夔门北侧的白帝城,长江流经这里被此山所阻挡,江水北分为二部份,一部份江水从桃子山右侧流入夔门,因江面一下子缩小到只有五六十米宽,水急浪高,壮观无比,形成长江主航道。而另一部分则从桃子山左侧流往下游,这里江面宽广,波澜不兴。</h3> <h3>这段视频是白帝城左侧的江面,水天一色,风静波平,与夔门形成鲜明对比。</h3> <h3>现代各个国家的纸币,一般都是正面印刷着这个国家最为杰出的伟人,背面则印刷上该国的风景名胜,或城市风貌等。我国也不例外,1990版的拾元纸币背面景致就是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的入口一一一夔门。可见夔门是我们国家的名片景点之一。</h3> <h3>夔是一个特有的地名词,瞿塘峡所处的奉节地方在古蜀国叫夔州,这里的峡口自然被称为夔门。</h3> <h3>夔门又因以夔龙的传说而得名。</h3><h3>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h3> <h3> 北赤南白剑断梁,双峰立岸锁瞿塘。 </h3><h3> 峡穿险隘成天堑,浪破夔门变啸江。</h3><h3> 白帝孤城湖面踞,红书两路水中藏。</h3><h3> 如今高坝添宽景,雄状威名更远扬。</h3><h3> 由于夔门峡口内左边是赤甲山,右边是白盐山,一赤一白,大江奔流,从中穿过,此情此景,甲板上的我是何等地惊喜,惊喜得忘形长吟,手舞足蹈:夔门是何等地壮观,壮美得难以置信,目不接暇,以至我虽拿着手机,却忘了按下快门,因此过峡时的照片少到到了做这个美篇时不够选用。</h3><h3> 不过对这样的奇景,其实就是最好的相机都难以记录她的神韵,只有无尽的脑海和宽广的胸怀才可以容纳她的英发雄姿!</h3><h3><br></h3> <h3>夔门,再见!</h3>